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法精制论文-李招,王建文,王建辉,王发祥,李向红

酶法精制论文-李招,王建文,王建辉,王发祥,李向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酶法精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鲵油,提取,水酶法,精制

酶法精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招,王建文,王建辉,王发祥,李向红[1](2019)在《大鲵油的水酶法提取及精制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大鲵油脂肪酸的营养价值,通过水酶法提取大鲵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粗大鲵油及其精制(脱胶、脱酸、脱臭)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以及精制草鱼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大鲵油的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60℃,pH6.5,酶添加量0.75%,酶解时间90 min。所得粗大鲵油达到SC/T 3502-2016粗鱼油二级标准。研究发现,在粗大鲵油中共检出脂肪酸20种,精制过程中脂肪酸组成基本不变,精制后大鲵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分别达74.76%和25.17%,均高于精制草鱼油中不饱和脂肪酸(61.08%)与必需脂肪酸(18.90%)的相对含量,由此可知,当前方法对大鲵油的提取较为有效,且大鲵油营养价值较草鱼油高。(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1期)

辛茜,陈德经,陈小华,贾少杰[2](2018)在《水酶法与热熔法提取大鲵油的精制工艺和品质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水酶法和热熔法提取大鲵油的精制工艺及品质差异。采用风味蛋白酶酶解和热熔提取的大鲵油经0. 2%质量分数80%的磷酸脱胶,1. 5%质量分数为6. 67%氢氧化钠溶液脱酸,4%复合脱色剂脱色,料液比1∶3质量分数2%的茶多酚-酵母复合液脱腥,再经115℃、真空度0. 08 MPa减压脱臭1 h,测定两种大鲵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水酶油和热熔油的提取率分别为75. 85%、75. 54%,脱色率分别为42. 83%、33. 61%,经茶多酚-酵母复合液脱腥后的水酶油腥味低于热熔油,精制水酶油符合我国水产行业精制鱼油的一级标准,精制热熔油符合水产行业精制鱼油的二级标准;水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6. 8%,EPA、DHA含量分别为3. 5%、4. 2%,高于热熔油的。水酶法提取大鲵油的品质优于热熔法制备的大鲵油。(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8年12期)

吴建宝[3](2016)在《注射用油茶籽油的水相酶法提取及精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茶籽油因其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具有相似性,被赞作“东方橄榄油”,它不仅是一种具有良好保健作用的高级食用油,还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及医药等领域。本研究以油茶籽为原料,采取超声辅助水相酶法同时提取油茶籽油和水解蛋白,并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借助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11种植物油进行综合得分评价并排序,验证油茶籽油作为注射用油源油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油茶籽油进行脱酸、脱色、脱臭工序并优化工艺使其达到注射用油的质量指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应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联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超声辅助水相酶法提取油茶籽油和水解蛋白的工艺进行优化。首先用PB设计试验选取出具有显着效应的叁个因素——超声时间、pH值和反应时间;然后采用RSM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优工艺参数为超声时间30 min、pH 9和反应时间3.5 h,在此条件下,油茶籽油得率为89.704%,油茶籽蛋白得率为90.638%,与预测值误差小于0.5%。以上结果表明,PB设计联用RSM建立的模型具有可行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1种植物油(大豆油、菜籽油、油茶籽油、葵花籽油、橄榄油、核桃油、花生油、稻米油、亚麻籽油、玉米油和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常规理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根据主成分载荷提取5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35.447%、24.973%、11.038%、8.153%、6.336%,可代表植物油品质85.946%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分析各主成分所反映的特征,并建立了综合得分对各主成分的回归方程为F=0.412F1+0.291F2+0.128 F3+0.095F4+0.074F5,对11种植物油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名,油茶籽油综合得分最高,表明油茶籽油适宜作为注射用油的源油。以油茶籽油为原料,对其进行精炼工艺优化,达到注射用油的质量指标。(1)脱酸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应用Box-Benhnken设计RSM优化精炼脱酸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优工艺为碱炼温度80℃,碱液浓度为12%,反应时间60 min,超碱量0.16%。在此条件下,油茶籽油的酸值降到0.0605 mg KOH/g,已经达到注射用油对酸值的要求;(2)脱色工艺:应用Box-Ben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吸附脱色工艺条件,最佳工艺为混合脱色剂(其质量比为活性炭:凹凸棒土=1:3),脱色温度82℃,时间35 min,混合脱色剂添加量3.5%,该工艺参数下得到脱色率为92.461%且色泽稳定,不易返色,且其色泽达到化妆品和医药学用油茶籽油对色泽的规定;(3)脱臭工艺:采用蒸汽脱臭,最佳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96 Mpa、脱臭温度230℃及时间2 h。通过上述工艺,不仅得到了质量指标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相关要求的油茶籽油,也为其它植物油的高层次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6-06-01)

童静静[4](2014)在《东海乌参蛋白肽的酶法制取及精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海乌参(学名:白肛海地瓜Acaudina leucoprocta),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与北方刺参类似,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丰富,脂肪含量低,是一种优质蛋白质资源,但致密坚硬的体表污垢层使得东海乌参中铅、砷等有害重金属严重超标,腥味重,难去除,阻碍了东海乌参的深度开发利用。针对此难题,本课题组进行了下列研究:利用外源酶和有机酸结合除去重金属的东海乌参,通过表层微生物发酵法进行整体脱腥,进一步利用自溶与蛋白酶解技术获得高得率的东海乌参蛋白肽,并进行了东海乌参蛋白肽精制研究。表层微生物发酵法脱腥的结果显示:添加不同浓度的安琪酵母和面包酵母进行24h培养后,东海乌参的腥味物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对腥味贡献较大的饱和醛的含量均减少了50%以上,壬醛和庚醛在添加107面包酵母的东海乌参中均未检出,说明脱腥效果良好。经单因素和多因素试验,得到的东海乌参蛋白肽酶解制备的优化工艺为:在pH=10、温度50℃条件下自溶3h,再加复合蛋白酶0.4%(以新鲜东海乌参干物质计),在酶解温度60℃,底物浓度6%,进行90min酶解。在此优化条件下,多肽得率为52.63%,产物中多肽含量(以干物质计)为0.6168g/1g干物质;经测定,酶解制得的东海乌参蛋白肽的分子量集中在200-1000Da,为低聚肽,具有较好的吸收性;在乌参蛋白肽粉末中还含有2.87%的多糖及0.026%的皂苷;该制品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超氧自由基清除率、ACE抑制活性的IC50(半数清除率或半抑制浓度)依次分别为10.994mg/mL、23.085mg/mL和0.423mg/mL;在pH=7时,乌参蛋白肽溶解性最高,为99%,沸水浴30min对其溶解性影响不大。选用脱腥效果较好的D113型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了脱腥研究,得到的优化工艺为:pH=7,树脂添加量为6%,接触时间为1.5h,接触温度为35℃。优化工艺条件下,东海乌参的酶解液中壬醛、己醛、庚醛含量依次从1.18%降低到0.62%,10.5%降低到5.12%,0.79%降低到0.47%;在阳离子交换树脂脱腥基础上,利用阴离子交换树脂(717型)进行脱盐,在pH=7,阴离子交换树脂为9%,接触时间为1h,接触温度为35℃的条件下,脱盐率达93%。本研究对东海乌参的进一步深度开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1-01)

陈松[5](2010)在《水酶法制取沙棘果油及其精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沙棘果浆为原料,以纤维素和果胶复合酶为酶制剂,分别对沙棘果浆采用酶法和水酶复合法制取沙棘果油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水酶复合法制取的沙棘果油进行了脱胶、吸附重金属和脱臭工艺的研究。首先对沙棘果浆的组成和基本性质进行了测定。然后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纤维素和果胶复合酶制取沙棘果油时影响出油率的几个主要因素:反应时间、酶用量、反应温度、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质量比,并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总酶量0.26g/L,反应温度55.3℃,反应时间4.2h,果胶酶纤维素酶质量比值1.6,该条件下出油率达到81.05%。其次,对酶法处理的沙棘果浆进行了水代法的研究,对影响出油率的几个重要因素: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料水比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并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1.98h,反应温度70.2℃,料水比为1:1,该条件下出油率达到90.56%。对水酶复合法制取的沙棘果油进行了脱胶工艺研究,通过沙棘果油中磷脂含量及经济性分析,选择水化脱胶方法;对影响磷脂含量的因素:脱胶时间、脱胶温度和加水量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并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发现影响磷脂含量的主要因素是脱胶温度和加水量,其次为脱胶时间。经极差分析并综合各因素,确定叁因素的最佳组合条件为脱胶温度70℃,加水量8mL/100g,脱胶时间50min,该条件下磷脂含量降到23.82mg/kg。对脱胶后的沙棘果油进行了吸附重金属工艺研究,对影响沙棘果油中砷含量因素: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吸附剂量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并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发现影响砷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吸附温度和吸附剂量,其次为吸附时间。经极差分析并综合各因素,确定叁因素的最佳组合条件为凹凸棒土的加入量为7g/100g原料,吸附温度85℃,吸附时间40min,该条件下,砷含量0.067 mg/kg,VE含量354.4mg/100g。最后对吸附剂处理后的沙棘果油进行了脱臭工艺研究,对影响沙棘果油酸价和过氧化值因素:脱臭时间、脱臭温度、压力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并进行正交优化试验,发现影响酸价和过氧化值的主要因素是脱臭温度和压力,其次是脱臭时间,经极差分析并综合各因素,确定叁因素的最佳组合条件为脱臭温度240℃,压力2kPa,脱臭时间0.5h。该条件下沙棘果油的酸价为8.3mgKOH/g,过氧化值为3.1。(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0-03-01)

徐仲伟[6](2009)在《甜菊糖甙的提取精制新工艺及酶法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绿色、健康新糖源——甜菊糖甙的酶法提取、除杂精制新工艺进行了优化与比较研究,对甜菊糖甙不良后苦味的产生原因进行了以量子化学和甜味学说为基础的分子结构与甜味特性的关系研究,并以此为指导研究了新型β-呋喃果糖苷酶(FFase)催化甜菊糖甙的分子改性,通过对FFase催化甜菊糖甙分子转果糖基反应机理的探讨,研究了反应体系中不同影响因素对甜菊糖甙的转化率和苦味脱除效果的影响,同时对FFase催化反应的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和感官评定。根据对甜叶菊中糖甙的甜味特性及其提取工艺分析,针对传统高温水提法工艺中存在的甜菊总甙含量低、优质糖甙组分(莱鲍迪甙A或A3甙)不高、糖甙收率低和吨糖甙成本高等技术问题,采用复合纤维素酶(内含果胶酶)辅助甜菊糖甙提取的试验结果表明,以甜叶菊干叶为原料,以水为溶剂,应用该复合酶溶解干叶纤维浸提甜菊糖甙的最适工艺条件为:复合酶用量0.20%、浸提温度45 oC~50oC、浸提时间30min、料水比1:11、pH值5.0、振荡提取7次;加酶方式为四次平均加酶,收集前五次浓甜液为甜菊水提液,后两次稀甜水合并作串泡用。与传统高温水提工艺相比,复合酶结合低温浸提的新工艺甜菊糖甙得率提高了13.93%,纯度提高了35.94%。采用动态连续逆流提取方法对传统间歇式串联提取甜菊糖甙的工艺进行了分析和优化,提出了一种动态连续逆流提取甜菊糖甙的新工艺,并从Fick第一定律出发建立了连续逆流提取甜菊糖甙的动力学模型;同时依据恒底流和恒溢流条件下的传质分析,推出了多级提取过程中甜菊糖甙的提取率公式,通过推导得出了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与提取液中甜菊糖甙浓度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并对其线性关系进行了探讨。对甜菊水提液进行絮凝除杂精制试验的结果表明,以高效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与传统絮凝剂叁氯化铁(FeCl3)和石灰乳(Ca(OH)2)为组合的新工艺,其最佳反应条件为:FeCl3:Ca(OH)2:PAM=1:2:0.05、絮凝剂总用量为4.0g/L,反应温度45 oC~50oC,时间为45 min,体系pH=9。该新工艺得到的甜菊水提澄清液的各项指标为:脱色率95%、絮凝物重0.425g/100mL和糖甙损失率为8.2%;而由FeCl3+Ca(OH)2组合的传统絮凝除杂工艺得到的甜菊水提澄清液的各项指标为:脱色率91.5%、絮凝物重0.395g/100mL和糖甙损失率为12.0%。进一步应用稀酸、稀碱再纯水分段对饱和吸附甜菊糖甙的树脂进行洗脱除杂精制试验,结果表明其最佳工艺条件为:酸(HCl)浓度为4%~6%、洗涤流量为1BV/h、用量2BV,碱(NaOH)浓度3%、流量为1BV/h、用量2~3BV,最后2BV用量的纯水洗涤。经该洗涤除杂精制新工艺处理再经70%乙醇(v/v)解吸可得到吸光度(A470)0.025、电导率(K)16.8μs /cm、比旋光度( )-0.367和糖甙损失率(S)为3.3%的甜菊糖甙醇提液;而采用纯水洗涤饱和树脂除杂精制的传统工艺,其甜菊糖甙醇提液相对应的各项指标A470=0.067、K=35.2μs /cm、=达-0.325和S=6.8%。对比结果表明,采用稀酸、稀碱再纯水洗涤吸附树脂进行除杂精制的新工艺具有脱色、除杂效果好,糖甙提取率高和糖甙损失小等优点。对常见甜味分子和主要甜菊糖甙分子的AH,B,X生甜基团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甜菊糖甙分子的甜味与其分子结构内AH,B氢键系统的形成及其螯合能力存在密切关系,且在距AH/B氢键系统附近总能找到与甜味受体蛋白相结合的疏水基团X以控制分子的甜味强度。根据对主要甜菊糖甙的最高占有轨道组成(HOMO)、生甜基团系统中活性基团位置及其电负性与其甜味特性的关系研究的结果,可将甜菊糖甙分子结构分为叁个功能域:甜味及甜味强度决定域(C13-R2基团)、疏水结合与分子构象决定域(A,B,C,B环)、分子极性与味质调节域(C19-R1基团)。在上述甜菊糖甙功能域划分及其生甜基团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推断在不影响甜菊糖甙C13-位糖基内生甜基团功能的前提下,应用β-呋喃果糖苷酶(FFase)对以甜菊苷(ST)和甜菊双糖A苷(R-A)为代表的甜菊糖甙结构中起极性与味质调节作用的C19-位葡糖基上6-OH进行专一性的转果糖基修饰,可以得到甜味更纯正、后苦味几乎没有的转果糖基糖甙衍生物。对由节杆菌10137(Arthrobacter sp.10137)制备的β-呋喃果糖苷酶(FFase)催化甜菊糖甙分子转果糖基反应的试验结果表明,该反应的最适条件为:pH6.5,反应温度40oC,甜菊苷(ST甙)或甜菊双糖A苷(RA甙)浓度在8%~9%之间,蔗糖:ST或RA=5.56~6.25,加酶量15U/mL,反应时间15h,在优化反应条件下,ST甙和RA甙的转化率分别为63.6%和63.0%。经HPLC、ESI-MS、比旋光度分析,确认FFase催化甜菊苷(ST)或甜菊双糖A苷(RA)和底物蔗糖的反应形成了新的转果糖基糖甙衍生物(St-f和RA-f),通过对转化前后甜菊糖甙及其St-f和RA-f衍生物的甜度及苦味的感官评定,判定新的St-f和RA-f产物的甜味质明显优于原底物味质,且口尝无不良后苦味。对FFase催化甜菊糖甙分子改性的研究及其转果糖基糖甙衍生物的获得,为国内甜菊糖甙味质改良和苦味脱除的工业化实践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09-12-10)

孔俊豪,史劲松,孙达峰,张卫明[7](2009)在《白芨多糖的酶法精制工艺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白芨多糖的酶法精制工艺研究,初步考察5种蛋白酶对白芨多糖的精制效果,并选择木瓜蛋白酶进一步研究,考察加酶量、pH值、温度和酶解时间对白芨多糖纯度和蛋白残余率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酶解条件:加酶量8~10mg/g底物,pH7.0~7.5,温度45~50℃,酶解时间120~150min。精制白芨多糖中葡甘聚糖最高含量可达97.0%,蛋白含量由粗多糖的0.91%下降到0.32%。实验同时进行了酶法随程处理研究,获得的多糖纯度达92.0%。该法提供了一种更为简单的白芨多糖提取和精制工艺。(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9年14期)

顾晶晶[8](2009)在《新疆青河沙棘果油的酶法提取分离及精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沙棘含有极高的活性成分,而沙棘油是沙棘的精华。沙棘果汁中果油含量较高,它的存在一方面影响饮料的外观透明度,另一方面为了获取这种营养与应用价值很高的果油,也需要将果油从原汁中提取分离出来。本研究以新疆青河县沙棘鲜果为原料,经榨汁过滤后得到沙棘原汁,采用经典的酸水解法测得沙棘原汁的果油含量为5.326%。采用复合酶解法可以将果油从果汁中提取出来。首先对酶进行筛选,确定合适的酶。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对酶法提取沙棘果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采用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最终得出最佳提取参数为:A酶用量0.50%,B酶用量0.15%,振荡温度55℃,振荡时间6h,在此提取条件下,沙棘原汁中油的提取率可达4.946%。试验还研究了超声波对沙棘果汁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超声波处理后,沙棘油提取率有所降低。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得出最适合沙棘油的甲酯化方法是碱催化法,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方法比较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沙棘果汁油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酶法提取沙棘果油共检测出11种脂肪酸,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棕榈油酸35.07%,棕榈酸35.61%,亚油酸12.77%,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总脂肪酸的61.56%;国外专利法提取沙棘果油共检测出14种脂肪酸,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棕榈油酸33.97%,棕榈酸35.02%,亚油酸11.88%,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总脂肪酸的58.66%;乙醚法提取的沙棘果油共检测出7种脂肪酸,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棕榈油酸36.07%,棕榈酸44.89%,10,13-十八碳二烯酸8.61%,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总脂肪酸的53.68%。通过HPLC测得沙棘油黄酮类化合物,芦丁含量为3.67μg/g,槲皮素48.00μg/g,异鼠李素527.22μg/g,儿茶素未检出。沙棘果汁油的碘价93.662 gI/100g,酸价11.803 mgKOH/g,过氧化值3.16 meq/kg,皂化价203.55 mgKOH/g,折光度1.4504,相对密度0.9073,与HB/QS001-94接近。酶法提取的沙棘果油理化常数基本符合国家沙棘果油质量暂行标准HB/QS001-94,但酸价仍然偏高,必须经过精制。脱胶的优化工艺条件:温度70℃,添加0.25%柠檬酸,加水量3%,搅拌25min。脱酸的优化工艺条件:温度为60℃,碱液浓度12%,超碱量为0.4%,碱炼20min。脱色的优化工艺条件:温度160℃,脱色时间20min,活性炭用量4%。通过精制得到了符合国家标准的沙棘油。通过Schaal烘箱法研究沙棘果油的氧化稳定性,精制后的果油需添加抗氧化剂防止氧化,通过试验发现BHT与柠檬酸协同作用的抗氧化性最好。讨论了沙棘果油在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方面的应用以及产品的开发利用前景,沙棘果油具有很高的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09-05-26)

孔俊豪[9](2009)在《白芨葡甘聚糖的酶法精制及交联化凝胶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芨(Rhizoma Bletillae)为兰科白芨属植物[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 f.],其块茎可入药,含有30%以上的水溶性多糖。白芨多糖主要成分为葡甘聚糖,其甘露糖和葡萄糖两种糖基的比例约为4:1。白芨多糖具有较高的黏度,是一种优良的天然增稠剂和乳化稳定剂,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可用作各种形式的载药敷料及生物修复材料。本课题主要开展了白芨多糖的酶法精制、白芨助乳剂的实验研究、醛基化白芨与交联化凝胶的制备工艺研究。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白芨多糖的酶法精制工艺研究,初步考察5种蛋白酶对白芨多糖的精制效果,并选择了木瓜蛋白酶进一步研究,考察了酶浓度、pH、温度和酶解时间对白芨多糖纯度和脱除蛋白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酶解条件:酶浓度8~10mg/g,pH7.0~7.5,作用温度45~50℃,酶解时间120-150min。精制白芨多糖中葡甘聚糖最高含量可达92.0%,蛋白含量从0.91%下降到0.32%。实验同时开展了酶法随程精制研究,获得的多糖纯度达到90.0%以上。该法提供了一条更为简单的白芨多糖提取和精制工艺。(2)以花椒精油为乳化对象,采用Tween60、Span20、单甘酯和白芨多糖胶为乳化剂或乳化助剂,对单组份及双组份配比的乳化效果进行评价,结合乳液微滴的相差显微观测,初步确定了花椒精油的乳化剂配方。由Span20和白芨多糖胶合理配伍,可获得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的O/W型乳化体系。白芨多糖胶是天然亲水性高分子,能有效增强Span、Tween对花椒精油的乳化效果,并赋予产品较好的表观稠度和厚重感。(3)以高碘酸钠为氧化试剂,对葡甘聚糖进行醛基化改性,获得了制备氧化白芨葡甘聚糖的最佳条件:高碘酸钠与白芨葡甘聚糖单体的摩尔比为0.8:1,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20h,得到的氧化白芨醛基含量达到70%。(4)以氧化白芨多糖和壳聚糖为原料,经Schiff缩合反应进行交联化,获得二元多糖凝胶。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得到白芨-壳聚糖凝胶体系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是pH为2.6,溶胶总浓度3.85%,交联温度46.2℃,氧化白芨/壳聚糖配比0.41/0.59。(5)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对凝胶硬度、稳定性、弹性、内聚性、和胶着性五个响应值建立了数学模型,并优化了白芨-壳聚糖凝胶制备的工艺条件。凝胶硬度、稳定性、弹性、内聚性、和胶着性五个响应值的模型均呈极显着性,拟合程度良好,并有很好的预测性。壳聚糖-白芨水凝胶,其溶胀行为受外界环境尤其是pH和温度溶胀时长的影响较大,为pH、温度双敏凝胶。当pH在酸性体系范围内,白芨/壳聚糖凝胶溶胀度较大,在碱性溶液范围内,其溶胀性能受到很大制约。(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孟祥河,何荣军,孙培龙,杨开,毛忠贵[10](2007)在《酶法合成DAG油脂产物的精制》一文中研究指出DAG 油由于其健康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酶法合成 DAG 油时,其产物中除了 DAG 外还有单甘酯、甘油叁酯。本文研究了一种液液萃取纯化 DAG 油的方法。结果表明, 乙醇水溶液可方便有效地萃取酯化产物中的副产物单甘酯,萃取选择性随温度的增加、载荷量的减少、萃取剂中水含量的加大而增加。载荷量增大,萃取效率增加但选择性下降。多段萃取可实现萃取效率、萃取选择性的统一。当采用二级萃取,萃取温度60℃,萃取阶段载荷量 40g/100mL,萃取剂水分含量25%(v/v%),回收阶段载荷量15/10mL,萃取剂水分含量30% v/v%),所得 DAG 油中 DAG、MAG、TAG 的含量分别为87.67%、1.1%、11.23%。(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1-01)

酶法精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水酶法和热熔法提取大鲵油的精制工艺及品质差异。采用风味蛋白酶酶解和热熔提取的大鲵油经0. 2%质量分数80%的磷酸脱胶,1. 5%质量分数为6. 67%氢氧化钠溶液脱酸,4%复合脱色剂脱色,料液比1∶3质量分数2%的茶多酚-酵母复合液脱腥,再经115℃、真空度0. 08 MPa减压脱臭1 h,测定两种大鲵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水酶油和热熔油的提取率分别为75. 85%、75. 54%,脱色率分别为42. 83%、33. 61%,经茶多酚-酵母复合液脱腥后的水酶油腥味低于热熔油,精制水酶油符合我国水产行业精制鱼油的一级标准,精制热熔油符合水产行业精制鱼油的二级标准;水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6. 8%,EPA、DHA含量分别为3. 5%、4. 2%,高于热熔油的。水酶法提取大鲵油的品质优于热熔法制备的大鲵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酶法精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李招,王建文,王建辉,王发祥,李向红.大鲵油的水酶法提取及精制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2].辛茜,陈德经,陈小华,贾少杰.水酶法与热熔法提取大鲵油的精制工艺和品质比较研究[J].中国油脂.2018

[3].吴建宝.注射用油茶籽油的水相酶法提取及精制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6

[4].童静静.东海乌参蛋白肽的酶法制取及精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4

[5].陈松.水酶法制取沙棘果油及其精制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

[6].徐仲伟.甜菊糖甙的提取精制新工艺及酶法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

[7].孔俊豪,史劲松,孙达峰,张卫明.白芨多糖的酶法精制工艺条件研究[J].食品科学.2009

[8].顾晶晶.新疆青河沙棘果油的酶法提取分离及精制研究[D].新疆大学.2009

[9].孔俊豪.白芨葡甘聚糖的酶法精制及交联化凝胶的制备[D].南京农业大学.2009

[10].孟祥河,何荣军,孙培龙,杨开,毛忠贵.酶法合成DAG油脂产物的精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07

标签:;  ;  ;  ;  

酶法精制论文-李招,王建文,王建辉,王发祥,李向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