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咳喘宁胶囊对慢性支气管炎大鼠血浆、肺组织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血栓素B_2及6-酮-前列腺素F_(1α)含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游[1](2019)在《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防治反作应用反及应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大气细颗粒物(PM2.5)已被证实可通过引起机体促炎/抗炎反应失衡而诱导肺损伤的发生,同时研究表明,PM2.5中的主要成份可被Toll样受体4(TLR4)识别,并触发信号转导,近年来,TLR4/NF-κB信号通路被公认为与肺损伤的发病及其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同时也已证实该信号通路在PM2.5诱导的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雾霾属邪毒,其性轻扬易袭肺脏,其性湿浊易酿痰瘀,其可致虚,入体易从热化,并将雾霾性肺损伤的病机归为毒、热、痰、瘀四大病理产物相互搏结于肺而发病,因此确立治法为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并在其百岁之际献方邓氏清霾汤。该方在前期临床研究中已证实可减轻痰热郁肺型急性肺损伤患者的炎症反应。本研究在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项目(No.20193005)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基金项目(No.2016030101)资助下,在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雾霾性肺损伤学术理论思想的指导及前期邓氏清霾汤治疗痰热郁肺型急性肺损伤临床研究基础上,我们提出假设: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功效的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具有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炎症介质释放所实现。为验证假设,我们在对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后开展体内、体外实验研究,对邓氏清霾汤防治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为其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奠定研究基础。目的:明确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防治作用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PM2.5诱导肺损伤大鼠模型的优化建立选用72只SPF级4~6月龄SD大鼠(体质量200~240g)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Control)、PM2.5低浓度组(0.25mg/m L)、PM2.5中浓度组(0.5mg/m L)、PM2.5高浓度组(1mg/m L)。采用单侧鼻腔滴注法进行动物模型建立,分别于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各滴鼻1次(体积100μL/只),并且于第3次、第4次、第5次滴鼻之后24h,每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采用麻醉后腹主动脉放血处死。每次取材后,记录大鼠的行为活动、体重变化等一般情况;取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取左侧完整肺组织,进行肺组织W/D比值计算;取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Brandford法测定肺通透指数;采用血氧分析仪测定腹主动脉血氧合指数,评价模型建立是否成功。2.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防治作用将邓氏清霾汤熬制成低(0.72g/m L)、中(1.45g/m L)、高(2.90g/m L)三种不同浓度剂量的药液。将72只SPF级4~6月龄SD大鼠(体质量200~240g)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地塞米松组(DXM)、邓氏清霾汤低(Low dose)、中(Medium dose)、高(High dose)剂量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浓度为0.5mg/m L的PM2.5混悬液进行单侧鼻腔滴注法建立肺损伤大鼠模型,于造模当天算起,分别于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各滴鼻1次(体积100μL/只),同时从造模当日起,各中药组大鼠进行中药灌胃(体积3m L/只),每日1次,地塞米松组大鼠每日灌胃相同体积的地塞米松溶液(浓度0.02mg/m L),对照组大鼠每日灌胃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均连续灌胃4周。在第5次滴鼻(即造模第28天)之后24h,对各组大鼠进行麻醉后腹主动脉放血处死。记录大鼠的行为活动、体重变化等一般情况;取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取左侧完整肺组织,进行肺组织W/D比值计算;取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Brandford法测定肺通透指数;取BALF进行吉姆萨染色(Giemsa),进行细胞分类及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BALF中IL-1β、IL-6、IL-10和TNF-α炎性因子表达水平;采用血氧分析仪测定腹主动脉血氧合指数。3.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含药血清制备:选用24只SPF级4~6月龄SD大鼠(体质量200~240g)随即分为2组,即给药组(12只)、空白组(12只)。给药组采用邓氏清霾汤中剂量(1.45g/m L)灌胃(体积3m L/只),每日1次,连续1周。空白组采用相同方式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末次给药后2h,用2%戊巴比妥钠(2m L/kg)腹腔注射麻醉后进行腹主动脉取血,血液经离心、过滤、灭活补体后保存备用。细胞实验:选用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细胞)进行离体实验,细胞复苏后进行常规培养与传代,选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实验。将细胞分为6组,即空白组(Blank)、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中药组(Drug)、抑制剂组(PDTC)。模型组、中药组、抑制剂组用浓度为0.5mg/m L的PM2.5混悬液刺激细胞,空白组、对照组不做PM2.5染毒处理。空白组、模型组、抑制剂组采用20%空白组大鼠血清培养细胞,对照组、中药组采用20%大鼠含药血清培养细胞,各组干预细胞24h后,收集细胞及上清液进行检测。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LR4/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TLR4、My D88、IKKα/β、IκB-α、NF-κB p65(胞浆及胞核)的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免疫染色(IFS)法检测细胞中NF-κB移位变化及入核情况;采用凝胶迁移实验(EMSA)检测入核后NF-κB与DNA启动子结合情况;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iferase)检测NF-κB激活i NOS和COX-2基因启动子转录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转录后i NOS和COX-2 m RNA的表达水平,以及生成i NOS和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NF-κB诱导释放的炎症介质NO、PGE2的表达水平及炎性因子IL-10、IL-1β、TNF-α和IL-6的表达情况。结果:1.动物模型优化建立成功(1)大鼠一般情况: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大鼠未见死亡,高浓度大鼠于第1次滴鼻后死亡4只,于第3次滴鼻前死亡3只,第4次滴鼻前因麻醉死亡1只,滴鼻后随即死亡4只。对照组:实验全过程中所有大鼠精神反应灵敏,活泼好动,毛色白有光泽,进食及排便未见异常,体重均速增长,未问及异常呼吸音。低浓度组:实验全过程中所有大鼠精神状态良好,毛发有光泽,进食正常,后期部分大鼠体重稍有下降;多数大鼠于第4次滴鼻后出现喉间痰鸣音。中浓度组:多数大鼠于第4次滴鼻后出现精神萎靡,皮毛渐黄无光泽,进食量逐渐减少,体重增加缓慢,偶出现轻度气喘症状,重者可闻及喉间痰鸣音。高浓度组:部分大鼠于第2次滴鼻前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反应迟钝,爪甲、口唇发绀;多数大鼠于第3次滴鼻后出现喘息急促、口唇青紫、无进食现象,死亡率高。(2)肺组织病理学观察及病理评分: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对照组:肺组织进行3次取材结果观察,无明显差异:视野内极少出现炎症细胞及血液渗出;肺泡结构完整,肺泡腔无塌陷,极少数肺泡腔略微增大;肺泡壁无断裂、融合,仅有少部分水肿;肺间质内少量血性渗出及炎症浸润;支气管管壁无增厚及充血。低浓度组:3次取材肺组织病理结果差异较小:视野范围内见肺组织少量炎症细胞及渗出;肺泡壁少量断裂,轻度水肿;肺泡腔少许增宽;肺间质出现少量炎症细胞;支气管管壁无明显增厚及充血。中浓度组:第2次取材(22d)发现较第1次取材(15d)肺组织病理损害略有增加,具体观察为:视野内肺组织损害轻微,多数肺泡结构完整,肺泡腔无塌陷,但部分肺泡腔略增大,肺泡壁部分断裂及水肿;支气管管壁无明显增厚。第3次取材(29d)发现肺组织病理损害程度严重,表现为:满肺野充血水肿,多数肺泡结构不可见;肺间质及支气管管壁增厚,且支气管管壁周围出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高浓度组:第1次取材观察肺组织病理损害明显,表现为肺泡结构绝大多数被破坏,肺间质可见充血、大量炎症细胞及红细胞渗出;第2次取材观察结果,肺组织结构不可见,被大量炎症细胞及红细胞包裹。肺组织病理学评分:第1次取材后,高浓度组较对照组比较,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低浓度组与中浓度组较对照组,评分无明显差异。第2次取材后,高浓度组较对照组比较,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低浓度组与中浓度组较对照组,评分无明显差异。第3次取材后,中浓度组较对照组比较,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低浓度组较对照组,评分无明显差异。(3)实验室指标:第1次取材后:低浓度组、中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肺通透指数、肺组织W/D比值和氧合指数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肺通透指数、肺组织W/D比值显着升高,氧合指数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次取材后:低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肺通透指数、肺组织W/D比值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浓度组较对照组相比,氧合指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浓度组较对照组相比,肺通透指数、肺组织W/D比值升高,氧合指数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次取材后:低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肺通透指数、肺组织W/D比值、氧合指数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肺通透指数、肺组织W/D比值显着升高,氧合指数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浓度组大鼠在第3次取材前均死亡,影响本次检测。2.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具有防治作用(1)大鼠一般情况:各组大鼠均未见死亡。取材前观察各组大鼠情况如下:对照组:所有大鼠反应敏捷,精神可,活泼喜动,毛发色白有光泽,进食及大便未见异常,未闻及异常呼吸音及喉间痰鸣音。模型组:绝大多数大鼠活动迟缓,喜静恶动,精神萎靡,皮毛发黄,进食量减少,出现气喘症状,重者可闻及喉间痰鸣音。地塞米松组:大多数大鼠喜静恶动,精神疲惫,行动迟缓,毛色黄白相间,多数大鼠进食量明显减少,少部分大鼠出现气促症状,部分可闻及喉间痰鸣音。各中药治疗组:绝大多数大鼠活泼好动,精神可,反应灵活,食量适中,毛发有光泽,均未闻及喉间痰鸣音;其中低剂量组多数大鼠表现咳嗽、气促等症状;中、高剂量组少数大鼠出现咳嗽、气促且症状较轻。大鼠体重情况:第1d体重:各组间大鼠体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第7d体重: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体重值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体重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d体重:地塞米松组、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体重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体重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1d体重: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体重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体重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塞米松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体重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与地塞米松组相比,大鼠体重值明显增加(P<0.01);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体重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8d体重:模型组、地塞米松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体重值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体重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中、高剂量组与地塞米松组相比,大鼠体重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体重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肺组织形态及病理学:肺组织形态学观察:对照组:肺组织表面光滑,肺体呈均匀淡粉色,未见肿胀、充血、渗出以及明显梗死灶。模型组:双侧肺组织呈肿胀伴有凹凸细砂粒状,色暗红,肺包膜下出现较多处出血灶,甚则连成片状。地塞米松组:肺组织表面较光滑,肺整体呈淡粉色,中间夹杂点状出血点及少量渗出液。低剂量组:双肺体积明显增大,肺组织中央呈暗红色充血状,周边呈淡粉色。中、高剂量组:双肺体积无明显增大,整体呈淡粉色,未见明显充血点及渗出液。肺组织病理学观察:对照组:肺泡结构正常,分布均匀,肺泡腔饱满光滑无异常增大,肺泡壁无充血水肿、融合及断裂,肺泡间隔无增厚、增宽;肺间质内出现极少量渗血及炎症细胞;支气管管壁无充血、狭窄;模型组:整个肺组织损害严重,视野内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渗出、充血和水肿,无完整肺泡结构;支气管管壁充血、增厚;地塞米松组:视野内肺组织少量炎症细胞及出血、水肿;可见较完整肺泡结构,少部分肺泡腔塌陷,少量肺泡出现融合、断裂;部分肺间质充血及炎性渗出;支气管管壁轻度增厚;低剂量组:视野内肺组织较多炎症渗出和充血;多数肺泡结构不完整,肺泡腔塌陷,肺泡间隔融合、增厚;肺间质充血伴炎症细胞增多;支气管管壁增厚、充血;中、高剂量组:视野内肺组织结构相对完整,极少量肺泡腔塌陷或增大,肺泡壁少许水肿、断裂和增厚;肺间质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支气管管壁未见明显充血、狭窄。(3)实验室指标: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后,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BALF中炎性因子IL-1β、IL-10、TNF-α、IL-6的表达、肺组织W/D比值、肺通透指数及炎症细胞数量均明显升高,氧合指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BALF中炎性因子IL-1β、IL-10、TNF-α、IL-6的表达,肺组织W/D比值,肺通透指数及炎症细胞数量有一定程度下降,氧合指数有一定程度上升;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BALF中炎性因子IL-1β、IL-10、TNF-α、IL-6的表达,肺组织W/D比值,肺通透指数及炎症细胞数量均有下降,氧合指数均有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与地塞米松组相比,治疗效果在减少肺组织病理损害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减轻肺损伤产生的症状方面中药效果明显优于地塞米松,地塞米松在控制炎性因子释放与提高氧合指数方面效果优于中药。3.邓氏清霾汤可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转导及其下游炎症介质释放,以减轻PM2.5诱导肺损伤的炎症反应(1)不同浓度PM2.5对NR8383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与PM2.50.5mg/m L组相比,PM2.52mg/m L组细胞存活率在12h、24h、48h、72h显着下降;与PM2.50.5mg/m L组相比,PM2.54mg/m L组细胞存活率在12h、24h、48h、72h显着下降;与PM2.50.5mg/m L组24h相比,72h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组对TLR4/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影响: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TLR4、My D88、IKKα/β、IκB-α、核内NF-κB p65、胞内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TLR4、My D88、IKKα/β、核内NF-κB p65蛋白表达增多,IκB-α、胞内NF-κB p65蛋白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TLR4、My D88、IKKα/β、核内NF-κB p65蛋白表达少,IκB-α、胞内NF-κB p65蛋白表达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PDTC组比较,TLR4、My D88、IKKα/β、IκB-α、核内NF-κB p65、胞内NF-κB p65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对NF-κB移位及入核的影响: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两者视野内可见少量高强度红色荧光,胞核内红色荧光极少,NF-κB p65蛋白与胞核共定位区域荧光强度值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整体视野内荧光强度增加,红色荧光主要聚集于胞核内,NF-κB p65蛋白与胞核共定位区域荧光强度值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视野内整体荧光强度降低,胞核内红色荧光聚集明显偏少,NF-κB p65蛋白与胞核共定位区域荧光强度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PDTC组比较,NF-κB p65蛋白与胞核共定位区域荧光强度值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对NF-κB与DNA结合活性影响: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NF-κB与探针的结合情况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NF-κB与探针的结合能力增强,其灰度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NF-κB与探针的结合能力较弱,其灰度值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PDTC组比较,NF-κB与探针的结合情况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PM2.5对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共转染组(D组)较其余三组(A组、B组、C组),细胞中相对荧光强度值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各组对NF-κB转录后激活炎症介质的影响: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i NOS和COX-2 m 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与NO、PGE2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i NOS和COX-2 m 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与NO、PGE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i NOS和COX-2 m 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与NO、PGE2蛋白表达水平均有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PDTC组比较,NO和PGE2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各组对NF-κB转录后促进炎性因子释放的影响: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IL-1β、IL-6、IL-10和TNF-α含量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IL-1β、IL-6、IL-10和TNF-α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IL-1β、IL-10和TNF-α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PDTC组比较,IL-1β、IL-6、IL-10和TNF-α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用浓度为0.5mg/m L,体积为100μL的PM2.5混悬液通过鼻腔滴注法在滴鼻5次(即造模28天)后可成功优化建立PM2.5诱导肺损伤大鼠模型,该动物模型符合肺损伤的主要特征,且合乎人类肺损伤的发生机制。2.PM2.5染毒肺组织后,可造成大鼠出现肺损伤症状,发生肺组织病理损害,引发炎症反应。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防治作用表现在缓解肺损伤症状,降低肺组织病理损害程度,减轻炎症反应等方面,且存在量-效关系。3.PM2.5刺激细胞后,可通过干预TLR4/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活化NF-κB使其移位、入核,促进与靶DNA结合,并引发转录,促使大量炎症介质生成及炎性因子释放,发生炎症反应;邓氏清霾汤可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减少活化的NF-κB移位、入核,降低与靶DNA结合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生成及炎性因子释放,进而减轻炎症反应。
王文静,孙丹丹,于蓓蓓,闫雪生[2](2018)在《经方平喘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该文概述了具有平喘作用经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具有平喘作用的经方。经方平喘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和炎性因子的合成,减轻气道炎症,改善支气管的功能状态。经方平喘作用的机制以及部分中药的化学成分与其对应药理作用还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期经方进一步的发展。
黄慧婷[3](2017)在《基于Th17/Treg通路探讨培土生金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免疫调节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评估培土生金法对COPD稳定期肺脾气虚患者急性加重次数及程度、中医证候积分、生存质量、六分钟步行距离、血浆IL-17及IL-23的影响。同时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设置正常组、COPD大鼠模型组及培土生金法中药组高、中、低剂量组,收集外周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肺组织标本。取肺组织作石蜡切片及HE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BALF及肺组织中Th17及Treg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IL-17及IL-23,探讨培土生金法通过Th17/Treg通路,调控分化平衡而防治COPD的作用机制。以进一步科学评判培土生金法对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1.临床观察:本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COPD稳定期肺脾气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培土生金法中药治疗组及西医对照组。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培土生金法中药组则在对照组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培土生金法中药口服3个月,3个月后维持西医常规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以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为观测节点,观察急性加重次数及程度、中医证候积分、CCQ问卷及六分钟步行距离、血浆IL-17及IL-23的变化情况。2.实验研究:2.1本实验采用香烟烟熏加气管滴注脂多糖复合造模的方法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从大鼠一般状态观察、肺组织肉眼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肺泡灌洗液细胞学分类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模型以及培土生金法中药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病理改变和炎症细胞水平的影响;2.2在第16周对各组大鼠进行有创肺功能检查,PIF(吸气峰流速)、PEF(呼气峰流速)、VC(肺活量)、Cdyn(肺动态顺应性)、FRC(用力肺活量)、MV(分钟通气量)。探讨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模型以及探讨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模型以及培土生金法中药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气道阻力和肺顺应性情况,探讨实验动物模型的可靠性。2.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IL-17、IL-23含量,探讨培土生金法中药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的抗炎作用。2.4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大鼠外周血、BALF及肺组织中Th17及Treg的表达,探讨培土生金法中药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的调控作用。结果:1.临床观察:1.1经SPSS 21.0统计学分析处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各项症候积分及总分变化趋势从折线图观察,培土生金中药组在改善患者咳嗽、咯痰、乏力、大便异常、中医症候总积分方面,优于与西医对照组(P<0.05),在喘息、自汗、易感冒、纳差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月时中医症候对比,培土生金法中药组在咯痰、自汗、大便异常、咳嗽、乏力等证候以及总分等评分与西医组对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喘息、易感冒、纳差等证候评分与西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6个月时中医证候对比,培土生金法中药组在气短、纳差、咳嗽、乏力、大便异常等评分以及总分评分与西医组对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咯痰、喘息、易感冒等评分与西医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对急性加重次数及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在6个月的观察期间,培土生金中药组与西医对照组在急性加重次数以及急性加重程度方面对比,均有减少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4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本研究各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的各项指标相比较,CCQ总分、症状分、功能状态分、精神状态分均随着时间推移均下降,但培土生金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两组的CCQ总分、症状分、功能状态分、精神状态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6个月时的CCQ总分、症状分、精神状态分培土生金中药组低于西医对照组(P<0.05),提示培土生金法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COPD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的趋势。1.5对六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培土生金中药组与西医对照组两组6分钟步行距离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大致相同,随着时间推移均上升,培土生金中药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同时点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两组的6分钟步行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6个月时的6分钟步行距离中药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培土生金法可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及活动耐量。1.6对外周血IL-17及IL-23的影响:培土生金中药组与西医对照组两组血浆IL-17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大致相同,随着时间推移均下降,培土生金中药组下降较对照组显着(P<0.05)。两组间不同时点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两组的血浆IL-1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6个月时的血浆IL-17培土生金中药组低于西医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土生金中药组与西医对照组两组血浆IL-23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大致相同,随着时间推移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同时点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两组的血浆IL-2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6个月时的血浆IL-23培土生金中药组低于西医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动物实验2.1培土生金中药方对COPD大鼠一般情况、体重及肺组织病理的影响正常组大鼠,始终呈现比较健康的状态,体重稳定持续的上升。通过LPS+熏烟方式造模的大鼠,造模初期出现明显纳差症状,毛发逐渐失去光泽发黄,精神萎靡,活动量明显减少,有的大鼠出现了打喷嚏的症状,4周后,大部分大鼠开始逐渐恢复,进食和饮水量开始增加,精神状态开始好转,活动量开始增加,但是同正常组大鼠相比仍显得活力较低。从各组大鼠体重变化看,造模的大鼠在熏烟开始的前4周,体重增长速度明显减低,模型组、中药组均显着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从第8周开始较模型组体重增长速度有加快趋势(P<0.05)。第12周时,中药高、中、低剂量组较模型组体重增长速度有加快趋势(P<0.05)。第16周时培土生金法中药低剂量及中剂量组大鼠体重仍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药高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及中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体重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肺体积正常,表面光滑,有弹性。模型对照组大鼠肺体积较正常组增大,肺呈膨胀状态,弹性减弱。培土生金中药方组大鼠肺体积增大及肺呈膨胀状态的情况有所改善,部分大鼠肺体积正常,表面光滑,较有弹性。光镜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主支气管和各级支气管结构清晰,粘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夹有杯状细胞,纤毛未见倒伏,未见腺体增生及无明显炎细胞浸润;肺泡管及肺泡结构清晰,未见扩张及萎缩,肺泡壁毛细血管未见扩张、充血,肺泡壁未见增厚,肺泡壁及肺泡腔内未见炎细胞浸润。模型对照组大鼠肺泡扩张,肺泡间隔壁变窄或断裂,相邻肺泡互相融合成较大囊腔,肺泡壁受压,其内毛细血管床数量减少,肺小动脉壁平滑肌增生、肥厚,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可见慢性炎细胞浸润,管壁平滑肌明显增生肥厚,排列紊乱,主支气管粘膜皱壁增多变长,杯状细胞明显增生,管壁及其周围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平滑肌增生肥厚。中药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肺泡结构相对完整,部分肺泡扩张,肺小动脉壁可见平滑肌增生、肥厚,各级支气管炎细胞浸润,管壁增厚,支气管粘膜杯状细胞明显增生。中药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肺泡结构相对完整,肺小动脉壁可见平滑肌增生、肥厚,各级支气管炎细胞明显减少,管壁无明显增厚。中药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肺泡结构相对完整,各级支气管炎细胞明显减少,管壁无明显增厚。2.2培土生金中药方对COPD大鼠BALF细胞计数的影响研究发现COPD模型组的总白细胞计数值最高,中药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说明培土生金中药对COPD大鼠炎症细胞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在细胞分类计数中,各组均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单核巨噬细胞百分比显着降低(P<0.01),而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显着升高(P<0.0]),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中剂量组单核巨噬细胞显着升高(P<0.01),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淋巴细胞百分比显着降低(P<0.01),中药高、中剂量组中性细胞百分比显着降低(P<0.01),中药高、中剂量组嗜酸性粒细胞数百分比显着降低(P<0.01),提示香烟烟熏结合气管滴注脂多糖造模能诱导大鼠单核巨噬细胞百分比降低,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培土生金中药可显着升高COPD大鼠的单核巨噬细胞百分比,同时降低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对COPD大鼠炎症细胞分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不同剂量中药组对实验大鼠炎症细胞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高、中剂量培土生金中药组有对白细胞分泌的抑制作用,对单核巨噬细胞的促进分泌,对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抑制分泌作用优于低剂量组。2.3培土生金中药方对COPD大鼠肺功能的影响第16周对各组大鼠进行有创的肺功能检查,包括PIF(吸气峰流速)、PEF(呼气峰流速)、VC(肺活量)、Cdyn(肺动态顺应性)、FRC(用力肺活量)、MV(分钟通气量)。结果显示,同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FRC、Cdyn、VC数值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长期的熏烟处理的大鼠气道阻力增加,气流受阻,肺的顺应性明显下降,符合临床COPD的临床特点,能够为COPD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中药组均能明显改善COPD小鼠的气道的高反应状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改善作用同剂量呈现一定的依赖关系,高剂量的培土生金法中药方改善作用最强,中剂量的培土生金法中药方的改善作用次之,低剂量的培土生金法中药方的改善作用较弱。2.4培土生金中药方对COPD大鼠血清IL-17、IL-23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比正常组,COPD模型组大鼠血清IL-17含量明显增高(P<0.01),提示IL-17在COPD大鼠中表达对比正常组大鼠增高,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IL-17含量对比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说明培土生金中药对COPD大鼠炎症因子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中药高、中剂量组对IL-17表达的抑制作用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而中药中高剂量组的作用效果相当。研究发现对比正常组,COPD模型组大鼠血清IL-23含量明显增高(P<0.01),提示IL-23在COPD大鼠中表达对比正常组大鼠增高,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IL-17含量对比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说明培土生金中药对COPD大鼠血清IL-23表达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中药高剂量组对IL-23表达的抑制作用优于中药中低剂量组(P<0.05),而中药中低剂量组的作用效果相当。2.5培土生金中药方对COPD大鼠肺泡灌洗液IL-17、IL-23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比正常组,COPD模型组大鼠肺泡灌洗液IL-17含量明显增高(P<0.01),提示IL-23在COPD大鼠中表达对比正常组大鼠增高,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肺泡灌洗液IL-17含量对比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说明培土生金中药对COPD大鼠肺泡灌洗液IL-17表达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研究发现对比正常组,COPD模型组大鼠肺泡灌洗液IL-23含量明显增高(P<0.05),提示IL-23在COPD大鼠中表达对比正常组大鼠增高,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肺泡灌洗液IL-23含量对比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说明培土生金中药对COPD大鼠肺泡灌洗液IL-23表达有明显的抑制效果。高剂量组作用效果优于中、低剂量组(P<0.05),中低剂量组之间无差异。2.6培土生金中药对COPD大鼠外周血Th17、Treg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比正常组,COPD模型组大鼠外周血Th17表达对比正常组大鼠明显增高(P<0.01),提示外周血Th17在COPD大鼠中表达对比正常组大鼠增高,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全血Th17表达对比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说明培土生金中药方对COPD大鼠外周血Th17表达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而高剂量组作用效果优于低剂量组(P<0.05),高、中剂量组和中、低剂量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果提示,模型组大鼠、正常组大鼠、培土生金法中药低剂量组、培土生金法中药中剂量组之间外周Treg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培土生金中药方对COPD大鼠肺泡灌洗液Th17、Treg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比正常组,COPD模型组大鼠肺泡灌洗液Th17表达对比正常组大鼠明显增高(P<0.01),提示肺泡灌洗液Th17在COPD大鼠中表达对比正常组大鼠增高,中药高、中剂量组大鼠肺泡灌洗液Th17表达对比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说明培土生金中药方对COPD大鼠肺泡灌洗液Th17表达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而高剂量组作用效果优于中剂量组(P<0.05)。研究发现对比正常组,COPD模型组大鼠肺泡灌洗液Treg表达对比正常组大鼠明显降低(P<0.05),提示肺泡灌洗液Treg在COPD大鼠中表达对比正常组大鼠降低,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肺泡灌洗液Th17表达对比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2.8培土生金中药方对COPD大鼠肺组织Th17、Treg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比正常组,COPD模型组大鼠肺组织Th17表达对比正常组大鼠明显增高(P<0.05),提示肺组织Th17在COPD大鼠中表达对比正常组大鼠增高,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肺组织Th17表达对比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说明培土生金中药方对COPD大鼠肺组织Th17表达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各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发现对比正常组,COPD模型组大鼠肺组织Treg表达对比正常组大鼠明显降低(P<0.01),提示肺组织Treg在COPD大鼠中表达对比正常组大鼠降低,中药高、中剂量组大鼠肺组织Treg表达对比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说明培土生金中药方对COPD大鼠肺组织Treg表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高、中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培土生金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方案治疗COPD稳定期肺脾气虚证患者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能有效缓解COPD患者的症状表现,尤其在咳嗽、乏力、大便异常等表现。2.培土生金中药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尤其在缓解呼吸症状及减轻疾病对患者的影响。3.培土生金中药能一定程度提高日常活动能力。4.COPD模型小鼠存在Th17细胞的活化上游因子IL-23高表达,Th17介导的IL-17在支气管粘膜和上皮细胞表达增高,刺激其他炎症细胞,促使气道粘液分泌增多,并发生气道阻塞及重塑。5.培土生金中药方可以显着改善COPD模型大鼠的一般情况、肺功能和肺组织病理损害等,高、中剂量疗效优于低剂量组。6.培土生金中药方能够增加Treg细胞表达,降低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表达,进而平衡外周血中Th17/Treg比率,从而减轻COPD大鼠炎症反应,高、中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7.培土生金中药方尤其是高、中剂量组能够通过降低外周血中Th17表达,从而降低肺组织中Th17/Treg比率,减轻肺部炎症反应。
史红[4](2014)在《燥证源流析及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探索与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西北燥证多元性病因及其复杂性证候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建立西北燥证证候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包括选择实验动物、营造实验条件、设定并组合处理因素等,从而形成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建模方案,为西北燥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方法:1.系统总结古今文献关于燥邪与燥证的论述,从燥证相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寻觅燥证与西北燥证的区别与联系,分析西北燥证的多元病因,梳理西北燥证的复杂性证候结构,从而揭示其病机本质,为西北燥证证候模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综合分析国内现有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所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点,从中选择适宜于西北燥证动物实验研究的动物品系。3.借鉴国内六淫动物实验研究方法及证候模型建模模式,选择适宜于本研究的实验模式。4.根据西北燥证外感病因六淫构成情况因子分析结果,确定用于模拟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燥火风寒合邪)的气象因素及其强度配比。5.改造人工气候箱和砂尘实验箱,使之能够同时体现温度、湿度、光照、风力、沙尘5种气象因素,为实验室模拟西北燥证主要病因营造条件。6.采用数学方法,通过一定时间和空间(气候箱+砂尘箱+实验室)中5种人造气象因素不同强度的组合与应用,模拟自然环境中燥、火、风、寒等气象效应,以实现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的实验室拟合。7.分析人体四诊和动物表征的对应关系,从西北燥证人体辨证(计量学辨证)向动物辨证过渡,建立西北燥证动物计量辨证方法。8.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从西北燥证中医学病机出发,依次采用方向引导、初步筛选和计量取舍法,从国内六淫动物模型研究的诸多指标中选择适宜于本研究观察与评价的实验指标。结果:1.文献研究揭示西北燥证属广义燥证范畴,其证外因于燥、火、风、寒合邪,内因于燥敏体质状态,可致肺、脾、心、肾等多脏受累,故而出现内、外燥证兼发的繁杂证候;多元性病因和复杂性证候结构决定,西北燥证是不同于一般性燥证(季节性燥证和类燥证等)的复合型、方域性燥证。2.首选病因造模模式,以西北燥证主证(肺卫孔窍皮肤燥证)为切入点,优选SD大鼠探索建立西北燥证动物模型。3.筛选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度、风力和浮尘作为实验室模拟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的人造气候要素;4.以西北燥证典型高发区和田之环境为参照模拟燥火风寒合邪,故取其尘土作为扬沙基质,据其燥气(0.52)、火气(0.27)、风气(0.13)、寒气(0.08)强度比重设定人造气候因素的参数值;5.燥邪气化效应(q1)由温度18℃、相对湿度20%、光照度6080Lux、风吹2h/d、沙尘4h/d体现;火邪气化效应(q2)由温度30℃、相对湿度30%、光照度90120Lux、风吹2h/d、沙尘2h/d体现;风邪气化效应(q3)由温度18℃、相对湿度30%、光照度90120Lux、风吹4h/d、沙尘2h/d体现;寒邪气化效应(q4)由温度6℃、相对湿度40%、光照度6080Lux、风吹2h/d、沙尘1h/d体现。6.设定6d为1个人工气候周期,期间燥邪、火邪、风邪和寒邪的作用时长分别为3d、3d、2d和1d;7.选择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探索能力、最大运行速度、单位时间内自主活动次数、肉眼观察下孔窍外观、体态、粪便形质等宏观观察指标,作为实验动物中医西北燥证“四诊”内容,并以各指标及其不同量级所形成的指标计量学结构,作为对动物模型进行中医证候辨证的依据。8.选择肺组织SP-D表达、鼻粘膜β防御素水平等18项指标作为微观实验指标。结论:1.西北燥证是方域性明显、以燥邪为主,且病因多元、病机错杂、累及多脏的复合型中医证候。2.可采用病因造模与证候造模(实验动物指标结构与计量学辨证)相结合的造模模式,建立西北燥证的SD大鼠证候模型;3.病因造模参照和田实际气候环境中燥、火、风、寒气化状态,应用不同强度温度、相对湿度、吹风、扬尘、光照的时空组合,实现对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的实验室模拟。4.应用宏观辨证指标的计量学结构进行实验动物中医西北燥证辨证,此可实现西北燥证辨证从人体辨证向动物辨证的模拟与转化,能有效增加动物实验与临床辨证的接近程度,提高实验研究的客观性与实用性。5.依次运用方向引导、初步筛选和计量取舍法,从国内六淫动物模型研究所涉及的诸多指标中选择适宜的微观观察指标,有利于提高微观观察结果对所建模型的评价效能。
惠毅[5](2012)在《基于肺病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学及相关调控物质变化探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规律及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选取三个不同的时间点,观察造模后肺与大肠在病理形态学、细胞组织学、炎症介质等方面的对应性变化,探寻“肺病及肠”的传变规律及其病理传变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雄性,共60只。按体重随机分成空白对照(24只)和模型组(36只)。空白组大鼠置于无烟环境中饲养,模型组大鼠采用单纯烟熏法造模,每次烟熏50min,每天3次(分别在早上9点、下午2点和6点),共烟熏70d。于首次造模第20天、50天、70天随机抽取空白组(8只)和模型组(12只)大鼠检测大鼠肺、胃肠功能;光镜观察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电镜观察肺和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大鼠肺、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结肠组织VIP、SP、CGRP、iNOS表达。结果:1.病理生理肺功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呼吸频率增快,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降低,有差异(P<0.05)或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2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胃肠功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粪便含水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第20天、第50天、第70天胃内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2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粪便含水率降低、胃内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均降低,有差异(P<0.05)或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5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70天粪便含水率降低、胃内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有差异(P<0.05)或显着性差异(P<0.01)。2.病理形态学光镜: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胃组织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于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均可见支气管广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于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分别有40%、70%、80%大鼠结肠组织出现局部充血水肿,灶性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细胞浸润,严重者可见小灶性糜烂,黏膜上皮欠完整,腺体排列欠规则,黏膜及黏膜下炎细胞浸润;电镜: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肺组织Ⅰ型肺泡上皮细胞肿胀,线粒体轻度肿胀,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大鼠结肠组织超微结构病无明显改变。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Ⅰ型肺泡上皮细胞肿胀,线粒体重度肿胀,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肺间质内胶原纤维增多、纤维母细胞活跃:大鼠结肠组织出现结肠黏膜上皮表面的微绒毛排列稀疏紊乱,线粒体肿胀,嵴排列紊乱,结肠组织黏膜下固有层间隙胶原纤维增生,见成纤维母细胞。3.相关调控物质TNF-α、IL-1β、ET-1、PGE2含量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明显升高,有差异(P<0.05)或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2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5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70天肺组织、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VIP、SP、CGRP、iNOS表达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VIP、SP、CGRP、iNOS表达均升高(P<0.05或P<0.01),第20天结肠组织VIP表达降低,CGRP、iNOS表达升高(P<0.05或P<0.01),造模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结肠组织VIP、SP表达降低,CGRP、iNOS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造模第2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VIP、SP、iNOS表达升高(P<0.05或P<0.01),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结肠组织iNOS表达升高(P<0.01),第70天结肠组织VIP、SP、CGRP、iNOS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造模第5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70天肺组织VIP、CGRP、iNOS表达升高(P<0.05),结肠组织SP、CGRP、iNOS表达升高(P<O.05或P<0.01)。结论:1.肺病大鼠可出现胃肠功能的改变,提示肺病可能传变到“肠”。2.肺病大鼠可出现大肠的病理变化,提示肺病可能传变到“肠”;肺病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胃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而结肠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提示肺病传变到“肠”的主要部位可能在结肠。3.肺病大鼠可出现大肠相关调控物质的变化,提示肺病可能传变到“肠”。4.初步发现TNF-α、IL-1、ET-1、PGE2等炎症介质可能是“肺病及肠”的物质基础。5.初步发现VIP、SP、CGRP、iNOS等神经肽物质可能是“肺病及肠”的物质基础。6.模型大鼠肺病传变到“肠”的时间节点在造模50天左右,肺病是否能传变到“肠”,主要取决于肺脏病变的病理损伤程度,而不单纯取决于造模时间的长短。
袁卫玲[6](2008)在《“肺应秋”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 ——四季变化对大鼠肺脏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五脏应时”是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体是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时间季节、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状态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人体脏腑生理功能如何应时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以维持自身稳定的生理状态,是“五脏应时”理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季节节律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影响的研究已引起学者的重视,研究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对于临床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1目的本研究以“肺应秋”为中医“五脏应时”研究的突破口,通过对“肺应秋”理论内涵的剖析,从免疫学实验角度探讨肺脏及机体免疫相关性物质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及其内在调节机制,充实中医肺藏象的本质内涵。2方法2.1理论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四时季节气候变化对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及松果腺在研究“肺应秋”生理机制中地位,说明脏腑适应性调控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了“五脏应时”的理论内涵。2.2实验研究2.2.1实验动物:健康Wistar大鼠,雄性24只,体重150-170g,分别于2006年12月22日(冬至)、2007年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和9月23日(秋分)前四十天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购入。随机分为生理组、手术组(松果腺摘除模型组)和伪手术组,每组各8只。饲养条件:自然光照,室温(冬春季室温为170C±20C,夏秋季室温为250C±20C)。自由摄取水及饲料,饲料为普通鼠全价颗粒饲料。手术组、伪手术组分别于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简称二分、二至)前一个月施行手术造模,与生理组动物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到二分、二至当日晚8:00以后处死取材。2.2.2检测方法:肺泡灌洗液中IL-2、IL-6、IL-10、IFN-γ、sIgA、SP-A均采用ELISA法;肺泡灌洗液中AM吞噬功能采用鸡红细胞吞噬法;脾脏T淋巴细胞转化率采用MTT法;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血清IgM、血清和肺组织Mel均采用ELISA法。2.2.3实验结果统计学分析方法: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各季节组内及四季节组间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3结果3.1理论研究结果3.1.1四时季节气候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人体能积极主动地自发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以维持自稳状态。3.1.2松果腺-褪黑素在“肺应秋”生理机制的研究中具有时间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学、免疫学基础,在“五脏应时”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3.2实验研究结果3.2.1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肺脏局部免疫功能存在着季节变化特点,即春夏高而秋冬低。对于特异性免疫,秋分时,BALF中IL-2和sIgA含量显着地低于春分和夏至(P<0.01);IL-10含量显着地低于春分(P<0.05);IFN-γ含量显着地低于春分和夏至(P<0.05)。冬至时,BALF中IL-2含量显着地低于春分(P<0.01)和夏至(P<0.05);IL-6含量也显着地低于春分、夏至(P<0.01)和秋分(P<0.05);IL-10含量显着地低于春分(P<0.05);IFN-γ和sIgA含量显着地低于春分和夏至(P<0.05)。对于非特异性免疫,AM吞噬率和SP-A呈现春夏高而秋冬低的变化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除AM吞噬率以外,当春分生理组免疫指标数值最高时,秋分的免疫指标最低;当夏至生理组免疫指标数值最高时,冬至免疫指标最低。3.2.2机体全身免疫中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呈现春夏高于秋冬的特点,其中冬至显着地低于春季(P<0.05)。对于细胞免疫,脾脏T淋巴细胞转化率和CD3+、CD8+呈现冬夏高于春秋的分布趋势,CD4+、CD4+/CD8+呈现春秋高于冬夏的特点。3.2.3血清和肺组织褪黑素均呈现春冬较高、秋夏较低的变化趋势。松果腺在肺脏局部免疫中总体上表现春夏冬免疫上调,秋季以免疫抑制为主。而机体整体免疫反应则表现出松果腺调节的复杂性,针对大体器官免疫(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及体液免疫(血清IgM),松果腺具有免疫上调作用,而对细胞免疫(外周T细胞亚群)则以下调为主,对脾脏T淋巴细胞转化率既具有上调,又有下降作用。3.2.4褪黑素和肺脏局部及机体部分免疫物质具有相关性,其中以春分时生理组血清、肺组织Mel与免疫物质的相关性较其它季节明显。总体上来讲,四季的血清Mel与机体及肺脏免疫物质的相关性较肺组织Mel明显。4结论4.1“肺应秋”具有免疫学物质基础,其免疫调节功能具有季节节律性,即肺脏和机体全身免疫功能呈现秋季较低的特点。4.2“肺应秋”的免疫调节机制与松果腺的中介调节密切相关。松果腺可作为研究“肺应秋”理论的重要中介,它对肺脏及机体的免疫调节具有选择性和复杂性。4.3“肺应秋”的理论内涵之一是肺通过宣发肃降的适应性调节使机体免疫功能出现季节节律性变化。
黄颖[7](2008)在《桔梗引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气道炎症及气流阻塞为发病特点。桔梗作为手太阴肺经的引经药,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中常常配伍使用。本课题在文献、理论研究基础上,从实验角度观察桔梗作为引经药与清热解毒药物配伍后对COPD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进一步探讨桔梗引经的作用机制。论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系统综述了COPD的现代研究、中医药治疗概况、桔梗在呼吸系统的应用以及归经、引经理论的研究进展。目前,COPD发病情况已在全球引起重视。全球许多学者围绕COPD病因学、发病机理、诊断、治疗等从实验和临床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大量研究显示,中医药通过其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调理作用在COPD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归经、引经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临床用药发挥指导作用。近年来,许多学者尝试用现代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归经、引经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未有重大突破,尚需结合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不断地探索。第二部分理论探讨。梳理历代医家对归经、引经理论的认识,对常用引经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归经、引经的学术思想。中药归经、引经理论起于秦汉,在金元时代基本确立,明清时代渐趋完善。其中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体系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引经药在方剂中能够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直达脏腑、经络等病变部位,使药效集中,从而提高疗效。历代医家认为桔梗是手太阴肺经的引经药,可为“诸药舟楫”。第三部分实验研究。目的:从病理形态学角度观察清热解毒药中配伍桔梗后对COPD的治疗作用。从炎症细胞、细胞因子角度探讨清热解毒药中配伍桔梗对COPD治疗作用的机理。从肺内生物活性肽肠三叶因子(trefoil factor family3,TFF3)、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角度探讨引经机制。方法:用熏香烟加气管注入脂多糖的联合造模方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七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桔梗组(桔梗)、桔甘组(桔梗、甘草)、银翘组(银花、连翘等)、桔银翘组(桔梗、银花、连翘等)、桔甘银翘组(桔梗、甘草、银花、连翘等)。假手术组、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各给药组灌胃相应中药,连续28天。取大鼠肺组织分别制作光镜、电镜标本。通过病理切片及半定量病理分析评价各给药组对COPD中的治疗效果。用ABC-ELISA法测定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β、TNF-α、TGF-β的含量并计数大鼠BALF中白细胞数量。用RT-PCR技术测定肺组织肠三叶因子(TFF3)mRNA表达。用放免法测定肺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结果及分析:(1)模型组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大鼠肺泡结构破坏,局部肺泡萎陷,肺泡间隔明显增宽,甚至融合,肺泡壁和间质内有大量炎细胞浸润。支气管上皮明显增生,部分上皮脱落,管壁及其周围有明显炎细胞浸润。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变性,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断裂甚或脱失,线粒体肿胀,嵴消失,甚至呈空泡样,肺泡腔内巨噬细胞次级溶酶体增多。半定量病理分析显示,肺平均内衬间隔(MLI)、平均肺泡数(MAN)较假手术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模型组的肺泡直径增大,单位面积上的肺泡数减少,肺泡结构破坏明显。提示: COPD模型组镜下改变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别,肺组织结构严重受损,炎症反应增多。桔梗组、桔甘组、银翘组对COPD病理改变与模型组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单味桔梗或单纯清热解毒药对COPD病变改善不明显。桔银翘组即在清热解毒药中配伍桔梗,光镜下观察显示,病变范围缩小,程度减轻。炎性浸润明显减少,大部分肺泡结构基本恢复。超微结构显示,肺泡上皮细胞变性不明显,细胞结构多完整,线粒体结构正常,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减少。半定量病理分析显示,肺平均内衬间隔(MLI)较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平均肺泡数(MAN)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有一定升高趋势。说明桔银翘组能明显改善肺泡直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肺泡数。提示:桔银翘组与COPD模型组相比病理改变具有明显差异。清热解毒药中配伍桔梗对COPD的炎症反应、肺组织结构改变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优于单味桔梗组和单纯清热解毒药组,说明桔梗在其中发挥了引经增效作用。桔甘银翘组即在清热解毒药中配伍桔梗、甘草,光镜下观察显示,病变范围缩小,程度减轻。炎性浸润明显减少,大部分肺泡结构基本恢复。超微结构显示,桔甘银翘组肺泡上皮细胞变性不明显,细胞结构多完整,线粒体结构正常,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减少。肺平均内衬间隔(MLI)较模型组有降低趋势,平均肺泡数(MAN)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提示桔甘银翘组能明显增加单位面积上的肺泡数。对COPD病理状态下肺组织结构有一定恢复作用。提示:桔甘银翘组与COPD模型组相比病理改变具有显着差异。清热解毒药中配伍桔梗、甘草对COPD的炎症反应、肺组织结构改变具有更明显的改善作用,说明桔梗、甘草配伍后发挥了配伍引经增效作用。(2)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白细胞总数、IL-1β、TNF-α、TGF-β含量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P<0.01,P<0.05,P<0.05),提示COPD病理模型的具有明显的炎症征象,这与上述病理切片结果相一致。桔银翘组与模型组相比,白细胞总数、IL-1β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P<0.01),对TNF-α有一定降低趋势。说明桔银翘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COPD模型白细胞总数、IL-1β、TNF-α含量。提示桔银翘组改善COPD病理改变,发挥治疗作用可能与降低白细胞总数、IL-1β、TNF-α含量有关。桔甘银翘组与模型组相比,白细胞总数、IL-1β、TNF-α、TGF-β含量均有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P<0.01,P<0.05,P<0.05)。提示桔甘银翘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白细胞总数、IL-1β、TNF-α、TGF-β含量,与桔甘银翘组改善COPD病理改变,发挥治疗作用有关。(3)模型组TFF3基因表达、VIP含量较假手术组均呈降低趋势。表明COPD病理状态下这两种神经肽水平均有降低。各治疗组TFF3、VIP含量与模型组虽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其中以桔梗调节TFF3的变化趋势最大,推测桔梗的引经增效作用与调节TFF3有关,TFF3可能为桔梗的作用靶点之一。桔甘银翘组调节VIP变化趋势最大,推测桔梗、甘草的配伍引经效果与调节VIP有关。结论:清热解毒药物中配伍桔梗后,表现出一定的肺部引经增效作用,能够使清热解毒药物在肺部的治疗作用增加。这种引经增效作用机制可能与桔梗调节TFF3、VIP有关。配伍桔梗、甘草后表现出一定的配伍引经增效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VIP关系更为密切。为进一步确定TFF3、VIP是否为桔梗引经增效作用的靶点,仍需采用多种检测方法从不同角度证实。
吴兆利[8](2008)在《脾虚哮喘大鼠嗜酸细胞凋亡和FasmRNA、Bcl-2mRNA表达的变化及针刺足三里的调节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通过研究脾虚对哮喘大鼠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对Fas mRNA、Bcl-2 mRNA表达的影响及针刺足三里的调节作用,探讨脾虚对哮喘的影响及针刺在哮喘炎性细胞凋亡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探索哮喘的有效防治方法,以充分发挥中医针灸整体多层面、多靶点调节的治疗优势,进一步探求本法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更好地指导临床,优化针灸取穴方案。为进一步深化脾虚本质的研究,并为哮喘的针灸临床研究拓展新的领域。方法:通过利用中医脾虚动物模型和西医哮喘动物模型的复合造模方法,建立大鼠脾虚哮喘病证结合的模型。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培土生金理论,以脾虚哮喘和哮喘大鼠为研究对象,采取针刺足三里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BALF液中TGF-β、GM-CSF的浓度。以TUNEL法进行肺组织细胞凋亡的检测,采用原位杂交法进行肺组织中Fas mRNA、Bcl-2 mRNA的检测,并应用光镜对肺组织形态学进行病理观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虚哮喘组和哮喘组,均表现为EOS计数值升高、EOS凋亡率明显下降(P﹤0.01);与哮喘组(B1)比较,脾虚哮喘组(A1)的EOS计数值显着升高(P<0.01);与相应的疾病组(A1、B1)比较,两针刺组(A2,B2)中EOS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病理结果显示,脾虚哮喘组和哮喘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支气管及肺组织炎性浸润,两针刺组的支气管及肺组织的炎症病变均有不同程度减轻。与正常对照组(C)比较,脾虚哮喘组(A1)和哮喘组(B1),均表现为BALF中GM-CSF的浓度明显升高和TGF-β浓度的显着下降(P﹤0.01),与哮喘组(B1)比较,脾虚哮喘组(A1)的GM-CSF的浓度升高有显着差异(P< 0.05 );与相应的疾病组(A1、B1)比较,两针刺组(A2,B2) GM-CSF的浓度显着降低(P﹤0.01),与哮喘组比较(B1),哮喘针刺组(B2)TGF-β浓度的显着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虚哮喘组和哮喘组,均表现为EOS的Fas mRNA表达的明显减少和Bcl-2mRNA表达增多(P﹤0.01或P < 0.05),与哮喘组(B1)比较,脾虚哮喘组(A1)的Fas mRNA表达的减少,Bcl-2mRNA表达的增多存在显着差异(P<0.01);与相应的疾病组(A1、B1)比较,两针刺组(A2,B2) Bcl-2mRNA表达显着减少(P﹤0.01),Fas mRNA表达明显增多(P﹤0.01)。各组大鼠BALF中的TGF-β浓度水平与EOS的凋亡率呈明显正相关(r=0.538,p<0.01),大鼠BALF中的GM-CSF浓度水平与EOS的凋亡率呈显着负相关(r=–0.694,p<0.01);各组大鼠肺组织中Fas mRNA的表达与EOS的凋亡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776,p<0.01),Bcl-2mRNA的表达与EOS的凋亡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r=–0.804,p<0.01)。结论:脾虚状态下哮喘大鼠血液中嗜酸细胞的浓度明显增高,且与BALF中以及肺组织中嗜酸细胞的水平相一致。脾虚加重气道炎症反应是通过影响炎症细胞凋亡调控因子的浓度与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针刺足三里能促进哮喘大鼠BALF中低水平TGF-β浓度的增高,抑制GM-CSF浓度增高的作用;针刺足三里可减轻哮喘大鼠气道炎性细胞的浸润并促进哮喘大鼠EOS的凋亡;针刺足三里能使哮喘大鼠肺组织中低水平Fas mRNA的表达增加,并促使Bcl-2mRNA的表达减少;针刺足三里能减轻模型大鼠的支气管及肺组织的炎性浸润。
沈若冰,余小萍[9](2007)在《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用机理研究近况》文中提出有关中医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关于其治疗机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对调节细胞因子等研究,就此作一综述。
王晓红[10](2007)在《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建立支气管哮喘大鼠模型基础上,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咳喘宁对哮喘大鼠免疫调节的作用及其机制,为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Th1∕Th2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清洁级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00g。动物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咳喘宁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咳喘宁低剂量组(简称低剂量组)、桂龙咳喘宁对照组(简称桂龙咳喘宁组),每组8只。各治疗组均从第1次哮喘激发开始(造模第3周)至处死前每天灌胃给药,连续4周,剂量分别为:高剂量组27g/Kg,低剂量组13.5g/Kg,桂龙咳喘宁组0.41 g/Kg,正常组、模型组予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液灌胃,一日一次。参考文献,除正常组外,于实验第1天和第8天各组大鼠腹腔内注射10%卵蛋白、氢氧化铝混合液1ml,腰部两侧各取1点,每点皮下注射0.5 ml,共计2 ml,使大鼠致敏。第15天起用3%卵蛋白50 ml喷雾激发大鼠哮喘发作,雾化流量为5ml∕min,每次20min,隔日一次,共激发4周。以大鼠出现呼吸加快、口唇发绀、腹肌痉挛、点头呼吸及站立不稳等表现为激发成功。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卵蛋白进行腹腔注射及雾化吸入。病理组织学观察:动物麻醉完全后,开胸迅速结扎右主支气管,取右肺中叶4%多聚甲醛固定,脱水、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采用NYD1000型计算机图象处理软件。IL-4和IFN-γ水平的检测:动物麻醉完全后,开胸迅速结扎右主支气管,取右肺上叶,称重后移入玻璃匀浆管中,加入2倍肺组织重量的生理盐水,充分研碎,使组织匀浆化。制备好的匀浆,3500r/min离心10 min,提取上清液分装。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IL-4和IFN-γ水平。用抗IL-4(IFN-γ)单克隆抗体包被酶标板,PBS洗板4次;用1%BSA(牛血清白蛋白)加入酶标板(200μl∕孔),4oC过夜;然后分别加入标本及不同浓度的标准品(100μl∕孔),室温孵育120min,形成免疫复合物连接在板上,PBS洗板4次;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IL-4单克隆抗体(100μl∕孔),室温孵育60min, PBS洗板4次;加显色剂OPD底物溶液,避光室温10-30 min,出现黄色;加终止液硫酸,混匀,5 min内颜色变深;用酶标仪在490nm处测吸光度OD值,绘制标本曲线,查出标本浓度。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SPSS for Windows 11.5统计软件处理,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然后用Student-Newman-Keuls Test进行每两组间比较,显着性差异水平以0.05和0.01为标准。第二部分: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炎性介质NO和ET-1的影响动物分组、模型建立、用药情况以及数据统计方法同前。病理组织学观察:动物麻醉完全后,开胸迅速结扎右主支气管,取右肺中叶4%多聚甲醛固定,脱水、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并参照文献测量大鼠气道壁的面积,并用气管内周长进行标准化。采用NYD1000型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完整支气管管腔的内周长(Pi)、管壁面积(WA)、支气管平滑肌的面积,用Pi进行标准化,分别以WA/Pi、支气管平滑肌的面积/Pi表示支气管管壁厚度、支气管平滑肌厚度;同时测定每高倍视野(400倍)的EOS、淋巴细胞数。NO和ET-1含量测定:动物麻醉完全后,开胸迅速结扎右主支气管,取右肺上叶,称重后移入玻璃匀浆管中,加入2倍肺组织重量的生理盐水,充分研碎,使组织匀浆化。制备好的匀浆,3500r/min离心10 min,提取上清液分装。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肺组织NO含量,采用放免法测定肺组织ET-1含量,并用蛋白含量来校正。第三部分: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核因子-kB(NF-kB)的影响动物分组、模型建立、用药情况以及数据统计方法同前。气道壁EOS计数:病理组织切片制作同前,采用NYD1000型计算机图象处理软件。选择结构较完整的支气管壁由同一观察者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400)计数支气管壁中浸润EOS数,计算其平均值作为该切片的代表值。NF-kB表达的检测:动物麻醉完全后,开胸迅速结扎右主支气管,取右肺中叶4%多聚甲醛固定24小时,脱水、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4μm,做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一抗为小鼠抗大鼠P65单克隆抗体(F-6)、二抗为生物素化马抗小鼠IgG,主要操作步骤如下:(1)石蜡切片经二甲苯脱蜡及梯度酒精脱水,PBS漂洗5 min×2次;(2)3%的双氧水甲醇溶液室温孵育510 min,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BS洗涤3次;(3)热修复抗原:将切片浸入0.01M枸橼酸盐缓冲液(pH6.0),微波炉加热至沸腾后断电,间隔5-10 min,反复1-2次,冷却后PBS洗涤2次(4)滴加5%正常山羊血清封闭,室温孵育20 min。倾去多余液体;(5)滴加NF-kBⅠ抗(1:100稀释)湿盒孵育,4℃冰箱内过夜,PBS洗涤5 min×2次;(6)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工作液,37℃孵育45 min,PBS洗涤5 min×2次;(7)滴加试剂SABC(1:100稀释), 37℃孵育20 min,PBS洗涤5 min×2次;(8)DAB显色515 min,终止呈色反应;(9)苏木素衬染,常规裱片、干燥、脱水、透明、封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选择结构较完整的支气管壁由同一观察者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400)计算支气管壁中胞核NF-kB阳性的细胞百分数,取平均值作为该切片的代表值。第四部分: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嗜酸粒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动物分组、模型建立、用药情况以及数据统计方法同前。组织标本制作:动物麻醉完全后,开胸迅速结扎右主支气管,取右肺中叶4%多聚甲醛固定24小时,脱水、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4μm,分别做HE染色、TUNEL标记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嗜酸粒细胞凋亡检测:本实验参照TUNEL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主要步骤如下:(1)石蜡切片经二甲苯脱蜡及梯度酒精脱水,PBS(0.01M,pH7.4)漂洗5 min×2次;(2)蛋白酶K(2mg/L)37℃消化15 min, PBS漂洗5 min×3次;(3)DNA平衡液平衡阳性对照片2 min后,加入DNase I, 37℃反应10 min;(4)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片分别加入TUNEL工作液(1:19稀释)50μl, 37℃孵育45 min,PBS漂洗5 min×3次;(5)加入碱性磷酸酶(AP)标记的抗荧光素抗体50μl, 37℃孵育30 min,PBS漂洗5 min×3次;(6)经BufferⅢ平衡后,NBT/BCIP显色,室温下暗处显色至阳性对照显色良好时终止呈色反应;(7)缓冲甘油(PBS:甘油=1:3)封片和观察。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方法同前)。结果判定及图象处理: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凋亡的嗜酸粒细胞为蓝紫色双核或单核,位于胞核内,胞浆不着色。Bcl-2和Bax蛋白染色呈棕黄色颗粒,位于细胞浆内。每张切片高倍镜下(×400)由同一观察者随机选取5个视野,分别计算支气管壁和肺组织嗜酸粒细胞数量(HE)染色及嗜酸粒细胞凋亡指数(TUNEL法,凋亡嗜酸粒细胞占相应嗜酸粒细胞的百分比,AI),以及胞核bcl-2和bax强阳性的细胞百分数,取平均值作为该切片的代表值。第五部分: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IL-5 mRNA表达的影响动物分组、模型建立、用药情况以及数据统计方法同前。动物麻醉完全后,开胸迅速结扎右主支气管,取近肺门处的右肺组织约50-100mg,放入匀浆器内,加入1ml的Trizol用匀浆器匀浆,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IL-5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咳喘宁对哮喘大鼠Th1∕Th2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1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肺组织支气管内及周围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管壁完整,管壁和平滑肌厚度正常,组织黏膜未见充血水肿,肺泡间隔狭窄,肺泡腔清亮宽敞。模型组:支气管壁、管腔内及血管、支气管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粘膜水肿、增厚、上皮脱落、微血管渗漏、管腔内分泌物增多,基层细胞增生、平滑肌增厚,组织黏膜充血水肿,肺泡间隔变宽,肺泡腔变狭窄。桂龙咳喘宁组: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及其它炎性细胞浸润略微减少,管壁和平滑肌厚度略微减少,组织充血水肿现象略微减轻。咳喘宁低剂量组: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及其它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管壁和平滑肌厚度减少,组织充血水肿现象减轻,肺泡腔变宽,肺泡间隔变窄。咳喘宁高剂量组: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及其它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几乎消失;管壁和平滑肌厚度明显减少,组织充血水肿现象明显减轻,肺泡腔变宽,肺泡间隔变窄。2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匀浆IL-4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IL-4含量明显升高,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可降低IL-4含量,咳喘宁高剂量组效果更为明显,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咳喘宁低剂量组和桂龙咳喘宁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桂龙咳喘宁组比较,咳喘宁高剂量组IL-4含量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匀浆IFN-γ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IFN-γ含量较正常组有所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可升高IFN-γ含量,咳喘宁高剂量组效果更为明显,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咳喘宁低剂量组和桂龙咳喘宁组可升高IFN-γ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桂龙咳喘宁组比较,咳喘宁高剂量组IFN-γ含量明显增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IFN-γ∕IL-4比值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IFN-γ∕IL-4比值明显降低,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可升高IFN-γ∕IL-4比值,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咳喘宁高剂量组效果更为明显,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桂龙咳喘宁组比较,咳喘宁高剂量组IFN-γ∕IL-4比值明显增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二部分: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炎性介质NO和ET-1的影响1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学的观察及定量分析:正常组大鼠肺组织偶见炎细胞浸润,管壁完整,粘膜未见充血水肿,管壁和平滑肌厚度正常;模型组大鼠可见支气管壁及血管、支气管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P<0.01),支气管粘膜水肿、增厚、上皮脱落、微血管渗漏、管腔内分泌物增多,基层细胞增生、平滑肌增厚(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P<0.01),肺组织充血、水肿现象减轻,管壁和平滑肌厚度明显减少(P<0.01);高低剂量组病理组织学指标改善优于桂龙咳喘宁组(P<0.05或P<0.01)。2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NO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NO含量明显升高,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可降低NO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咳喘宁高剂量组效果更为明显,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桂龙咳喘宁组比较,咳喘宁高剂量组NO含量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ET-1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ET-1含量明显升高,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可降低ET-1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咳喘宁高剂量组效果更为明显,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桂龙咳喘宁组比较,咳喘宁高剂量组NO含量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三部分: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核因子-kB(NF-kB)的影响1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壁EOS浸润情况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气道壁EOS计数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1),治疗组大鼠的气道壁EOS计数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或P<0.01),以咳喘宁高低剂量组改善更为显着(P<0.01),其优于桂龙咳喘宁组(P<0.01)。2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NF-kB表达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肺组织及气道壁见少许NF-kB阳性表达细胞,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及气道壁中胞核表达NF-kB的细胞比例显着高于正常组,表现为不均匀的黄褐色颗粒状物(P<0.01),而治疗组肺组织及气道壁中胞核阳性细胞的比例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以咳喘宁高低剂量组改善更为显着(P<0.01),其优于桂龙咳喘宁组(P<0.01)。第四部分: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嗜酸粒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1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EOS凋亡指数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肺组织及气道壁极少EOS浸润。模型组大鼠的气道壁EOS计数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1),治疗组大鼠的气道壁EOS计数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或P<0.01),以咳喘宁高低剂量组改善更为显着(P<0.01),其优于桂龙咳喘宁组(P<0.01)。正常组大鼠肺组织及气道壁极少EOS凋亡,治疗组大鼠的气道壁EOS凋亡指数较模型组显着增高(P<0.05或P<0.01),以咳喘宁高剂量组改善更为显着(P<0.01),其作用优于桂龙咳喘宁组(P<0.01)。2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肺组织及气道壁见少许bcl-2阳性表达细胞,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及气道壁中胞浆表达bcl-2的细胞比例显着高于正常组,表现为不均匀的黄褐色颗粒状物(P<0.01),而治疗组肺组织及气道壁中胞浆阳性细胞的比例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以咳喘宁高剂量组改善更为显着(P<0.01),其优于桂龙咳喘宁组(P<0.01)。3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肺组织及气道壁见较多bax阳性表达细胞,表现为不均匀的黄褐色颗粒状物。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及气道壁中胞浆表达Bcl-2的细胞比例显着低于正常组,表现为较浅的黄褐色颗粒状物(P<0.01),而治疗组肺组织及气道壁中胞浆阳性细胞的比例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以咳喘宁高剂量组改善更为显着,其优于桂龙咳喘宁组(P<0.01)。第五部分: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IL-5 mRNA表达的影响哮喘模型组肺组织IL-5 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肺组织IL-5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以咳喘宁高剂量组更为显着(P<0.01);咳喘宁高剂量组IL-5 mRNA表达含量明显低于桂龙咳喘宁组(P<0.01)。结论1咳喘宁能有效地改善支气管哮喘肺组织病理改变,减少肺组织EOS浸润,减轻组织充血、水肿现象,减少支气管管壁和平滑肌厚度,有效地减轻哮喘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2咳喘宁能显着降低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IL-4的含量,提高IFN-γ的含量,提高IFN-γ∕IL-4比值,有效地调节哮喘细胞因子网络系统,改善哮喘气道炎症。3咳喘宁能显着降低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NO和ET-1的含量,减少哮喘炎性介质的分泌,改善哮喘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4咳喘宁能显着降低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NF-kB的表达,通过调整信号传导途径,促进EOS凋亡,改善哮喘气道炎症。5咳喘宁能显着降低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升高bax蛋白的表达,通过调整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EOS凋亡,有效地改善哮喘气道炎症。6咳喘宁能显着降低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IL-5 mRNA的表达,从转录水平降低相关细胞因子含量,减少肺内EOS浸润,促进EOS凋亡,有效地改善哮喘气道炎症。
二、咳喘宁胶囊对慢性支气管炎大鼠血浆、肺组织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血栓素B_2及6-酮-前列腺素F_(1α)含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咳喘宁胶囊对慢性支气管炎大鼠血浆、肺组织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血栓素B_2及6-酮-前列腺素F_(1α)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防治反作应用反及应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第一节 PM2.5与雾霾 |
一、PM2.5 |
1 PM2.5定义 |
2 PM2.5来源和组成 |
3 PM2.5时空分布特征 |
4 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5 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二、雾霾 |
1 古籍对雾霾的记载 |
2 古籍对雾霾致病的认识 |
3 雾霾的发病及致病特征 |
4 雾霾病的辨证论治 |
5 雾霾与肺脏疾病 |
第二节 PM2.5诱导肺损伤 |
一、PM2.5诱导肺损伤的现代医学研究 |
1 病理机制 |
2 治疗进展 |
3 展望 |
二、中医药防治雾霾性肺损伤的研究概况 |
1 诊断依据 |
2 病因病机 |
3 治疗进展 |
4 展望 |
第三节 NF-κB信号通路 |
1 NF-κB的概述 |
2 NF-κB上游信号转导途径 |
3 TLR4/NF-κB信号通路 |
4 NF-κB与肺损伤 |
5 以NF-κB为靶点的药物治疗 |
第四节 邓铁涛教授治疗雾霾性肺损伤经验总结 |
1 邓老对雾霾致病特点的探究 |
2 邓老对雾霾性肺损伤的诊疗 |
3 总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PM2.5诱导肺损伤大鼠模型的优化建立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1.5 PM2.5混悬液制备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处理方式及模型制备 |
2.3 标本取材与检测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肺组织病理学观察及病理评分 |
3.3 肺组织干湿重比值 |
3.4 肺通透指数 |
3.5 氧合指数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节 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防治作用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1.5 PM2.5混悬液制备 |
1.6 药物制备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处理方式 |
2.3 动物模型制备 |
2.4 标本取材与检测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肺组织形态、病理学观察 |
3.3 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种类及数量 |
3.4 肺组织炎症标志物的表达 |
3.5 氧合指数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节 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试剂配制 |
1.6 含药血清制备 |
1.7 中药药液和PM2.5混悬液制备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实验分组及处理 |
2.3 标本取材与检测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不同浓度PM2.5对NR8383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2 各组对TLR4/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各组对NF-κB入核、与DNA结合的影响 |
3.4 PM2.5对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 |
3.5 各组对NF-κB转录后激活炎症介质的影响 |
3.6 各组对NF-κB转录后促进炎性因子释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经方平喘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近年来具有平喘作用的经方 |
1.1 小青龙汤 |
1.2 麻杏石甘汤 |
1.3 射干麻黄汤 |
1.4 麻黄附子细辛汤 |
1.5 芍药甘草汤 |
1.6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2 小结 |
(3)基于Th17/Treg通路探讨培土生金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免疫调节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COPD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研究 |
3. 发病机制 |
4. COPD的诊断及评估 |
5. 治疗策略 |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肺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
1. 病因 |
2. 病机 |
3. 治法治则 |
4. 临床研究 |
5. 作用机制的研究 |
6. 实验研究 |
7. 中医肺康复研究 |
三、COPD与TREG、TH17 |
1. Treg、Th17的结构 |
2. Treg与Th17的相互关系 |
3. Treg、Th17与COPD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启示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燥证源流析及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探索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导师评阅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燥证源流析 |
1. 燥论肇源于“六气之变,病起于阳”论 |
1.1 六气之燥,燥之常也 |
1.2 六气盛衰,燥邪由生 |
1.3 燥淫正虚则病起于阳 |
2. 燥证理论之初识 |
3. 金元医家奠定燥证理论形成的基础 |
4. 燥证的确立及“二分论”的对燥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4.1 证分内外论 |
4.2 “邪虽有六,化止阴阳”论 |
4.3 寒热阴阳为纲辨治燥证论 |
5. 秋燥争鸣推动燥证理论走向成熟 |
5.1 秋伤于燥与秋不遽燥论对燥证病因理论的发展 |
5.2 秋燥证证因脉治理论对燥证辨证内容的发展 |
5.3 燥证二分论在清代的发挥 |
6. 燥证鉴别诊断及误治理论的积累 |
7. 燥证他论 |
7.1 濡润之机关灭绝论 |
7.2 一燥无不燥,燥病之要在于木令不升 |
7.3 燥证必燥邪“假风寒之威”而起 |
7.4 燥湿同形同病论 |
7.5 燥证多有反似痹弱者论 |
7.6 伏气秋燥论 |
8. 燥证理论探微与拓展 |
9.讨论 |
10.小结 |
第二部分 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模式的选择 |
1. 西北燥证病因多元性分析 |
1.1 从传统病因观念分析西北燥证病因 |
1.2 从因子分析法解析西北燥证外感病因 |
1.3 从罹患人群特殊体质的流行病学证据探求西北燥证内在病因 |
1.4 从饮食品类与证候罹患关系探寻西北燥证的潜在病因 |
2. 西北燥证证候复杂性分析 |
2.1 常规辨证方法对西北燥证复杂证候的认识 |
2.2 计量辨证法对西北燥证复杂证候的分析 |
2.3 西北燥证传统辨证结果与计量辨证结果的关系 |
3. 西北燥证证候构成与病因(六气气化值)的相关性 |
4. 西北燥证证候构成与现代疾病的病证相关性 |
5. 多元病因和复杂证候对西北燥证动物造模的要求 |
5.1 西北燥证多元性病因对造模的要求 |
5.2 西北燥证复杂性证候对造模的要求 |
5.3 西北燥证证候模型研究切入点的选择 |
6.讨论 |
7.小结 |
第三部分 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构建 |
1. 造模用实验动物的选择 |
1.1 对灵长类和非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分析 |
1.2 优选SD大鼠为造模用实验动物 |
2. 造模因素的实验室拟合 |
2.1 处理因素的选择 |
2.2 处理因素的人工拟合 |
3. 实验观察指标的选择 |
3.1 宏观观察指标的选择 |
3.2 微观观察指标的选择 |
4. 西北燥证动物造模方案的构建 |
4.1 方案的初建 |
4.2 建模方案的修止 |
5.讨论 |
6.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1 西北燥证研究述要 |
参考文献 |
综述2 六淫致病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5)基于肺病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学及相关调控物质变化探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规律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目录 |
前言 |
上篇 文献研究 |
第一部分 中医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认识 |
1 中医对肺与大肠的定位 |
1.1 从解剖形态学角度探讨肺与大肠的定位 |
1.2 从生理功能角度探讨肺与大肠定位 |
2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 |
2.1 “肺”与“大肠”的经脉络属 |
2.2 肺与大肠生理功能的相互依存 |
2.3 肺与大肠相互影响的病理表现 |
3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病机概述 |
3.1 中医对“肺”与“大肠”相互传变病机的认识 |
3.2 中医对“肺”与“大肠”相互传变物质基础的认识 |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评述 |
1 “肺与大肠相表里”实验研究进展 |
1.1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建立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进展 |
1.2 “肺与大肠相表里”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
2 “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进展 |
2.1 肺病治肠 |
2.2 肠病治肺 |
2.3 肺肠同治 |
2.4 针灸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大鼠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
1 模型的建立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模型的评价 |
2.1 一般行为表现观察结果 |
2.2 肺功能、胃肠功能观察结果 |
2.3 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胃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
3 讨论 |
3.1 实验结果的讨论 |
3.2 “肺病及肠”动物模型建立的讨论 |
3.3 肺病传变到“肠”具体部位的探讨 |
实验二 从肺病模型大鼠肺、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变化探讨“肺病及肠” 病理传变机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的建立方法 |
2.2 大鼠肺、结肠组织TNF-α、IL-1 β、ET-1、PGE2含量检测方法 |
2.3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大鼠肺、结肠组织TNF-α含量结果 |
3.2 大鼠肺、结肠组织IL-1β含量结果 |
3.3 大鼠肺、结肠组织ET-1含量结果 |
3.4 大鼠肺、结肠组织PGE2含量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4.1 肺病可向“肠”传变,出现大鼠结肠组织TNF-α、IL-1 β、ET-1、PGE2含量变化 |
4.2 肺病是否能传变到“肠”,主要取决于肺脏病变的病理损伤程度 |
4.3 炎性细胞因子可能是肺病传变到“肠”的物质基础 |
实验三 从肺病模型大鼠肺、结肠组织SP、VIP、CGRP、iNOS表达变化探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机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的建立方法 |
2.2 大鼠肺、结肠组织SP、VIP、CGRP、iNOS表达检测方法 |
2.3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大鼠肺、结肠组织VIP表达结果 |
3.2 大鼠肺、结肠组织SP表达结果 |
3.3 大鼠肺、结肠组织CGRP表达结果 |
3.4 大鼠肺、结肠组织iNOS表达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4.1 肺病可向“肠”传变,出现大鼠结肠组织VIP、SP、CGRP、iNOS表达变化 |
4.2 肺病是否能传变到“肠”,主要取决于肺脏病变的病理损伤程度 |
4.3 神经肽物质可能是肺病传变到“肠”的物质基础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附图 |
综述 “肺病及肠”相关细胞因子及调控物质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肺应秋”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 ——四季变化对大鼠肺脏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肺脏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肺应秋”理论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 褪黑素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
理论探讨一 季节气候变化对机体及肺脏功能影响的探讨 |
1 季节气候变化的特点 |
2 季节气候变化对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3 季节气候变化对肺脏生理病理的影响 |
理论探讨二 松果腺-褪黑素在中医“肺应秋”理论生理机制研究中的地位及作用 |
1 褪黑素分泌的季节节律性为研究“肺应秋”理论提供了时间生物学基础 |
2 褪黑素对肺脏的调节作用为研究“肺应秋”理论提供了神经内分泌学基础 |
3 褪黑素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为研究“肺应秋”理论提供了免疫学基础 |
第三部分 “肺应秋”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四季变化对Wistar大鼠BALF中IL-2、IL-6、IL-10、IFN-γ、sIgA、SP-A及AM吞噬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四季变化对Wistar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脾脏T淋巴细胞转化率、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血清IgM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四季变化对Wistar大鼠血清及肺组织中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总结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桔梗引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研究进展 |
1 定义 |
2 流行病学 |
3 病因学 |
4 病理学特征及临床表现 |
5 发病过程 |
6 发病机理 |
7 动物模型 |
8 诊断和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治疗 |
3 中医药防治COPD的作用机理与特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桔梗功效及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1 桔梗功效 |
2 桔梗药理作用 |
3 桔梗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归经、引经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 |
2 引经理论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中篇 理论探讨 |
理论探讨一 历代医家对归经的认识 |
1 归经理论的形成 |
2 归经的主要依据 |
3 归经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理论探讨二 引经药的功效和临床应用 |
1 引经的概念 |
2 历史沿革 |
3 常见引经药 |
4 引经药作用类型 |
5 引经药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理论探讨三 《伤寒杂病论》有关归经、引经的学术思想探讨 |
1 张仲景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体系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2 张仲景临床用药中处处体现药物引经思想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桔梗引经对 COPD 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桔梗引经对 COPD 大鼠肺泡灌洗液细胞因子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桔梗引经对COPD 大鼠肺组织肠三叶因子(TFF3)mRNA 基因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桔梗引经对 COPD 大鼠肺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
创新点 |
图版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脾虚哮喘大鼠嗜酸细胞凋亡和FasmRNA、Bcl-2mRNA表达的变化及针刺足三里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一 脾虚哮喘大鼠肺组织形态改变、EOS 凋亡及针刺足三里的调节作用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观察指标与测定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脾虚哮喘大鼠TGF-β、GM-CSF 浓度的变化及针刺足三里的调节作用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观察指标与测定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脾虚哮喘大鼠 Fas mRNA、Bcl-2m RNA 表达的变化及针刺足三里的调节作用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观察指标与测定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文献综述 |
一 脾虚本质的研究进展 |
二 现代医学对哮喘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
三 祖国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四 针灸治疗哮喘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用机理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调节细胞因子 |
2 调节免疫系统 |
3 调节氧化-抗氧化失衡 |
4 改善血管病理改变 |
5 调节激素水平 |
6 改善血液流变学 |
7 提高肺表面活性物质含量 |
8 改善膈肌疲劳和呼吸功能 |
(10)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 Th1∕Th2 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炎性介质NO 和ET-1 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核因子-kB (NF-kB)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嗜酸粒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蛋白Bcl-2 和bax 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IL-5 mRNA 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实验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咳喘宁胶囊对慢性支气管炎大鼠血浆、肺组织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血栓素B_2及6-酮-前列腺素F_(1α)含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邓氏清霾汤对PM2.5诱导肺损伤炎症反应的防治反作应用反及应其机制研究[D]. 周游.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 [2]经方平喘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J]. 王文静,孙丹丹,于蓓蓓,闫雪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3)
- [3]基于Th17/Treg通路探讨培土生金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免疫调节及生存质量的影响[D]. 黄慧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9)
- [4]燥证源流析及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探索与构建[D]. 史红.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5)
- [5]基于肺病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学及相关调控物质变化探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规律及其机制[D]. 惠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4)
- [6]“肺应秋”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 ——四季变化对大鼠肺脏免疫功能的影响[D]. 袁卫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7]桔梗引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理研究[D]. 黄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8]脾虚哮喘大鼠嗜酸细胞凋亡和FasmRNA、Bcl-2mRNA表达的变化及针刺足三里的调节作用[D]. 吴兆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8(06)
- [9]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用机理研究近况[J]. 沈若冰,余小萍.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03)
- [10]咳喘宁对支气管哮喘大鼠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D]. 王晓红. 河北医科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