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循环论文-杨含,郑丹,邓良伟,肖友乾,王虹

氧化还原循环论文-杨含,郑丹,邓良伟,肖友乾,王虹

导读:本文包含了氧化还原循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脱氮,铁自养反硝化,硝酸盐型亚铁氧化,亚硝酸盐型厌氧亚铁氧化

氧化还原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杨含,郑丹,邓良伟,肖友乾,王虹[1](2019)在《微生物驱动下铁氧化还原循环与生物脱氮》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脱氮技术是防治水体氮素污染的重要途径。利用铁循环与氮转化耦合治理氮素污染,已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文章概述了目前废水生物脱氮主流技术,主要介绍微生物驱动下的铁氧化还原现象,包括与生物脱氮过程密切相关的铁自养反硝化,硝酸盐型厌氧亚铁氧化,亚硝酸盐型厌氧亚铁氧化和铁氨氧化等。预见未来基于铁氧化还原耦合生物脱氮研发的对环境领域氮素污染控制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9年04期)

王宁宁,薛冬梅,王义东,王中良[2](2019)在《基于~(15)N示踪法对土壤氮循环主要过程的反应速率评估——硝酸盐还原、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以及总氮气的释放》一文中研究指出反硝化反应和厌氧氨氧化反应作为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两个关键过程,是土壤中硝酸盐损失的主要途径。我们研究了由反硝化反应(denitrification)和厌氧氨氧化反应(anammox)释放的N_2(Den+Ana-N_2)是否能够用于评价土壤中的NO_3~-还原。本文基于15N示踪法进行土(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何德涛,刘勇胜,陈唯,陈春飞,汪在聪[3](2018)在《深部碳循环过程中的氧化还原作用与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氧逸度和温度、压力、挥发分含量等参数一样,为控制地质过程的关键变量。不同价态碳的转变受控于深度、氧逸度以及矿物相变引起的氧化还原作用等。碳的赋存形式及其转变不仅影响深部碳循环的规模、形式和效率,而且显着影响地幔熔融作用、熔体成分和金属元素活化迁移等。随着氧逸度降低,地幔中固态碳的存在形式依次为碳酸盐、石墨/金刚石、碳化物。橄榄岩熔融过程中,碳酸盐为易熔组分而金刚石/石墨为难熔组分。地幔氧化可促使金刚石/石墨转化为碳酸盐,进(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九)——专题84:地球深部碳循环、专题85: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专题86:电磁感应接收传感器的研究》期刊2018-10-21)

郝文超,王从锋,杨正健,刘德富,纪道斌[4](2019)在《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沉积物磷的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沉积物在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磷循环迁移转化机制,通过控制实验模拟分析氧化还原条件下,上覆水理化性质变化特征、沉积物各形态磷变化及机制研究,并量化沉积物中磷的重新分配和沉积物磷酸盐的释放通量影响.结果表明:(1)氧化还原电位Eh和p H体系、硫体系、碳体系以及与磷相关性密切的铁体系变化规律具有周期性,并对解释沉积物-水两相界面磷的迁移转化机制有重要作用;(2)在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各形态磷含量随着氧化还原条件和时间变化,根据水-沉积物磷素变化量化分析可得,可还原态磷(BD-P)和铁铝结合态磷(Na OH-rP)是可逆地重新分配到弱吸附态磷(NH4Cl-P)、聚磷/有机磷(Na OH-nrP)、残渣态磷(Rest-P)和间隙水溶解性活性磷(SRP)中,且沉积物中变化量93. 7%的磷在还原反应时不会释放到水体中;(3)上覆水总磷(TP)浓度变化的92%为上覆水的SRP,表明水-沉积物在该循环过程中以水溶性磷交换为主;(4)根据Fick第一定律得,还原阶段磷扩散通量最大值为0. 58 mg·(m~2·d)-1,而氧化阶段第7 d扩散通量约为0. 16~0. 22 mg·(m~2·d)-1;氧化反应阶段,扩散通量随时间逐渐降低,还原阶段的变化趋势相反,表明还原状态会加速沉积物磷的扩散程度,而曝氧降低了沉积物磷扩散通量.(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赵林川,候宜胜,司马杨虎[5](2018)在《二化性家蚕在滞育发动和终止阶段中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循环的变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谷胱甘肽是否调节二化性家蚕的滞育发动和终止,我们监测了产滞育和非滞育卵家蚕卵巢以及在不同温度下孵育的卵中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循环过程的变化。在卵巢中检测到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的活性,但在卵中未检测到,而无论是在卵巢还是在卵中都没有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由于产滞育卵家蚕的卵巢中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催化较少的氧化型谷胱甘肽变成还原型,观察到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的比率较低。这表明,在滞育发动时,谷胱甘肽氧化还原过程发生氧化转移。与25℃处理的滞育卵相比,5℃处理的滞育卵具有较低的GSH/GSSG比值,这是由于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催化的GSH氧化更强以及GR催化的GSSG还原减少所致。本研究表明谷胱甘肽在二化性家蚕滞育发动和终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3)

杨敦峰[6](2018)在《脱硫循环浆液氧化还原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燃煤火电厂湿法FGD系统中,氧化风机能耗占据FGD系统能耗的15%左右,是脱硫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由于火电厂氧化风机的选型过大,以及当前大部分机组处于低负荷运行工况,造成脱硫塔底部循环浆液过氧化现象及大量能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随着节能降耗工作的逐步开展,氧化风机节能技术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湿法脱硫循环浆液氧化过程涉及的主要技术问题包括:SO32-氧化过程中离子平衡关系、氧气传质过程平衡关系以及调控氧化风机节能的控制指标——溶解氧含量的确定。对浆液氧化的影响的因素有:溶解氧含量、pH值以及氧化风量大小。本文首先通过构建模型和机理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究了 SO32-氧化性能。构建了 SO32-氧化过程模型、氧气传质模型,采用了双模理论以及化学平衡计算的方法,探究了氧化过程中的气液传质过程和氧化反应。分析得到了氧化过程中的物料平衡方程式、反应平衡方程式以及反应平衡系数。在整个强制氧化过程中,氧气的传质过程主要是液膜控制。其次,设计并搭建了脱硫循环浆液氧化模拟试验台。试验研究了 CaC03溶液的氧化特性,探究了溶液pH、CaC03浓度、氧化风量等因素对溶液氧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影响SO32-氧化的关键因素为CaS03浓度和氧化风量。当溶液中SO32-含量在O.Olmol/L以上时,溶液中溶解氧含量会从Omg/L上升至0.6mg/L附近;SO32-含量在0.008~0.01mol/L时,溶液中的溶解氧含量会从0.6mg/L上升至2mg/L附近,此时溶液中的SO32-含量已经满足燃煤火电厂石膏排放标准;SO32-含量在0.008mol/L以下时,随着SO32-含量的下降,溶液中的溶解氧含量会平稳上升。针对燃煤电厂135MW机组作了针对性分析,表明在5min停留时间内,能够保持循环浆液中溶解氧含量在2mg/L,可以保证循环浆液得到充分的氧化,同时SO32-含量达到脱硫石膏排放标准。本文的氧化风机节能技术是通过实时检测脱硫塔底部循环浆液的氧化情况,指导调控氧化风机频率。实现在机组低负荷运行时,保证脱硫循环浆液充分氧化的情况下,降低氧化风机能耗,达到节能的目的。在最后的氧化风机调控过程中,通过氧化风机实时调频,保证循环浆液中的溶解氧含量在2mg/L附近即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0)

于歆[7](2018)在《多酚类药物利福平的体内氧化—还原循环的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项目拟通过对临床常用且具有确切肝毒性的多酚类化合物利福平(Rifampicin,RIF),进行示范性研究,评价具有自氧化特性的多酚类药物在体内外的氧化-还原循环过程。利福平醌(Rifampicin-quinone,RIF-Q)是利福平的主要自氧化产物。建立高效灵敏的液质联用分析方法,采用液质联用技术(LC-MS/MS)定性定量分析药物体内酚式与醌式结构的氧化-还原循环的发生。方法:考察利福平体内外的稳定性,建立利福平体内定性定量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研究自氧化药物利福平及相关物质的体内外动态变化。并在大鼠体内,采用不同给药方式,给予利福平及醌式利福平,分别考察利福平酚式结构和醌式结构的药动学参数,进行可能的药动学讨论。结果:对利福平的稳定性进行考察,可知RIF极不稳定,在室温状态下即大量转化为RIF-Q。实验前期加入维生素C(Ascorbic Acid,AA)作为还原剂,防止RIF自氧化为RIF-Q。然而,同时测定RIF和RIF-Q发现,过量的AA可导致RIF-Q还原为RIF。后采用β-巯基乙醇(β-mercaptoethanol,β-Me)作为还原剂,考察不同浓度β-Me下,同时测定RIF及RIF-Q,可得出血浆上清中含有80μg/ml的β-Me时,利福平稳定性最好。建立同时测定RIF及RIF-Q的液质联用分析方法,该方法选择性好,且无明显的基质效应与残留效应。在0.05~20μg/ml,RIF和RIF-Q线性良好。进行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分析,灌胃给予RIF(50mg/kg)后,约21%的RIF在体内转化为RIF-Q,灌胃给予RIF-Q(20mg/kg)后,约92%的RIF-Q可能在体内氧化还原酶的作用下转换为RIF。静脉注射RIF(20mg/kg)后,其在体内转化为RIF-Q的趋势略有上升(28.2%),而静脉注射RIF-Q(10mg/kg)后,RIF-Q在体内还原为RIF的趋势有所下降,约为65.5%。结论:将β-Me作为还原剂,可明显增加利福平稳定性,建立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RIF和RIF-Q的液质联用分析方法,该法简便快速,稳定性线性良好。RIF和RIF-Q在体内经历了氧化-还原循环,在大鼠给予RIF后,极少转化为RIF-Q。而给予RIF-Q后,大量RIF-Q还原为RIF。(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张静姝,田磊[8](2017)在《基于氧化还原循环信号放大技术的单分子电化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分析科学的整体发展对分析方法的灵敏度、选择性以及快速响应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单分子水平上实现对目标分子的检测及控制是化学家们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前沿领域,也是近年来分析科学很重要的前沿发展方向。用电化学方法直接检测单分子面临的一项挑战是单个分子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得失电子产生的电流变化太小,现代仪器无法对如此小的电流进行识别。使电极表面氧化还原过程中的电子交换实现多次循环可以放大产生的电流,从而实现单分子水平的直接电化学分析。本文对近期通过循环电子交换过程放大电流信号的技术和装置进行了综述,将各类方法进行对比,并对单分子电化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7年12期)

何志桥,魏榕飞,严婷婷,许旭杨,陈建孟[9](2017)在《磷酸钠水溶液中氧化还原循环制备叁维银电极还原CO_2生成CO》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氧化还原循环制备了具有叁维表面的纳米银电极(3D-Ag)。采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双电位阶跃等方法研究了电极的结构和性能。制备的3D-Ag电极表面均匀分布了(100)和(111)晶面暴露的纳米Ag颗粒,颗粒直径为30~150 nm。通过CO_2的电催化还原实验考察了电极的催化活性和寿命,结果显示,相比未改性Ag片,改性3D-Ag电极具有更高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此外,3D-Ag电极在3组连续的2 h电还原CO_2实验中能保持较高活性,而未改性Ag电极随时间逐渐失去活性。3D-Ag电极表现出的高活性可归因于Ag纳米颗粒有利于*COOH的稳定化和吸附态还原中间体*CO的脱附。(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雷丽丹[10](2017)在《华南二迭纪—叁迭纪之交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波动及其对海洋C-N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迭纪-叁迭纪(P-Tr)之交发生了显生宙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海洋缺氧、硫化的扩大可能是该事件的重要驱动机制,但对该时期海洋缺氧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的认识还有待深入研究。碳氮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元素,其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在地质体中的变化是对环境变化和生命活动的直接响应,因而是联系水体环境与生物演化的重要纽带。已有研究表明P-Tr之交的生物绝灭事件伴随着全球碳氮同位素显着负偏。但对不同沉积环境的研究表明碳氮同位素强烈负偏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性,这可能与水体氧化还原状态有关,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铁组分-微量元素指标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古海洋局部或全球尺度水体氧化还原状态重建的高效手段。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华南P-Tr之交不同沉积相剖面—凉风垭(碳酸盐台地相)、甘溪(斜坡过渡相)、朝天(深水盆地相)剖面开展了Fe-S-C-微量元素综合研究,并与上寺、峡口剖面进行区域对比,以期对该P-Tr关键期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化进行精确重建,进一步探讨该时期水体化学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甘溪、天桥剖面以及联合已发表的朝天、上寺、渡口、太平剖面数据开展了C-N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以期探讨这一关键期水体氧化还原状态与海洋C-N循环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该时期环境与生物的协同演化机制的理解。本文获得的主要结论包括:1、Fe-S-C-微量元素水体化学重建结果表明:(1)华南P-Tr之交海洋化学存在高度空间差异性,即中层水体缺氧硫化与表层和深部水体氧化-次氧化动态共存。(2)长兴期早期硫化水体逐步向深水区扩张,中期深水区硫化环境逐步转变为铁化环境,末期缺氧海水扩张至浅水相,在早叁迭世缺氧-氧化水体转向深水扩张。(3)华南不同沉积相剖面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δ~(34)Spy)与水体氧化还原时空波动相对应:在氧化水体中偏重,低硫酸盐浓度铁化水体中偏轻,相对硫酸盐浓度高的硫化水体中偏重。华南P-Tr时期δ~(34)Spy较大空间差异性表明该时期海洋硫酸盐含量较低。2、P-Tr之交不同时期控制海洋化学波动的因素明显不同:(1)长兴期早期深层缺氧硫化水体主要受控于上升流发育导致的高生产力。(2)长兴期末期-早叁迭世深层硫化水体向铁化水体转变则受控于陆源风化作用加强导致的高活性铁通量的增加和海洋中硫酸盐在前期硫化消耗后的降低。(3)长兴期末期-早叁迭世深水剖面间歇性的硫化水体主要受控于低海洋硫酸盐背景下,间歇性火山作用加强导致进入海洋的硫酸盐通量脉冲式的增加。3、碳酸盐碳同位素(δ~(13)C_(carb))和有机氮同位素(δ~(15)N)区域对比研究表明:华南二迭世末期δ~(13)C_(carb)和δ~(15)N在空间上呈现高度差异性。在吴家坪-长兴阶界线(WCB)附近,深水相剖面比浅水相剖面更加富集12C和14N,具有明显的同位素空间梯度(碳同位素梯度可达7.1‰,氮同位素梯度可达4.9‰)。长兴期中期碳-氮同位素梯度逐渐降低恢复到现代海洋的梯度,并在长兴期末期消失。WCB时期巨大的碳氮同位素梯度表明该时期扬子地区海洋缺氧分层严重,这与该时期的海洋氧最小带(OMZ)扩张到扬子北缘的深水剖面有关,而随后碳氮同位素梯度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可能与OMZ向深水区迁移有关;长兴期末期碳氮同位素梯度降低,趋于均一化,与该时期OMZ进一步扩张至透光带导致深水浅水均广泛缺氧相对应;早叁迭世生物大绝灭后碳氮同位素梯度有所回升,与OMZ下移相对应。4、甘溪剖面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波动、总有机碳与碳氮同位素记录的对比研究表明水体氧化还原状态、生产力及火山活动均对P-Tr之交华南古海洋碳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显着的控制作用:(1)从WCB-PTB在该剖面成功识别出缺氧硫化-次氧化两种氧化还原状态对碳氮循环的直接控制。其中,在阶段G1、G3、G5中,水体缺氧硫化导致海水中反硝化作用加强,硝酸盐相对匮乏(高C/N),从而形成高δ~(15)N、低δ~(13)C_(org)组成特征。在阶段G2、G4、G6中,水体缺氧程度降低,反硝化作用减弱,水体中硝酸盐较充足(低C/N),从而形成低δ~(15)N、高δ~(13)C_(org)组成特征。PTB和WCB界线附近符合缺氧硫化和硝酸盐匮乏模式的特征。(2)甘溪剖面δ~(13)C_(carb)长时间尺度变化趋势主要受控于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但在WCB快速负偏则可能与该时期缺氧分层严重导致深层水体有机质厌氧氧化作用加强有关,在PTB的快速负偏则可能与该时期火山喷发释放大量的CO2到大气中有关。(3)地质历史时期C/N和δ~(15)N统计特征表明在硝酸盐匮乏的海洋中,反硝化速率和固氮速率存在高度的全球时空差异性。当反硝化速率大于生物固氮速率时,C/N和δ~(15)N表现为正相关;当生物固氮速率大于反硝化速率时,C/N和δ~(15)N表现为负相关;当生物固氮速率与反硝化速率接近时,C/N和δ~(15)N则无相关性。5、综合本研究中所获得的古海洋化学、碳氮硫同位素数据,结合研究剖面已发表的古生物化石记录,我们发现:长兴期早期深水剖面的硫化水体中化石种类和丰度均稀少,且以缺氧环境形态居多,表明海洋生物对环境变化的直接生态相应。硫化水体与仍存在化石记录的矛盾可能与该时期短暂的氧化-次氧化水体渗透到沉积物或由于OMZ上下波动硫化水体并未全部渗透到沉积物有关。随后长兴期中期OMZ带收缩,盆地相朝天剖面具有丰富的化石记录再次应证了我们所建立的海洋化学时空结构动态共存的真实性。生物大绝灭期间,OMZ进一步扩张到浅层水体,海洋广泛缺氧、硝酸盐匮乏与绝大多数生物彻底消失相对应,表明该时期海洋缺氧环境对生物绝灭起着重要作用。生物主绝灭后,水体氧化还原条件逐步好转,为相应的残存分子提供了生存空间,但整体恢复确是一个相对滞后的过程,表明生物延迟复苏可能与除缺氧外的其他因素有关。以上对比分析表明二迭-叁迭纪之交海洋中生物空间分布和演化主要受控于这一时期古海洋化学的时空波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7-05-01)

氧化还原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反硝化反应和厌氧氨氧化反应作为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两个关键过程,是土壤中硝酸盐损失的主要途径。我们研究了由反硝化反应(denitrification)和厌氧氨氧化反应(anammox)释放的N_2(Den+Ana-N_2)是否能够用于评价土壤中的NO_3~-还原。本文基于15N示踪法进行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化还原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1].杨含,郑丹,邓良伟,肖友乾,王虹.微生物驱动下铁氧化还原循环与生物脱氮[J].中国沼气.2019

[2].王宁宁,薛冬梅,王义东,王中良.基于~(15)N示踪法对土壤氮循环主要过程的反应速率评估——硝酸盐还原、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以及总氮气的释放[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何德涛,刘勇胜,陈唯,陈春飞,汪在聪.深部碳循环过程中的氧化还原作用与效应[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九)——专题84:地球深部碳循环、专题85: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专题86:电磁感应接收传感器的研究.2018

[4].郝文超,王从锋,杨正健,刘德富,纪道斌.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沉积物磷的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J].环境科学.2019

[5].赵林川,候宜胜,司马杨虎.二化性家蚕在滞育发动和终止阶段中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循环的变化(英文)[C].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6].杨敦峰.脱硫循环浆液氧化还原特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8

[7].于歆.多酚类药物利福平的体内氧化—还原循环的动态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

[8].张静姝,田磊.基于氧化还原循环信号放大技术的单分子电化学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17

[9].何志桥,魏榕飞,严婷婷,许旭杨,陈建孟.磷酸钠水溶液中氧化还原循环制备叁维银电极还原CO_2生成CO[J].化工学报.2017

[10].雷丽丹.华南二迭纪—叁迭纪之交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波动及其对海洋C-N循环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2017

标签:;  ;  ;  ;  

氧化还原循环论文-杨含,郑丹,邓良伟,肖友乾,王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