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艳河北省武邑县武邑镇中心校李庄小学
拓展阅读其基本做法是就语文教学中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加以整理、阅读,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并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成为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语文教学最明显的变化之一。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的拓展阅读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择其要做一些剖析。
一、拓展程度失当,序列不清。
目前,拓展阅读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序现象。如,一年级教师教《春晓》一文,提供的拓展阅读是杜甫诗作《春夜喜雨》,三年级教师教《秋天的雨》一课时拓展的依然是《春夜喜雨》,而《春夜喜雨》一般是在初中二年级才要学的内容。更糟糕的是一年级的阅读要求和三年级的阅读要求几乎一样,都是读背这首古诗,想象古诗描写的情境,使得教学出现了低水平的重复。另一种无序则表现为课堂上随时可见的以深解浅的行为,如,学习《荷花》要求学生去背诵《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大部分学生只能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可以说无序的拓展,既消耗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又销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教学行为。
二、拓展类型单一,迁移不足。
拓展阅读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二是与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拓展;三是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目前学校中更多采用的是内容相关的拓展,如有关课文作者的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文中涉及的某个知识点的补充阅读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等等,相对来说都比较忽视形式上的迁移拓展,更少有比较阅读性质的拓展;拓展阅读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篇课文加一篇(组)阅读材料或是由课文出发推荐阅读原著的形式。我们认为,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相应的拓展阅读的类型和形式。小学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表达形式的学习模仿,并通过阅读学会阅读,因此更应重视迁移性和比较性的拓展。教师有必要选择推荐那些和课文形式相类似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如,学了儿歌《四季》,补充分别写春夏秋冬景致的小诗;学了《桂林山水》,可对比阅读常识教材中《桂林山水》一课,都会使学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语言、投向课文表达方式的学习和积累上。把教材中的课文前后串联起来,重新进行阅读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拓展阅读,可以促进知识的类化,提高思维的概括水平。
三、拓展主体不明,负担偏重。
当前,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时间的安排,基本上还是由教师说了算,学生还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且教师在确定拓展阅读材料时,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因而出现了像上文所说的读《荷花》拓展《爱莲说》等等现象,使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分量较重,对学生来说,学好课文已经消费了很多精力,但有些老师为了进行拓展,又于教材之外引入了新的内容。这样一来,由于拓展阅读只使用了简单的“加法”,从而使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引起了一部分学生的反感。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拓展中,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度”:
一、扩大文本广度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主题由语文阅读教材而来。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类型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设计教学,开展活动——
1.情境回归类
所谓“情境回归类拓展阅读”,是通过收集、阅读大量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回归到与文本相关的自然、历史与社会情境中去,了解并体验某一名胜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历史故事及文化信息,从自己特定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
2.感悟智慧类
所谓“感悟智慧类拓展阅读”,就是通过收集阅读大量与主题有关的“寓言”、“成语故事”等文体特征的文章,感悟其中所蕴涵的哲理,并联系生活实际体悟人性真善美的智慧。
3.文学欣赏类
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欣赏散文、诗歌、随笔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讲究时段适度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我们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谈谈其具体操作。
1.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三、挖掘拓展深度
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拓展就是要把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内化为思想认识,外化为语言表达,把学生的认识和思考二度激活,引向深入。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教学重视大量阅读,注重扩展延伸学习空间。《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窦老师打破了先精读原文,后读补充材料的格局。两种教材既相辅相成,又主次分明。把补充材料有机地渗透进去,作对照印证。这样做既加深、丰富了对原文的领悟,又增加了阅读分量,扩展了知识,发展了思维。
四、提升拓展效度
拓展阅读,教师往往只理解为从课本之外寻找拓展源,其实有的时候就可以把教材中的课文前后串联起来,通过这种拓展放大文本的效度。
王自文老师执教的《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在开课伊始,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比照参读、因果索解,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从内容上比照,不难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权贵寻欢实为遗民苦盼之因。反之,遗民苦盼必为权贵寻欢之果。用遗民之泪浇权贵之醉,何其让人心酸;以权贵之醉衬遗民之泪,何其让人悲愤。这种形象、情景、氛围的强烈反差,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情绪场。王老师以其不凡的身手,引领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师生在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