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牧师的女儿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劳伦斯,《牧师的女儿们》,生态思想
牧师的女儿们论文文献综述
高杨[1](2017)在《从《牧师的女儿们》中浅析劳伦斯的生态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劳伦斯在其作品中对工业化的批判在学术界已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对工业化体制和现代文明的大加挞伐,实质上是对人与自然问题的深刻反思。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浅析劳伦斯中篇小说《牧师的女儿们》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指出工业化和机械化不仅侵袭了生态自然的物理环境,同时也使人类的相互关系和个人精神产生了异化。不仅能够引起我们的深刻思考,对我们当下社会的某些环境问题也可产生新的启发。(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12期)
江润洁,齐聪聪[2](2014)在《论劳伦斯《牧师的女儿们》中的异化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劳伦斯的长篇小说始终围绕着对现代理性—工业文明的否定和对自然本能的复归和向往。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异化主题也以各种形式反复出现。本文从异化理论出发,从异化关系和异化自我两个方面分析《牧师的女儿们》中林德里一家的异化形象。(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4年22期)
何玉静[3](2014)在《谈劳伦斯中篇小说《牧师的女儿们》》一文中研究指出劳伦斯是英国着名的小说家,他以长篇小说着称于文学界,对于其中篇小说《牧师的女儿们》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通过解读《牧师的女儿们》这部作品,从理性与感性、性的诠释、父女关系、两性关系来研究劳伦斯的文学艺术价值及其贡献。(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4年16期)
江润洁[4](2013)在《《雏菊的味道》与《牧师的女儿们》艺术思想变迁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版本比较与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了劳伦斯在两部短篇小说《雏菊的味道》与《牧师的女儿们》中的艺术思想变化。笔者认为,作者的艺术思想变迁源于作者个人情感的成长。在《雏菊的味道》中,作者从单纯的心理分析到社会学视角的阐释直至劳式理论的提出,最终展现了贝茨夫人对其失败婚姻的顿悟。在《牧师的女儿们》中,作者成功地阐释了婚姻中男女关系元素,摈弃了阶级区分意识,释放了主人公的俄狄浦斯情结。小说也传达出具有劳伦斯式的艺术思想特色,提出劳伦斯式二分结构之抽象与具体,理性(知性)与肉体(本能)的区分。劳伦斯认为人类的生命活力在于自然与本真的回归,而这成为其毕生大多数重要作品的艺术主题与特色思想。(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3年04期)
魏燕,龙萨金[5](2013)在《《牧师的女儿们》之文学伦理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文学伦理学先驱聂珍钊先生曾指出:"文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为人类提供娱乐,而在于为人类提供从伦理角度认识社会和生活的道德范例,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道德指引,为人类的自我完善提供道德经验。"[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伦理道德正是维系各种社会关系的纽带,蕴涵着人们普遍认可的生命(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3年12期)
赵婷婷,薛欢[6](2012)在《谈《牧师的女儿们》中的感性和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劳伦斯的中篇小说《牧师的女儿们》在英国的文学史上可谓一颗璀璨的明珠,受到了无数的好评,其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荣获多个奖项。在这部情节看似十分简单的小说背后,有着很深的社会背景及意义,也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劳伦斯是一位以长篇小说成名的作家,中篇小说作品为数不多,所以在这方面也很少受到文学研究人员的注意。所以,《牧师的女儿们》这部作品出自一位这样的作家就显得尤为珍贵,也颇受(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2年22期)
史博[7](2012)在《劳伦斯关于工业文明背景下家庭伦理与人性的探索——以《牧师的女儿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D.H.劳伦斯是英国着名的小说家,其作品主要以长篇小说为主,颇受中外学者的喜爱。《牧师的女儿们》是劳伦斯为数不多的中篇小说之一。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但文笔精湛,情感深邃,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强烈的社会意义。本文从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关于性的诠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以及两性间的关系等四个层面对《牧师的女儿们》进行解读,为更好地研究劳伦斯的文学艺术贡献力量。(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2年11期)
郭印[8](2011)在《论劳伦斯《牧师的女儿们》的动态性叙事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认为生活是多元的、复杂的,艺术就是要表现生活的复杂性。在其着名的中篇小说《牧师的女儿们》中,劳伦斯不断变换叙述视点,多层次地表现对生活的思考,并以多重动态性叙事策略使小说富有节律。本文从生命意象、吸引与排斥、开放式结尾叁个层面,探讨小说的动态性叙事策略,以及其对主题表现所起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1年14期)
郭印[9](2011)在《《牧师的女儿们》中的现代主义叙事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牧师的女儿们》是着名英国作家D.H.劳伦斯完成于1914年的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矿区牧师家的两个女儿的婚恋故事。小说通篇弥漫着机械文明和阶级意识衍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疏远,歌颂了女性大胆追求精神与肉体和谐统一的爱情的勇气。基于此,理论大师利维斯称其为劳伦斯最优秀的中篇小说。按照一些较为权威的学者理论,1907—1914年属于劳伦斯(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1年14期)
吴海霞[10](2011)在《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牧师的女儿们》》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有关劳伦斯的中篇小说《牧师的女儿》的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笔者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小说进行全新的解读,结论是: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失衡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束缚和压抑了人的自然本性,人只有亲近自然,成为自然的人,才能可能重建人的精神家园。藉此挖掘小说中所体现的劳伦斯的生态思想,为读者了解或重新认识该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安阳工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牧师的女儿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劳伦斯的长篇小说始终围绕着对现代理性—工业文明的否定和对自然本能的复归和向往。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异化主题也以各种形式反复出现。本文从异化理论出发,从异化关系和异化自我两个方面分析《牧师的女儿们》中林德里一家的异化形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牧师的女儿们论文参考文献
[1].高杨.从《牧师的女儿们》中浅析劳伦斯的生态思想[J].青年文学家.2017
[2].江润洁,齐聪聪.论劳伦斯《牧师的女儿们》中的异化主题[J].芒种.2014
[3].何玉静.谈劳伦斯中篇小说《牧师的女儿们》[J].芒种.2014
[4].江润洁.《雏菊的味道》与《牧师的女儿们》艺术思想变迁之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13
[5].魏燕,龙萨金.《牧师的女儿们》之文学伦理学解读[J].芒种.2013
[6].赵婷婷,薛欢.谈《牧师的女儿们》中的感性和理性[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
[7].史博.劳伦斯关于工业文明背景下家庭伦理与人性的探索——以《牧师的女儿们》为例[J].名作欣赏.2012
[8].郭印.论劳伦斯《牧师的女儿们》的动态性叙事策略[J].作家.2011
[9].郭印.《牧师的女儿们》中的现代主义叙事策略[J].山花.2011
[10].吴海霞.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牧师的女儿们》[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