洛川蹩鼓论文-李晓兰

洛川蹩鼓论文-李晓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洛川蹩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陕北洛川,蹩鼓,历史功能,社会传承

洛川蹩鼓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兰[1](2018)在《陕北洛川蹩鼓的历史功能变迁与传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对洛川蹩鼓的变迁及传承进行研究。认为:洛川蹩鼓的起源与先民们对鼓的多符号神通崇拜和鼓在历史军事中的工具理性功能密不可分;洛川蹩鼓由起初的军事、祭祀、娱神和祈祷等神圣化角色扮演向娱人、表演、到教育、健身等世俗化变迁的过程中,呈现出了越来越宽泛的适应性功能;洛川蹩鼓传承载体主要依附于陕北秧歌、社火、庙会、转九曲等陕北民俗节庆仪式;洛川蹩鼓在传承中存在角色神圣与世俗化断裂、象征战争的武鼓与表演化的文鼓断裂;这种断裂一般以机构符号记忆和传统乡土社会的仪式而得以弥补;寄生于陕北秧歌和传统乡土社会民俗仪式是洛川蹩鼓生存与传承的文化基石。(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车悦[2](2018)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物质空间环境共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的被人们所重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并传承已成为了重点。但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尤其重视的今天,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如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空间环境保护还远远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于物质空间环境,物质空间环境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使得二者共生性发展。首先,本文通过对洛川蹩鼓的表演以及传承与洛川县传统村落空间环境相依依存关系的论述,提出对洛川县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进行的共生性保护概念研究。主要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处的大环境背景,对其进行分析和借鉴。其次,阐述洛川蹩鼓的起源与演变、表演形式,并对洛川蹩鼓在传统村落空间环境以及非传统村落空间环境中的活动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整理。以洛川县现头村为传统原生性村落的典型样本,从传统原生性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传统民居环境以及村落道路空间分析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出在洛川蹩鼓影响下的传统原生性民俗村落的空间特征。最后,通过非物质性的洛川蹩鼓以及物质性的传统原生性民俗村落的分析研究,将二者相互支撑的关系作为一个命题来研究和创新,这对于洛川蹩鼓的传承以及洛川蹩鼓所在的传统原生性民俗村落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张涛[3](2017)在《“延安叁鼓”之洛川蹩鼓》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安叁鼓"包括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和宜川胸鼓,其中洛川蹩鼓为纳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本文主要以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两方面对洛川蹩鼓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32期)

马飞[4](2016)在《陕北洛川蹩鼓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洛川蹩鼓是陕北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附宗教活动流传至今,它在形态演变与社会进程中承载着娱乐性、教育性、健身性的功能。陕北蹩鼓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保护,对于弘扬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赵宝玉通讯员,雷智学[5](2008)在《“洛川蹩鼓”被命名为“陕北鼓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赵宝玉 通讯员 雷智学)在近日举行的延安市民间艺术大赛大型原生态民间艺术专题文艺晚会上,“洛川蹩鼓”被延安市文化局命名为“陕北鼓王”。 “洛川蹩鼓”是流传于洛川北塬的一种大型民间广场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蹩,是陕西方(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期刊2008-09-04)

,常青[6](2008)在《洛川黄章依托蹩鼓发展文化产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常青)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洛川蹩鼓榜上有名。近年来,洛川县黄章乡依托蹩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蹩鼓定位为继苹果产业之后的又一产业,乡上成立了“中(本文来源于《延安日报》期刊2008-07-25)

郑睿[7](2008)在《洛川蹩鼓的音乐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洛川蹩鼓流行在陕西省洛川县黄章乡、永乡、旧县镇一带,属于我国民间舞蹈中的乐舞一类,系以器乐和舞蹈二者因素为主的艺术表演形式。在乐器的使用上,洛川蹩鼓使用纯打击乐器(俗称清锣鼓、素锣鼓),其中,以鼓为最多,多数人携鼓而舞,故而,笔者在本文中将洛川蹩鼓定义为一种民间鼓舞。我国的民间鼓舞艺术历史悠久,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伐木篇》中就有记载。此外,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南北均有。洛川蹩鼓就是一种鼓与舞的完美结合体,表演者一般武士装扮,头扎红色英雄巾,背插四面靠旗,腰系战裙,腿束裹腿,腰前横挎一面直径约2尺的大鼓,双手握红白色鼓槌,或者双手执钹、执锣,边击鼓边蹦跳,多为广场群体表演,人数可达百余名,声势浩大。洛川蹩鼓步法独特、变幻交错、扑朔迷离。在实际表演过程中时而聚合、时而分散、威风凛凛。鼓点节奏强烈,舞姿粗犷矫健,如虎啸龙蟠,形成一种浩瀚威猛之势。据笔者两年来对该乐种的研究表明:洛川蹩鼓的社会存在基础应归于古代战争,以日常对祖宗和神灵的崇拜与祭祀为载体,随着地方民俗一直流传至今。本文以洛川县黄章乡现头村的蹩鼓队为例,对该乐种进行考察研究,试图总结归纳出洛川蹩鼓的鼓段、中插唱段、场图结构等艺术形态方面的基本特点,揭示出当地的文化形态特征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当地人的心理环境与洛川蹩鼓之关系,分析现头村蹩鼓队的主要社会功能以及在该村的重要文化作用,以便该乐种今后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保护。(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08-06-30)

建宏[8](2006)在《话说洛川蹩鼓》一文中研究指出“蹩”在陕西省洛川县土语中是“蹦跳”的意思,洛川蹩鼓最大的特点是在蹦跳中完成各种舞蹈动作。洛川县距中华民族先祖黄帝的陵不过百里。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古战场,迄今尚存战国魏长城、秦直道、烽火台等遗址。蹩鼓,就是反映古代战斗生活的一种民间舞蹈。(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期刊2006年09期)

洛川蹩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的被人们所重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并传承已成为了重点。但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尤其重视的今天,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如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空间环境保护还远远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于物质空间环境,物质空间环境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使得二者共生性发展。首先,本文通过对洛川蹩鼓的表演以及传承与洛川县传统村落空间环境相依依存关系的论述,提出对洛川县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进行的共生性保护概念研究。主要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处的大环境背景,对其进行分析和借鉴。其次,阐述洛川蹩鼓的起源与演变、表演形式,并对洛川蹩鼓在传统村落空间环境以及非传统村落空间环境中的活动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整理。以洛川县现头村为传统原生性村落的典型样本,从传统原生性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传统民居环境以及村落道路空间分析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出在洛川蹩鼓影响下的传统原生性民俗村落的空间特征。最后,通过非物质性的洛川蹩鼓以及物质性的传统原生性民俗村落的分析研究,将二者相互支撑的关系作为一个命题来研究和创新,这对于洛川蹩鼓的传承以及洛川蹩鼓所在的传统原生性民俗村落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洛川蹩鼓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兰.陕北洛川蹩鼓的历史功能变迁与传承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车悦.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物质空间环境共生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3].张涛.“延安叁鼓”之洛川蹩鼓[J].北方文学.2017

[4].马飞.陕北洛川蹩鼓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学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赵宝玉通讯员,雷智学.“洛川蹩鼓”被命名为“陕北鼓王”[N].陕西日报.2008

[6].,常青.洛川黄章依托蹩鼓发展文化产业[N].延安日报.2008

[7].郑睿.洛川蹩鼓的音乐文化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8

[8].建宏.话说洛川蹩鼓[J].西部大开发.2006

标签:;  ;  ;  ;  

洛川蹩鼓论文-李晓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