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给药频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硼替佐米,多发性骨髓瘤,给药频率
给药频率论文文献综述
蔡德丰,孙蕾[1](2019)在《硼替佐米不同给药频率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硼替佐米不同给药频率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1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8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予以硼替佐米大剂量治疗,硼替佐米1.6 mg/m~2,第1、8、15、22天给药,以35 d为1个化疗周期;试验组实施减低剂量治疗,硼替佐米1.0~1.3 mg/m~2,第1、4、8、11天给药,以21 d为1个化疗周期。同时,两组均于第1~4天静脉滴注地塞米松40 mg/d+阿霉素10 mg/m~2,于化疗间歇期均口服沙利度胺100 mg/d,均持续治疗6个周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88.37%、95.35%,对照组ORR、DCR分别为81.40%、90.70%,两组ORR、D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Ⅲ~Ⅳ级周围神经病、带状疱疹、乏力、腹胀发生率分别为2.33%、4.65%、13.95%、2.33%,对照组分别为16.28%、27.91%、34.88%、1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24月,试验组1年、2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累计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硼替佐米不同给药频率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相似,但患者对减低剂量硼替佐米治疗(第1、4、8、11天给药)具有更好的耐受性,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思思,林川耀,陆玲,张小莉,刘晶[2](2018)在《耳内镜下不同给药频率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耳内镜下不同给药频率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门诊90例(132耳)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给药频率分为3组(每组30例)。每组均在门诊耳内镜下给予涂抹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A组2天涂抹一次,B组4天涂抹一次,C组7天涂抹一次。疗程均为2周,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耳内镜下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3种给药频率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临床疗效,经两两比较,A组与B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疗效优于C组,3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耳内镜下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给药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疗效显着,安全性好,4天涂抹一次效果最佳,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节约了医疗资源,还提高了治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加尔恒·艾比里汗[3](2018)在《心血管内科给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频率及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给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频率以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到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均接受给药护理。将所发生的给药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记录,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降压以及降脂类药物与抄写类事件呈正相关(P<0.05);抗凝类药物与给药类事件呈正相关(P<0.05)。口服途径与抄写类事件呈正相关(P<0.05);静脉推注与医嘱类事件呈正相关(P<0.05);静脉滴注与给药类事件呈正相关(P<0.05);结论临床心血管内科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与药物种类多、给药途径、护士经验、护患比等有关,所以需要针对这些方面采取措施。(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40期)
李雁,揭淑英[4](2017)在《曲安奈德、维生素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腰腿痛的给药频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曲安奈德、维生素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腰腿痛的不同给药频率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腰腿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曲安奈德、维生素联合利多卡因进行治疗,随后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均分有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行硬膜外间断注射给药方法,治疗组行硬膜外连续注射给药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的73.33%,且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腰腿痛治疗工作中,应用硬膜外连续注射曲安奈德、维生素联合利多卡因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间断注射给药方式,且能更快更好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期刊2017年06期)
苏玉璇,张伊莉,卞建军,左金曼[5](2017)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不同给药频率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不同给药频率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PLT)减少症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白血病化疗后PLT减少症病人40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连续给药,给予rh TPO 15 000 U,每日1次,用药14次;B组为隔天给药,给予rh TPO 15 000 U,隔日1次,用药7次。比较2组病人的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病人PLT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A组病人PLT<50×109/L的持续时间及恢复至75×109/L、100×109/L所需的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P<0.01);所有纳入最后疗效评估的病人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rh TPO连续给药比隔日给药对白血病化疗后病人PLT水平有更好的提升作用;在降低出血风险和用药安全性方面,rh TPO 2种给药方案无明显差别。(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龚昌富,刘兵[6](2017)在《利培酮不同给药频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利培酮不同服药频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重庆市九龙坡区精神卫生中心2016年1—6月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一次组37例和两次组35例。一次组患者给药频率为1次/晚,中午投用外观相同的安慰剂。两次组患者给药频率为2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精神病理评分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用药剂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精神病理评分及PAN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剂量及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不同服药频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相当,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而一次给药方式有助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7年18期)
吕佳佳[7](2016)在《pGLP-2长效化物的药代动力学及其剂量与给药频率对大鼠肠道损伤的修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猪胰高血糖素样肽2(Porcine glucagon-like peptide-2,pGLP-2),聚乙二醇修饰猪胰高血糖素样肽2(PEGylatedpGLP-2,PEG-pGLP-2)和pGLP-2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根据其结果,研究PEG-pGLP-2剂量和给药频率对DSS诱导结肠炎大鼠的肠道修复效果,为pGLP-2长效化物在肠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pGLP-2及其长效化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选取18只280 g左右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单次皮下注射pGLP-2(5.64 nmol/kg),PEG-pGLP-2(5.64nmol/kg)和pGLP-2微球(15mg/只),定点采血后,ELISA法测定GLP-2血药浓度。结果表明:PEG-pGLP-2的半衰期(t1/2)是pGLP-2的4倍,平均滞留时间(MRT)是pGLP-2的3倍,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则是pGLP-2的3倍,清除率(CL)是pGLP-2的一半,两者的达峰浓度(Cmax)相差不大,PEG-pGLP-2的达峰时间(Tmax)滞后于 pGLP-2。pGLP-2 微球的 t1/2 为 72.2±6.02 h,MRT 为 90.66±7.41 h。不同剂量PEG-pGLP-2对大鼠肠道损伤的修复研究:35只雄性健康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配到饮水组、葡聚糖硫酸钠组(DSS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7只。各组处理如下:饮水组(饮蒸馏水)和DSS组(饮5%的DSS溶液)均皮下注射300μL生理盐水,低、中、高剂量组饮5%的DSS溶液,分别皮下注射22 μg/只、44μg/只、176 μg/只的PEG-pGLP-2溶液。第8天称重后屠宰大鼠,测量小肠及结肠长度和重量;取血液、十二指肠、结肠待测。结果表明:DSS组大鼠较饮水组大鼠体增重、结肠长度、绒毛高度显着降低(P<0.05);较DSS组,低剂量组体增重、结肠长度及结肠重量均显着增加(P<0.05),中剂量组体增重和结肠重量显着增加(P<0.05),高剂量组体增重显着增加(P<0.05)。较DSS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的绒毛高度显着增加(P<0.05),中剂量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显着提高(P<0.05)。DSS显着增加大鼠炎症,DSS组大鼠较饮水组大鼠结肠炎性评分和结肠IL-1、IL-7、IL-10、TNF-α及IFN-γ mRNA的表达显着提高(P<0.05)。较DSS组,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结肠的炎性评分和结肠IL-1、IL-7及TNF-α mRNA的表达(P<0.05),低剂量组能显着降低IL-10的表达,中剂量组显着降低IL-10和IFN-y的表达(P<0.05)。DSS会破坏大鼠的肠道完整,DSS组大鼠较饮水组大鼠显着地降低了结肠中Z0-1的表达,并引起Claudin-1的代偿性增加(P<0.05)。相较DSS组,高剂量组能显着提高ZO-1的表达,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能显着提高Occlduin的表达并降低Claudin-1的代偿性增加(P<0.05)。PEG-pGLP-2给药频率对DSS诱导结肠炎大鼠损伤修复的研究:35只雄性健康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配到饮水组、葡聚糖硫酸钠组(DSS组)、1D组、2D组、3D组,每组7只。各组处理如下:饮水组(饮蒸馏水)和DSS组(饮5%的DSS溶液)均皮下注射300 μL生理盐水,1D组、2D组、3D组饮5%的DSS溶液,分别皮下注射44μg/d/只、88μg/2d/只、132μg/3d/只的PEG-pGLP-2溶液。第8天称重后屠宰大鼠,测量小肠及结肠长度和重量;取血液、十二指肠、结肠待测。结果表明:DSS组大鼠较饮水组大鼠体增重、结肠长度、结肠重量、绒毛高度显着降低(P<0.05)。较DSS组,1D组体增重、结肠重量、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都显着增加,2D组体增重、结肠长度和绒毛高度都显着增加,3D组体增重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显着增加(P<0.05)。DSS显着增加大鼠炎症,DSS组大鼠较饮水组大鼠结肠炎性评分和结肠IL-1、IL-10和IFN-γ mRNA的表达显着提高(P<0.05)。较DSS组,1D组、2D组、3D组均能显着降低结肠的炎性评分(P<0.05),此外,1D组显着降低IL-1、IL-7、IL-10及IFN-γ的表达(P<0.05),2D组显着降低IL-1、IL-6、IL-7、IL-10及IFN-y的表达(P<0.05),3D 组显着降低 IL-1、IL-6、IL-7、及 IFN-y的表达(P<0.05)。DSS会破坏大鼠的肠道完整,DSS组大鼠较饮水组大鼠显着地降低了结肠中ZO-1的表达,并引起Claudin-1的代偿性增加(P<0.05)。相较DSS组,1D组能显着提高ZO-1及Occlduin的表达,并降低Claudin-1的代偿性增加(P<0.05),2D组和3D组显着提高Occlduin的表达,降低Claudin-1的表达(P<0.05)。综上所述,经PEG修饰后PGLP-2的半衰期延长,达峰时间滞后,平均滞留时间延长,血浆清除减慢,生物利用度更高;pGLP-2微球半衰期更长,且持续稳定的释放。PEG-pGLP-2能有效修复大鼠结肠炎肠道损伤,抑制体重降低,提高肠道上皮的完整性,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中剂量组(44μg/只)的修复效果最佳。同等剂量的PEG-pGLP-2不同的给药频率(1d/次,2d/次,3d/次)对DS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损伤均有修复效果。综合考虑疗效及操作便利等因素,建议对DSS诱导产生的大鼠结肠炎采用88 μg/2d/只的修复方案(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6-06-30)
韩盼盼[8](2016)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不同给药频率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rhTPO)不同给药频率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本试验为多中心、随机、开放性、平行对照研究,严格按照入选及排除标准,选取18岁以上符合条件的ITP患者20名,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连续给药组,rhTPO给药方案:300 U/Kg,每日1次,用药14次;随访12周。B组为隔日给药组,rhTPO给药方案:300 U/Kg,隔日1次,用药7次;随访12周。主要终点为首次给药后第14天及第14周PLT水平相对于基线的变化值,次要终点为:1)首次给药后第14天及第14周达到有效和完全有效的受试者的比率;2)随访期间PLT计数的均值(中位数);3)试验期间PLT<30×109/L的天数。治疗前、治疗及随访期间观察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清生化检查、出血评分、心电图、凝血功能等项目,协助评估疗效及试验安全性,评价不良事件的种类及发生率、严重程度、与试验药物的相关性、转归等。[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共计20例,其中A组11例,B组9例,A组1名患者治疗期观察值缺失过多,2名患者因更改治疗方案过早退出,有效病例8名;B组1名患者治疗中改变诊断出组,有效病例8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病程、治疗前出血评分、治疗前血小板水平等基本信息均无明显差异。治疗阶段,A组血小板升高值中位数为74.5×109/L(0~306×109/L),明显高于B组血小板升高值中位数0×109/L(-5~166×109/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治疗14天后,A组治疗完全有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87.5%,明显优于B组(完全有效率为12.5%,总有效率为37.5%),但统计学分析未见明显差别(P=0.119)。随访阶段两组血小板变化、完全有效率及总有效率、PLT<30×109/L天数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所有纳入最后疗效评估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在安全性分析上未见明显差别。[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快速提升血小板水平,有较好的疗效;rhTPO连续给药相比隔日给药对患者血小板计数水平有更高的提升作用,两组的完全有效率和总有效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rhTPO两种给药方案具有相似的3月缓解率及远期疗效;在降低出血风险和用药安全性方面,rhTPO两种给药方案无明显差别。(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12)
周敏[9](2015)在《曲安奈德、维生素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腰腿痛的给药频率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曲安奈德、维生素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腰腿痛的最佳给药频率。方法将腰腿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曲安奈德、维生素联合利多卡因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间断注射给药方式,观察组采用硬膜外连续注射给药。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及随访期视觉模拟(VAS)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当(P>0.05),观察组随访期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略低于对照组的17.50%(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连续注射曲安奈德、维生素及利多卡因治疗腰腿痛,近期临床疗效好,还能提高远期的镇痛效果,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5年17期)
陈哲[10](2014)在《剂量和给药频率相关的地塞米松诱导的小鼠腭裂发生率差异与凋亡及BMP-2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腭裂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颅面先天畸形之一,现如今已被认识到可能是由多种母亲的某些基因及所生活的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在世界各地每出生500至25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患儿出现唇腭裂,致病率达到0,2%-0.04%,这给患儿在日常的进食、与人交流等基本生活方面带来障碍,还会在患儿成长过程中带来极大的心理影响。在近20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地塞米松是一种导致胚胎畸形较强的药物,但究竟是一次性大剂量给药产生畸形率高还是小剂量多次给药所产生的畸形率高并没有明确的解释。许多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地塞米松主要作用于腭突间充质细胞,在腭突发育过程中可抑制EPM细胞的增殖,但细胞的凋亡是否也与腭裂的形成存在某种关系尚不清楚,所以本实验通过建立动物模型观察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致畸率的高低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实验目的:探讨小鼠腭裂与不同剂量地塞米松的关系及在腭裂形成过程中与BMP-2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模型的建立和方法:随机选取生活环境相近并且健康的近交系小鼠,雌雄比例按2:1于晚18:00合笼饲养,所有小鼠均在光照及黑暗时间12h的同样环境下饲养。并于次日早7:30检查雌性小鼠的阴栓,见阴栓之日起为孕0d(0GD),并依次称体重作标记,于10GD上午7:30再依次称体重,若体重显着增加2g以上者可认为妊娠阳性。并取妊娠阳性小鼠随机选取45只分为叁组,每组15只放于同笼饲养并做好标记分别为小剂量组于妊娠后11.5d、12.5d、13.5d连续叁天腹腔注射6mg/kg地塞米松;大剂量组于妊娠后11.5d腹腔内一次性大剂量注射50mg/kg地塞米松;空白对照组孕鼠在正常情况下饲养,不给予任何特殊处理。所有小组均在14.5d以脱臼法依次处死,每组小孕鼠均在处死后立即放置于冰块上,并剖腹取出胎鼠,并观察各组孕鼠的上颚的大体形态及常规HE染色病理切片、免疫组化、透射电镜扫描。结果:各组小鼠在饲养过程中均未出现疾病或死亡现象。经过肉眼观察可得出小剂量组共怀孕175只孕鼠,其中发生腭裂胎鼠72只,未发生腭裂胎鼠103只,平均体重是0.31克,腭裂发生率是41.14%;大剂量组共怀孕103只,其中发生腭裂的胎鼠63只,未发生腭裂的胎鼠40只,平均体重是0.43克,腭裂发生率是61.17%;空白对照组共怀孕139只,其中发生腭裂的胎鼠是7只,平均体重是0.54克,腭裂发生率是5.04%,叁组小鼠称重后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小鼠平均体重和腭裂发生率P <0.05,有统计学差异。经HE染色光镜下可看到腭裂胎鼠的上腭正中位置有一条纵行走向边缘不规整的裂隙,分析后可见大剂量组腭裂发生率明显高于小剂量组;经过TUNEL染色观察腭裂小鼠腭突出现大量凋亡细胞,经免疫组化观察叁组BMP-2变化可看出不同剂量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异,但表达情况均较空白对照组表达减少,并且在透射电镜下可见腭裂胎鼠的头部的腭突间充质细胞形态及细胞器结构与空白对照组明显不同。结论:1.一次大剂量注射地塞米松较多次少量注射地塞米松更易导致腭裂的发生。2.剂量依赖性的腭裂发生率变化与腭突间充质细胞的凋亡水平密切相关3.在地塞米松引起的腭裂胎鼠腭突处,BMP-2的表达较正常发育的小鼠明显减少。4.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引起的腭裂腭突的BMP-2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3-01)
给药频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不同给药频率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门诊90例(132耳)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给药频率分为3组(每组30例)。每组均在门诊耳内镜下给予涂抹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A组2天涂抹一次,B组4天涂抹一次,C组7天涂抹一次。疗程均为2周,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耳内镜下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3种给药频率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临床疗效,经两两比较,A组与B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疗效优于C组,3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耳内镜下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给药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疗效显着,安全性好,4天涂抹一次效果最佳,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节约了医疗资源,还提高了治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给药频率论文参考文献
[1].蔡德丰,孙蕾.硼替佐米不同给药频率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张思思,林川耀,陆玲,张小莉,刘晶.耳内镜下不同给药频率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8
[3].加尔恒·艾比里汗.心血管内科给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频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4].李雁,揭淑英.曲安奈德、维生素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腰腿痛的给药频率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7
[5].苏玉璇,张伊莉,卞建军,左金曼.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不同给药频率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
[6].龚昌富,刘兵.利培酮不同给药频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
[7].吕佳佳.pGLP-2长效化物的药代动力学及其剂量与给药频率对大鼠肠道损伤的修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
[8].韩盼盼.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不同给药频率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
[9].周敏.曲安奈德、维生素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腰腿痛的给药频率探讨[J].中国药业.2015
[10].陈哲.剂量和给药频率相关的地塞米松诱导的小鼠腭裂发生率差异与凋亡及BMP-2之间的关系[D].吉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