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天青石的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云云[1](2021)在《四川盆地地下卤水含SrCl2和SrBr2体系多温相平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盆地地下卤水资源是极具优势的液态矿产资源,富含钾、钠、氯以及溴、锶、锂和镁等有用组分,为了开发该卤水资源,揭示该地下卤水中各盐类的成矿过程和卤水迁移转化的地球化学平衡规律,开展该卤水体系多温固液相平衡研究是必要的,有关体系实验和理论相平衡的研究结果,不仅可以指导该卤水的综合开发利用,为制定加工工艺路线提供科学的指导,还可以预测卤水的动态平衡过程。此外,镁和锶共存体系的相平衡研究文献报道较少,有必要对多温条件下镁锶共存的相平衡进行研究。为了了解四川盆地富锶镁钾地下卤水体系的热力学行为,本文对五元体系Na Cl+KCl+Mg Cl2+Sr Cl2+H2O和Na Br+KBr+Mg Br2+Sr Br2+H2O及相关子体系在多温条件下的稳定相平衡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各体系在多温条件下的平衡液相,用化学分析法和X-ray粉晶衍射法鉴定了相应的平衡固相组成,对等温相图进行了绘制,在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有关三元和四元子体系的溶解度计算的理论模型,并对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和讨论,为后续进一步开展相关体系热力学相平衡的模拟计算奠定了基础。三元体系Mg Cl2+Sr Cl2+H2O(273 K、288 K)、Na Cl+Sr Cl2+H2O(273K)和KCl+Sr Cl2+H2O(273 K)在相应的研究温度条件下未发现固溶体和复盐,但均存在饱和固相为Sr Cl2·6H2O的等温溶解度曲线,因此这三个三元体系的相图均属于水合物Ι型。通过对三元体系Mg Cl2+Sr Cl2+H2O在多温条件下的对比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氯化锶水合物会随着氯化镁的加入而发生脱水,且氯化镁对氯化锶的盐析作用较为明显。三元体系Na Cl+Sr Cl2+H2O和KCl+Sr Cl2+H2O在273 K~373 K的对比相图构型一致,液相的组成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四元体系Na Cl+KCl+Sr Cl2+H2O在273 K和308 K时与其子体系一样,其相图属于水合物Ι型。通过对其多温相平衡的对比发现,除了饱和液相的组成随温度的升高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外,Sr Cl2·6H2O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脱水为Sr Cl2·2H2O。在四元体系Na Cl+Mg Cl2+Sr Cl2+H2O和KCl+Mg Cl2+Sr Cl2+H2O中,273 K、288 K和308 K三个温度条件下Mg Cl2对Na Cl、KCl和Sr Cl2均有强烈的盐析效应。Sr Cl2·6H2O在308 K时由于受温度和共存离子Mg2+的影响,故两个体系在308 K时的相图中均出现了Sr Cl2·2H2O的结晶区。在373 K时,氯化锶水合物的存在形式为Sr Cl2·2H2O和Sr Cl2·H2O。四元体系KCl+Mg Cl2+Sr Cl2+H2O中均有复盐KCl·Mg Cl2·6H2O生成。五元体系Na Cl+KCl+Mg Cl2+Sr Cl2+H2O在273 K、288 K和308 K时体系中均有复盐KCl·Mg Cl2·6H2O生成,且在Na Cl饱和的条件下KCl的结晶区面积均是最大的,说明其最容易从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当温度升高到308 K时,Sr Cl2·6H2O会脱水以Sr Cl2·6H2O和Sr Cl2·2H2O两种水合物形式存在。该五元体系在273 K时,KCl饱和条件下Na Cl的结晶区面积最大,当Sr Cl2饱和时的简化干基相图中无水单盐KCl的结晶区面积最大。三元体系Mg Br2+Sr Br2+H2O(273 K、288 K和308 K)、Na Br+Sr Br2+H2O(273 K)和KBr+Sr Br2+H2O(273 K)在相应的研究温度条件下都含有一个共饱点和饱和固相为Sr Br2·6H2O的等温溶解度曲线,因此这三个三元体系的相图均属于水合物Ι型。通过对其多温相平衡的对比发现,三个体系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相图的形状类似,饱和液相的组成随着温度的升高发生规律性的变化,Mg Br2对Sr Br2有强烈的盐析作用,而Sr Br2对Na Br和KBr也表现出了较强的盐析作用。在348 K时,体系Na Br+Sr Br2+H2O中固相Na Br·2H2O消失出现了Na Br。三元体系Na Br+Mg Br2+H2O在288 K时有一个共饱点,而在308 K时随着溴化镁的不断加入Na Br·2H2O失水变为Na Br,因此该体系在308 K时的相图属于水合物Ⅱ型。当温度升到348 K,体系中Na Br·2H2O消失仅有Na Br存在。273 K和288 K条件下的四元体系Na Br+KBr+Sr Br2+H2O均有一个共饱点,随着温度的升高,饱和固相的形式与其子体系一致,Na Br·2H2O在348 K时脱水变为Na Br。四元体系Na Br+KBr+Mg Br2+H2O、Na Br+Mg Br2+Sr Br2+H2O和KBr+Mg Br2+Sr Br2+H2O在273 K、288 K和308 K三个温度条件下相同点是相图的趋势分别是相似的,固相结晶区KBr和Na Br·2H2O的面积在整个相图中占比均是最大的,这是由于Mg Br2对Na Br和KBr均有强烈的盐析作用。不同之处在于,由于受温度和共存离子Mg2+的影响,四元体系Na Br+KBr+Mg Br2+H2O和Na Br+Mg Br2+Sr Br2+H2O在308 K时溴化钠会有Na Br·2H2O和Na Br两种结晶形式,而四元体系Na Br+KBr+Mg Br2+H2O和KBr+Mg Br2+Sr Br2+H2O在三个温度条件下均有复盐KBr·Mg Br2·6H2O存在。五元体系Na Br+KBr+Mg Br2+Sr Br2+H2O在273 K、288 K和308 K条件下均有复盐KBr·Mg Br2·6H2O、水合盐Mg Br2·6H2O和Sr Br2·6H2O存在。三个温度条件下KBr饱和时,Na Br·2H2O的结晶区面积最大,KBr·Mg Br2·6H2O的结晶区面积均是最小的。273 K时,在Na Br和Sr Br2分别饱和的条件下干基相图中KBr的相区大于其他盐类的相区,说明KBr可以优先被分离出来。在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相应三元体系的溶解度数据,应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拟合了未见文献报道的273 K、288 K和308 K条件下含锶的混合离子作用参数(θMg,Sr、ΨMg,Sr,Cl、ΨNa,Sr,Br、ΨK,Sr,Br和ΨMg,Sr,Br),建立了上述含氯化锶体系的混合离子作用参数与温度的关联系数方程,利用Pitzer方程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含锶氯溴的子体系进行了溶解度的模拟和理论预测,并将实验值和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和讨论,计算值和实验值吻合的较好。
徐桂芬,胡玥,任卉,李慧[2](2020)在《中国锶矿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供应和需求层面,综合分析了中国锶矿储量、生产、消费、贸易等情况。我国锶矿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但品位很低。天青石、碳酸锶生产居世界首位。碳酸锶消费逐年下降,出口量大幅下降,进口很少。经分析,我们得出,要着眼于在全球布局锶矿资源开发,尽可能获取优质天青石矿权或参与境外优质天青石矿开发。锶化工企业应向精细化工发展,进一步提高产品纯度。
郭海丽[3](2020)在《新疆乌恰县帕恰布拉克天青石矿床热水沉积岩相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说明帕米尔高原-塔里木叠合盆地-南天山造山带中新生陆内盆-山-缘镶嵌构造区发育大量的金属矿产(铜铅锌等)-天青石-煤-铀-油气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该区域具有同盆富集成矿的规律,发育不同类型的流体。位于乌拉根复式向斜东端延伸部位的帕恰布拉克天青石矿床是该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成矿系统,与超大型乌拉根铅锌矿床具有同盆异相异体共存的特征,在成矿规律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更多的研究这个特殊性,知道天青石矿床的成岩成矿机制。通过构造岩相学研究得到的主要成果如下。(1)帕恰布拉克天青石矿床的热水沉积岩可分为热水同生沉积-交代岩相、气成热水喷流沉积岩相、气成热卤水同生沉积-交代岩相和气成热水充填-交代岩相这四个热水沉积岩相,矿石类型主要有厚层块状天青石岩、天青石化灰岩、天青石化硅质细砾岩及热液角砾状天青石岩。该矿床中矿物主要为天青石、方解石和白云石等。(2)天青石矿床中热水沉积岩相的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显示,主量元素总体Na2O和K2O较低,成分成熟度较高,微量元素中富集Ba,Cl等元素,δEu为正异常,δCe为负异常,整体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热水同生沉积-交代岩相中厚层块状天青石岩负Ce异常较强,其它岩相随着天青石含量的降低,负Ce异常微弱,这与天青石同生沉积作用有密切关系。(3)天青石矿物的流体成分不单一,是含有Ba2+、Sr2+、SO42-的热液流体,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代表的成岩流体温度集中在低温(27185℃)、中温(258287℃)和高温(334376℃)。(4)新疆乌恰县帕恰布拉克天青石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有3中类型,分别为气相高温中盐度流体、液相中温高盐度流体及液相低温低盐度流体。热卤水的来源深度为1.141.68km、1.992.75km及3.565.38km范围,形成深度分布在0.380.68km、1.151.42km及2.202.25km三个范围。矿床的形成可划分为2个期次5个阶段,其中2个期次分别为热卤水同生沉积成岩成矿期、盆地流体改造期。5个阶段为为富锶热卤水同生沉积-交代阶段、富锶热卤水同生沉积阶段、热卤水喷流沉积阶段,后期含碳酸盐质的热水混合沉积阶段,盆地流体改造阶段。
邹兴武[4](2020)在《典型锶化合物结晶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锶化合物在电子信息、化工、轻工、医药、陶瓷、玻璃、烟火、冶金、军事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用途。多年来锶行业形成的是以工业碳酸锶基础原料生产为主(占行业GDP80%),下游产品生产为辅(占GDP20%)的产业格局,对功能化、高值化的研究较少。2012年后随着CRT(阴极射线显像管)的退市,工业碳酸锶产能过剩超过50%,行业内竞争压力剧增,行业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致使行业急需发展清洁生产工艺以及对锶产品进行结构性调整。选择氢氧化锶为平台进行下游产品开发以及提升锶化合物的产品品质被认为是解决锶行业困境的有效途径。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设计了一条全新的高品质锶化合物产品的制备工艺路线(工业碳酸锶经煅烧、水浸、重结晶转化成氢氧化锶平台,再进一步通过结晶过程调控制备大颗粒八水氢氧化锶、颗粒状六水氯化锶、球形碳酸锶)以获得高值化和功能化的产品。本文以氢氧化锶、氯化锶、碳酸锶这三种典型锶化合物的结晶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在线浊度仪、2D成像系统、超声粒度仪、冷热台偏光显微镜等在线过程分析技术,对结晶过程的介稳区、成核动力学、晶体生长过程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了三种锶化合物的结晶机理,并通过调控相关结晶操作条件获得了合适的粒度和形貌的目标产品,最后建立了全新的结晶调控机制,并以此指导这三种锶化合物的结晶工艺过程。具体研究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八水氢氧化锶介稳区及成核动力学研究:采用平衡法和动态变温法对八水氢氧化锶在纯水中的溶解度进行了测定,用溶解度模型进行了关联,获得了288.15~333.15K的溶解度方程;以测定的溶解度数据为基础,利用范德霍夫方程计算出溶解焓变和熵变值;利用浊度系统对不同结晶操作条件下的介稳区宽度进行了测定,获得了介稳区宽度随操作条件的变化规律;使用成核理论对八水氢氧化锶的介稳区宽度进行了拟合,获得了成核动力学方程及相关参数,并对介稳区宽度随饱和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以经典成核理论为基础,通过拟合建立了八水氢氧化锶纯水体系介稳区宽度的预测模型。(2)八水氢氧化锶晶体生长过程及晶种调控研究:采用冷热台偏光显微镜,考察了溶解后的自制晶种在25℃饱和溶液中的生长情况;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优化了初始过饱和度、降温速率、搅拌速率、养晶时间等结晶操作条件,获得了D50为455μm的八水氢氧化晶体;采用晶种加入法进一步调控八水氢氧化锶粒度,可以获得D50为1013μm的大颗粒八水氢氧化锶晶体;利用在线结晶平台(在线浊度、在线粒度、2D成像系统)对八水氢氧化锶的冷却结晶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颗粒八水氢氧化锶晶种调控机制。(3)六水氯化锶介稳区及成核动力学研究:采用平衡法和动态变温法对六水氯化锶在纯水中的溶解度进行了测定,用溶解度模型进行了关联,获得了288.15~333.15K的溶解度方程;以测定的溶解度数据为基础,利用范德霍夫方程计算出溶解焓变和熵变;利用浊度系统对不同结晶操作条件下的介稳区宽度进行了测定,获得了介稳区宽度随操作条件的变化规律;使用成核理论对六水氯化锶的介稳区宽度进行了拟合,获得了成核动力学方程及相关参数,并对介稳区宽度随饱和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以经典成核理论为基础,通过拟合建立了六水氯化锶在纯水体系介稳区宽度的预测模型。(4)六水氯化锶晶体生长过程及超声调控研究:采用冷热台偏光显微镜,考察分析纯晶种在20℃饱和溶液中的生长情况;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优化初始过饱和度、降温速率、搅拌速率、养晶时间等结晶操作条件,获得D50为931μm六水氯化晶体;采用超声进一步对六水氯化锶晶体粒度和形貌进行调控,通过超声作用,六水氯化锶的颗粒尺寸变小、长径比变小、形貌趋于颗粒状,优化操作条件可以获得D50为236μm左右的颗粒状六水氯化锶晶体;利用在线结晶平台(在线浊度、在线粒度、2D成像系统)对六水氯化锶的冷却结晶过程进行分析,提出颗粒状六水氯化锶超声调控机制。(5)球形碳酸锶的形貌调控研究:以八水氢氧化锶为原料,通过与二氧化碳反应结晶的方式获得碳酸锶,对不同形貌控制剂进行了筛选,其中以EDTA-2Na成球效果最好;考察了形貌剂浓度、氢氧化锶浓度、碳化通气速率、碳化温度等操作条件对球形形貌的影响情况;用EDTA-Sr替代EDTA-2Na能解决收率问题,在EDTA-Sr与溶液中Sr2+摩尔比为1:1时能获得分散性好、分布均匀的球形碳酸锶颗粒;通过对碳化过程不同时间间隔点取样,获得了碳酸锶形貌随时间变化规律,并对碳酸锶的生长机理进行探讨,提出球形碳酸锶的生长模型及成球机理。
张译文[5](2019)在《马达加斯加天青石宝石及矿物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本次研究的样品来自马达加斯加西北海岸Sakoany地区,此地天青石储量丰富,质量较好,是目前天青石主要产区之一。马达加斯加天青石为海相沉积型硫酸盐,产出形态以晶洞为主。本论文采集的实验标本分为单晶体和晶洞,采用常规宝石学方法测试其宝石学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大型测试仪器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光分光光谱、X射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XRD)、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天青石晶体的谱学特征、化学组成、结构特征等进行研究,并与其他产地天青石特征进行比对。常规宝石学测试结果表明,马达加斯加天青石晶体自形程度高,常呈现暗蓝中蓝至无色,多色性较弱,整体透明度高,可见内部气液包裹体,玻璃光泽。晶体习性呈板状、柱状及锥状,常产于晶洞之中。折射率为1.6191.637,双折率0.018,相对密度3.903.94,显微硬度计测试其硬度较低,摩氏硬度为33.5。红外光谱测试表明马达加斯加天青石在12081061 cm-1、1245和990 cm-1、642611 cm-1、465 cm-1处有特征吸收,分别对应[SO4]2-的反对称伸缩、对称伸缩、不对称变角和对称变角振动;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相似,出现特征峰位为1189cm-1、1156 cm-1、1110 cm-1、1093 cm-1的反对称伸缩振动,1000 cm-1的对称伸缩振动,656 cm-1、637 cm-1、623 cm-1的反对称弯曲振动和460 cm-1的对称弯曲振动;两种光谱最为特征的是1000 cm-1附近[SO4]2-的对称伸缩振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谱测试在红外光区有明显吸收,可见光范围内吸收较少。天青石晶体较纯净,电子探针及XRF测试表明其主要化学元素组成为Sr、S、O,含极少量Ca、Al、Ba、Fe等元素,晶洞背面土状碎屑中SiO2含量较高。计算得出马达加斯加天青石晶体的化学式为SrSO4。X射线粉晶衍射实验结果表明晶体结晶程度较好,计算得到其晶胞参数为a0=8.359?,b0=5.350?,c0=6.8680?,α=90°,β=90°,γ=90°。扫描电镜下明显可见三组解理,晶体呈典型的层状结构及阶梯状断口,晶面可见沉积形成的丘状凸起及孔洞。
徐桂芬,王威,王小菊,郭娟,林博磊,兰月[6](2016)在《世界锶矿供需形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供应和需求层面,综合分析了锶矿国内外生产、消费、贸易、价格情况。世界锶矿资源丰富,价格较便宜,而我国锶矿品位不高且消费量并不大,因此,本文认为暂无须建立国家储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获取境外优质天青石矿山权益,形成进口与国内生产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格局。
唐尧[7](2015)在《世界锶(天青石)资源分布及安全保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锶(天青石)主要用于制造电视显像管荧光屏玻璃,随着近年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被用于制造特种玻璃、合金、无线设备和记忆芯片等。随着国际市场对锶矿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开发我国的天青石矿产资源具有广阔的前景。未来国际锶资源的发展方向是加强选矿工艺研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及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建议国内相关企业应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加大加快投入,开展阶段相对易进入的墨西哥、阿根廷等国锶资源开发,为我国储备后备锶资源开发目的地。
苏智敏[8](2012)在《天青石制备碳酸锶工艺及性能改进》文中研究表明天青石提取锶在现代工艺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研究发现在天青石浸取过程中仅有50%锶的得到了有效利用。本文以传统工艺为基础,探索了提高锶浸取率及纯度的最佳工艺条件,并从化学动力学特征及助浸剂增溶机制的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为提高天青石中锶的浸取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测定天青石矿物的组成及其含量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六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探索出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对影响因素(天青石粒径、反应时间、助浸剂HCl的用量、固体质量比)进一步分析,使锶的浸取率与文献值相比有较大提高。正交设计实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天青石粒径小于0.075mm,天青石与浸取剂的质量比为2.5(浸取剂的固液比SDS:吐温40:HCl(2.6mol/L)为6:1:2),温度是333K时浸取6h,在此条件下,锶浸取率可以达到97.21%,比不添加助浸剂时的浸取率35.88%提高了61.33%。其次,通过实验分析了SDS和吐温40在锶浸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SDS在酸性溶液中很容易水解,生成醇,醇的存在会使SDS的表面活性提高。SDS在天青石(SrSO4)表面与锶离子发生交换作用,有效地浮选锶矿。吐温40含有多个羟基和醚基,可与天青石表面多个含氧官能团产生氢键吸附,增强天青石表面的亲水性。另外,本文通过利用未反应收缩模型来描述的浸出反应动力学方程得出天青石浸取锶的表观活化能约为14.09kJ/mol,属于扩散控制过程。最后,在利用天青石浸取液制备碳酸锶的过程中,探讨了溶液中不同金属离子从开始沉淀到沉淀完全时的pH值。本文选用NH3·H2O调节溶液的pH值,考察NH3·H2O用量对不同金属离子去除的影响。采用两次转化法,分别用碳酸氢铵和碳酸钠对锶溶液进行转化,探讨碳酸氢铵转化剂对碳酸锶纯度的影响。表明碳酸氢铵用量以12g为宜,控制反应温度为333K,锶的转化率达到91.21%。本研究获得的碳酸锶为正交晶系(晶格常数为:a=5.107nm、b=8.414nm、c=6.029nm)。纯度为94.17%,锶浸取率为97.21%。
黄培锦,钟辉,张艳[9](2008)在《纳米碳酸锶制备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碳酸锶纳米粉体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固体材料,本文在简单回顾了近年来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纳米碳酸锶的原料来源,介绍了液相反应法、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微波反应法、微乳液法、低温固相反应法等制备方法,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纳米碳酸锶的原料来源及制备方法进行了展望。
田文玉,赵美玲,李林建,韦广林[10](2007)在《重庆地区锶盐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描述了锶的特性;介绍了锶盐在现代工业、化工及军事工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分析了重庆地区锶矿开采、锶盐加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制约锶盐产业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的措施。
二、我国天青石的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天青石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盆地地下卤水含SrCl2和SrBr2体系多温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 |
1.2.1 国内外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2.2 含锶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2.3 含镁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2.4 含钾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2.5 含溴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3 电解质溶液理论 |
1.3.1 电解质溶液模型的发展现状 |
1.3.2 Pitzer模型的发展及其应用 |
1.4 研究内容 |
1.4.1 稳定相平衡实验研究 |
1.4.2 相平衡理论预测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分析方法 |
第3章 五元体系NaCl + KCl + MgCl_2 + SrCl_2 + H_2O及其子体系多温相平衡实验研究 |
3.1 三元体系MgCl_2 + SrCl_2 + H_2O多温相平衡 |
3.1.1 三元体系MgCl_2 + SrCl_2 + H_2O在 273 K和 288 K相平衡 |
3.1.2 三元体系MgCl_2 + SrCl_2 + H_2O多温对比和讨论 |
3.2 三元体系NaCl+ SrCl_2+ H_2O多温相平衡 |
3.2.1 三元体系NaCl+ SrCl_2+ H_2O 273 K相平衡 |
3.2.2 三元体系NaCl+ SrCl_2+ H_2O多温对比和讨论 |
3.3 三元体系KCl+ SrCl_2+ H_2O多温相平衡 |
3.3.1 三元体系KCl+ SrCl_2+ H_2O 273 K相平衡 |
3.3.2 三元体系KCl+ SrCl_2+ H_2O多温对比和讨论 |
3.4 四元体系NaCl + KCl + SrCl_2+ H_2O多温相平衡 |
3.4.1 四元体系NaCl +KCl + SrCl_2+ H_2O273 K和 308 K相平衡 |
3.4.2 四元体系NaCl + KCl + SrCl_2+ H_2O多温对比和讨论 |
3.5 四元体系NaCl+ MgCl_2 + SrCl_2 + H_2O多温相平衡 |
3.5.1 四元体系Na Cl+ MgCl_2 + SrCl_2 + H_2O273 K、288 K和 308 K相平衡 |
3.5.2 四元体系NaCl+MgCl_2 + SrCl_2 + H_2O多温对比和讨论 |
3.6 四元体系KCl+ MgCl_2 + SrCl_2 + H_2O多温相平衡 |
3.6.1 四元体系KCl+ MgCl_2 + SrCl_2 + H_2O273 K和308 K相平衡 |
3.6.2 四元体系KCl+MgCl_2 + SrCl_2 + H_2O多温对比和讨论 |
3.7 五元体系NaCl + KCl + MgCl_2 + SrCl_2 + H_2O273 K相平衡 |
3.7.1 五元体系NaCl + KCl + MgCl_2 + SrCl_2 + H_2O273 K相平衡(Na Cl饱和) |
3.7.2 五元体系 NaCl + KCl + MgCl_2 + SrCl_2 + H_2O 273 K 相平衡(KCl 饱和) |
3.7.3 五元体系 NaCl + KCl + MgCl_2 + SrCl_2 + H_2O 273 K 相平衡(SrCl_2饱和) |
3.8 五元体系NaCl + KCl + MgCl_2 + SrCl_2 + H_2O288 K相平衡 |
3.9 五元体系 NaCl + KCl + MgCl_2 + SrCl_2 + H_2O 308 K 相平衡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五元体系 NaBr + KBr + MgBr_2 + SrBr_2 + H_2O 及子体系多温相平衡实验研究 |
4.1 三元体系MgBr_2 + SrBr_2 + H_2O多温相平衡 |
4.1.1 三元体系MgBr_2 + SrBr_2 + H_2O273 K、288 K和308 K相平衡.. |
4.1.2 三元体系MgBr_2 + SrBr_2 + H_2O多温对比和讨论 |
4.2 三元体系NaBr+ SrBr_2+ H_2O多温相平衡 |
4.2.1 三元体系NaBr+ SrBr_2+ H_2O273 K相平衡 |
4.2.2 三元体系NaBr+ SrBr_2+ H_2O多温对比和讨论 |
4.3 三元体系KBr+ SrBr_2+ H_2O多温相平衡 |
4.3.1 三元体系KBr+ SrBr_2+ H_2O273 K相平衡 |
4.3.2 三元体系KBr+ SrBr_2+ H_2O多温对比和讨论 |
4.4 三元体系NaBr+ MgBr_2+ H_2O多温相平衡 |
4.4.1 三元体系NaBr+ MgBr_2+ H_2O288 K和308 K相平衡 |
4.4.2 三元体系NaBr+ MgBr_2+ H_2O多温对比和讨论 |
4.5 四元体系NaBr + KBr + SrBr_2+ H_2O多温相平衡 |
4.5.1 四元体系NaBr + KBr + SrBr_2+ H_2O 273 K和 288 K相平衡 |
4.5.2 四元体系NaBr + KBr + SrBr_2+ H_2O多温对比和讨论 |
4.6 四元体系NaBr + KBr + MgBr_2+ H_2O多温相平衡 |
4.6.1 四元体系NaBr + KBr + Mg Br_2+ H_2O273 K、288 K和308 K相平衡 |
4.6.2 四元体系NaBr + KBr + MgBr_2+ H_2O多温对比和讨论 |
4.7 四元体系NaBr+ MgBr_2 + Sr Br_2 + H_2O多温相平衡 |
4.8 四元体系 KBr + MgBr_2 + SrBr_2 + H_2O 多温相平衡 |
4.9 五元体系NaBr + KBr + MgBr_2 + SrBr_2 + H_2O273 K相平衡 |
4.9.1 五元体系NaBr + KBr + Mg Br_2 + SrBr_2 + H_2O273 K相平衡(NaBr饱和) |
4.9.2 五元体系 NaBr + KBr + MgBr_2 + SrBr_2 + H_2O 273 K 相平衡(KBr 饱和) |
4.9.3 五元体系 NaBr + KBr + MgBr_2 + SrBr_2 + H_2O 273 K 相平衡(SrBr_2饱和) |
4.10 五元体系NaBr + KBr + MgBr_2 + SrBr_2 + H_2O288 K相平衡 |
4.11 五元体系 NaBr + KBr + MgBr_2 + SrBr_2 + H_2O 308 K 相平衡 |
4.12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五元体系NaCl + KCl + MgCl_2 + SrCl_2 + H_2O相关子体系多温相平衡理论计算 |
5.1 Pitzer模型公式介绍 |
5.2 氯化物Pitzer参数的来源 |
5.3 相平衡理论计算 |
5.4 含氯化锶的三元体系相平衡理论计算 |
5.5 含氯化锶的四元体系相平衡理论计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五元体系NaBr + KBr + MgBr_2 + SrBr_2 + H_2O相关子体系多温相平衡理论计算 |
6.1 溴化物Pitzer参数的来源 |
6.2 含溴化锶的三元体系相平衡理论计算 |
6.3 含溴化锶的四元体系相平衡理论计算 |
6.4 理论计算过程中的误差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2)中国锶矿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锶矿资源特点及分布 |
2 我国锶产量利用现状 |
2.1 天青石产量居世界首位 |
2.2 碳酸锶产量居世界第一 |
2.3 金属锶产量很少 |
3 锶矿消费 |
4 锶矿贸易 |
4.1 碳酸锶出口量大幅下降 |
4.2 碳酸锶进口很少 |
5 锶矿资源供需分析及建议 |
(3)新疆乌恰县帕恰布拉克天青石矿床热水沉积岩相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本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结果与认识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矿产分布 |
3 帕恰布拉克天青石矿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矿体特征 |
3.4 矿石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4 帕恰布拉克天青石矿床热水沉积岩相组合及岩相特征 |
4.1 热水沉积岩相类型与岩相岩石学特征 |
4.1.1 热水同生沉积-交代岩相的岩石学特征 |
4.1.2 气成热卤水同生沉积-交代岩相的岩石学特征 |
4.1.3 气成热水充填-交代岩相的岩石学特征 |
4.1.4 气成热水喷流沉积岩相的岩石学特征 |
4.2 热水沉积岩中主要组成矿物与矿物学特征 |
4.2.1 热水沉积岩中主要组成矿物——XRD粉晶衍射分析 |
4.2.2 天青石的矿物学特征 |
4.2.3 方解石和白云石的矿物学特征 |
4.2.4 氧化物和硅酸盐矿物的矿物学特征 |
4.3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4.3.1 天青石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4.3.2 方解石与白云石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热水沉积岩相地球化学与高温热卤水成岩成矿事件 |
5.1 热水沉积岩主微量 |
5.1.1 主量元素特征 |
5.1.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
5.2 热水沉积岩相包裹体特征 |
5.3 古近纪高温热卤水成岩成矿事件及其效应 |
5.3.1 矿物包裹体期次划分、形成温度和成矿流体成分 |
5.3.2 古近纪高温热卤水的来源深度 |
5.3.3 沉积盆地内成矿流体温度和盐度 |
5.3.4 沉积盆地内水体温度恢复 |
5.3.5 古近纪高温热卤水成岩成矿事件与演化过程 |
5.4 本章小结 |
6 讨论 |
6.1 新疆帕恰布拉克天青石矿床热水沉积岩相的对比研究 |
6.2 古近纪高温气成热卤水同生成岩成矿事件效应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典型锶化合物结晶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锶资概况 |
1.1.1 锶的存在状态 |
1.1.2 天青石矿的分布 |
1.1.3 中国天青石矿开采及供需现状 |
1.2 锶盐行业及锶产品概述 |
1.2.1 锶盐行业概述 |
1.2.2 锶产品概述 |
1.3 典型锶化合物工艺介绍 |
1.3.1 天青石碳还原法 |
1.3.2 天青石复分解法 |
1.3.3 碳酸锶酸化法 |
1.3.4 碳酸锶煅烧法 |
1.4 典型锶化合物结晶调控相关研究 |
1.4.1 球形碳酸锶的调控研究进展 |
1.4.2 抗结块氯化锶的调控研究进展 |
1.4.3 大颗粒氢氧化锶的调控研究进展 |
1.5 结晶相关理论 |
1.5.1 溶解度与介稳区 |
1.5.2 关于介稳区和成核过程关系的理论描述 |
1.5.3 晶体的成核与生长 |
1.5.4 晶体粒度和形貌调控 |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6.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6.2 研究思路 |
1.6.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八水氢氧化锶结晶热力学及成核过程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八水氢氧化锶的物相确定 |
2.3.2 八水氢氧化锶溶解度数据 |
2.3.3 八水氢氧化锶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
2.3.4 八水氢氧化锶在水中的溶解熵和溶解焓 |
2.3.5 八水氢氧化锶在水中介稳区实验数据 |
2.3.6 搅拌速率对八水氢氧化锶在纯水中介稳区的影响 |
2.3.7 降温速率和饱和温度对八水氢氧化锶在纯水中介稳区的影响 |
2.3.8 晶种对八水氢氧化锶在纯水中介稳区的影响 |
2.3.9 成核理论对八水氢氧化锶介稳宽度分析 |
2.3.10 经典成核理论模型预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八水氢氧化锶晶体生长及晶种调控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热台晶种生长情况 |
3.3.2 无晶种添加过程的工艺优化 |
3.3.3 晶种调控的工艺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六水氯化锶结晶热力学及成核过程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六水氯化锶的物相确定 |
4.3.2 六水氯化锶溶解度数据 |
4.3.3 六水氯化锶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
4.3.4 六水氯化锶在水中的溶解熵和溶解焓 |
4.3.5 六水氯化锶在水中介稳区实验数据 |
4.3.6 搅拌速率对六水氯化锶在纯水中介稳区的影响 |
4.3.7 降温速率和饱和温度对八水氢氧化锶在纯水中介稳区的影响 |
4.3.8 超声对六水氯化锶纯水中介稳区的影响 |
4.3.9 成核理论对六水氯化锶介稳宽度分析 |
4.3.10 介稳区模型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六水氯化锶晶体生长及超声调控 |
5.1 引言 |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热台生长情况 |
5.3.2 无超声过程工艺优化 |
5.3.3 超声对氯化锶晶体工艺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碳酸锶的球形形貌调控 |
6.1 引言 |
6.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6.2.1 实验试剂 |
6.2.2 实验仪器 |
6.2.3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形貌剂的选择 |
6.3.2 对形貌剂浓度的优化 |
6.3.3 对氢氧化锶浓度的优化 |
6.3.4 对碳化通气速率的优化 |
6.3.5 对碳化温度的优化 |
6.3.6 EDTA-2Na做为形貌剂的优化 |
6.3.7 优化工艺条件下的碳酸锶表征 |
6.3.8 碳酸锶形貌的生长机理探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马达加斯加天青石宝石及矿物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硫酸盐矿物 |
1.2.2 锶矿床分布及成因 |
1.2.3 天青石包裹体研究 |
1.2.4 合成天青石 |
1.2.5 天青石主要研究方向及问题 |
1.3 研究目的任务 |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5 工作安排及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2.1 马达加斯加地质概况 |
2.2 Mahajanga盆地沉积环境 |
2.3 含天青石沉积岩产出状态及开采方式 |
第三章 马达加斯加天青石宝石学基本性质 |
3.1 样品外观特征描述 |
3.2 光学性质 |
3.3 力学性质 |
3.4 显微镜下观察 |
3.5 偏光显微镜下观察 |
小结 |
第四章 马达加斯加天青石光谱学特征 |
4.1 红外光谱 |
4.1.1 红外光谱应用 |
4.1.2 天青石红外反射法测试 |
4.1.3 天青石红外透射法测试 |
4.1.4 与其他产地天青石红外吸收光谱对比 |
4.2 拉曼光谱 |
4.2.1 拉曼光谱应用 |
4.2.2 天青石拉曼光谱测试 |
4.2.3 与其他产地天青石拉曼光谱对比 |
4.3 紫外光谱 |
4.3.1 紫外光谱应用 |
4.3.2 天青石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 |
小结 |
第五章 马达加斯加天青石成分及结构特征 |
5.1 X射线荧光光谱(XRF) |
5.1.1 X射线荧光光谱应用 |
5.1.2 天青石X射线荧光光谱测试 |
5.2 X射线粉晶衍射(XRD) |
5.2.1 X射线粉晶衍射应用 |
5.2.2天青石X射线粉晶衍射实验 |
5.2.3 与其他产地天青石X射线粉晶衍射数据对比 |
5.3 电子探针成分分析 |
5.3.1 电子探针应用 |
5.3.2 天青石电子探针实验 |
5.4 扫描电镜 |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世界锶矿供需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锶矿资源特点 |
2 锶矿资源分布 |
3 锶矿生产 |
3.1 国外锶矿产品生产情况 |
(1)天青石生产 |
(2)碳酸锶生产 |
3.2 中国锶矿产品生产情况 |
(1)天青石生产 |
(2)碳酸锶生产 |
4 锶矿消费 |
5 锶矿贸易 |
5.1 碳酸锶出口 |
5.2 碳酸锶进口 |
6 锶矿产品价格 |
7 锶矿资源供需分析及对中国建议 |
(7)世界锶(天青石)资源分布及安全保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锶资源分布及矿床特征 |
2多数锶资源生产国的产量下降明显 |
3 2014年锶资源消费 |
4世界锶资源贸易量 |
5锶资源安全保障程度分析 |
(8)天青石制备碳酸锶工艺及性能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锶的性质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1.2 碳酸锶应用现状及生产工艺 |
1.2.1 碳酸锶的应用现状 |
1.2.2 碳酸锶的生产方法 |
1.2.3 碳酸锶工业现状 |
1.3 表面活性剂在矿物浸取中的应用 |
1.3.1 矿物浸取的方法 |
1.3.2 表面活性剂应用于矿物浸取 |
1.3.3 表面活性剂在工业应用中存在问题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天青石矿物组分测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锶、钡的测定 |
2.3.2 钙、镁、铁等离子的测定 |
2.3.3 非金属元素的测定 |
2.4 实验结果 |
3 湿法浸取天青石中锶工艺改进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原理 |
3.3.2 具体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六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及分析 |
3.4.2 对锶浸取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天青石浸取锶动力学特征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SDS 促进作用机理 |
4.4.2 吐温促进作用机理 |
4.4.3 锶浸取动力学特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碳酸锶的制备 |
5.1 引言 |
5.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浸取液除杂净化 |
5.3.2 碳酸锶的制备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碳酸氢铵用量对碳酸锶纯度的影响 |
5.4.2 温度对锶转化率的影响 |
5.4.3 碳酸锶产物 XRD 物相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纳米碳酸锶制备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纳米碳酸锶的原料 |
2 纳米碳酸锶的制备 |
2.1 液相反应法 |
2.2 超重力反应沉淀法 |
2.3 微波反应法 |
2.4 微乳液法 |
2.5 低温固相反应法 |
3 总结与展望 |
(10)重庆地区锶盐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锶盐应用 |
2 锶盐产销现状 |
2.1 锶盐生产 |
2.2 锶盐消费 |
2.3 锶盐外销情况 |
3 锶矿资源状况 |
3.1 我国其他地区锶矿资源状况 |
3.2 重庆地区锶矿资源状况 |
4 锶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锶矿资源形势严峻 |
4.1.2 锶矿石利用率低 |
4.1.3 加工技术水平低 |
4.1.4 “三废”未得到彻底解决 |
4.2 解决措施 |
4.2.1 加大锶矿资源勘探力度 |
4.2.2 加强锶矿资源管理 |
4.2.3 加快世界级的碳酸锶研发基地建设 |
4.2.4 加快高附加值锶盐的研发 |
4.2.5 整合锶盐生产企业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
4.2.6 加大环保综合治理投入 |
5 结 论 |
四、我国天青石的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盆地地下卤水含SrCl2和SrBr2体系多温相平衡研究[D]. 高云云.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2]中国锶矿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J]. 徐桂芬,胡玥,任卉,李慧. 国土资源情报, 2020(10)
- [3]新疆乌恰县帕恰布拉克天青石矿床热水沉积岩相特征及成因[D]. 郭海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4]典型锶化合物结晶调控机制研究[D]. 邹兴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
- [5]马达加斯加天青石宝石及矿物学特征研究[D]. 张译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世界锶矿供需形势分析[J]. 徐桂芬,王威,王小菊,郭娟,林博磊,兰月. 国土资源情报, 2016(09)
- [7]世界锶(天青石)资源分布及安全保障分析[J]. 唐尧. 世界有色金属, 2015(11)
- [8]天青石制备碳酸锶工艺及性能改进[D]. 苏智敏. 重庆大学, 2012(05)
- [9]纳米碳酸锶制备的研究现状[J]. 黄培锦,钟辉,张艳.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08(06)
- [10]重庆地区锶盐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田文玉,赵美玲,李林建,韦广林.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