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视觉诗艺术符号的三度根据性(论文文献综述)
曹蕾[1](2019)在《现代汉语视觉诗的符号学分析》文中提出视觉诗是诗歌中一个极具特色的类别,它的创作在中西方诗坛都可追溯到很早的时期。然而,关于视觉诗的研究一直局限于西方视觉诗和中国古代视觉诗,现代汉语视觉诗受到的关注不多。现代汉语视觉诗中存在多种符号元素、符号变形以及符号组合方式,与一般的现代诗大相径庭。这也使得现代汉语视觉诗的编码和解码也相对复杂。这三个主要方面在现有研究中涉及的都很少。因此,对于现代汉语视觉诗的系统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在概述了研究对象属概念的相关研究现状之后,对收集到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封闭式研究。具体分析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现代汉语视觉诗的形式结构。本文在这一部分对收集到的现代汉语视觉诗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其中存在的符号元素、符号元素变形以及符号的组合方式,介绍现代汉语视觉诗在形式结构方面的复杂性。第二,现代汉语视觉诗的编码。本文选取了现代汉语视觉诗编码中较有代表性的两组概念——具象和抽象、动态和静态,并将其分别两两组合,先概述中西方视觉诗对现代汉语视觉诗在编码形式上的影响,再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汉语视觉诗中的四个重要编码形式,并结合具体诗歌提出两组概念的连续统形式,归纳了现代汉语视觉诗编码的多种可能性。第三,现代汉语视觉诗的解码。解码是视觉诗相关研究中最常涉及的一个内容之一,但以往的研究大多直接呈现视觉诗的解码结果,有些谈及解码过程的分析也是基于解码结果的回溯式陈述。因此本文从隐喻和转喻两个角度,尝试借用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方式对现代汉语视觉诗进行解码,说明诗歌隐喻和转喻理解的详细过程,并提出解码过程中出现的隐喻-转喻连续统。通过对现代汉语视觉诗形式结构及其编码解码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它与一般汉语现代诗的区别所在,也可以看出它在以往研究中被忽略的一些价值。现代汉语视觉诗是诗歌中一个特别而又有意义的存在,它的未来创作还有许多未知的可能性,值得我们继续做深入研究。
项楠[2](2016)在《论实验性诗歌的风格成素中的副语言符号》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现代技术的进步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诗歌在形式上不断地进行着大胆的探索和革新,以期寻求崭新的表现方式来诠释诗文的意义。这些诗歌都具有实验性。它们通过语言符号以及非语言符号探索着诗性的表达手段。在实验性诗歌中,常规的语音和文字表现手段得到了副语言符号的强化,副语言符号丰富了诗性文本的语义表达的形式。实验诗歌综合运用了极度压缩的文字、支离破碎的字词,甚至是单一的字母,标点符号或大小写的切换;经过分行排列将长句简化为若干语段,进而改变常规的阅读模式;结合独特的印刷字体、字号或文字的颜色以及图画等媒介的辅助手段,诉诸于视觉、听觉来呈现和加深诗文的意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这些副语言符号在形成诗文的风格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实验诗文相较于传统诗文具有强烈的视觉表现,乃至赋予读者多感官感受,改变了人们对于诗文传统的审美心理过程和欣赏习惯,因此具有重大的文体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本文基于文体实现的三个理论方法:选择理论、偏离理论、前景化理论,通过分析大量应用副语言符号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性诗文实例,从语言形式与内容关系上,讨论诗性文本中副语言符号所表达的语义,分析不同诗文的风格如何通过副语言符号表达手段实现其艺术效果;描述并探讨构成实验性诗歌文本风格的诸多成素在风格构建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从而得出结论:实验性诗歌的文体风格的成素主要是充分运用副语言符号来实现的,副语言符号实现的选择、偏离和前景化现象构成了实验性诗文的风格成素,使得诗性文本的意义呈现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不同作者的实验性诗歌的广阔语义空间有待读者去挖掘。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明确了副语言符号是实验诗歌的文体风格要素,并且探讨了副语言符号的运用与诗人哲学思考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深化人们对实验诗歌风格的认识。
温习[3](2015)在《赣南采茶舞蹈的文化形式与文化特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种茶、采茶、制茶历史悠久,故而反映茶农采茶劳动生活的采茶歌舞表演在我国自然发轫甚早。目前,源于茶事劳动生活与民歌演唱的采茶歌舞艺术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盛产茶叶的江西、福建、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地的茶叶主产区。表演时,在优美动听的民间音乐与曲调的伴奏下,表演者手持茶篮,边歌边舞,从而将春光明媚的茶山美景和诗情画意般的茶农生活描绘的淋漓尽致。历经漫长历史演变和文化磨合发展而来的赣南采茶舞蹈可谓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赣南采茶舞蹈与其他地区的采茶歌舞一样源于古时茶农的茶事劳动生活,与赣南茶农种茶、摘茶、炒茶、卖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表演时,千姿百态的“扇子花”、潇洒飘逸的“单袖筒”、形态奇特的“矮子步”以及惟妙惟肖的“模拟动作”彼此协调配合,巧妙运用,既呈现出千变万化、妙趣横生的舞姿和神韵,也充盈着赣南人诙谐幽默、乐观向上的精神个性,生动映射出赣南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风情,成为我国采茶歌舞艺术中一支靓丽的“山茶花”而备受世人瞩目。为此,本文以独具特色的“赣南采茶舞蹈”为研究主体,为了尽量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故而努力遵循“理念清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视角独到、设计新颖”的基本原则,紧紧围绕“赣南采茶舞蹈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基本主线,首先是通过系统的回顾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历程,梳理出其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轨迹,并对其发展成因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紧接着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从不同的艺术起源视角探索赣南采茶舞蹈的文化起源,揭示赣南采茶舞蹈的文化起源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下的结果,促进人们对其文化起源的本质把握;然后将赣南采茶舞蹈置身于典型的“动态”环境之中,利用“动态切入法”,从文化层面对赣南采茶舞蹈的文化表现形式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阐述出赣南采茶舞蹈鲜为人知的文化内容、属性、内涵和本质,揭示赣南采茶舞蹈是一种典型的“人体动态文化”;最后,将赣南采茶舞蹈置身于中华民族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大环境中,对赣南采茶舞蹈的文化特性和表演特质进行阐述,进而促进人们对赣南采茶舞蹈文化的本质理解。
刘凯[4](2012)在《视觉环境下具体诗的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具体诗是融传统诗歌、现代科技或其它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产物。它以图形、颜色、印刷版式等几种副语言因素为手段,立足于文字的基本表意能力,充分凸显了诗歌的张力。然而,针对具体诗的技术性因素和视觉性特点,国内外学者纷纷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人们或是从文学角度关注到具体诗的意境消融和诗性缺失,他们往往认为具体诗无法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因而贬低其文学价值。可是他们却忽略了其中的图像等视觉因素对诗歌意境的表现作用,没有认识到诗中的视觉元素同样让读者产生文化联想,也有其话语意义。因而,也就不能给予具体诗一个正确的文学地位。或是借助变异理论对具体诗中的图像和其它一些副语言因素进行语相变异分析。诚然,这肯定了具体诗的表意的多样性,却对产生该变异的内在动力以及如何解读其中的技术性因素的文化意义,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相对而言,人们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来研究具体诗,取得了较大成果。其中,可以借助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它的副语言因素进行功能分析,探讨其中的视觉因素的纯理功能,也可以以认知理论为依据对其象似性进行研究,对视觉因素表意的可行性和读者的心理认知机制进行了分析。然而,这些理论和分析对具体诗中的视觉因素的一般性表意方式及对其文化意义解读均未作出较为系统的阐述。20世纪50年代Harris提出的话语分析理论,可以对各种话语(或语篇)的表现形式,如图像、颜色、印刷版式和构图等话语形式进行了客观而全面的分析,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该领域中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更为信息时代下形式多样的话语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具体诗作为其中一种多模态话语形式,因其中包含的科技元素,使得该理论对其具有适用性。本文针对具体诗的技术性和视觉性特征,借助符号学和功能语言学,特别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依据,仔细地分析了其中的图像、颜色、印刷版式和布局排版在诗歌各自的情态意义,对它们进行了功能解读,力图挖掘出其文化含义和社会意义。在此基础上,从元功能角度对视觉话语中的各模态进行了意义整合和构建,提出了对视觉话语解读的一般方法方法,指出对具体诗要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就必须要对其中的各种模态分析,并对它们进行了资源整合和意义构建。在本研究中,结合功能语法和社会符号学理论可以发现具体诗中的各种副语言手段都是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的,对这类诗歌的意义资源整合也可以借助元功能、资源群等多种方法来实现的,因而具体诗的创作和解读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本研究对未来的具体诗的创作和解读或许能提供一些经验或模式。
李妍妮[5](2010)在《透过文体学看视觉诗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分析视觉诗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认为视觉诗已经超越了其文学形式和艺术形式,并在将来会在更多的领域中得以应用。
程媛[6](2008)在《象似性的篇章衔接功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早把衔接与连贯作为理论概念进行探讨的语言学家是韩礼德和哈桑,他们在《英语中的衔接》(1976)一书中对此做了详细的介绍,认为语篇连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上下衔接,二是符合语域的要求。连贯作为一个术语被引入语言学已有几十年了。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不同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做了不同的研究:如,Halliday和Hasan等从街接出发、Danes和Fries等从主位推进模式出发、de Beaugrande和Dressler等从句子中的语义关系出发、van Dijk和Kintsch等从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和命题的角度出发、Widdowson等语言学家则考虑到参与者的相互作用和理解,从相邻对、合作原则和言语行为理论出发进行研究。此外,一些语言学家(Givón和张韧弦)还以重复为基础,对连贯程度做了深刻研究。尽管这些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都不能充分说明连贯处理的心理过程。本文认为连贯是一种广义的语义关系,衔接是将篇章中的小句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一种重要手段。衔接可分为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两种:显性衔接指篇章表层结构上的衔接手段,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等语法手段与重复、同义、上义和搭配等词汇手段;隐性衔接指篇章深层结构上的认知衔接手段,它与交际双方的心理认知过程密切相关,包括语言的象似性、语言的人际功能和认知语境推导等手段。20世纪40年代,美国符号学的创立者、着名哲学家皮尔斯区分了三种符号:象似符、标记符和象征符。三者因任意性程度的高低而彼此不同。近二十年来,认知功能语言学家挑战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提出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且这种联系是有充分理据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的这种自然关系叫做象似性。篇章连贯的实现不仅是显性衔接机制作用的结果,也受到隐性衔接机制的影响。显性衔接机制和隐性衔接机制是一个矛盾对立体,是研究篇章连贯的两种不同的视角,因此它们之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篇章的连贯。本文主要从篇章的深层结构出发,从映像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三个方面论述语言的象似性如何作用于篇章的连贯。映像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声音或外形与其所指之间有着自然的联系。映像象似性可分为语音象似性和视觉象似性。语音象似性指的是语言形式(或者说语音)与其所指内容之间存在理据。篇章中的语音象似性不仅可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创造出新的意境,而且可以产生特殊的视听效果,达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视觉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的排版与其所表达的意思之间存在某种象似关系。视觉象似性使篇章在形式上更加新奇,在内容上更易理解。篇章中的拟象象似性指的是句法结构甚至句法规则是非任意的,是有理可据的,也就是说,句法结构跟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关系。在拟象象似性中,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下几种象似性在篇章连贯中的作用: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数量象似性以及距离象似性。拟象象似性是沟通篇章和现实世界的桥梁,对篇章的衔接与连贯起着重要的作用。隐喻象似要假隐喻而达到符号与对象的象似,这一点正是它与映像象似、拟象象似有所区别的地方。隐喻象似将隐喻归于象似的范畴,从而使隐喻进入到语言符号理据性的研究领域,论文从象似的角度对隐喻的篇章连贯功能作了分析。
甄婷婷[7](2008)在《从视觉诗媒体间性方式看中西文字》文中指出符号学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学科。而视觉诗是一种特殊文体,也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现象。前人对视觉诗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现象层面,描写性、鉴赏性的文章占大多数。因此,运用符号学理论对中西视觉诗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从符号学的媒体间性理论出发,对中西视觉诗进行理论层面的提炼与分析,并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来揭示中西文字的差异。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总结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分析前人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引出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指出本文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主要是梳理视觉诗的概念,界定视觉诗的范围,以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并对视觉诗的发展史作简要介绍。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理论来源、基本内容这两方面论述符号学的媒体间性理论。第四、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第四部分以媒体间性理论为指导对中西视觉诗进行分类。按照它们所体现的不同的图画编码方式可分为四类,即静物素描、瞬间再现、轨迹追踪及拼贴,每一大类都列举了中西方的若干视觉诗来进行详细阐述,说明空间性的图画编码的剩余是如何弥补时间性的诗歌编码的局限的。这一部分主要展示了中西视觉诗所共有的一些特征。第五部分运用了中西比较的方法,选取了中西视觉诗中具有可比性的几种,即璇玑碎锦图与图画诗、神智体与具象诗进行比较,着重分析其媒体间性方式的差异,并进一步论述媒体间性方式差异是由中西方各自的文字决定的,即汉字的剩余及字母文字的局限。第六部分是对全文的简要总结。主要总结了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李诠林[8](2007)在《虚拟诗歌文本的现实审美和传播意义》文中提出当代诗人、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毛翰新近出版的电子音画诗集《天籁如斯》,以其新颖独特的音画诗风格,迎来国内外华文诗坛的如潮好评。《天籁如斯》究竟有何魅力,能够获得如此出色的接受效果?对当下这一电子音画诗歌文本,可以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运用文学符号学的一些原理进行解析,从中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
李诠林[9](2007)在《虚拟诗歌文本的现实审美和传播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当代诗人、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毛翰新近出版的电子音画诗集《天籁如斯》,以其新颖独特的音画诗风格,迎来国内外华文诗坛的如潮好评。《天籁如斯》究竟有何魅力,能够获得如此出色的接受效果?对当下这一电子音画诗歌文本,可以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运用文学符号学的一些原理进行解析,从中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
高见,刘莹[10](2006)在《视觉诗中的符号象似性》文中认为
二、视觉诗艺术符号的三度根据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觉诗艺术符号的三度根据性(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视觉诗的符号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 1.2.1 视觉诗研究方向现状 | 
| 1.2.2 视觉诗概念研究现状 | 
| 1.2.3 视觉诗研究对象现状 | 
| 1.2.4 视觉诗形式结构研究现状 | 
| 1.2.5 视觉诗编码和解码研究现状 | 
|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 | 
| 第2章 现代汉语视觉诗的形式结构 | 
| 2.1 现代汉语视觉诗中的符号元素 | 
| 2.1.1 现代汉语视觉诗中的文字符号 | 
| 2.1.2 现代汉语视觉诗中的排版印刷符号 | 
| 2.1.3 现代汉语视觉诗中的图形符号 | 
| 2.2 现代汉语视觉诗中的符号元素变形 | 
| 2.2.1 现代汉语视觉诗中的能指变形 | 
| 2.2.2 现代汉语视觉诗中的所指变形 | 
| 2.3 现代汉语视觉诗中的符号元素组合 | 
| 2.3.1 现代汉语视觉诗中未变形文字符号之间的组合 | 
| 2.3.2 现代汉语视觉诗中未变形文字符号与变形文字符号之间的组合 | 
| 2.3.3 现代汉语视觉诗中变形文字符号之间的组合 | 
| 第3章 现代汉语视觉诗的编码 | 
| 3.1 早期视觉诗对现代汉语视觉诗编码的影响 | 
| 3.1.1 早期中国视觉诗对现代汉语视觉诗编码的影响 | 
| 3.1.2 早期西方视觉诗对现代汉语视觉诗编码的影响 | 
| 3.2 现代汉语视觉诗的简单编码 | 
| 3.2.1 现代汉语视觉诗的具象静态编码 | 
| 3.2.2 现代汉语视觉诗的具象动态编码 | 
| 3.2.3 现代汉语视觉诗的抽象静态编码 | 
| 3.2.4 现代汉语视觉诗的抽象动态编码 | 
| 3.3 现代汉语视觉诗的复杂编码 | 
| 3.3.1 现代汉语视觉诗中的具象-抽象连续统 | 
| 3.3.2 现代汉语视觉诗中的静态-动态连续统 | 
| 第4章 现代汉语视觉诗的解码 | 
| 4.1 现代汉语视觉诗中的隐喻 | 
| 4.1.1 隐喻的理解过程 | 
| 4.1.2 现代汉语视觉诗中的隐喻理解过程 | 
| 4.2 现代汉语视觉诗中的转喻 | 
| 4.2.1 转喻的理解过程 | 
| 4.2.2 现代汉语视觉诗中的转喻理解 | 
| 4.3 现代汉语视觉诗中的隐喻-转喻连续统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白荻 | 
| 《蛾之死》 | 
| 《流浪者》 | 
| 陈黎 | 
| 《白》 | 
| 《小城》 | 
| 《雪上足印》 | 
| 《为怀旧的虚无主义者而设的贩卖机》 | 
| 《战争交响曲》 | 
| 杜国清 | 
| 《祭》 | 
| 管管 | 
| 《车站》 | 
| 李霞 | 
|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 
| 林亨泰 | 
| 《车祸》 | 
| 《第20图》 | 
| 《轮子》 | 
| 《ROMANCE》 | 
| 《骚音》 | 
| 林彧 | 
| 《空格密语》 | 
| 零雨 | 
| 《餐桌的记忆》 | 
| 洛夫 | 
| 《长恨歌》 | 
| 罗青 | 
| 《地心历险记》 | 
| 《飞》 | 
| 《葫芦歌》 | 
| 唐捐 | 
| 《夜钓》 | 
| 田运良 | 
| 《孤独杂志(Solitary Magazine)——不定期出版的心情》 | 
| 夏宇 | 
| 《连连看》 | 
| 《失踪的象》 | 
| 吴元成 | 
| 《5.12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 | 
| 萧萧 | 
| 《白化的海底花园——哀珊瑚》 | 
| 《九〇年代台湾风情》 | 
| 《七〇年代台湾风情》 | 
| 《五〇年代台湾风情》 | 
| 颜艾琳 | 
| 《方位之陨》 | 
| 詹冰 | 
| 《Affair》 | 
| 《蝶与花》 | 
| 《三角形》 | 
| 《山路上的蚂蚁》 | 
| 《水牛图》 | 
| 《雨》 | 
| 《自画像》 | 
| 张汉良 | 
| 《一首被撕裂的诗》 | 
| 朱赢椿 | 
| 《不要总是看这里》 | 
| 《“非”非虫》 | 
| 《窗里与窗外》 | 
| 《花与蝶》 | 
| 《镜子里的我》 | 
| 《空中惊魂》 | 
| 《口舌》 | 
| 《没有什么好看的》 | 
| 《梦的开关》 | 
| 《念头》 | 
| 《秋风》 | 
| 《汤太咸了》 | 
| 《停电了》 | 
| 《向往自由的鱼》 | 
| 《小蜜蜂》 | 
| 《序》 | 
| 《一小时车程》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论实验性诗歌的风格成素中的副语言符号(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 1.2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 
| 1.3 Layout of the Thesis |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 2.1 Experimental Poetry Revisited | 
| 2.1.1 An Introduction to Experimental Poetry | 
| 2.1.2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Poetry | 
| 2.2 Previous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 
| 2.2.1 Experimental Poetry Study Abroad | 
| 2.2.2 Experimental Poetry Study at Home |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 3.1 Paralinguistic Symbols | 
| 3.1.1 Definition of Paralinguistic Symbols | 
| 3.1.2 Written Paralinguistic Symbols | 
| 3.1.3 Paralinguistic Symbols as Style-Forming Elements | 
| 3.2 Theory of Formulating Style | 
| 3.2.1 Choice Achieved by Linguistic Symbols and Paralinguistic Symbols | 
| 3.2.2 Deviation Achieved by Linguistic Symbols and Paralinguistic Symbols | 
| 3.2.3 Foregrounding Achieved by Linguistic Symbols and ParalinguisticSymbols | 
|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the Paralinguistic Symbols as Style-Forming Elements | 
| 4.1 The Style Forming Element: Capitalization and Decapitalization | 
| 4.1.1 Capitalization and Decapitalization in e.e. cumings’s moon Over towns moon | 
| 4.1.2 Capitalization and Decapitalization in William Carlos Williams’s This IsJust to Say | 
| 4.2 The Style Forming Element: Blank Space | 
| 4.2.1 Blank Space in e.e. cumings’s Silence | 
| 4.2.2 Blank Space in William Carlos Williams’s Red Wheelbarrow | 
| 4.3 The Style Forming Element: Sentence Segmentation | 
| 4.3.1 Sentence Segmentation in Roger Mc Gough’s 40- Love | 
| 4.3.2 Sentence Segmentation in e.e.cummings’s insu nli ght | 
| 4.4 The Style Forming Element: Dash | 
| 4.4.1 Dash in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38 | 
| 4.4.2 Dash in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764 | 
| 4.5 The Style Forming Element: Parentheses | 
| 4.5.1 Parentheses in e.e cummings’ s l(a | 
| 4.5.2 Parentheses in e.e.cummings’s Bird | 
| 4.6 The Style Forming Element: Unconventional Reading Mode | 
| 4.6.1 Unconventional Reading Mode in Emmett Williams’s She Loves MeNot | 
| 4.6.2 Unconventional Reading Mode in e.e.cummings’s Poetry 392 | 
| 4.7 The Style Forming Element: Pattern of Poems | 
| 4.7.1 Pattern of Poems in William Shelly Burford’s A Christmas Tree | 
| 4.7.2 Pattern of Poems in William Carlos Williams’s The Locust Tree inFlower |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 
| 5.2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of the Study | 
| Notes | 
| Bibliography |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Acknowledgement | 
(3)赣南采茶舞蹈的文化形式与文化特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 |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 (一)国内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现状与成果 | 
| (二)国内关于赣南采茶舞蹈文化的研究成果综述与分析 |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 五、论文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赣南采茶舞蹈历史轨迹及其发展成因 | 
| 第一节 赣南采茶舞蹈的历史轨迹 | 
| 一、歌:茶事劳作催生了“茶歌” | 
| 二、舞:茶歌声中持篮而舞的“采茶灯” | 
| 三、戏:进入戏曲行列的采茶舞蹈 | 
| 第二节 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的文化成因 | 
|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 
| 二、族群迁徙的影响 | 
| 三、不同时代背景的影响 | 
| 四、文化交流的影响 | 
| 第二章 不同视角下赣南采茶舞蹈的文化生成 | 
| 第一节 从艺术起源理论看赣南采茶舞蹈的起源 | 
| 一、茶农对自然现象的本能“模仿”与“再现” | 
| 二、茶农原始情感的本质流露 | 
| 三、茶事劳作生活的孕育 | 
| 第二节 对赣南采茶舞蹈起源的其他认识 | 
| 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化 | 
| 二、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下的结果 | 
| 第三章 赣南采茶舞蹈的文化要素及其特征 | 
| 第一节 赣南采茶舞蹈的音乐及其特征 | 
| 一、抒情含蓄、活泼甜美的“茶腔” | 
| 二、节奏鲜明、音调粗犷的“灯腔” | 
| 三、轻松愉快、诙谐幽默的“路腔” | 
| 四、轻盈活泼、娇美甜美的“杂调” | 
| 第二节 赣南采茶舞蹈中的典型动作形态及其特征 | 
| 一、形态奇特的丑角“矮子步”表演 | 
| 二、新颖奇绝的“单水袖”表演 | 
| 三、千姿百态的“扇子花”表演 | 
| 四、惟妙惟肖的模拟性动作表演 | 
| 第三节 赣南采茶舞蹈中的人物角色以及表演服饰和道具 | 
| 一、“丑”、“旦”当家的人物角色 | 
| 二、展现客家传统文化的表演服饰和道具 | 
| 第四章 赣南采茶舞蹈的文化特质 | 
| 第一节 赣南采茶舞蹈动作形态特质 | 
| 一、形象典型、性格鲜明 | 
| 二、感情饱满、凝练集中 | 
| 三、新颖奇特、变化多样 | 
| 四、节奏鲜明、韵律丰富 | 
| 第二节 赣南采茶舞蹈的文化特性 | 
| 一、继承性与群众性 | 
| 二、自娱性与即兴性 | 
| 三、适应性与地域性 | 
| 四、以人体动态记录和传递文化信息 | 
| 第三节“手脚时时变,口音日日新”表演技艺阐释 | 
| 一、表演技艺的文化成因 | 
| 二、表演技艺的沿袭与发展 | 
| 结语 | 
| 致谢 | 
| 附录 赣南采茶舞蹈图片 | 
| 参考文献 | 
(4)视觉环境下具体诗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 ACKNOWLEDGEMENTS | 
| 摘要 | 
| ABSTRACT | 
| LIST OF TABLES | 
| LIST OF Figures |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 1.1 The History of Concrete Poetry |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 2.1 Situation of Study Concerning Concrete Poetry | 
| 2.2 Study from Literature Perspective | 
| 2.2.1 Contributions from literature perspective | 
| 2.2.2 The weaknesses of the study | 
| 2.3 Study from Stylistics Perspective | 
| 2.3.1 Contributions from stylistics perspective | 
| 2.3.2 The weaknesses of the study | 
| 2.4 Study from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 
| 2.4.1 Contributions from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 
| 2.4.2 The Weaknesses of the study | 
| 2.5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the Present Study | 
| 2.5.1 Definition of the MDA theory | 
| 2.5.2 Applicability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WORK | 
| 3.1 General Idea | 
| 3.2 Metafunction and Modality | 
| 3.2.1 Metafunction | 
| 3.2.2 Modality and Multimodality | 
| 3.3 The Multimodality Meaning of Image | 
| 3.4 The Multimodality Meaning of Color | 
| 3.5 The Multimodality Meaning of Typography | 
| 3.6 The Composition of Concrete Poetry | 
| 3.7 Summary | 
| Chapter Four THE VISUAL ANALYSIS OF SOME CONCRETE POEMS | 
| 4.1 General Idea | 
| 4.2 Image in Concrete Poetry | 
| 4.2.1 Modality meaning of image in visual communication | 
| 4.2.2 The Modality Markers in concrete poetry | 
| 4.2.3 Four types of Coding Orientation | 
| 4.2.4 Summary | 
| 4.3 Color in Concrete Poetry | 
| 4.3.1 Modality meaning of color in visual communication | 
| 4.3.2 The meaning of color in concrete poetry | 
| 4.3.3 Summary | 
| 4.4 Typography in Concrete Poetry | 
| 4.4.1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to typography | 
| 4.4.2 The Modality meaning of typographical features in concrete poetry | 
| 4.4.3 Summary | 
| 4.5 Composition in Concrete Poetry | 
| 4.5.1 Introduction of composition | 
| 4.5.2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Composition | 
| 4.6 Meaning Integration of Visual Modes in Concrete Poetry | 
| 4.6.1 Necessity of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in Multimodal Discourse | 
| 4.6.2 Methods of integrating multimodal meanings visually |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 5.1 The Essence of Concrete Poetry and Its Future | 
| 5.2 General Regulations Concerning the Crea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Concrete Poetry | 
| 5.3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the Present Study and Its Limitations | 
| REFERENCES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透过文体学看视觉诗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 一、前言 | 
| 二、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特征 | 
| 三、视觉诗的文体特征与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人性回归 | 
| 四、结语 | 
(6)象似性的篇章衔接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INTRODUCTION | 
| CHAPTER 1 TECHNICAL TERMS RELATED TO THE STUDY | 
| 1.1 TEXT | 
| 1.1.1 Beaugrande & Dressler's Definition of Text | 
| 1.1.2 Halliday and Hasan's Definition of Text | 
| 1.2 COHESION | 
| 1.2.1 The Concept of Cohesion | 
| 1.2.2 The Development of Cohesion | 
| 1.3 COHERENCE | 
| 1.4 ICONICITY | 
| CHAPTER 2 CURRENT SITUATIONS AND DEVELOPING TENDENCY OF RESEARCH | 
| 2.1 DEVELOPMENT OF ICONICITY THEORY | 
| 2.1.1 The Stage of Two Theories at a Deadlock | 
| 2.1.2 The Stage of Saussure | 
| 2.1.3 The Stage of Post-Saussure | 
| 2.2 CLASSIFICATION OF ICONICITY | 
| 2.2.1 Peirce’s Classification of Iconicity | 
| 2.2.2 Haiman’s Classification of Iconicity | 
| 2.2.3 Other Relevant Classification of Iconicity | 
| 2.3 ICONICITY AS A COHESIVE DEVICE IN TEXT COHERENCE | 
| CHAPTER 3 IMAGIC ICONICITY IN TEXT COHERENCE | 
| 3.1 ORAL ICONICITY IN TEXT COHERENCE | 
| 3.2 VISUAL ICONICITY IN TEXT COHERENCE | 
| CHAPTER 4 DIAGRAMMATIC ICONICITY IN TEXT COHERENCE | 
| 4.1 SEQUENCE ICONICITY IN TEXT COHERENCE | 
| 4.1.1 Temporal Sequence Iconicity in Text Coherence | 
| 4.1.2 Logical Sequence Iconicity in Text Coherence | 
| 4.2 MARKEDNESS ICONICITY IN TEXT COHERENCE | 
| 4.3 QUANTITY ICONICITY IN TEXT COHERENCE | 
| 4.3.1 Coherent Function of Using Less Linguistic Signs | 
| 4.3.2 Coherent Function of Using More Linguistic Signs | 
| 4.4 DISTANCE ICONICITY IN TEXT COHERENCE | 
| CHAPTER 5 METAPHOR ICONICITY IN TEXT COHERENCE | 
| 5.1 THE BASIC CONCEPT OF METAPHOR ICONICITY | 
| 5.2 METAPHOR ICONICITY IN TEXT COHERENCE | 
| CONCLUSION | 
| NOTES | 
| BIBLIOGRAPHY | 
| ACKNOWLEDGEMENTS | 
| APPENDIX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7)从视觉诗媒体间性方式看中西文字(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2 视觉诗 | 
| 2.1 概念与范围 | 
| 2.1.1 中国视觉诗 | 
| 2.1.2 西方视觉诗 | 
| 2.2 发展历程 | 
| 2.2.1 中国视觉诗 | 
| 2.2.2 西方视觉诗 | 
| 3 理论基础:符号学的媒体间性理论 | 
| 3.1 不同的间性理论 | 
| 3.2 媒体间性理论 | 
| 3.2.1 媒体方式 | 
| 3.2.2 媒体间性 | 
| 4 视觉诗的媒体间性方式及分类 | 
| 4.1 静物素描 | 
| 4.2 瞬间再现 | 
| 4.3 轨迹追踪 | 
| 4.4 拼贴 | 
| 5 中西视觉诗媒体间性方式的差异与文字 | 
| 5.1 璇玑碎锦图与图画诗 | 
| 5.1.1 璇玑碎锦图 | 
| 5.1.2 阿波利奈尔的图画诗 | 
| 5.1.3 小结 | 
| 5.2 神智体与具象诗 | 
| 5.2.1 神智体 | 
| 5.2.2 卡明斯的具象诗 | 
| 5.2.3 媒体间性方式比较 | 
| 5.2.4 小结 | 
| 5.3 文字决定媒体间性方式的差异 | 
| 6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学术成果 | 
(10)视觉诗中的符号象似性(论文提纲范文)
| 一、引言 | 
| 二、皮尔斯的符号象似性理论 | 
| 三、象似性在视觉诗中的运用 | 
| (一)映象象似性 | 
| (二)距离象似性 | 
| (三)隐喻象似性 | 
| 四、结语 | 
四、视觉诗艺术符号的三度根据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视觉诗的符号学分析[D]. 曹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2]论实验性诗歌的风格成素中的副语言符号[D]. 项楠.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3]赣南采茶舞蹈的文化形式与文化特质研究[D]. 温习. 赣南师范学院, 2015(01)
- [4]视觉环境下具体诗的功能分析[D]. 刘凯. 江南大学, 2012(07)
- [5]透过文体学看视觉诗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 李妍妮.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11)
- [6]象似性的篇章衔接功能[D]. 程媛. 长沙理工大学, 2008(01)
- [7]从视觉诗媒体间性方式看中西文字[D]. 甄婷婷.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 [8]虚拟诗歌文本的现实审美和传播意义[J]. 李诠林. 诗探索, 2007(03)
- [9]虚拟诗歌文本的现实审美和传播意义[J]. 李诠林. 诗探索, 2007(03)
- [10]视觉诗中的符号象似性[J]. 高见,刘莹. 现代语文, 20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