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物变化论文-曹晶晶,顾丰颖,罗其琪,刘子毅,王锋

底物变化论文-曹晶晶,顾丰颖,罗其琪,刘子毅,王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底物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γ-氨基丁酸,谷氨酸脱羧酶,谷氨酸,超声波

底物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曹晶晶,顾丰颖,罗其琪,刘子毅,王锋[1](2018)在《发芽糙米γ-氨基丁酸形成的谷氨酸脱羧酶活性与底物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糙米为原料,采用浸泡发芽结合超声波逆境处理方式增加糙米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对发芽过程中谷氨酸(glutamic acid,GA)含量、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活性及GABA含量进行分析,研究GA含量、GAD活性与GABA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发芽时间延长,GABA及GA含量持续明显增加,且GABA与GA含量有显着相关性(P<0.05)。随着发芽时间延长,GAD活性呈先增后降再增的趋势;在发芽0~48 h之间,对照组GAD活性(以GABA量计)均值为9.25 nmol/g,GABA含量增加到6倍以上;在48~60 h之间,GABA增量不明显。与对照相比,超声波处理促进GA含量增加2倍以上,并且快速提高GAD活性,在36 h时发芽糙米中GABA含量最高达41.85 mg/100 g。(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16期)

黄国林,滕翠芳,罗燕妹,覃贵慧,骆敏[2](2018)在《肝细胞肝癌患者癌组织中Ras相关C3肉毒素底物1、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变化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癌组织中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c1)、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73例HCC患者,均行HCC切除术,术中保留HCC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CC组织、癌旁正常组织Rac1及TGF-β_1,分析其与H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Rac1和TGF-β_1共同表达与HCC预后的关系。结果 HCC组织、癌旁正常组织Rac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0%(27/73)、20.5%(15/73),二者比较,P<0.05;HCC组织、癌旁正常组织TGF-β_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6%(45/73)、28.8%(21/73),二者比较,P<0.05。HCC组织TGF-β_1的表达与肿瘤直径、血清甲胎蛋白表达、门静脉癌栓、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Rac1与TGF-β_1在HC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3,P<0.01),Rac1与TGF-β_1的共同高表达与HCC 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1)。Rac1与TGF-β_1共同高表达与HCC患者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r=0.499,P<0.05)。结论 HCC组织中Rac1、TGF-β_1均呈高表达。Rac1、TGF-β_1共同高表达与HCC的进展及不良预后有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8年15期)

彭微波,谭小芹[3](2018)在《胃癌切除术后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及Ras相关C3肉毒毒素底物1表达变化分析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胃癌切除术后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与Ras相关C3肉毒毒素底物1(Rac1)表达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20例,分析患者胃癌组织中Tiam1和Rac1表达与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以及切除术治疗前后患者胃癌组织Tiam1和Rac1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Tiam1表达及Racl表达均与胃癌患者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等因素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Tiam1表达阳性组织的Rac1阳性率显着高于Tiam1表达阴性的组织(P<0.05)。同时,Tiam1及Rac1阳性表达呈显着正相关(P<0.05)。胃癌切除术后患者Tiam1阳性率及Rac1阳性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胃癌转移发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阻断Tiam1及Racl信号转导通路有利于抑制肿瘤转移,改善胃癌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张霞,马丽曼,王妍,刘春,翟艳杰[4](2017)在《大鼠心脏能量代谢底物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及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底物随年龄的变化及调节机制。方法:选用2个月和14个月的雄性SD大鼠,分别为青年对照(young&control,YC)组和老龄对照(aging&control,AC)组。实验末期利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利用高压液相波谱分析(HPLC)测定心脏ATP的含量;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GLUT-4及CPT-1的表达;用临床生化法检测血Glu、TG、TC、LDL-C、HDL-C、AST、ALT、ALP、BUN、Cr、LDH等指标。结果:实验末期,两组大鼠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的大鼠心尖ATP含量明显低于Y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AC组大鼠GLUT-4与CPT-1表达量较YC组均下降,GLUT-4/CPT-1比值增大(P<0.05)。YC组大鼠血清ALP水平显着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的血清TG、Glu、TC、LDL-C、HDL-C、ALT、AST、Cr、BUN以及L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随年龄增长出现的心肌能量代谢改变,能量产生的减少早于心脏功能的改变。(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7年33期)

杨光明,张玉玲,李萌,潘扬,蔡宝昌[5](2017)在《山茱萸炮制过程中美拉德反应底物的含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UPLC-MS/MS法检测游离氨基酸含量,色谱柱以键合相C18硅胶为基质,流动相为水-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8 m L/min;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测定还原糖含量,研究山茱萸炮制过程中参与美拉德反应的底物游离氨基酸和还原糖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山茱萸中共检测出15种游离氨基酸。各游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随着炮制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还原糖质量分数在炮制中趋势不同于氨基酸,在炮制0~24 h逐渐降低,24~36 h还原糖质量分数有所上升,36 h后其质量分数变化趋于稳定。山茱萸中游离氨基酸和还原糖质量分数的变化与炮制中的美拉德反应密切相关,美拉德反应达到平衡时间与传统的炮制时间基本一致,这为炮制终点的判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孙佳亓[6](2017)在《活性包涵体中酶催化反应和底物专一性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80年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包涵体中的蛋白质是没有活性的,需要在体外进行复性后才能使蛋白质具有活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某些蛋白质或酶,虽然表达在包涵体中,但依然保留其活性,这种包涵体被称为活性包涵体(Active Inclusion Bodies)。与可溶性表达的酶相比,在活性包涵体中表达的酶具有很多优点,例如增加蛋白的表达量,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易于提取和纯化,并且可以重复使用等。活性包涵体中的蛋白质,是一种不可溶的聚集体,通常伴随着蛋白质构象的改变。然而,由于酶表达在活性包涵体中而导致酶的反应和底物专一性发生变化这一观点暂未被报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选择了在生物技术和工业上有广泛应用的叁种酶。尿卟啉原III甲基转移酶(Uroporphyrinogen III methyltransferase,UMT),作为一种红色荧光标记,能够催化多步甲基化反应。真核生物的丝氨酸消旋酶(Serine racemase,SR),能够催化D-丝氨酸及其对映的异构体L-丝氨酸的消旋反应,以及D-和L-丝氨酸的脱水反应。人类D-氨基酸氧化酶(human D-amino acid oxidase,hDAAO)能够催化多种D-氨基酸的高效氧化。已报道,表达在包涵体中的酵母DAAO是具有活性的,目前还没有关于表达在包涵体中的UMT和SR的催化活性的报道。我们构建了可以表达为可溶的和不可溶的两种状态的叁种酶,在大肠杆菌中过表达这叁种酶,并且对它们的活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酶的构建。无标签大麦UMT突变体UMT8是可溶性表达的,由于融合标签对荧光蛋白的催化作用几乎没有影响,我们构建了C-端融合了疏水标签ELK16的UMT8,从而降低了UMT8蛋白的可溶性表达。构建无标签玉米SR则是为了防止N或C端融合标签对玉米SR的催化活性具有潜在影响。hDAAO融合SUMO标签,可以促进蛋白的可溶性表达。所有的基因都是在T7启动子的控制下表达的。2.在大肠杆菌中过表达重组蛋白。构建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将可溶的和不可溶的目的蛋白进行分离和SDS-PAGE检测。融合ELK16的UMT8在包涵体中表达。无标签的玉米SR和融合了SUMO的hDAAO在上清和沉淀中都有表达。3.大麦UMT8蛋白可溶态和不可溶态的荧光分析。紫外光谱扫描结果显示,表达大麦UMT8的可溶性蛋白有两个吸收峰,分别是在354nm和375nm,它们是二甲基化和叁基化反应的荧光产物的特异性吸收峰,相反地,表达大麦UMT8-ELK16的可溶性蛋白的这两个吸收峰明显减小,说明UMT8形成不溶性聚集体使其催化活性降低。荧光光谱扫描分析,结果显示融合ELK16标签,降低了大麦UMT8叁步甲基化反应的荧光产物在细胞内的聚集,大麦UMT8蛋白的可溶性降低会抑制其催化多步甲基化反应。4.可溶态和不可溶态的玉米SR催化消旋反应和脱水反应的活性测定。可溶性表达的玉米SR同时具有消旋酶活性和脱水酶活性,而不可溶的玉米SR的脱水酶活性丧失。体外添加甘油和还原剂二硫苏糖醇(DTT),二者对两种状态的玉米SR的催化反应专一性具有不同的影响。结果说明玉米SR在活性包涵体中表达时,改变了其催化反应的特异性。5.表达在活性包涵体中的SUMO-hDAAO的产量与底物专一性分析。对融合蛋白的包涵体相对产量进行测定,28℃诱导的SUMO-hDAAO包涵体占细胞湿重的比值为17.71%;而在37℃诱导的条件下,相对比值提高到了37.99%。不可溶的hDAAO也显示出相应的氧化叁种D-氨基酸的底物特异性,但可溶的和不可溶的hDAAO蛋白质之间的催化反应活性的改变略有不同,说明活性中心的轻微的构象变化是由hDAAO的不可溶表达导致的。综上所述,所选择的叁种酶被有效地用作研究催化反应和底物特异性的工具酶。不可溶的玉米SR脱水酶活性的丧失,使玉米SR在生产中具有潜在的用途,被用于固定化生产D-丝氨酸。标记的不可溶的hDAAO保留了相应的底物特异性。表达在活性包涵体中的hDAAO具有容易筛选提取的特点,使其可能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特异性抑制剂。(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罗冰峰[7](2017)在《缺氧对药物转运体MRP2、PEPT1表达变化及其底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原旅游的热潮、―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及迅速发展等许多原因,由平原进入高原地区的人群逐渐增加,特别是急进高原人群。但目前高原用药依旧沿用平原地区的用法用量,影响着高原人群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药物代谢动力学作为合理用药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基础,在高原环境下的相关研究很少。药物药代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因素很多,目前主要集中于对CYP450酶的研究。而转运是影响药动学特征的重要原因,在这过程中,药物转运体是药物进入细胞的关键因素。药物转运体在体内多个关键的处置器官都有表达,如小肠、肝脏、肾脏等,其分布的广泛性决定了它们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以药物转运体为切入点考察高原缺氧条件下药代动力学变化的研究很少,因此系统地开展高原缺氧对药物转运体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十分必要,这将为高原合理用药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本实验选取最重要的一个外排型转运体MRP2、一个摄取型转运体PEPT1,考察急进高原缺氧后这两个转运体的表达及其底物诺氟沙星、阿莫西林药代动力学参数变化,并对机制进行探讨。本研究首先比较了急进高原后血气、生化、病理指标的差异,初步评价大鼠机体缺氧及损伤程度。血气结果显示,急进高原后pH、PaCO2、PaO2、SaO2、HCO3-、BB、BE显着性降低,表明环境中氧分压降低,组织氧气供应失衡,大鼠出现缺氧症状,导致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的代谢障碍;生化结果显示,急进高原后大鼠ALB、AST、ALT、TBIL、BUN、UA水平显着性增加,说明急性缺氧能影响大鼠肝脏、肾脏功能;病理结果分析可知,与平原组相比,急进高原缺氧后大鼠小肠、肝脏、肾脏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次,我们采用RT2 Profiler PCR Arrays技术探究急进高原缺氧后大鼠小肠、肝脏、肾脏组织中多个药物转运体的表达情况,并筛选出对缺氧敏感的差异性转运体。结果表明,大鼠急进高原后,体内叁个组织多个药物转运体发生明显变化:在小肠、肝脏、肾脏,mRNA表达上升2倍以上的药物转运体分别有12、3、8种,下降2倍以上的分别有5、18、4种。接着,选取差异显着、应用广泛且重要的药物转运体Mrp2、Pept1,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方法对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同时考察两者底物诺氟沙星、阿莫西林药代动力学的变化,进一步探讨缺氧对药物转运体及其底物药物体内处置过程的影响。与平原组比,急进高原组Mrp2、Pept1表达在不同组织中变化趋势不一样。在小肠、肾脏,高原组Mrp2、Pept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都显着升高,在肝脏两者的表达却明显降低。诺氟沙星药代动力学参数显示,其AUC、Cmax、t1/2在高原组中显着下降,而MRT、CL、Vd明显增加。在比较阿莫西林药代动力学参数中可以看出,与平原组相比,高原组中阿莫西林AUC、Cmax、MRT、t1/2、Tmax显着升高,而CL、Vd明显降低。最后,在Caco-2细胞水平研究缺氧条件下H19、MRP2、PEPT1及相关转录因子、核受体表达变化,并在实验室前期lncRNA高通量基因芯片筛选缺氧差异性lncRNAs基础上,通过慢病毒载体介导RNAi技术沉默lncRNA-H19,考察干扰H19后对MRP2、PEPT1及相关转录因子、核受体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缺氧条件下MRP2、PEPT1的调控机制。结果发现,缺氧条件下,Caco-2细胞中MRP2、PEPT1的表达水平与H19呈正相关。LV-H19-RNAi感染Caco-2细胞后,MRP2、PEPT1基因表达下降一半,两个核受体PXR、CAR mRNA水平显着性降低,而HIF1a、NF-κB没有变化。在蛋白表达水平上,MRP2、PEPT1及相关转录因子NF-κB、HIF1a、核受体PXR、CAR表达都受到明显的抑制。同时慢病毒载体介导RNAi沉默H19再缺氧后发现,对MRP2、PEPT1、HIF1a、NF-κB、PXR、CAR表达的抑制程度加大。本研究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急进高原缺氧后,小肠、肝脏、肾脏叁个组织中药物转运体的表达会发生变化,尤其是Mrp2、Pept1,从而影响其底物诺氟沙星、阿莫西林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当沉默lncRNA-H19后,MRP2、PEPT1及相关转录因子、核受体表达受到明显的抑制,初步表明lncRNA-H19是缺氧条件下MRP2、PEPT1表达变化机制调控中关键的分子,其可能是通过转录水平及转录后水平调控HIF1a、NF-κB、PXR、CAR的表达,最终形成对MRP2、PEPT1表达的一个调控网络。该研究将为高原合理用药提供更丰富的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5-01)

李秀娟[8](2017)在《雄性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代谢底物的变化与蛰眠的诱导》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蛰眠是动物在面临不适宜生存环境如低温、食物短缺和干旱等所采取的一种有效的能量节约方式。动物在蛰眠期间活动停止,代谢率一般下降到基础代谢率的5-30%,体温下降至略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7)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在每年的各个时期经常面临能量短缺现象。前期研究发现,小毛足鼠在长光照和23℃条件下,禁食可诱导其出现浅蛰眠现象,在蛰眠过程中代谢和体温均降低,代谢底物的氧化也被抑制。但代谢底物减少与诱导蛰眠的生理机制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2-脱氧-D-葡萄糖(2-Deoxy-D-glucose,2DG)是葡萄糖类似物,可抑制糖酵解过程,巯基乙酸盐(mercaptoacetate,MA)可扰乱脂肪酸代谢。本研究分别在23℃和5℃环境下用不同浓度的代谢抑制剂2DG和MA处理小毛足鼠,以检验代谢底物在蛰眠启动中的作用。通过禁食诱导小毛足鼠蛰眠,比较禁食诱导的蛰眠与抑制剂诱导蛰眠的差异。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小毛足鼠昼夜相的代谢底物。获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肌肉代谢组学的结果表明,动物在白天休息相的糖酵解中间重要产物(葡萄糖、2-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和丙酮酸)和叁羧酸循环中间重要产物(柠檬酸、富马酸和苹果酸)的相对丰富度均高于夜间活动相。在肝脏和脑组织中检测到其他中间重要代谢产物(果糖、琥珀酸等)相对丰富度也是白天高于夜间。2.在23 ℃、长光照和食物充足的条件下,2DG可诱导小毛足鼠产生低体温现象。高剂量的2DG可使代谢率降低至静止代谢率的66.6%,体温下降到29.5℃,表明进入蛰眠状态。期间呼吸商从0.98 ±0.03降至0.59 ±0.02,说明小毛足鼠在蛰眠过程中主要代谢底物是脂肪酸。MA处理则不能诱导蛰眠。3.在5℃条件下,注射高剂量的2DG,可使小毛足鼠最低体温达到29.1℃,最低代谢下降至静止代谢率的73%,说明低温条件下2DG也可以诱导小毛足鼠进入蛰眠状态。但5℃条件下禁食并不能诱导小毛足鼠进入蛰眠。在5℃和23℃条件下,注射同一剂量,发现体温没有差异,但5℃下动物为维持体温而增加代谢率至23℃时的2倍,结果暗示在2DG诱导蜇眠发生的过程中,体温调定点降低。4.在23℃和长光照条件下,小毛足鼠禁食24h,最低体温为30.1℃,代谢率是静止代谢率的75%,表明小毛足鼠进入蛰眠状态。将禁食诱导的蛰眠与抑制剂诱导的蛰眠进行比较,发现抑制剂诱导的蛰眠具有更低的体温、较高的代谢水平和较短的异温时间等特点(相似的最低体温、代谢率和体温下降幅度、相似的异温持续时间)。总之,小毛足鼠在白天的代谢底物以葡萄糖为主,而夜间则以脂肪代谢为主。葡萄糖剥夺可以诱导小毛足鼠进入蛰眠状态,在蛰眠过程中呼吸商显着降低,暗示代谢底物由葡萄糖向脂肪酸转化。将5℃和23℃条件下2DG诱导的蛰眠进行比较,发现在5℃条件下小毛足鼠为了维持体温降低了体温调定点。(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7-05-01)

潘宝龙,马润玫[9](2016)在《转染人源Omentin-1、Vaspin妊娠期糖尿病脂肪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表达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转染人源网膜素1(Omentin-1)、内脏脂肪组织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的妊娠期糖尿病(GDM)脂肪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1/2(IRS-1/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表达变化。方法复苏、传代及诱导分化GDM前脂肪细胞。构建Omentin-1、Vaspin过表达载体,以3个不同过表达梯度(1.0、2.5、5.0μg)转染传代脂肪细胞,以无转染组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脂肪细胞Omentin-1、Vaspin、IRS-1/2、PI3K 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脂肪细胞Omentin-1、Vaspin、IRS-1/2、PI3K蛋白及酪氨酸磷酸化IRS-1/2;采用[3H]-2-脱氧-D-葡萄糖摄取测定法测算各组脂肪细胞葡萄糖的摄取率。结果随Omentin-1表达增加,转染人源Omentin-1脂肪细胞中IRS-1、PI3K(P85a)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IRS-2 mRNA及蛋白表达未发生明显变化,IRS-1酪氨酸磷酸化程度明显升高,IRS-2酪氨酸磷酸化程度未发生明显变化,葡萄糖摄取率上升。随Vaspin表达增加,转染人源Vaspin脂肪细胞IRS-1、IRS-2、PI3K(P85a)mRNA及蛋白表达均未出现明显变化,IRS-1、IRS-2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均未出现明显变化,葡萄糖摄取率变化不明显。结论转染人源Omentin-1的GDM脂肪细胞IRS-1和PI3K(P85a)表达升高,葡萄糖摄取率升高;转染人源Vaspin的GDM脂肪细胞无此变化。(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6年35期)

崔彦儒,崔晓波,高伟[10](2016)在《鼻咽癌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作用底物水平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鼻咽癌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及其作用底物与鼻咽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鼻咽癌患者74例(观察组)、体检健康者74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MP-2、MMP-7、MMP-9、MMP-14及其作用底物Ⅰ型胶原羧端交联肽原(ⅠCTP)、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PⅢP)、层黏蛋白(LN),并以Logistic分析上述血清指标与鼻咽癌侵袭转移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MMP-2、MMP-7、MMP-9、MMP-14及其作用底物ⅠCTP、CⅣ、PⅢP、L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鼻咽癌分期较高者各血清指标均高于分期较低患者,各血清指标均是鼻咽癌侵袭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鼻咽癌患者血清MMP及其作用底物水平均升高,且均与鼻咽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6年34期)

底物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癌组织中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c1)、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73例HCC患者,均行HCC切除术,术中保留HCC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CC组织、癌旁正常组织Rac1及TGF-β_1,分析其与H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Rac1和TGF-β_1共同表达与HCC预后的关系。结果 HCC组织、癌旁正常组织Rac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0%(27/73)、20.5%(15/73),二者比较,P<0.05;HCC组织、癌旁正常组织TGF-β_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6%(45/73)、28.8%(21/73),二者比较,P<0.05。HCC组织TGF-β_1的表达与肿瘤直径、血清甲胎蛋白表达、门静脉癌栓、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Rac1与TGF-β_1在HC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3,P<0.01),Rac1与TGF-β_1的共同高表达与HCC 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1)。Rac1与TGF-β_1共同高表达与HCC患者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r=0.499,P<0.05)。结论 HCC组织中Rac1、TGF-β_1均呈高表达。Rac1、TGF-β_1共同高表达与HCC的进展及不良预后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底物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曹晶晶,顾丰颖,罗其琪,刘子毅,王锋.发芽糙米γ-氨基丁酸形成的谷氨酸脱羧酶活性与底物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食品科学.2018

[2].黄国林,滕翠芳,罗燕妹,覃贵慧,骆敏.肝细胞肝癌患者癌组织中Ras相关C3肉毒素底物1、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变化及其意义[J].山东医药.2018

[3].彭微波,谭小芹.胃癌切除术后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及Ras相关C3肉毒毒素底物1表达变化分析及临床意义[J].临床军医杂志.2018

[4].张霞,马丽曼,王妍,刘春,翟艳杰.大鼠心脏能量代谢底物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及调节[J].中国医学创新.2017

[5].杨光明,张玉玲,李萌,潘扬,蔡宝昌.山茱萸炮制过程中美拉德反应底物的含量变化[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7

[6].孙佳亓.活性包涵体中酶催化反应和底物专一性变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7

[7].罗冰峰.缺氧对药物转运体MRP2、PEPT1表达变化及其底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7

[8].李秀娟.雄性小毛足鼠(Phodopusroborovskii)代谢底物的变化与蛰眠的诱导[D].安徽大学.2017

[9].潘宝龙,马润玫.转染人源Omentin-1、Vaspin妊娠期糖尿病脂肪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表达变化[J].山东医药.2016

[10].崔彦儒,崔晓波,高伟.鼻咽癌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作用底物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6

标签:;  ;  ;  ;  

底物变化论文-曹晶晶,顾丰颖,罗其琪,刘子毅,王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