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诗情守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张长青,文化诗学,诗歌内容
诗情守望论文文献综述
戚良德,赵亦雅[1](2015)在《诗情画意的文化守望——读张长青《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类读物一直是出版界的热门之选,各种赏析、鉴赏之作可谓层出不穷,亦各有其特点,但一些大部头的着作往往都是由众多作者执笔,鉴赏水平亦自然参差不齐,一般更难有统一的鉴赏视点和文化追求了。新近出版的张长青先生的大作《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1一书,却可以说在众多鉴赏类着作中独树一帜:不仅这部超过百万字的着作由张先生一人独立完成,而且其独标"文化鉴赏"的大旗,从而在众多赏析类(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论》期刊2015年00期)
邸春姝,过仕明[2](2014)在《“幸福感”——高校生命教育的诗情守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的幸福指数是整个社会幸福程度的重要表征之一。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强化责任担当、孕育生命情感、开展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高教研究》期刊2014年12期)
张况[3](2012)在《水乡诗情的守望者——《郑启谦诗选》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郑启谦是岭南颇有名气的"水乡诗人'。我誉之为"珠叁角情歌圣手",一方面有张扬他作品题材价值高度的意思,另一方面也在于肯定他独特的"地标"意义。郑启谦是新时期珠叁角"水乡诗歌"写作的重要代表和身体力行者,其作品在佛(本文来源于《现代青年(细节版)》期刊2012年06期)
张况[4](2010)在《水乡诗情的守望者》一文中研究指出郑启谦是岭南颇有名气的“水乡诗人”。我誉之为“珠叁角情歌圣手”,一方面有张扬他作品题材价值高度的意思,另一方面也在于肯定他独特的“地标”意义。 郑启谦是新时期珠叁角“水乡诗歌”写作的重要代表和身体力行者,其作品在佛山诗歌界具有“标本”的意义和品(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0-11-29)
文雅歌[5](2010)在《红尘中的诗性守望——论《谁带我回家》中的女性形象和诗情品格》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毛的长篇小说《谁带我回家》讲述了一个艺术女性的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涉及到现实生活中许多既困惑又敏锐的话题。作者通过多个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出自己对爱情、对生活、对事业的理解和思考,将读者带入到一个潜隐的、充满感伤和哀婉情调的女性世界中。(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07-03)
陈静如[6](2008)在《都市诗情的守望者——我读张欣》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欣把她的人生态度化成了她的叙事态度,用普通都市人去看都市,去叙说都市的故事,她的小说承续了我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抒情传统,以男女情爱为故事框架,以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思索和终极关怀为指归,叙事舒畅而清隽,意境浪漫而纯情,语调温婉淡雅而又不时洋溢着反讽的快乐,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现代都市小说风格,张欣以她细致浪漫的笔调描绘都市女性的命运,以爱情主题展现其生存的困惑及情感的渴望。(本文来源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赵金英[7](2008)在《都市红尘中的诗情守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张欣创作的黄金时期,一系列反映转型期都市人生存境遇和情感变异的小说相继推出。《首席》、《爱又如何》、《亲情六处》、《岁月无敌》、《掘金时代》、《伴你到黎明》等作品一经发表,便深受读者青睐,其中不少作品纷纷被搬上荧屏,张欣一时成为当代文坛上不多见的“既叫好又叫座”的都市书写者。作为都市写作的典型代表,张欣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本文将从张欣小说的文本内核和审美特征入手,分析她在都市小说创作上的独特性,进而探究挖掘其小说的深层意义指向与价值追求。流光溢彩的现代都市、时尚讲究的俊男靓女,社会转型期都市人在商海中的沉浮和青年男女浪漫忧伤的爱情纠葛构成了张欣都市小说的主要叙事题材和表现内容。张欣所表现的主要是都市职业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而社会转型期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意识的碰撞和冲突,则成为张欣都市叙事的内在张力和潜在意蕴,也透出创作主体的自我困惑和精神焦虑。她既对某些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的难以割舍,又表现出了在现实冲击颠覆下对一些传统价值观念的质疑和挑战;既有对金钱在日益商业化的都市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的肯定,又有对拜金主义的疯狂肆虐而表现的满腹忧虑。面对社会转型期价值体系的崩溃和混乱,以及都市人的灵魂漂泊与精神虚无,张欣既没有悲天悯人,也没有传经布道,而是慢慢体验、慢慢寻找都市中的诗情,以守望良知和呼唤人性的真诚与美丽来构建都市人的精神家园,并试图为都市人孤苦漂泊的灵魂寻觅诗意的栖息地,营造心灵的港湾。在审美特征上,张欣的小说带有鲜明的通俗性、娱乐性特征。她以平民化的低姿态和大众化的叙事策略赢得了读者,并采用通俗化的故事模式和叙事风格,以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平白晓畅的语言风格迎合了大众的阅读需求。此外,张欣塑造了一些姿态各异、风格迥然的都市女性形象,如可馨、夏遵义、简俐清、商晓艳、欧阳飘雪、穗珠等。她们有的是自立自强的事业型女性,演绎了女性在商业都市里的种种“传奇”;有的是传统型的贤妻良母,她们善良温柔,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依然保持一颗沉静、古朴的心,成为征战商场的男人们的避风港湾。还有一些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城市情人”形象,她们要么为“情”,要么为“利”,在不同程度上依附男人,反映了物化时代趋利、拜金等价值观念对部分都市女性灵魂的重塑。在物质欲望不断挤兑精神操守的时代,张欣以带有鲜明个体经验的创作实践,用轻松好看的文字表现了转型期都市人的众生相,尤其是写出了女性市场经济时代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情感上的困境。张欣的都市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批现代都市人所经历的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的灵魂挣扎,由此凸现了寻觅新的精神家园的迫切性。(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董伟,季国平,李春喜,郭汉城,郦子柏[8](2007)在《张曼君守望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打造当代戏曲审美诗情》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场白七月流火,在这样一个盛夏的季节,我们为一位充满火热激情的张曼君导演举行这样一个隆重的研讨会,很有意义。今天的研讨会是一次浇水、施肥的过程,是一次催生、助长的会,它不是张曼君导演创作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这是《中国戏剧》杂志社2005年创办的"新世纪杰出导演系列研讨活动"推出的第五位导演代表人物。也是第一位女导演。前四位是国话的查明哲、上海戏剧学院的卢昂、国话的王晓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郭晓男。其中两位是北京的、两位是上海的,张曼君是天津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戏剧》期刊2007年09期)
董建平[9](2007)在《诗情守望——论陈染小说的诗性化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边缘小道上行走,努力保持内省的写作姿态"、几近于"自囚"、"自虐"的创作心理、执拗地展现与剖析自我的内心生活的创作实践,以及在女性文本方面的新实验,还有"从绚烂归之于平淡"的创作风格的转向,都让陈染在当代文坛上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陈染是在80年代初以诗歌写作步入文坛的,80年代中期开始转向小说创作。早期的陈染读过很多西方哲学、文论、心理书籍,可以说西方文化思潮对陈染——一个诗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而深远的,在陈染转向到小说创作以后,作为一个诗人所特有的一些因子延递到陈染的小说创作中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文来源于《山东文学》期刊2007年09期)
李瑞林[10](2001)在《大漠诗情与惨淡中的守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学拥有现代性的主题,大多是面对现代文明的结果所显示出来的生存焦虑。在郭雪波的生态文学作品从《大漠魂》到《大漠狼孩》,郭雪波作品中对“安代”(北方草原民族萨满文化)的追怀,人与环境关系的神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绿色时报》期刊2001-11-14)
诗情守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学生的幸福指数是整个社会幸福程度的重要表征之一。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强化责任担当、孕育生命情感、开展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情守望论文参考文献
[1].戚良德,赵亦雅.诗情画意的文化守望——读张长青《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J].中国文论.2015
[2].邸春姝,过仕明.“幸福感”——高校生命教育的诗情守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
[3].张况.水乡诗情的守望者——《郑启谦诗选》读后[J].现代青年(细节版).2012
[4].张况.水乡诗情的守望者[N].文艺报.2010
[5].文雅歌.红尘中的诗性守望——论《谁带我回家》中的女性形象和诗情品格[C].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2010
[6].陈静如.都市诗情的守望者——我读张欣[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7].赵金英.都市红尘中的诗情守望[D].曲阜师范大学.2008
[8].董伟,季国平,李春喜,郭汉城,郦子柏.张曼君守望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打造当代戏曲审美诗情[J].中国戏剧.2007
[9].董建平.诗情守望——论陈染小说的诗性化创作[J].山东文学.2007
[10].李瑞林.大漠诗情与惨淡中的守望[N].中国绿色时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