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论文-崔亚莉,刘峰,郝奇琛,张戈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论文-崔亚莉,刘峰,郝奇琛,张戈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诺木洪冲洪积扇,地下水,同位素,更新速率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崔亚莉,刘峰,郝奇琛,张戈[1](2015)在《诺木洪冲洪积扇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更新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诺木洪地区是柴达木盆地中发育较为典型的冲洪积扇,研究其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更新能力对于整个盆地地下水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诺木洪地区地下水中的2H、3H、18O同位素特征,利用3H数据建立相应的数学物理模型,计算出冲洪积扇不同位置地下水的更新速率,并以此为依据定性划分了当地的地下水流动系统。山区至冲洪积扇中部地下水更新速率达5%/a~10%/a,更新能力较强。冲洪积扇前缘地下水更新速率为0.08%/a~1.4%/a,而在溢出带以下至盆地中心地下水更新速率小于0.07%/a,更新能力极弱。(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5年06期)

阮云峰,赵良菊,肖洪浪,周茅先,程国栋[2](2015)在《黑河流域地下水同位素年龄及可更新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黑河流域地下水的放射性同位素如氚(T)和14C的测定,对该流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的年龄以及其更新速率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整体上看,从黑河流域的上游、中游至下游,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年龄逐渐增加,地下水更新速率也逐渐增大.其中,黑河上游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分别为1.96%·a-1和1.76%·a-1,可更新能力最强;中游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为1.25%·a-1和0.68%·a-1,可更新能力次之;下游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分别为0.74%·a-1和0.18%·a-1,可更新能力最差.黑河流域不同地带地下水由于循环条件的不同,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年龄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中游山前平原补给条件较好,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年龄较小;中、下游远离河道地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补给条件差,显示了更老的年龄.黑河流域埋深40 m以上的浅层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1.13%·a-1)高于埋深40~100 m之间的中层地下水(0.65%·a-1)以及埋深100 m以下深层地下水(0.55%·a-1).因此,在黑河流域地下水开发过程中要合理开发浅层地下水,适当缩减开发深层地下水.(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5年03期)

张兵,宋献方,张应华,韩冬梅,杨丽虎[3](2014)在《基于氚和CFCs的叁江平原浅层地下水更新能力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通过对叁江平原浅层地下水年龄的测定,研究了地下水的来源与更新能力。在井深小于60 m的钻孔中,采集了11组浅层地下水样,分别测定水中放射性同位素氚(T)和氟利昂(CFCs),根据活塞模型,分别计算出浅层地下水的年龄。分析结果表明,叁江平原浅层地下水中氚同位素含量为1.7~61.2 TU;CFC-12和CFC-113浓度分别是0.04~1.25 pmol·kg-1和0.1~0.71 pmol·kg-1。根据氚同位素含量估算的浅层地下水年龄范围是39~51 a;CFC-12浓度估算的浅层地下水年龄范围为38.2~61.7 a。两种测年数据都表明,浅层地下水缺失了0~39 a的年轻水,这暗示叁江平原的地下水主要接受外源水的补给,深循环地下水越流补给地表水并形成湿地,最终补给到河流之中,地下水有稳定的补给源,可以适当地进行开发和利用。(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翟远征,王金生,滕彦国,左锐[4](2013)在《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指标问题刍议——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的适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更新能力是近些年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定义目前尚未统一,评价指标也较多,其中较常用的有地下水更新周期、补给速率、年龄和滞留时间等。尽管这些参数间大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但由于它们代表的物理意义不同,所以得到的地下水更新能力的结论也会不同。以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为例验证了这种不同,并对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这两个存在密切数量关系的参数作为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分别用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作为评价指标,得到的各地区(北京市平原区各区、县)之间地下水更新能力相对强弱的结论是不同的;②与更新周期相比,由补给速率得到的评价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③在作为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指标时,补给速率比更新周期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3年01期)

翟远征,王金生,郇环,滕彦国[5](2012)在《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更新能力变化的动态均衡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北京市地下水更新能力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为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用地下水动态均衡法对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尤其是开采层地下水的补给量、更新周期、更新速率和补给速率等参数做了计算,进而对地下水更新能力及其时空变化做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地下水更新能力总体上自山前至平原区腹地由强变弱,但总体上更新能力较强;含水层接受外来水源补给的边界条件和赋水条件良好,降水量的多寡是影响地下水更新能力的瓶颈因素;2001—2008年的地下水平均补给速率(0.28m/a)比1981—2000年减少了35.6%,更新能力明显减弱;近些年地下水开采强度连年大于其更新能力,导致与自然状态下相比地下水位埋深平均下降幅度已达19.73m,含水层中地下水减少量达101×108 m3。以上证据表明,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北京市未来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供水问题十分严峻。(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王金生,翟远征,滕彦国,左锐[6](2011)在《试论地下水更新能力与再生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循环、更新和再生的基本定义出发,论述了地下水运动在全球水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地下水更新能力和再生能力的含义,指出"地下水循环"这一说法存在一定不足;提出地下水更新能力和再生能力是含水层系统的自然属性,地下水在含水层系统中更新和再生同时发生.地下水从含水层系统的界面补给与排泄,通过界面与其他系统发生水量交换,地下水在含水层中更替的多寡不影响含水层系统的更新能力;地下水在含水层中更新的过程中,同时发生自然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等)和人为作用(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其结果反映出含水层系统的再生能力,该过程受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影响较大,水位变动带内尤甚,含水层系统的地下水再生能力比更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要复杂得多.(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毛绪美,梁杏,王凤林,韩庆之[7](2011)在《多源~4He及其积累年龄揭示的深层地下水更新能力——以保定—沧州剖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年龄是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它直接揭示了地下水的循环时间和更新能力。由于不同同位素半衰期不同,导致的测年精度和范围各异,致使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年龄存在诸多争议。虽然地下水4He测年方法已经得到应用,但是对地下水中4He多种来源的认识依然不足。通过系统采集和分析华北平原保定—沧州深层地下水中惰性气体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采用大气成因(AIR和ASW)、地壳成因(CRUST)和地幔成因(MORB)叁端元混合模型进行初步判断和分离,确定深层地下水中4He是大气成因、地壳成因和地幔成因的混合,有明显的地幔来源的混入。任丘漏斗和沧州漏斗形成的汇流改变了深层地下水4He积累年龄的分布,大城东南部是它们之间的深层地下水分水岭。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的年龄可以达到127.6 ka。保定—任丘方向上深层地下水4He积累年龄不超过2 ka,黄骅—沧州方向上深层地下水4He积累年龄不超过20 ka,显示地下水有较强的更新能力;而在大城东南部形成4He积累年龄快速增大区,预示深层地下水几乎没有更新。随着任丘漏斗和沧州漏斗的持续下降,大城周围的深层地下水也将持续下降。(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1年04期)

冯波[8](2010)在《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可更新能力及水量实时预报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依托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辽宁中部城市群地下水资源实时预报模型技术研究”(编号:2007BAB28B04-03)进行选题研究。在详细分析研究区气象、水文、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区内大量钻孔资料,采用现代化理论及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叁维地质结构实体模型,实现了地下水资源信息在空间上的可视化。结合研究区内长期观测的地下水水位、水质资料,分析了下辽河平原区第四系孔隙潜水的时空演化特征,采用地下水化学动力学与地下水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将水化学场、水动力场相互耦合,建立了用水化学动力学指标表达的地下水实际运动速度(U)和年龄(t)的计算公式,对研究区地下水的循环特征进行了定量化的评价。从地下水补给条件、含水层的特征以及地下水循环模式叁个环节分析了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GIS技术,对第四系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作出了定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研究区内地下水合理开发及利用给出了建议。基于水均衡理论,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实时评价模型,结合研究区水文、气象、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实时监测数据,采用“下辽河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可开采量实时预报系统”,实现了直观、快速、高效地对研究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计算与分析。同时,基于渗流理论,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并通过“下辽河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可开采量实时预报系统”对实时监测数据进行调用、计算、格式处理、导入数值模型,再通过模型运行,实现了快捷、高效的地下水资源量实时预报。运行结果准确、直观,对于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的实时管理及调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0-05-01)

杨丽芝,张光辉,刘中业,刘春华[9](2009)在《鲁北平原地下水同位素年龄及可更新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采用大量的地下水环境同位素数据,利用天然放射性氚和14C的通用测年技术,分别估算浅、深层地下水的形成年龄,评价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鲁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自当地的大气降水和引黄河灌溉水,循环速度较快,循环时间20~50a,更新能力较强。深层地下水主要起源于古代大气降水,是在比现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由大气降水入渗形成,循环速度较慢,循环时间8~20ka,更新能力较弱。(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高淑琴[10](2008)在《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可更新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所研究的河南平原主要是指豫东和豫北平原,它是河南省主要的粮棉油产地和重要的工业城市所在区。然而,河南省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8%,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河南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此外,河南省地表水资源污染严重,因遭受污染而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占河南省河流总长度的一半以上,因此,地下水成为河南省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重要供水水源。在全省总供水量中,地下水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尤其是平原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在总供水量中所占的比例达70%以上。要促进河南省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认清区域地下水循环规律,客观评价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从而为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研究河南平原第四系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水动力特征,对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进行了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地下水水化学分布规律和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同位素分布规律,建立了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中地下水的循环模式。综合考虑含水介质特征、地下水补给情况和循环模式等影响因素,建立了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了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12-01)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黑河流域地下水的放射性同位素如氚(T)和14C的测定,对该流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的年龄以及其更新速率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整体上看,从黑河流域的上游、中游至下游,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年龄逐渐增加,地下水更新速率也逐渐增大.其中,黑河上游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分别为1.96%·a-1和1.76%·a-1,可更新能力最强;中游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为1.25%·a-1和0.68%·a-1,可更新能力次之;下游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分别为0.74%·a-1和0.18%·a-1,可更新能力最差.黑河流域不同地带地下水由于循环条件的不同,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年龄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中游山前平原补给条件较好,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年龄较小;中、下游远离河道地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补给条件差,显示了更老的年龄.黑河流域埋深40 m以上的浅层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1.13%·a-1)高于埋深40~100 m之间的中层地下水(0.65%·a-1)以及埋深100 m以下深层地下水(0.55%·a-1).因此,在黑河流域地下水开发过程中要合理开发浅层地下水,适当缩减开发深层地下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崔亚莉,刘峰,郝奇琛,张戈.诺木洪冲洪积扇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更新能力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

[2].阮云峰,赵良菊,肖洪浪,周茅先,程国栋.黑河流域地下水同位素年龄及可更新能力研究[J].冰川冻土.2015

[3].张兵,宋献方,张应华,韩冬梅,杨丽虎.基于氚和CFCs的叁江平原浅层地下水更新能力估算[J].自然资源学报.2014

[4].翟远征,王金生,滕彦国,左锐.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指标问题刍议——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的适用性[J].水科学进展.2013

[5].翟远征,王金生,郇环,滕彦国.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更新能力变化的动态均衡证据[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

[6].王金生,翟远征,滕彦国,左锐.试论地下水更新能力与再生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7].毛绪美,梁杏,王凤林,韩庆之.多源~4He及其积累年龄揭示的深层地下水更新能力——以保定—沧州剖面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11

[8].冯波.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可更新能力及水量实时预报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0

[9].杨丽芝,张光辉,刘中业,刘春华.鲁北平原地下水同位素年龄及可更新能力评价[J].地球学报.2009

[10].高淑琴.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可更新能力评价[D].吉林大学.2008

标签:;  ;  ;  ;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论文-崔亚莉,刘峰,郝奇琛,张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