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行为心理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情景短剧广告,回避行为,心理抗拒
行为心理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张梅贞[1](2019)在《用户对网络视频情景短剧广告回避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心理抗拒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一种新型的视频广告——情景短剧广告为研究对象,从心理抗拒理论的角度出发,构建网络视频用户对情景短剧广告躲避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用户对网络视频情景短剧广告的回避行为主要受心理抗拒的影响;信息暴露程度、感知风险和感知目标障碍正向影响心理抗拒。因此,可通过对网络视频情景短剧广告出现位置的改进,提升用户的观看效果;改进情景短剧广告在剧集中出现的频率和长度,以符合用户的体验需求;从产品类型的角度,选择更贴近用户的产品类型。(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9年11期)
戴仲翔[2](2019)在《心理因素对行人安全过街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行人过街时的交通安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也是影响行人安全的一项重要因素,这里的心理因素不仅是行人的心理因素,还包括驾驶人的心理因素。文章以交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行人过街时行人和驾驶人的心理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通过对公路上现有的交通设施进行分析,提出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尤其是无信号交叉口加入错觉交通安全设施,以提高行人过街时的交通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9年20期)
朱海燕,关宏志,韩艳,李婉莹,赵磊[3](2019)在《心理因素影响下游客节假日错峰旅游出行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错峰出行是解决出行时间集中引起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以节假日游客错峰出行行为为研究对象,探究心理潜变量对其错峰出行意向及行为的影响机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同时考虑节假日旅游满意度,构建节假日游客错峰旅游出行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定量研究了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节假日旅游满意度4个心理因素对游客节假日错峰旅游行为意向及行为的影响.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个潜在变量对节假日错峰旅游出行行为意向具有显着影响,其中知觉行为控制是关键因素且影响最大,节假日旅游满意度对节假日错峰出行行为意向及行为有显着负向影响.本研究可为节假日游客错峰旅游出行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9年05期)
赵慧倩[4](2019)在《住宅设计中行为心理因素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发展新时期,社会群体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传统单调与陈旧的住宅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群体的多元化要求,因此住宅设计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潮流,开展人性化的设计,以提高住宅设计整体效果。本文简要探讨住宅设计中行为心理因素的影响,仅供相关人员参考。(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9年16期)
杜安云,张凤凤,陈秀云,姜冬梅,蒋康康[5](2019)在《初中生攻击性行为心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安徽省3市、1县中的4所初中共27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调查问卷、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以及初中生个性特质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初中生攻击性行为总分为(56.00±10.46)分,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初中生攻击性行为心理特征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性别(P=0.008)、生源地(P=0.022)、初中生个性特质中的神经质维度(P=0.000)、友善性维度(P=0.021)与开放性维度(P=0.039)。结论初中生攻击性行为心理特征与性别,初中生个性特质中的神经质维度、友善性维度与开放性维度存在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医》期刊2019年08期)
朱雪丽,赛雪莹,耿耀国,杨敏齐,赵凤青[6](2019)在《河南省中小学生健康行为现状及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河南省中小学生健康行为现状与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为确定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方向和重点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6月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郑州、开封、新乡、周口、南阳和叁门峡市9~15岁3 603名小学生和2 791名初中生进行青少年生活方式问卷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自尊问卷调查。结果中小学生健康行为总分为(80.30±16.36)分。不同性别、年龄、家庭经济状况、体质量指数、父母亲受教育水平的中小学生健康行为水平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健康行为与自我效能感(r=0.26~0.42)、社会支持(r=0.23~0.39)、心理韧性(r=0.26~0.37)、自尊(r=-0.28~-0.18)等心理社会因素均存在相关性(P值均<0.01);性别、年龄、家庭月收入、BMI、父母受教育水平、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社会支持、自尊均是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河南生中小学生健康行为水平尚佳,在健康教育课程规划时要考虑人口学变量及心理社会因素对促进学生参与健康行为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08期)
苏爱慧[7](2019)在《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类型及社会心理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类型上可以从发生频次、欺凌目的、欺凌手段、表现形式、手段目的之间关系等方面进行划分。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有效预防和治理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周玉明,戚艳杰,张之霞,何凡,郑毅[8](2019)在《4~6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农村4~6岁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15年10月至12月采用分层随机方法抽取江西修水县与贵州遵义县各3个乡有4~6岁儿童的家庭的养护人进行问卷调查,总共调查1 096人,其中留守儿童组585人,非留守儿童组511人。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家庭信息、家庭健康状况及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留守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25.0%,高于非留守组18.6%(P<0.05)。留守组社交问题发生率23.6%,违纪行为发生率12.0%及攻击行为发生率20.5%均高于非留守组(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母亲年龄<26岁或>39岁、母孕期用药、幼儿园入学、学习困难得不到帮助、家庭关系不和睦会增加心理行为异常的风险,而母亲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保护因素(P<0.05或P<0.01)。结论:4~6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非留守儿童高,危险因素主要有母孕期用药、学习困难得不到帮助、已经入学、家庭关系不和睦等。(本文来源于《临床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张天雪[9](2019)在《空气污染条件下户外锻炼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随着空气污染加剧与人们户外锻炼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在空气污染条件下究竟是否应该坚持户外锻炼,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虽然有研究表明在空气污染条件下,人们应该减少户外锻炼的次数,但仍有部分人群依然坚持在空气污染条件下进行户外锻炼,其原因有待探索。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框架,验证该理论中的核心变量是否可以解释空气污染条件下坚持户外锻炼行为,分析人们在空气污染条件下依然坚持户外锻炼行为与仅在非空气污染条件下坚持户外锻炼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差异,进一步讨论人们在空气污染条件下依然坚持户外锻炼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方法: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框架,选取可能影响空气污染条件下户外锻炼行为的核心社会心理因素指标,并结合对专家访谈法,增补与空气污染及户外锻炼行为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指标,将该些指标的国际通用量表综合编制形成《户外锻炼行为调查问卷》,对随机选取的350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共成功回收33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321份,通过数理统计法对问卷的内容进行相关以及回归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空气污染条件下依然坚持户外锻炼人群、仅在非空气污染条件下坚持户外锻炼人群以及不坚持户外锻炼人群在锻炼自我效能、障碍自我效能、效果期待、社会支持、锻炼成瘾、空气质量认知等指标上存在显着性差异;(2)以锻炼自我效能、障碍自我效能、效果期待、社会支持等社会心理因素为核心的社会认知理论无法解释空气污染条件依然坚持户外锻炼行为;该行为与特定的社会心理因素锻炼成瘾存在显着性正相关关系,锻炼成瘾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空气污染条件下依然坚持户外锻炼行为。(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5-25)
王苗,于得澧,朱立婉,王哲,马龙[10](2019)在《哈尔滨市头胎儿童心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家长抚养方式、家庭环境等对头胎儿童与独生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明确头胎儿童与独生儿童行为及影响行为因素的差异。方法对哈尔滨市幼儿园头胎儿童(二胎已生育家庭)与独生儿童(同性别、同班级、出生日期相差不超过3个月的独生儿童1∶1配对)共156对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父母抚养行为问卷(CRPR)及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结果头胎儿童与独生儿童心理行为总分分别为(17.88±5.93)(19.13±6.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P>0.05),两组家长焦虑、抑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1,0.40,P值均>0.05)。在抚养方式上,头胎儿童父母的接纳和鼓励成就得分高于独生儿童父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0,2.12,P值均<0.05);在家庭功能方面,两组家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P>0.05)。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得分与家长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家长抚养方式及家庭功能有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头胎儿童行为问题主要受同胞关系影响(B=8.74),独生儿童行为问题主要受家庭角色功能影响(B=1.27)。结论头胎儿童与独生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没有差别,但和谐的同胞关系、家长良好的情绪、适宜的抚养方式和健全的家庭功能可以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05期)
行为心理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行人过街时的交通安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也是影响行人安全的一项重要因素,这里的心理因素不仅是行人的心理因素,还包括驾驶人的心理因素。文章以交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行人过街时行人和驾驶人的心理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通过对公路上现有的交通设施进行分析,提出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尤其是无信号交叉口加入错觉交通安全设施,以提高行人过街时的交通安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行为心理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1].张梅贞.用户对网络视频情景短剧广告回避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心理抗拒的视角[J].企业经济.2019
[2].戴仲翔.心理因素对行人安全过街行为的影响[J].智能城市.2019
[3].朱海燕,关宏志,韩艳,李婉莹,赵磊.心理因素影响下游客节假日错峰旅游出行行为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9
[4].赵慧倩.住宅设计中行为心理因素的影响分析[J].西部皮革.2019
[5].杜安云,张凤凤,陈秀云,姜冬梅,蒋康康.初中生攻击性行为心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9
[6].朱雪丽,赛雪莹,耿耀国,杨敏齐,赵凤青.河南省中小学生健康行为现状及心理社会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19
[7].苏爱慧.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类型及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9
[8].周玉明,戚艳杰,张之霞,何凡,郑毅.4~6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9
[9].张天雪.空气污染条件下户外锻炼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9
[10].王苗,于得澧,朱立婉,王哲,马龙.哈尔滨市头胎儿童心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