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棒变增益论文-宗振祥,廖冬初,蔡华锋,孟文靖

鲁棒变增益论文-宗振祥,廖冬初,蔡华锋,孟文靖

导读:本文包含了鲁棒变增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移相全桥,PID,变换器,线性变参数

鲁棒变增益论文文献综述

宗振祥,廖冬初,蔡华锋,孟文靖[1](2019)在《移相全桥鲁棒性变增益控制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PID控制的移相全桥变换器难以获得理想的动静态特性,在分析移相全桥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以输入电压和负载作为变参数的线性变参数模型。利用变参数极值组合将其变为多胞形模型,并通过对其顶点进行稳定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得到一种建立在软开关移相全桥变换器的多胞形线性变参数模型基础上的鲁棒性变增益调度控制。通过Matlab仿真与传统的PID控制进行比较,表明鲁棒性变增益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谭元刚,王刚,张向东,赵莉[2](2018)在《多机电力系统变增益反演自适应L_2鲁棒分散励磁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多机励磁系统多输入、模型不确定、外部干扰条件下的鲁棒稳定能力,提出一种变增益反演自适应L_2鲁棒分散励磁控制(variable gain back-stepping adaptive L_2 robust decentralized excitation control,VGBADEC-L_2)方法,实现多机电力系统的分散励磁稳定控制和不确定参数自适应。3机励磁系统仿真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固定增益控制方式,采用VGBADEC-L_2后,在短时接地故障状态下,端电压稳定时间由1.6 s减小为0.7 s,输电线功率波动次数由4次减少为2次;在负载突变状态下,端电压稳定时间由1.5 s减小为0.5 s,输电线功率波动由2次减少为1次,励磁幅值由3倍增加至5倍,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能力得到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期刊2018年06期)

靳为东[3](2018)在《基于多胞形LPV系统的Buck变换器鲁棒变增益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DC/DC变换器作为开关电源的核心部件,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DC/DC变换器不仅是一个非线性的时变系统,还存在数学模型参数不确定性的问题。如果使用传统的控制理论进行建模和控制,既不能满足系统的鲁棒性和全局稳定性,还不能达到目前对DC/DC变换器的高性能参数要求。本文选择输入电压和输出负载电阻作为系统的变参数,把Buck变换器的状态平均模型转化为多胞形线性变参数(LPV)系统模型,获得多胞形LPV系统各个顶点的状态空间平均模型。利用LPV系统的凸分解技术和多胞体模型的顶点特性,去解决Buck变换器的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组同时满足闭环系统区域极点配置和H∞鲁棒性能的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约束,把对Buck变换器的控制器设计问题转化为一组LMI约束的求解问题。再利用多胞形LPV系统的顶点特性优势,即多胞形的有限个顶点可以描述整个系统。控制器设计只需要对多胞形的有限个顶点去求解有限个LMI约束,不仅减少了控制器设计的复杂度,还可以得到具有全局特性的控制器。本文利用Matlab的LMI工具箱求解多胞形LPV系统各顶点的LMI约束,离线获得多胞形各顶点的状态反馈增益矩阵,最后综合多胞形LPV系统各顶点的状态反馈控制器去得到具有全局特性的鲁棒变增益状态反馈控制器。本文设计的鲁棒变增益状态反馈控制器不仅满足动态性能和H∞鲁棒性能,还可以在理论上使系统具有全局稳定性。本文基于Matlab平台进行鲁棒变增益控制算法的仿真实验分析,验证鲁棒变增益控制在理论上的可行性。基于PSIM和Matlab平台研究鲁棒变增益控制算法在Buck变换器电路中的应用,完成对鲁棒变增益控制和PID控制的输出响应的对比实验,鲁棒变增益控制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进一步验证了鲁棒变增益控制算法在Buck变换器电路中应用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郭海峰,窦福谈,鲁宁波[4](2017)在《机器人手臂轨迹跟踪的变增益LPV鲁棒H_∞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机器人手臂模型中存在动态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的不确定性,引入变增益线性变参数的鲁棒H_∞控制方法,设计了手臂轨迹跟踪控制器。采用拉格朗日法建立机器人手臂轨迹跟踪动态方程;利用变增益线性变参数凸分解技术,将这一动态模型转化为具有凸多面体结构的线性变参数模型;根据鲁棒控制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理论,在凸多面体的各个顶点设计反馈控制器,然后利用各个顶点控制器综合得到线性变参数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机器人手臂对于关节位置的变化始终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本文来源于《沈阳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程章龙[5](2016)在《基于LPV的水下高速航行体鲁棒变增益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水下航行体来说,能够有效地减小水下阻力进而大幅度提高航行速度具有重要意义。提高航速的传统方法是增大航行体推力或优化航行体模型结构等,但改进的空间有限。超空泡技术的应用能够使航行体表面大部分被空泡包裹并降低水下阻力进而实现在水中“飞行”,其相关技术正成为目前研究热点。在超空泡运动状态下,航行体和水的有效接触面积大大减小并不断变化,对计算受力及力矩分析带来很大的困难。另外,航行速度高、航行环境复杂多变等因素都使得建立准确模型及设计有效的控制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对航行体纵平面内进行受力及力矩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控制算法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首先,在纵平面内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建立体坐标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航行体所受空化器力、尾舵力、重力、滑行力及其相应力矩分析。着重分析了起关键作用的空泡和运动体表面之间非线性滑行力,并在航行体纵平面进行建模分析。其次,通过对模型研究设计基于LPV的鲁棒变增益状态反馈控制器。由系统中非线性因素滑行力和垂向速度函数关系分析,考虑将滑行力进行变换处理,得到系统的LPV描述及其多胞形形式,由LMI不等式的建立及求解得出系统状态反馈控制器,并通过仿真分别对标称模型及考虑噪声输入时的扰动模型进行控制器性能分析验证。再次,进行基于LPV增广系统的鲁棒变增益输出反馈控制研究。在得出系统多胞形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加权函数的分析引入,按照系统串并联规则得出系统多胞形增广模型,结合鲁棒控制策略给出LMI不等式,进而求解出保证系统稳定并对噪声干扰具有一定抑制性能的输出反馈控制器。最后对所设计控制器进行仿真分析。最后,引入松弛变量对LPV系统进行鲁棒变增益控制研究。在系统稳定性分析过程中,通过将LMI不等式做适当变换引入松弛变量,实现Lyapunov函数和系统矩阵解耦,进而在不同多胞点处应用不同的Lyapunov函数,减小了在整个变参数范围内使用单一的Lyapunov函数带来的保守性。最后对所设计的控制器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及鲁棒性,同时和单一Lyapunov函数控制器的控制性能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6-12-01)

邵朋院[6](2016)在《大尺度变参数无人机鲁棒变增益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多种新型无人机,其中有一类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参数会发生大尺度变化,同时变化过程中存在较强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变形无人机、高超声速无人机和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等。这些参数包括飞行包线和迎角、侧滑角等外部参数,以及飞机的质量和气动特性等自身参数。传统的变增益飞行控制方法在处理这些非线性、大尺度参数变化和不确定性时往往无法取得好的控制性能,甚至无法稳定控制飞机。鲁棒变增益控制即是将传统变增益控制和鲁棒控制理论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控制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理论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某些使用传统变增益PID控制无法解决的控制问题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同时注意到,现有的鲁棒变增益控制方法在通用性和工程可实现性上还有诸多不足,使得鲁棒变增益控制离工程实用还有些差距。本文将以变形无人机为例,对大尺度变参数无人机的鲁棒变增益控制问题进行研究。针对传统变增益控制和鲁棒变增益控制的优缺点,对鲁棒变增益控制进行理论研究,研究重点在于增强鲁棒变增益控制的实用性,并在变形无人机变形过程的暂态控制和单侧副翼极限位置卡死无人机的容错控制中进行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一类典型的大尺度变参数无人机-变形无人机-的建模问题。在建立六自由度非线性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本文提出的改进的函数替换法建立了变形无人机的LPV系统模型。并在所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对变形过程进行了分析,为变形无人机的鲁棒变增益控制提供了模型基础。2.针对变形无人机变形过程的控制问题,对传统的变增益控制进行了改进,研究了基于鲁棒性能约束和多目标进化算法的鲁棒LPV-PID变增益控制方法,并在变形无人机的暂态控制中进行了应用。3.对LPV系统鲁棒变增益控制和传统PID变增益控制方法相结合的LPV-PID鲁棒变增益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将静态输出反馈控制设计方法推广到LPV系统,并采用系统等价变换和结构化方法进一步给出了LPV系统结构化鲁棒PID控制器设计方法。并采用一种结合迭代LMI和多目标进化算法的BMI求解方法来求解设计过程中产生的BMI问题。4.以单侧副翼极限位置卡死飞机的容错控制为例,对鲁棒变增益控制在容错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针对单侧副翼极限位置卡死飞机的特点,给出了基于侧滑角配平的容错控制方案,并使用鲁棒变增益控制方法设计了侧滑角保持控制器。解决了该容错控制问题。其中,创新点如下:1.对建立LPV系统模型的函数替换法进行了改进,并使用其建立了变形无人机的纵向LPV系统模型。该方法在传统的函数替换法基础上引入了部分线性化,从而无需依赖于系统的平衡点,同时可以减少LPV系统中变参数的个数,增强了函数替换法的适用范围和灵活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多目标进化算法的LPV系统鲁棒PID变增益控制的设计方法,并在MUAV的变形暂态控制中进行了应用。该方法使用鲁棒控制中的系统范数和结构奇异值指标作为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代替传统变增益控制中的稳定裕度指标和特征根约束,从而可以处理MIMO系统,同时使鲁棒性的描述更加直观。并提出一种基于分解的多目标改进粒子群算法用以优化控制器参数,该方法相对于经典的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II有更好的求解性能,并且时间效率显着提高。3.提出了一种LPV系统H∞鲁棒PID变增益控制方法,并针对其特点,对其中的BMI问题求解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将静态输出反馈控制推广到LPV系统,并引入结构化矩阵,给出了LPV系统结构化H∞鲁棒PID的设计方法。并针对常规BMI求解方法容易产生数值问题的缺点,给出了一种结合迭代LMI和多目标进化算法的BMI求解方法。4.针对单侧副翼极限位置卡死的容错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侧滑配平的容错控制方案。使用非线性优化方法设计了侧滑角指令生成器,并使用LPV系统H∞鲁棒PID变增益控制方法完成了侧滑角控制器设计。总而言之,论文围绕无人机飞行控制中的大尺度变参数控制问题,结合传统的变增益PID控制方法和现有鲁棒变增益控制方法,对鲁棒变增益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兼具鲁棒变增益控制方法的理论严密性和变增益PID控制方法实用性的鲁棒变增益控制方法,并对其中的系统建模问题、控制器设计问题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研究,并用本文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变形无人机暂态控制和单副翼极限位置卡死控制两个控制问题中存在的大尺度变参数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01-01)

周伟[7](2016)在《旋转弹动态稳定性与鲁棒变增益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一类低成本旋转制导火箭弹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其锥形运动稳定性方面的新问题;并针对其动力学参数具有大范围快速时变特性,研究适用于旋转弹的鲁棒变增益控制器设计方法。发现舵机系统的铰链力矩可以引入附加的面外力矩,从而可能导致旋转弹出现以锥形运动为特征的动态不稳定,揭示了某型制导火箭弹在飞行试验中的失稳机理。通过构建旋转弹线性化角运动方程和铰链力矩作用下的舵机动力学模型,获得了锥形运动稳定性判据,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分析了关键参数的影响规律。此外,还提出了通过舵机系统控制器参数的改进设计保证该火箭弹飞行稳定性的方法。发现舵机间隙将引起旋转弹的极限圆运动。建立了舵机间隙的数学模型,采用描述函数法获得了极限圆运动存在的充要条件,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最后分析了关键参数对极限圆运动幅值的影响规律。此外,研究还发现舵机间隙在有控阶段对旋转弹的影响远远小于无控阶段。采用拟线性方法分别研究了非线性马格努斯力矩、阻尼力矩和静稳定力矩下的有控旋转弹锥形运动稳定性,获得了旋转弹角运动的稳定区域和极限圆运动存在的充分条件等,并采用数值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指出采用线性系统模型稳定性准则设计的控制器参数并不能保证考虑非线性因素后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合理地设计控制器参数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稳定区域,也可以完全消除极限圆运动。提出了一种基于部分参数依赖李雅普诺夫函数的鲁棒变增益控制器设计方法,显着降低了求解控制器的离线和在线计算量,突破了传统的参数依赖李雅普诺夫函数方法不能应用于依赖参数过多时的技术瓶颈。将该方法应用于具有参数大范围快速时变和依赖参数较多的旋转火箭弹自动驾驶仪设计,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火箭弹在全弹道内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解耦性能、对参数不确定性的鲁棒性以及对快速时变参数的自适应能力。此外,文中进一步研究了依赖参数的选取准则。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接输出反馈的LPV系统鲁棒变增益控制器设计方法,显着降低了控制器参数在线求解的计算量,实现了控制器参数的实时在线更新,同时该方法还降低了求解控制输入的计算量。采用该方法设计了旋转火箭弹的自动驾驶仪,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火箭弹在全弹道内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解耦性能、鲁棒性以及自适应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1-01)

逄洪军[8](2015)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弹性建模与鲁棒变增益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超声速飞行器由于其在民用和军事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得到了世界各军事强国的广泛重视,成为目前航空航天飞行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高马赫数使得高超声速飞行器相对比常规飞行器具有了巨大的优势,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技术挑战。只从控制科学角度来看,这些挑战主要包括气动/弹性/控制系统之间的耦合、机体/发动机之间的耦合、大跨度飞行导致的系统参数剧烈变化、控制舵面效率低下以及闭环系统始终处于近乎临界稳定状态等。本文以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弹性问题为研究核心,针对当前气动弹性分析与面向控制的模型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分析问题、建立模型、间题的提出、控制方法、控制器设计与综合的研究思路,分析了高超声速飞行器所受的气动力和弹性形变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入全新变量建立了飞行器的非线性运动模型,并且针对不确定性和参数变化问题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控制算法,给出了完整的控制器设计与综合方法,保证飞行器在巡航和大跨度飞行过程中的姿态稳定。分析了X-43A构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在高超声速流中机体表面的气流分区特性,给出了机体各表面气流特性与高度、速度以及攻角的关系;使用当地流活塞理论分析机体各表面和舵面上下表面的非定常气动力,给出了飞行器飞行中受到的合力和合力矩,为后续的分析气动与弹性的关系、建立高超声速飞行器以及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等工作建立了基础。分析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自由振动和静态弹性形变,给出了飞行器在机体各表面气动力的作用下机体前端的挠曲线方程;根据气动和弹性之间的本质联系,提出了诱发攻角的概念,诱发攻角的动态具有简洁的表现形式并且可以同时描述非定常气动力和弹性形变的特性与联系;利用Lagrange方程建立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飞行动力学方程,通过分析诱发攻角与刚体运动各变量的关系,对刚体模型进行修正,给出了包含气动弹性信息的高超声速飞行器非线性运动方程。所给出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弹性模型是后续工作中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和参数不确定性、阵风干扰和大跨度机动飞行导致的系统参数剧烈变化等问题,在LPV系统框架内,将问题归结为标准的H∞问题,根据多胞LPV系统的特性,应用仿射参数依赖的Lyapunov方法,给出了LPV鲁棒变增益控制器算法;利用混合灵敏度思想,给出鲁棒变增益控制器的综合方法。随后将高度和速度作为调度变量,建立了LPV系统模型,并将模型转换为多胞LPV系统的形式。通过选择合适的加权函数和求解LMI问题综合得到了H∞鲁棒变增益控制器。应用得到的控制器解决高超声速飞行器巡航阶段和机动飞行阶段的姿态稳定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控制器可以有效地保证干扰和不确定性存在条件下系统的稳定性;作为对比,给出了基于LTI系统设计的单点控制器在相应飞行条件下控制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在机动飞行时,LPV鲁棒变增益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性能。根据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飞行任务需求,设计轨迹跟踪控制系统。根据频带分离原理,将被控对象分为高频回路和低频回路,采用多回路控制结构,分别综合得到了LPV姿态稳定控制器和轨迹跟踪控制器。将所获得控制器分别用于跟踪通用的周期衰减飞行轨迹和X43-A爬升测试飞行轨迹,仿真结果表明控制器可以有效地保证飞行器跟踪给定的轨迹指令。(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11-01)

何忠伟,杨明金,谢巍,孙宗海[9](2015)在《LED鲁棒变增益恒流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LED由于其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在照明、显示和路灯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研究。然而,由于LED本身具有高热敏感性和非线性,给提高LED恒流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运用Stm32微处理器,设计了一种LED鲁棒变增益恒流控制方案。该方案的控制器根据实时检测到的系统变参,可动态的调整状态反馈增益。本文提出的鲁棒变增益控制算法具有动态响应好,鲁棒性强等优点。基于Matlab进行了仿真分析,在搭建的硬件平台上进行了实验分析。仿真和实验数据说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第26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2015)论文集》期刊2015-07-31)

杨明金[10](2015)在《LED鲁棒变增益恒流控制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节能环保已势在必行,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绿色经济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LED由于其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在照明、显示和路灯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目前LED驱动多采用恒流驱动方式,其中开关型恒流驱动应用较为广泛。在开关型LED驱动电路中,开关管和负载LED是非线性的,而且系统的输入电压和LED的等效电阻会因为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保证LED电流在系统参数发生变化时不会有较大的波动,并且在有外部电压扰动时使其对LED电流的影响最小,是提高LED驱动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计算机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控制技术在LED恒流驱动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得现有的很多复杂、先进的控制算法得以应用于LED驱动中。许多学者采用了PI、PID等经典的控制算法,或者诸如滑模控制、模糊控制等复杂控制算法。但是由于系统的非线性和参数不确定性,使得采用PI、PID等经典算法的控制器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动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而基于滑模控制、模糊控制等复杂算法的控制器设计时,需要丰富的专家经验,而且这些复杂算法在微控制器上实现比较困难。本文运用Stm32微处理器,设计了一种LED鲁棒变增益恒流控制方案。首先,以Buck电路的输入电压和LED等效电阻为变参,构建了含有四个顶点的线性变参数(LPV)模型。然后,基于LMI相关技术,设计了以H?范数为评价指标的LED鲁棒变增益恒流控制器。本文设计的控制器是线性参数依赖的,当系统的变参发生变化时,控制器的参数也会随之改变,以适应系统的不同工作条件。控制器不仅可以将系统的闭环极点配置在指定区域,而且可以保证闭环系统的扰动抑制度最小化,从而保证系统具有很好的鲁棒性。本文的控制算法只有少量的与变参相关的参数需要在线计算,具有设计简单,计算量小等优点。最后,对本文设计的控制器进行了仿真和实验对比分析,仿真和实验数据证明了鲁棒变增益控制在LED恒流驱动中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6-15)

鲁棒变增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多机励磁系统多输入、模型不确定、外部干扰条件下的鲁棒稳定能力,提出一种变增益反演自适应L_2鲁棒分散励磁控制(variable gain back-stepping adaptive L_2 robust decentralized excitation control,VGBADEC-L_2)方法,实现多机电力系统的分散励磁稳定控制和不确定参数自适应。3机励磁系统仿真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固定增益控制方式,采用VGBADEC-L_2后,在短时接地故障状态下,端电压稳定时间由1.6 s减小为0.7 s,输电线功率波动次数由4次减少为2次;在负载突变状态下,端电压稳定时间由1.5 s减小为0.5 s,输电线功率波动由2次减少为1次,励磁幅值由3倍增加至5倍,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能力得到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鲁棒变增益论文参考文献

[1].宗振祥,廖冬初,蔡华锋,孟文靖.移相全桥鲁棒性变增益控制策略的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9

[2].谭元刚,王刚,张向东,赵莉.多机电力系统变增益反演自适应L_2鲁棒分散励磁控制[J].中国测试.2018

[3].靳为东.基于多胞形LPV系统的Buck变换器鲁棒变增益控制[D].重庆大学.2018

[4].郭海峰,窦福谈,鲁宁波.机器人手臂轨迹跟踪的变增益LPV鲁棒H_∞控制器设计[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17

[5].程章龙.基于LPV的水下高速航行体鲁棒变增益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

[6].邵朋院.大尺度变参数无人机鲁棒变增益控制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6

[7].周伟.旋转弹动态稳定性与鲁棒变增益控制[D].北京理工大学.2016

[8].逄洪军.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弹性建模与鲁棒变增益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9].何忠伟,杨明金,谢巍,孙宗海.LED鲁棒变增益恒流控制[C].第26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2015)论文集.2015

[10].杨明金.LED鲁棒变增益恒流控制研究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5

标签:;  ;  ;  ;  

鲁棒变增益论文-宗振祥,廖冬初,蔡华锋,孟文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