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孝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雄健步伐(论文文献综述)
曹汝平[1](2016)在《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研究(1909-1978)》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引自西方现代国家公司经营与管理方式的美术设计机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在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处检索到的原始档案资料和报刊资料,从美术设计的角度,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商法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文章在“机构”和“公司”概念梳理的基础上,从城市现代化、公司法与企业制度、美术设计机构的管理与运营、美术设计师与作品四个层面重点理清了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的关键性问题,包括:(1)美术设计机构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2)公司法、政府管理与20世纪上半叶美术设计机构的关系。(3)1949年前后美术设计机构业务管理、运营与历史环境的关系。(4)作为美与利益“共同体”的历史意义。在这一论述过程中,本文力图分析这样一个问题,即:许多掌握了国画、西方油画、水彩、水粉技巧的美术设计师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最终却只将其视为可传授的技巧或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将其转化为一种认知并改变生活的观念与思维方式,更没能造就出有影响力的大型美术设计公司,反倒是国营性质的美术设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影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上述四个层面的内容也许包含着答案的四个要素——(1)现代化观念在城市生活中的融入程度。(2)理性、公平、民主与国家管理的契合程度。(3)集体、国家利益与个人价值实现条件及制约因素之间的冲突程度。(4)美术设计师在物质与精神利益上表现出的时代差异。除绪论和余论外,本文共分为有逻辑关联的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以概念厘定为思路,考察与美术设计机构相关的公司、机构、广告、设计等现代观念,以此为理论依据引出机构成立所需的客观条件,并为以下四个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的部分定下基调;同时考查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商业大都市给商业美术设计机构带来的影响与机遇,以机构为中心,着重阐述1949年前后城市现代化观念与转型的历史要素,由此勾勒出上海现代美术设计机构所具有的现代化特征。第二部分是以20世纪上半叶历届政府颁行的公司法为线索,探讨各个时期上海美术设计机构与公司或企业机制之间的法理逻辑,力图理清在公司法的规约下美术设计机构的设立流程、组织结构、增资程序、经营方式、资本核算、内外关系等问题,并对其中的原因与效果进行考察,以便回答自由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分别为美术设计机构的建立、发展建构出怎样的关系图景,其利弊得失如何。第三部分是以时间为序,以经营体制转变为背景,集中探讨不同时期上海主要美术设计机构内部的业务经营与管理情况,并阐述随社会、经济等环境变迁而表现出的时代特征。最后一个部分则是以美术设计师利益为中心的考察,尝试从不同时期设计师的作品风格与审美观念角度,论述个体与群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也就是将机构-人-作品视为一个整体,思考“共同体”内外物质与精神利益的关系。本文最后以“余论”的方式对全文进行总结式的思考,从对全文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上海美术设计机构可行的改革之路。总而言之,本文以美术设计师的共同体——上海美术设计机构为中心,从马克斯·韦伯的“共同体”视角梳理了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的历史面貌,同时探究了1978年以前“被动现代化”条件下美术设计师及其机构尚未形成合力而成其大的内在原因。
章明,张姿[2](2014)在《对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价值取向的反思——以1978-2014年《建筑学报》为参照系的研究》文中提出以1978-2014年的《建筑学报》为参照系,从传统价值、地域价值、创新价值3个方面梳理出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文化价值的建构过程。
产斯友[3](2014)在《建筑表皮材料的地域性表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与具体地域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材料于其中所起的作用曾经不言自明:前工业时代材料直接取之自然,建筑与所处地域有着天然的关联性;而工业革命带来了由机械生产的钢、混凝土、玻璃等工业材料,由其建造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因材料的抽象化应用与设计态度上对地域性差异的漠视,与环境多存隔膜;就此流弊,“二战”后的反思与修正一直持续至今,设计结合环境已逐渐成为当代建筑师的文化共识,具体操作中对材料表现力的挖掘亦已成为融合建筑与环境的重要手段;然而,当今发达的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强化了以视觉主导的思维模式,受此影响,建筑学领域“表皮”热兴起,图像化拼贴、数字化炫技与单纯视觉性的材料迷恋倾向日趋严重,这种对建筑自身表象的过度关注,很大程度上再次割裂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对话”关系。有鉴于此,重新树立环境意识,回归建筑基本问题,在“地域性”视野下审视和发展建筑材料研究,探寻表皮材料表现与地域环境之间的关联途径,以促成建筑顺利地融合环境,将有助于超越单纯的形式审美,丰富建筑的多重内涵。建筑创作中,材料的“地域性表现”,指向于一种通过对材料能够引起身体体验、心灵感动以及情感与文化共鸣的表现性内容的强化与表达,以回应建筑所处“地域”环境的设计策略。以此为研究内容,本文突破以往针对材料具体类别的研究视角,通过梳理回顾中西方传统与现当代建筑中材料应用的演进历史,探究其中“材料表现”的具体内容与主要手法,并结合对“地域”环境构成要素的剖析,力图以建筑表皮的材料表现为手段,使建筑适应地域气候,回应地域景观,承载地域文化,由此构建建筑与地域环境之间的多层次关联。论文从以下三部分逐次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对应于第一章的内容。第一章绪论,首先论述了本课题研究的时代与学科背景,指出材料之于建筑与文化的意义,并由此提出本文的核心议题:如何实现建筑表皮材料的地域性表现,使材料更好地诠释建筑,使建筑得体地楔入环境?继而综述了本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本课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继续拓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最后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与框架,以及主要创新点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对应于第二、三章的内容。第二、三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研究,以工业革命为时间节点,按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顺序,分别对“地域各异的前工业时代”与“全球趋同的机械与信息时代”的“材料表现”内容进行了详尽梳理与史学分析,并加以概括提炼,为后续论文主体部分的立论研究,提供言之有据的史论支撑。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对应于第四至第八章的内容。第四章是论文的理论核心建构,以前文的史论回顾成果为基础,分析了表皮的两种典型建造逻辑,阐明了表皮材料表现的技术、艺术与人文层面的详细内容,继而探讨了表皮材料表现的主要手法,最后依据“地域性”的要素构成,提出表皮材料地域性表现的三大主要途径:适应地域气候、回应地域景观、关联地域文化,由此开启下文实践指向的理论应用研究。第五、六、七章紧承上文,依次从“地域气候”、“地域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角度展开论述,结合典型案例的深入解读与细致剖析,尝试将前文的理论思考,落实为“表皮材料地域性表现”的具体创作思路与方法。第八章是对上述展开部分的综合论述,以“‘整体观’观照下表皮材料的地域性综合表现”为题,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全面阐释,分别对表皮材料地域性表现的三大途径,以及材料的地域性、文化性与时代性表现加以综合概述,是对上文理论应用部分的进一步概括总结。最后为本研究的结论,总结得出论文的主要理论成果,指出本研究尚待完善之处,并对本课题后续研究作出展望。材料离不开“建造”,侧重于审美与文化范畴的材料“表现”,同样离不开具体的技术支撑,限于篇幅与学识,笔者此文未就微观层面的材料构造技术细节,及其与材料表现的关联性展开细致分析,容后续研究再作深入探讨。
李武英,支文军[4](2001)在《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事务所评析》文中认为本文从国家的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等宏观层面及事务所内部所有制形式、经营模式、管理方法等微观层面。对20世纪90年代新生的中国私营建筑设计事务所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作者认为中国的设计事务所制符合国际惯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在经营、创新机制上顺应建筑设计的内在规律,是中国设计体制转轨的方向。但目前的事务所也存在人才培养、行为规范、个性化创作等问题。
曾昭奋[5](2000)在《王孝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雄健步伐》文中研究指明
二、王孝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雄健步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孝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雄健步伐(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研究(1909-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逻辑的形成 |
第二节 文献概述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美术设计机构 |
第一节 两组关键的概念 |
一、机构与公司 |
二、广告设计与美术设计 |
第二节 设计机构产生的前提条件 |
一、优越的地理条件 |
二、人才汇聚形成的都市商业空间 |
三、基于“理性”之上的资本主义精神 |
四、具备先进的印刷技术 |
五、具有相对规范的企业制度 |
第三节 城市消费观念现代化与美术设计机构 |
一、迎合与引导:以永安公司美术部和“荣昌祥”为例 |
二、整合与分工:公私合营中的国营美术设计机构 |
第四节 城市现代化转型与美术设计机构 |
一、第一次现代化转型时期 |
二、第二次现代化转型时期 |
第三章 公司法与政府管理中的美术设计机构 |
第一节 《公司律》与早期美术设计机构 |
一、《公司律》与美术设计机构的组织形态 |
二、《公司律》之于早期美术设计机构的作用 |
第二节 《公司条例》与北洋政府时期的美术设计机构 |
一、《公司条例》与机构“法人”身份的模糊 |
二、美术设计机构的外部合同关系 |
三、《公司条例》颁行后设计机构存在的法律地位 |
第三节 《公司法》规约下的美术设计机构 |
一、公司组织名称的规范化 |
二、美术设计机构设立的流程 |
三、美术设计机构的公司章程 |
四、市公用局对机构广告活动的管理 |
第四节 新《公司法》与战后十年的美术设计机构 |
一、“有限公司”性质的美术设计机构 |
二、1950年公司法讨论及广告行业的改组 |
第四章 经营体制与业务转变中的美术设计机构 |
第一节 维罗广告公司成立前后的商业美术 |
一、维罗广告公司及早期媒介环境 |
二、两家附属型美术设计机构 |
第二节 从生生美术公司到华商广告公司 |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美术设计机构 |
一、联合广告股份有限公司 |
二、荣昌祥广告股份有限公司 |
三、市公用局对美灵登广告公司等机构的管理 |
四、战争影响下的商业美术设计机构 |
第四节 建国初期美术设计机构的业务处境 |
一、广告机构的萎缩 |
二、上海人民美术工场及其分化 |
三、上海市广告商业同业公会的作用 |
第五节 国营性质的美术设计机构 |
一、所有制变革与美术设计机构职能的转变 |
二、国营美术设计机构的职能分工与业务构成 |
三、厂属美术设计机构的整体状况 |
第五章 作为美与利益“共同体”中的人与作品 |
第一节 商业美术家与商业美术设计风格 |
一、民国初期上海商业美术家的培养 |
二、商业美术家群体与他们的设计风格 |
第二节 商业美术家分流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术设计 |
一、商业美术家的分流 |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对上海美术设计的影响 |
第三节 美术设计机构作品存在的合理性缘由 |
一、生活与生产同构论:一个理论预设 |
二、美术设计作品的两个层次结构 |
第六章 余论:走向改革之路 |
参考文献 |
附录:上海部分美术设计机构一览表(1902-1962)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科研项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设计展览 |
致谢 |
(2)对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价值取向的反思——以1978-2014年《建筑学报》为参照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价值认同方面 |
1.1 从建筑的“传统形式”之辩到既有建筑传统价值的保护与再生 |
1.2 从传统价值的宏大叙事到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建筑策略 |
2 地域价值认同方面 |
2.1 从中西文化之辩到全球化语境下“在地性”建筑探索 |
2.2 从境外设计的输入到本土化设计的振兴 |
3 创新价值认同方面 |
3.1 从文化嫁接到文化奇观 |
3.2 从主流建筑文化到全景式建筑文化图景 |
(3)建筑表皮材料的地域性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当代中国大拆大建中的文化迷失 |
1.1.2 全球化时代地域文化的价值凸显 |
1.1.3 建筑形态中材料表现趋势的兴起 |
1.1.4 “两观三性”创作理念的理论指引 |
1.2 研究目的:探寻表皮材料表现与地域环境间的关联途径 |
1.3 研究意义:超越单纯的形式审美,丰富建筑的多重内涵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4.1 表皮材料的概念 |
1.4.2 地域性表现的涵义 |
1.4.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5 文献综述 |
1.5.1 地域性建筑研究 |
1.5.2 材料与表皮研究 |
1.5.3 研究现状总体评述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框架 |
1.8 创新点 |
第二章 地域各异的前工业时代建筑中的材料表现 |
2.1 西方古典建筑中的材料表现 |
2.1.1 材料选择上的砖石传统及其成因 |
2.1.2 风格演进中隐现的材料“结构表现” |
2.1.3 砖石的结构理性:风格变迁的重要驱动 |
2.2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材料表现 |
2.2.1 材料选择上的木构传统及其成因 |
2.2.2 风格渐变中显现的材料“结构表现” |
2.2.3 木构的结构理性:“标准化”设计的核心建构 |
2.3 结构理性:中西方传统建筑中材料表现的潜在共性 |
2.4 取之自然,归于文化——传统建筑中材料表现的总体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全球趋同的近现代以来建筑中的材料表现 |
3.1 新旧转型期:结构理性主流话语中材料表层知觉表现的意识觉醒 |
3.1.1 理论探索中材料表现的两大倾向 |
3.1.2 转型期建筑实践中的材料表现 |
3.2 早期现代建筑:材料结构与表层知觉表现的并进 |
3.2.1 抽象艺术对材料表现的显着影响 |
3.2.2 早期现代建筑实践中的材料表现 |
3.3 当代建筑:材料表层知觉表现渐成主流 |
3.3.1 技术与观念对材料表现的双重作用 |
3.3.2 当代建筑实践中的材料表现 |
3.4 技术理性与信息传达——近现代以来建筑中材料表现的总体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表皮材料地域性表现的理论建构 |
4.1 建筑表皮材料表现的理论基础:表皮的建造逻辑解析 |
4.1.1 实体建造的“结构性”表皮 |
4.1.2 层叠建造的“非结构性”表皮 |
4.2 建筑表皮材料表现的主要内容 |
4.2.1 表皮材料的技术表现 |
4.2.1.1 “结构性表皮”材料的技术表现 |
4.2.1.2 “生态表皮”材料的技术表现 |
4.2.2 表皮材料的艺术表现 |
4.2.2.1 表皮材料的色彩表现 |
4.2.2.2 表皮材料的透明性表现 |
4.2.2.3 表皮材料的质感/肌理表现 |
4.2.3 表皮材料的人文表现 |
4.2.3.1 表皮材料的文化表现 |
4.2.3.2 表皮材料的情感表现 |
4.3 建筑表皮材料表现的主要手法 |
4.3.1 对比与调和 |
4.3.2 抽象与再现 |
4.3.3 隐喻与象征 |
4.4 建筑表皮材料地域性表现的主要途径 |
4.4.1 适应地域气候 |
4.4.1.1 适应“保温优先”型气候 |
4.4.1.2 适应“隔热优先”型气候 |
4.4.2 回应地域景观 |
4.4.2.1 回应自然景观 |
4.4.2.2 回应城市景观 |
4.4.3 关联地域文化 |
4.4.3.1 显现传统文化 |
4.4.3.2 契合场所情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顺乎天时:适应地域气候的表皮材料表现 |
5.1 适应“保温优先”型气候的材料表现 |
5.1.1 结构性表皮中传统保温材料的当代演绎 |
5.1.2 非结构性双层表皮兼顾保温的材料表现 |
5.2 适应“隔热优先”型气候的材料表现 |
5.2.1 结构性表皮以形体遮阳的隔热表现 |
5.2.2 非结构性表皮界面遮阳的隔热表现 |
5.2.2.1 固定遮阳表皮融合艺术表现的生态处理 |
5.2.2.2 分层可控表皮融合技/艺表现的遮阳设计 |
5.2.2.3 植被表皮融合生态/情感表现的遮阳设计 |
5.2.2.4 整合太阳能利用型表皮的生态/艺术表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地景:回应地域景观的表皮材料表现 |
6.1 回应自然景观的表皮材料表现 |
6.1.1 结构性表皮材料的技术美学表现回应自然景观 |
6.1.1.1 原生材料的天然协调 |
6.1.1.2 结构形态的地景摹写 |
6.1.1.3 结构形态的自然仿生 |
6.1.1.4 夸张结构的强烈对比 |
6.1.2 非结构性表皮材料的表层艺术表现回应自然景观 |
6.1.2.1 色彩的对比/调和 |
6.1.2.2 透明的体量消隐 |
6.1.2.3 肌理的环境融合 |
6.2 回应城市景观的表皮材料表现 |
6.2.1 结构性表皮材料的技术表现回应城市景观 |
6.2.1.1 结构形态的整体融入 |
6.2.1.2 结构形态的新旧对话 |
6.2.2 非结构性表皮材料的表层艺术表现回应城市景观 |
6.2.2.1 色彩的互补/相融 |
6.2.2.2 透明的以虚就实 |
6.2.2.3 肌理的类比/对比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诉诸人文:关联地域文化的表皮材料表现 |
7.1 显现传统文化的表皮材料表现 |
7.1.1 结构性表皮形态显现地域文化 |
7.1.1.1 西方券拱的当代表皮形态再现 |
7.1.1.2 东方木构的当代表皮形态转译 |
7.1.2 非结构性表皮表层属性显现地域文化 |
7.1.2.1 地方色彩的抽象沿用 |
7.1.2.2 当代透明的信息关联 |
7.1.2.3 今古肌理的文化表现 |
7.2 契合场所情感的表皮材料表现 |
7.2.1 以结构隐喻契合场所情感 |
7.2.2 以表层象征契合场所情感 |
7.2.2.1 色彩象征的情感表现 |
7.2.2.2 透明演绎的情感表现 |
7.2.2.3 肌理营造与情感表现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整体观”观照下表皮材料的地域性综合表现 |
8.1 综合回应地域气候、景观与文化的表皮材料表现 |
8.2 综合地域性、时代性与文化性的表皮材料表现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王孝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雄健步伐(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研究(1909-1978)[D]. 曹汝平. 上海大学, 2016(02)
- [2]对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价值取向的反思——以1978-2014年《建筑学报》为参照系的研究[J]. 章明,张姿. 建筑学报, 2014(Z1)
- [3]建筑表皮材料的地域性表现研究[D]. 产斯友.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 [4]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事务所评析[J]. 李武英,支文军. 时代建筑, 2001(01)
- [5]王孝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雄健步伐[J]. 曾昭奋. 建筑学报,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