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饱和聚酯树脂应用市场

我国不饱和聚酯树脂应用市场

一、我国不饱和聚酯树脂应用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侯建华[1](2021)在《石材的化学粘结与应用——填补粘结(一)》文中研究表明(接上期)3石材的填补性粘结(非结构性粘接)与产品应用3.1石材填补性粘接的意义与作用3.1.1石材填补性粘接,也称非结构性粘接,它是相对于结构性(承受载荷粘接)的一种利用有机化学胶粘剂对石材的缺陷,如裂隙、裂纹、孔洞、砂眼、产品缺损,装修定位等进行修补、填充、增强,固定的一种工艺。它与结构性粘接在受力上有明显的区别,

苗冰杰[2](2021)在《VARI工艺下植物纤维渗透性及其复合材料成型质量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基于真空辅助树脂注射(Vacuum Assisted Resin Infusion,VARI)工艺制备植物纤维复合材料充分利用了植物纤维价格低廉和绿色环保等特点,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植物纤维独特的管腔纤维-纱线-织物的多尺度结构,导致VARI工艺制备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时出现树脂渗透行为和产品质量难以把控的问题。为提高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的生产效率以及成型质量,开展了如下研究:对退浆前后苎麻织物的性能变化和191型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化学流变性能进行了探究,并建立树脂黏度随时间和温度变化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退浆后苎麻纤维表面杂质被去除,表面的粗糙程度增加,纤维极性分量提升;苎麻纱线的本构关系发生了变化,导致苎麻织物经纬向拉伸性能均发生变化;建立的化学流变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191型树脂的黏度随时间、温度的变化关系,可为复合材料生产工艺提供理论基础。以达西定律为基础,推导了渗透率的理论计算公式来表征苎麻纤维的渗透性能;采用1、4、8、12和16层苎麻织物分别进行充模实验,探究树脂在不同厚度增强体中的渗透行为差异,并制备苎麻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基复合材料(Ramie fabric reinforced 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 composite,RFUC),探究其成型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铺层厚度改变了增强体的压实程度,从而影响树脂流动通道的大小,导致渗透率随铺层厚度的增加呈非线性下降的趋势,且树脂流动仿真模拟的精度会随铺层厚度的增加而提高;RFUC的力学性能受纤维体积分数和内部缺陷协同作用的影响,且织物层数达到16层时,树脂对增强体渗透能力的不足导致RFUC的力学性能较差并存在较多缺陷。为解决高厚度RFUC存在的浸润缺陷,分别采用玻璃纤维混杂铺层结构设计、苯乙烯调控树脂黏度以及KH550硅烷偶联剂对苎麻纤维表面改性这三种优化方案对16层织物制备的RFUC的渗透性和成型质量进行优化探究。结果表明:玻纤织物较大的束间流动通道和纤维束内的毛细作用力是提升苎麻增强体渗透性的主要原因,其在增强体中越分散,渗透率越好。玻璃/苎麻混杂铺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因铺层方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断裂失效模式,进而导致力学性能的差异;随着树脂黏度的降低,增强体渗透率呈线性降低的趋势,RFUC的力学性能先升高后降低,这与苯乙烯分子的固化机制相关;3wt%硅烷偶联剂降低了苎麻的表面极性,改性后RFUC的渗透性和力学性能均得到提升。

陈雷[3](2020)在《树脂锚固剂填料的研究》文中认为树脂锚固剂(锚固剂)是由不饱和聚酯树脂、填料、促进剂、固化剂配制而成的粘稠状化学锚固粘接制品,广泛应用于矿山支护、隧道工程等领域,具有承载快、适用性强、锚固强度增长快等特点。锚固剂中,填料成分占比大,它的理化性质对锚固剂的热稳定性和强度影响较大,是影响锚固剂质量及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针对树脂锚固剂的生产及实践应用中出现的问题,选择树脂锚固剂的填料进行了研究。1.研究了锚固剂中石粉填料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对锚固剂热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影响锚固剂热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填料中的VO2、MnO2。当VO2或MnO2单独存在于填料中,且含量达到0.5%时,或当填料中同时含有0.2%的VO2和0.2%的MnO2时,锚固剂热稳定性不符合行业标准(不合格)。填料中含有1%还原铁粉时,锚固剂的凝胶速度变快。2.探讨了用粉煤灰对石灰石细石粉进行替代的可行性;摸索出适用于实际生产的粉煤灰改性方式;找到了粉煤灰用于树脂锚固剂生产时,改性效果最佳的硅烷偶联剂。结果表明,粉煤灰在干法改性条件下,即物料在80℃恒温下,用硅烷偶联剂喷洒混合改性处理后,粉煤灰替代石灰石填料中的细石粉用于生产树脂锚固剂抗压强度达到73.30MPa,较湿法改性效果更佳、更适宜生产实际条件。分别采用A151、KH550、KH560、KH570四种硅烷偶联剂对粉煤灰进行改性,改性后所配制的树脂锚固剂抗压强度分别为57.88MPa、56.37MPa、56.68MPa、75.62MPa,KH570较其余三种硅烷偶联剂的改性效果最优。即:在干法改性条件下KH570掺量为粉煤灰质量的1%时,改性后粉煤灰用于生产的,树脂锚固剂强度、抗拔力、锚固力均超过了国家标准要求,热稳定性好且树脂胶泥不分层,其它各项性能指标均合格。3.研究了树脂锚固剂抗压强度、热稳定性快速检测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树脂锚固剂的热稳定性检测,可以通过110℃条件下存放2h,并常温下冷却4h后,快速实现。树脂锚固剂的抗压强度性能,可以通过将抗压强度试块放置在80℃烘箱中15min,拿出在常温条件下自然冷却2h后,进行快速检测。图37 表21 式10 参89

王振宇[4](2020)在《聚酯型碳纤维上浆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CF/UPR)基复合材料以质量轻、强度高、价格低廉和固化速度快等优点,在轨道交通、风力发电、建筑材料和农村化粪池等领域广泛应用。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碳纤维生产企业在碳纤维生产上浆的过程中几乎都采用环氧树脂型上浆剂,由于固化机理不同导致上浆后的碳纤维与其它类型的树脂,如不饱和聚酯树脂、乙烯基树脂等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交联,使得纤维与树脂的界面结合能力变差。本课题为了提高碳纤维与不饱和聚酯树脂之间的界面结合能力,研发制备了一款新型的聚酯型碳纤维上浆剂。为了合成可以自乳化的上浆剂,首先利用缩聚反应合成端羧基的线性不饱和聚酯,随后加入环氧树脂和催化剂合成多羟基线性不饱和聚酯,以方便进一步对分子结构进行改性和修饰,接下来加入甲基四氢苯酐对产物进一步羧基化在分子链中引入亲水基团羧基,最后加入三乙胺和去离子水中和羧基即可得到聚酯型碳纤维上浆剂。对合成过程中的上浆剂分子链段结构的不同对上浆剂乳液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当采用脂肪族的己二酸、新戊二醇和马来酸酐作为原料时合成的上浆剂乳液最为稳定,乳液粒径大小约为152 nm左右,粒径分布PDI约为0.157,Zeta电位为-52.88 mV,表面张力为33.1 mN/m。在上述羧基化的分子结构中引入正硅酸乙酯(TEOS),所加入的TEOS在羧基存在的情况下会发生水解反应,随后加入三乙胺和去离子水中和羧基,即可得到原位合成纳米SiO2增强聚酯型上浆剂,考察了TEOS添加量对上浆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TEOS添加量为5 wt.%时,乳液具有较好的储存稳定性。将合成的上浆剂稀释后对碳纤维进行上浆处理,通过SEM、EDS、视频动态接触角测量仪对上浆前后碳纤维的表面形貌、元素分析和表面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上浆后碳纤维表面由于生产工艺原因而遗留下来的凹槽得到了有效的填充,纤维表面含胶量均匀,与未上浆碳纤维相比纤维表面O元素含量增加,当采用含有SiO2改性的上浆剂上浆后纤维表面增加了Si元素,通过SEM可以观察到碳纤维表面有SiO2突起,有利于与树脂之间发生机械啮合作用,进而提高CF/UPR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采用万能拉伸试验机对单向CF/UPR复合材料的ILSS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己二酸、新戊二醇和马来酸酐合成的上浆剂上浆后的CF/UPR复合材料的ILSS最高,较环氧树脂型上浆剂上浆后的CF/UPR提高42%。对于原位合成SiO2改性聚酯型碳纤维上浆剂中,当TEOS添加量为5 wt.%时,对复合材料的ILSS提高最明显,同比环氧型上浆剂上浆后的复合材料可以提高91%。

高阳[5](2020)在《不饱和聚酯树脂混凝土设计、性能及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温稳定性较差一直是困扰着沥青混合料路面使用的一个难题,尽管目前已有较多材料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改性,但是大多数材料依然未能改变其粘弹性的本质。不饱和聚酯树脂混凝土(UPC)是指利用不饱和聚酯(UP)作为粘结剂,将骨料及填料在引发体系作用下固化交联成的一种高性能复合材料。UPC具有抗压强度高,抗腐蚀性能强,可塑性高,固化成型快等优点,已应用于建筑、冶金等行业,然而在道路行业的研究及应用较少。为了便于UPC在道路行业的推广应用,本文对UPC的设计、路用性能、微观特性以及固化动力学进行研究。为了得到适于路用UPC的粘结材料,对间苯型、邻苯型、双环型以及双酚A型UP进行初选,以氧化甲乙酮(MEKP)以及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异辛酸钴以及N,N-二乙基苯胺为促进剂,对苯二酚作为阻聚剂,液态丁腈橡胶(LNBR)、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CTBN)以及聚醋酸乙烯(PAVc)为增韧剂,对UP的配比及改性进行研究。通过试验初选出两种树脂配比:(1)(间苯型UP以/双酚A型UP)树脂:BPO:N,N-二乙基苯胺:对苯二酚=100:1:0.5:0.06;(2)(间苯型UP以/双酚A型UP)树脂:MEKP:异辛酸钴:对苯二酚=100:1.5:0.75:0.04;综合考虑增韧剂改性UP的施工性能及力学性能,获得相容性良好、储存稳定、弯曲、拉伸、冲击韧性及低温蠕变性能优异的LNBR改性UP。结合UP本身的物理力学特性以及集料级配设计,提出基于体积参数的UPC设计方法,并对其试验检验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相较于连续级配,采用间断级配设计的UPC的整体力学性能更优;UPC的聚灰比宜控制在3.5-9.0%之间;车辙试验表明UPC高温稳定性明显优于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及弯拉试验表明UPC的抗弯曲变形能力及弯拉性能相对较弱;冻融循环试验更适于UPC的水损性能研究;综合UP力学性能以及成本,建议UPC空隙率宜控制在4.0%左右。利用上述的UPC设计方法,制备了UPC以及LNBR改性UPC,并对其路用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UPC的马歇尔稳定度、动稳定度、劈裂强度高于沥青混合料;UPC浸水残留稳定度大于100%,残留劈裂强度大于80%;UPC在高温及水耦合作用下具有优异的抗水损性能,在低温以及水耦合作用下水稳定性性能有所下降;UPC的弯拉性能介于水泥混凝土及沥青混合料之间,其弯拉强度大于路用水泥混凝土的强度,弯拉应变小于沥青混合料的应变;UPC具有良好的抗油侵蚀性能;UPC的力学性能在老化条件下随着老化时间增加出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用LNBR对于UPC进行改性后,尽管其马歇尔稳定度、动稳定度以及抗劈裂强度略有降低,但马歇尔流值、弯曲应变以及疲劳寿命明显提高。为了观察UP以及UPC的微观特性,利用分子动力学对UP及UPC进行计算模拟。根据UP分子结构及固化特性,提出适于UP固化的分子动力学模型。同时,利用分子动力学对UP与集料之间的界面关系进行模拟,获得UP与各集料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能。结果表明,集料中四种主要化学组分对UP的相互作用能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是Al2O3、Fe2O3、Ca O、Si O2。针对UPC的固化行为,通过改变UP、引发助剂、增韧剂、集料的种类,利用Kissinger方程和Crane方程,研究了UPC各组分对UP固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酚A型UP的表观活化能要高于间苯型UP的表观活化能;MEKP对UP的表观活化能的影响大于BPO的影响;LNBR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UP的固化动力学特征温度以及表观活化能;集料中各组分按对UP的固化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由强到弱排序为Al2O3、Fe2O3、Si O2、Ca O。

严旭明[6](2020)在《基于脂肪酸二聚体的柔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制备及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深入,石油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已引起各国重视,加快生物质原料的合理应用,提高生物基聚合物的研发水平将成为未来新材料与化工领域发展的重点。C36二聚脂肪酸(Dimer fatty acids,C36-DFA)是以妥尔油酸、大豆油酸、棉籽油酸、菜籽油酸等植物油脂为原料,通过Diels-Alder反应制备的含有长亚甲基链和多个不饱和双键的油脂衍生物。本文采用C36-DFA制备具有优秀综合性能的新型生物基不饱和聚酯树脂,以期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拓宽二聚脂肪酸的应用领域。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天然油脂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机械性能不足,不适合实际应用。通过C36二聚脂肪酸基不饱和聚酯和交联剂(苯乙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等)共聚制备出一系列具有共价和非共价网络的新型C36二聚体脂肪酸基不饱和聚酯。以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树脂的化学结构。由于聚合物的复合交联结构及其稳定的共价键和“粘性”氢键,UPR-St/AA和UPR-St/MAA树脂表现出优异的机械性能,包括良好的断裂伸长率(52.6%和57.3%),拉伸强度(15.2 MPa和17.1 MPa),弹性模量(327.1 MPa和316.8MPa)和抗弯强度(14.8 MPa和33.4 MPa),相较于UPR-St树脂均得到提升。微观形态分析表明,UPR-St树脂的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而UPR-St/AA和UPR-St/MAA树脂转变为韧性断裂。另外,热重分析、耐溶剂分析和自愈合测试结果表示该树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耐溶剂性和一定的自修复性能。(2)采用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C36二聚脂肪酸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合成及固化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进行研究。FTIR分析表明C36-DFA参与缩聚反应合成出C36-DFA改性聚酯。TGA分析表明,DFA-UPR树脂的初始分解温度高达197.83℃。同时,DFA-UPR树脂在Tm2温度下热失重速率为0.396%·℃-1,与UPR树脂相比降低了30.13%。对纯聚酯和C36-DFA改性聚酯树脂体系进行等温和非等温DSC测试。根据Kissinger方法和Crane方法得出DFA-UPR和UPR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活化能分别为32.99 kJ·mol-1和33.68kJ·mol-1;反应级数均为0.85;指前因子分别为1.89×104和3.11×104。DFA-UPR树脂固化反应符合Sesta’k-Berggren自催化模型。(3)采用乙二胺和己二胺分别对聚酯主链进行酰胺化改性,进一步提高氢键网络密度,赋予UPR-St/AA树脂更优异的性能。FTIR和1H NMR分析结果表明聚酯链中成功引入了酰胺基团。由于酰胺基团的引入增加了聚酯链段中氢键的活性位点,使得交联后的树脂中形成的氢键网络结构更加紧密,乙二胺和己二胺改性树脂(A-EDA和A-HDA)表现出优秀的机械性能。其中,A-EDA1.0树脂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为20.0 MPa、24.8 MPa和453.7 MPa,同比提高了31.58%、67.56%和38.70%;A-HDA1.0树脂为19.5 MPa、28.9 MPa和481.0 MPa,同比提高了28.29%、95.27%和47.05%。断面形貌分析表明添加量增大,过高的氢键密度阻碍能量通过分子链段之间的滑移进行消散,导致树脂强度和韧性的下降。此外,热重分析和耐溶剂分析显示A-EDA和A-HAD树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耐溶剂性。(4)聚酯的酰胺改性能有效提高树脂的机械强度,但会导致树脂的韧性有所下降,通过添加石墨烯共混改性来提高树脂的综合性能。研究发现,石墨烯均匀分散在树脂基体中,与树脂基体之间形成良好的界面作用,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和微裂纹诱导作用实现材料的增强增韧效果。其中,A-GF0.2树脂的拉伸性能最佳,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为20.21 MPa、209.04 MPa和82.72%,相对DFA/UPR树脂提高了40.93%、29.52%和72.59%。A-GF0.4树脂的弯曲强度最佳为26.97 MPa,相对DFA/UPR树脂提高了85.94%。树脂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A-GF0.4树脂的热稳定性表现最优异,Ti温度从196.3℃提升到200.2℃,第一热降解峰值温度Tm2提升到321.3℃。(5)用原位聚合制备MWCNTs-OH改性C36二聚脂肪酸基不饱和聚酯树脂,探究了掺入不同含量的MWCNTs-OH对DFA/UP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断面微观形貌、热稳定性以及耐溶剂性能的影响。经FTIR和SEM分析得出,MWCNTs-OH作为可反应型填料参与原位缩合反应,MWCNT/DFA/UPR树脂的断裂方式为韧性断裂。改性树脂的机械性能在碳纳米管添加量为0.6 wt%时达到最佳,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和弯曲强度达到20.00 MPa、364.51MPa、67.31%和17.69 MPa,分别提高了78.94%、111.02%、16.38%和70.03%,而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耐溶剂性能均得到有效地改善。

黄祖鑫[7](2020)在《玄武岩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试验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尤其是在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各高精尖领域,单一的传统材料已不能满足行业的材料性能要求。玄武岩纤维作为一种天然的矿物纤维,取材广且制备无污染,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能力强、与各类树脂、金属等材料间有良好的兼容性等特点,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一种纤维材料,与之相对应的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BFRP)也成为复合材料中的后起之秀。本文通过制备BFRP试件的基础力学试验、紫外线加速老化试验、抗腐蚀盐雾试验、超低温拉伸-弯曲试验,对比分析各试验所得的相关力学强度性能指标,获得BFRP的相对最佳配比方案及其在长时间紫外线老化、化学腐蚀、超低温(-60℃)环境下的性能变化规律,以探索BFRP在铁路防护栅栏立柱上的创新应用。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通过制定的以玄武岩纤维掺量、树脂基类型为变量的BFRP配合比方案,运用SMC-高温模压成型工艺,制备足量不同配比的试验试件;对试件进行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基本力学试验,得到各组试件的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等强度指标,综合分析各配比方案的优劣。得出结论:以邻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为基体的试件各强度指标值均普遍高于同等掺量的间苯型复合材料;玄武岩纤维掺量为30%时,试件的各强度指标值均普遍高于20%、40%掺量的同树脂基试件,以此得出相对最佳的BFRP配比方案A:短切玄武岩纤维掺量为30%,树脂基体采用邻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2)依据获得的配比方案A,设置是否加入0.03%的抗紫外线剂为变量,制备BFRP拉伸、弯曲试件,分别将试件在UVA-340紫外加速老化试验机中进行0h、104h、208h、520h时间的紫外线照射,再分别将试件进行拉伸、弯曲试验测试,对试验所获取的各强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到BFRP在长时间受紫外线老化照射下的性能变化规律:BFRP试件的各力学强度指标随紫外线照射时间的增加总体上都呈短期内先有小幅度上升再趋于稳定,最后再下降的过程;加入抗紫外线剂与否,试件在紫外线辐照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相近,但加入抗紫外线剂的试件的抗紫外老化性能要优于未加入试件40%左右;经520h紫外线照射后,BFRP试件的各力学强度下降幅度普遍都在6%以下,说明BFRP的抗紫外老化性能良好。(3)通过对配比方案A制备的FLS1/FWQ1试件组进行48小时的盐雾试验;对DLS1/DWQ1试件组进行超低温(-60℃)试验处理,再分别对试件进行拉伸、弯曲试验,对试验所获取的各强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到BFRP材料在盐雾腐蚀、超低温恶劣条件下的性能变化规律。试验表明:BFRP试件在经盐雾腐蚀48h后,其各强度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的幅度均在5%内;BFRP试件在超低温-60℃条件下与标椎实验室温度23℃相比,BFRP的拉伸强度下降最大为4.2%,断裂伸长率、弯曲弹性模量等性能均能保持不变,说明BFRP在较长时间高浓度盐雾腐蚀下能够保持其自身强度,低温环境对BFRP的强度影响极小,具有极强的耐久性能。(4)探究BFRP材料在铁路防护栅栏立柱上的创新应用,以BFRP材料作为方型钢立柱的外保护层所构成的新型防护立柱替代传统钢筋砼立柱的可行性表明:通过热熔模压成型工艺制成的新型立柱,具有质量轻便、强度刚度优越、耐久性能优异、运输安装便捷、后期维护方便等优势,可在多种情况下替代传统的钢筋砼立柱。

刘小峯,王秀玲,邹林[8](2019)在《2017-2018年国内外不饱和聚酯树脂工业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2017-2018年国内外不饱和聚酯树脂企业的运营情况,概述并分析了原料市场。综述了不饱和聚酯树脂工业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涉及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力学性能、阻燃性能、改性研究、生物基不饱和聚酯,以及新型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开发等。

王黎[9](2019)在《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涂料行业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开发出环境友好型涂料,降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排放,成为国内涂料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水性涂料具备低污染、技术相对成熟、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具有取代传统溶剂型涂料的潜力。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兼具两者优异性能,具备耐水性好、高硬度、表面光泽度高及良好耐候性等优点,是目前汽车表面涂层水性化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本研究采用熔融缩聚的合成方法,以新戊二醇(NPG)、2-丁基-2-乙基-1,3-丙二醇(BEPD)、三羟甲基丙烷(TMP)、苯酐(PA)、己二酸(AD)、顺丁烯二酸酐(MA)等为原料,二丁基氧化锡为催化剂,亚磷酸为抗氧剂制得不饱和聚酯(UPR)。在过氧化苯甲酰(BPO)的引发下,制得的不饱和聚酯(UPR)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2-HEMA)、丙烯酸丁酯(BA)以及丙烯酸(AA)等丙烯酸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经过中和剂中和后制得羟基型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以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CYMEL 303)氨基树脂为固化剂,制得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氨基烤漆。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TG)、凝胶渗透色谱(GPC)、极化曲线和涂膜性能测试对树脂水分散体及涂膜进行表征。本文探讨了聚合工艺、聚酯分子量、丙烯酸(AA)与2-丁基-2-乙基-1,3-丙二醇(BEPD)的用量、杂化比例以及丙烯酸树脂玻璃化温度对水性树脂及其涂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表明,选用无溶剂法的本体聚合制备分子量在1500左右、羟值为85的不饱和聚酯,2-丁基-2-乙基-1,3-丙二醇的用量为12%,丙烯酸的用量为12%,丙烯酸单体的玻璃化温度为19.8℃,杂化比例为1:0.6,中和度为105%,制得的树脂稳定性好。以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CYMEL 303)为固化剂,水性树脂/氨基固化剂配比为3:1,固化温度为150℃,固化时间为30min,制得的漆膜具备高光泽、高硬度、柔韧性好、抗冲击性和耐水性好等优点。在热贮存稳定性测试之后,其制备的漆膜依旧有较好的综合性能。本文以自制的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为基料,制备了水性金属烤漆涂料。通过实验确定,当颜基比为0.8:1,水性分散剂TEGO 750的用量为0.5%;润湿剂TEGO Wet 270的用量为0.5%;消泡剂BYK-028的用量为0.3%;流平剂BYK-333的用量为0.3%,制备的水性金属烤漆具备优异的性能,可以满足汽车表面涂层的应用。

王慧,邹林,刘小峯[10](2018)在《2016-2017年国内外不饱和聚酯树脂工业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2016-2017年国内外不饱和聚酯树脂企业的运营情况及原料市场动态。综述了不饱和聚酯树脂工业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涉及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力学性能、阻燃性和热性能等方面的改性,以及新型不饱和聚酯树脂及不饱和生物复合材料的开发。

二、我国不饱和聚酯树脂应用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不饱和聚酯树脂应用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石材的化学粘结与应用——填补粘结(一)(论文提纲范文)

3石材的填补性粘结(非结构性粘接)与产品应用
    3.1石材填补性粘接的意义与作用
    3.2石材填补性粘接剂的种类与性质
        3.2.1石材填补粘接剂的种类、成份
        3.2.2石材非结构粘接的粘接剂应达到的技术要求
        3.2.3石材填补、渗透胶粘剂的配方
    3.3石材填补,渗透粘接剂的应用
        3.3.1手工填补,渗透应用

(2)VARI工艺下植物纤维渗透性及其复合材料成型质量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1.2 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概述
    1.3 VARI成型技术概述
        1.3.1 VARI成型工艺的特点
        1.3.2 VARI成型工艺的材料要求
    1.4 VARI成型工艺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4.1 树脂体系黏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1.4.2 增强体渗透行为的模拟研究
        1.4.3 增强体渗透性及力学性能的工艺优化研究
    1.5 课题研究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苎麻织物退浆处理及树脂黏度特性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仪器及设备
        2.2.2 碱处理苎麻纤维
        2.2.3 碱处理退浆苎麻织物
    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1 苎麻纤维性能测试
        2.3.2 苎麻织物性能测试
        2.3.3 树脂体系的化学流变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碱处理对苎麻纤维性能的影响
        2.4.2 碱处理退浆对苎麻织物性能的影响
        2.4.3 191 型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化学流变性能分析
        2.4.4 树脂体系化学流变模型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铺层厚度对增强体渗透性及其复合材料成型质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仪器及设备
        3.2.2 RFUC的制备及树脂流动行为测试
    3.3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1 苎麻织物增强体孔隙率的计算
        3.3.2 苎麻织物增强体渗透率的计算
        3.3.3 RFUC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铺层厚度对增强体渗透性的影响
        3.4.2 铺层厚度对树脂流动模拟精度的影响
        3.4.3 铺层厚度对RFUC成型质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ARI工艺下渗透性和复合材料成型质量的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仪器及设备
        4.2.2 混杂铺层RFUC的制备
        4.2.3 不同树脂黏度RFUC的制备
        4.2.4 偶联剂改性RFUC的制备
    4.3 性能测试及表征
        4.3.1 苎麻纤维性能测试
        4.3.2 RFUC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玻璃纤维混杂铺层对RFUC渗透性及成型质量的影响
        4.4.2 树脂黏度对RFUC渗透性及成型质量的影响
        4.4.3 偶联剂改性对RFUC渗透性及成型质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3)树脂锚固剂填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树脂锚固剂概述
        1.1.1 不饱和聚酯树脂
        1.1.2 树脂锚固剂的填料
        1.1.3 树脂锚固剂常用促进剂和引发剂
        1.1.4 树脂锚固剂应用
    1.2 树脂锚固剂固化机理
    1.3 影响树脂锚固剂主要性能的因素
        1.3.1 树脂锚固剂的主要性能指标
        1.3.2 影响树脂锚固剂抗压强度、凝胶时间、热稳定性的因素
    1.4 树脂锚固剂发展展望
    1.5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技术路线
        1.6.1 实验流程
        1.6.2 实验方案
2 石粉的化学成分对树脂锚固剂热稳定性的影响
    2.1 前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填料的滴定分析实验
        2.3.2 填料的XRF表征定性定量分析
        2.3.3 石粉相关物理指标检测
        2.3.4 树脂锚固剂胶泥配制方法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树脂锚固剂石粉填料成分分析结果
        2.4.2 石粉物理指标测试结果
        2.4.3 在石粉中添加微量无机物后对锚固剂性能影响
        2.4.4 XPS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粉煤灰替代石灰石粉(细)作树脂锚固剂填料的研究
    3.1 前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石粉与粉煤灰的物性分析实验
        3.3.2 粉煤灰的表面改性实验
        3.3.3 粉煤灰替代细石粉作树脂锚固剂的性能测试实验
        3.3.4 BET表征分析
        3.3.5 SEM表征分析
        3.3.6 热重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石粉与粉煤灰的物性分析
        3.4.2 粉煤灰的表面改性
        3.4.3 粉煤灰替代细石粉作树脂锚固剂的性能测试
        3.4.4 BET表征分析
        3.4.5 SEM表征分析
        3.4.6 热重分析
        3.4.7 KH570改性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树脂锚固剂性能快速检测方法
    4.1 前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热稳定性快速检测实验
        4.3.2 强度快速检测实验
        4.3.3 SEM表征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热稳定性对比结果
        4.4.2 强度结果对比分析
        4.4.3 SEM表征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课题结论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聚酯型碳纤维上浆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碳纤维简介
    1.2 碳纤维上浆剂
        1.2.1 碳纤维上浆的目的
        1.2.2 碳纤维上浆剂的分类
        1.2.3 上浆剂的性能评价体系
        1.2.4 上浆剂的制备方法
        1.2.5 上浆剂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介绍
    1.4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理论
        1.4.1 碳纤维与复合材料界面层
        1.4.2 界面层作用机理
        1.4.3 碳纤维表面处理方式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碳纤维上浆剂的合成
        2.2.1 聚酯型碳纤维上浆剂的合成
        2.2.2 原位合成纳米SiO2 改性聚酯型上浆剂
    2.3 上浆剂性能的测试与表征
        2.3.1 酸值的测定
        2.3.2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
        2.3.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3.4 离心稳定性测试
        2.3.5 乳液粒径大小和分布
        2.3.6 Zeta电位分析
        2.3.7 表面张力分析
        2.3.8 上浆剂的热稳定性分析
        2.3.9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2.3.10 上浆剂冷冻传输扫描电镜分析
    2.4 碳纤维的上浆处理
        2.4.1 碳纤维的脱浆处理
        2.4.2 碳纤维的上浆处理
    2.5 上浆后碳纤维性能的测试
        2.5.1 碳纤维表面元素分析
        2.5.2 碳纤维表面能分析
        2.5.3 碳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2.6 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2.6.1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
        2.6.2 层间剪切强度分析
        2.6.3 复合材料断面形貌分析
第3章 不同分子链段结构对聚酯型上浆剂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合成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学结构的确认
        3.3.2 储存稳定性的分析
        3.3.3 乳液粒径大小及分布
        3.3.4 Zeta电位分析
        3.3.5 上浆剂乳液微球的冷冻电镜分析
        3.3.6 上浆剂热力学分析
        3.3.7 上浆后碳纤维表面能分析
        3.3.8 上浆后碳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3.3.9 复合材料ILSS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原位合成纳米SiO2 增强聚酯型碳纤维上浆剂
    4.1 引言
    4.2 合成过程
        4.2.1 侧链带有羧基的线性不饱和聚酯的合成
        4.2.2 原位合成SEAPE
        4.2.3 SEAPEs的制备
        4.2.4 上浆过程
        4.2.5 CF/UPR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上浆剂乳液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4.3.2 SEAPE离心稳定性分析
        4.3.3 SEAPE粒径分析
        4.3.4 碳纤维表面能表征
        4.3.5 热性能分析
        4.3.6 SEAPEs对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不饱和聚酯树脂混凝土设计、性能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UPC材料组成
        1.2.2 UPC的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1.2.3 UPC耐化学腐蚀性能
        1.2.4 UPC收缩性能及改性
        1.2.5 热固性树脂微观结构模拟研究
        1.2.6 UPC固化动力学
        1.2.7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饱和聚酯树脂(UP)及引发助剂选择
    2.1 UP及引发助剂
        2.1.1 UP
        2.1.2 引发剂
        2.1.3 促进剂
        2.1.4 阻聚剂
    2.2 树脂及引发助剂初选
        2.2.1 初选试验方案
        2.2.2 拉伸试验
        2.2.3 低温蠕变试验(BBR)
        2.2.4 粘度试验
    2.3 初选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拉伸性能
        2.3.2 低温蠕变性能
        2.3.3 粘度性能
    2.4 小结
第三章 UP改性及性能研究
    3.1 材料选择
        3.1.1 树脂
        3.1.2 引发助剂
        3.1.3 增韧剂
    3.2 UP改性
        3.2.1 UP改性过程
        3.2.2 改性UP相容性
        3.2.3 改性UP储存稳定性
        3.2.4 改性UP诱导时间
    3.3 改性UP性能研究
        3.3.1 弯曲性能
        3.3.2 拉伸性能
        3.3.3 冲击韧性性能
        3.3.4 低温蠕变性能
        3.3.5 老化性能
    3.4 小结
第四章 UPC材料组成设计
    4.1 UPC材料组成
        4.1.1 树脂
        4.1.2 引发助剂
        4.1.3 集料
    4.2 级配设计方案
    4.3 聚灰比范围确定
        4.3.1 最大聚灰比确定
        4.3.2 最小聚灰比确定
    4.4 不饱和聚酯混凝土体积特性
        4.4.1 UPC体积参数
        4.4.2 空隙率与体积参数之间的关系
    4.5 UPC性能检验
        4.5.1 马歇尔稳定度及流值
        4.5.2 抗水损性能
        4.5.3 高温车辙性能
        4.5.4 低温弯曲性能
        4.5.5 弯拉性能
        4.5.6 经济性分析
    4.6 UPC设计流程
    4.7 小结
第五章 UPC路用性能研究
    5.1 UPC制备
    5.2 路用性能分析
        5.2.1 容留时间
        5.2.2 高温稳定性能
        5.2.3 水稳定性能
        5.2.4 低温抗裂性能
        5.2.5 弯拉性能
        5.2.6 抗油侵蚀性能
        5.2.7 老化性能
        5.2.8 疲劳性能
    5.3 小结
第六章 UPC分子动力学模拟
    6.1 分子动力学简介
    6.2 UP分子结构确定
        6.2.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
        6.2.2 红外光谱试验分析
        6.2.3 核磁共振试验分析
    6.3 UP分子动力学模拟
        6.3.1 UP交联模型的建立
        6.3.2 UP物理特性模拟
        6.3.3 UP力学性能模拟
    6.4 UPC分子动力学模拟
        6.4.1 集料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6.4.2 UP与集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6.5 小结
第七章 UPC固化动力学研究
    7.1 UP固化动力学简介
    7.2 UPC固化动力学参数确定方案
        7.2.1 材料选择
        7.2.2 试验过程
    7.3 UPC固化动力学分析
        7.3.1 UP固化动力学特性
        7.3.2 引发助剂对UP固化动力学的影响
        7.3.3 增韧剂对UP固化动力学的影响
        7.3.4 无机填料对UP固化动力学的影响
    7.4 小结
结论与建议
    1.主要结论
    2.创新点
    3.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脂肪酸二聚体的柔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制备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油脂基聚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2.1 概述
        1.2.2 植物油及其衍生物合成的线性聚合物
        1.2.3 植物油及其衍生物合成的热固性聚合物
        1.2.4 二聚脂肪酸及衍生物合成的聚合物
    1.3 本论文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1.4 课题来源
第二章 C_(36)二聚脂肪酸基柔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及原料
        2.2.2 不饱和聚酯的合成
        2.2.3 C_(36)-DFA基柔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
    2.3 性能测试方法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2.3.3 机械性能分析
        2.3.4 断面形貌分析
        2.3.5 树脂自愈合分析
        2.3.6 热重分析
        2.3.7 耐溶剂性能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_(36)-DFA基不饱和聚酯的结构分析
        2.4.2 C_(36)-DFA基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红外分析
        2.4.3 机械性能分析
        2.4.4 微观形貌分析
        2.4.5 循环单轴拉伸试验
        2.4.6 自愈合性能测试
        2.4.7 热重分析
        2.4.8 耐溶剂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_(36)二聚脂肪酸基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及原料
        3.2.2 C_(36)-DFA基柔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
    3.3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3.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2 热重分析
        3.3.3 固化反应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FTIR分析
        3.4.2 热重分析
        3.4.3 固化动力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酰胺化改性C_(36)二聚脂肪酸基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及原料
        4.2.2 酰胺化改性C_(36) 二聚脂肪酸基柔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
    4.3 性能测试方法
        4.3.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4.3.3 拉伸性能分析
        4.3.4 弯曲性能分析
        4.3.5 断面形貌分析
        4.3.6 凝胶分数分析
        4.3.7 耐溶剂性能分析
        4.3.8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4.3.9 热重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改性不饱和聚酯的FTIR分析
        4.4.2 改性不饱和聚酯的1H NMR分析
        4.4.3 机械性能分析
        4.4.4 断面形貌分析
        4.4.5 凝胶分数分析
        4.4.6 耐溶剂性能分析
        4.4.7 DSC分析
        4.4.8 热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墨烯改性C_(36)二聚脂肪酸基不饱和聚酯树脂综合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仪器及原料
        5.2.2 GF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
    5.3 性能测试方法
        5.3.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5.3.2 拉伸性能分析
        5.3.3 弯曲性能分析
        5.3.4 热重分析
        5.3.5 断面形貌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FTIR分析
        5.4.2 机械性能分析
        5.4.3 微观形貌分析
        5.4.4 热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碳纳米管改性C_(36)二聚脂肪酸基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仪器及原料
        6.2.2 MWCNTs-OH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
    6.3 性能测试方法
        6.3.0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6.3.1 拉伸性能分析
        6.3.2 弯曲性能分析
        6.3.3 断面形貌分析
        6.3.4 热重分析
        6.3.5 耐溶剂性能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FTIR分析
        6.4.2 力学性能分析
        6.4.3 微观形貌分析
        6.4.4 热重分析
        6.4.5 耐溶剂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玄武岩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试验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对玄武岩纤维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组分和配比设计
    2.1 概述
    2.2 BFRP的原材料
        2.2.1 玄武岩纤维
        2.2.2 间苯型、邻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
        2.2.3 碳酸钙填料
        2.2.4 硅烷偶联剂、抗紫外线剂等各类添加剂
    2.3 BFRP配比设计
    2.4 BFRP试件制备工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BFRP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设计
    3.3 BFRP拉伸性能试验
        3.3.1 试验方法
        3.3.2 试验仪器
        3.3.3 试验步骤
        3.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BFRP弯曲性能试验
        3.4.1 试验方法
        3.4.2 试验仪器
        3.4.3 试验步骤
        3.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BFRP的抗紫外老化性能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BFRP紫外加速老化试验
        4.2.1 试验方法
        4.2.2 试验设计
        4.2.3 试验仪器
        4.2.4 试验步骤
    4.3 试验结果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BFRP的特殊耐久性能试验研究
    5.1 概述
    5.2 BFRP盐雾试验研究
        5.2.1 试验原理
        5.2.2 试验设计
        5.2.3 试验仪器
        5.2.4 试验过程
        5.2.5 试验结果数据分析
    5.3 BFRP超低温性能试验研究
        5.3.1 试验原理
        5.3.2 试验设计
        5.3.3 试验仪器
        5.3.4 试验步骤
        5.3.5 试验结果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
    6.1 概述
    6.2 铁路线路防护栅栏立柱工程问题
        6.2.1 盐泽土地区
        6.2.2 高寒、高海拔山区
    6.3 新型BFRP栅栏立柱的构成
    6.4 新型立柱制备工艺探索
    6.5 新型BFRP栅栏立柱与传统钢筋砼立柱对比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2017-2018年国内外不饱和聚酯树脂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市场动态
    1.1 国内动态
    1.2 国外动态
2 主要原料市场概况及分析
    2.1 苯乙烯
    2.2 顺酐
    2.3 丙二醇
    2.4 乙二醇
        1) 原油
        2) 石脑油
        3) 乙烯
3 不饱和聚酯树脂研究及应用进展
    3.1 力学性能
    3.2 阻燃性能
    3.3 改性研究
    3.4 生物基不饱和聚酯
    3.5 新型不饱和聚酯树脂
    3.6 其他
4 结语

(9)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水性涂料概述
        1.2.1 水性涂料的发展
        1.2.2 水性涂料的分类
    1.3 聚酯树脂概述
        1.3.1 聚酯树脂
        1.3.2 聚酯树脂的主要原料
        1.3.3 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1.3.4 聚酯树脂的水性化
    1.4 水性丙烯酸树脂概述
        1.4.1 水性丙烯酸树脂
        1.4.2 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
    1.5 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的研究
        1.5.1 “冷拼”法
        1.5.2 酯化法
        1.5.3 共聚接枝法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的合成研究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的制备
        2.2.1 聚酯树脂的合成
        2.2.2 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的合成
        2.2.3 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分散体的制备
    2.3 样品分析与性能测试
        2.3.1 酸值的测定
        2.3.2 固含量的测定
        2.3.3 转化率的测定
        2.3.4 粘度的测定
        2.3.5 pH的测定
        2.3.6 色度的测定
        2.3.7 红外光谱测试
        2.3.8 分子量分布测试
        2.3.9 贮存稳定性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原料的选择
        2.4.2 配方的设计
        2.4.3 反应时间对酸值的影响
        2.4.4 反应温度对酸值的影响
        2.4.5 催化剂的用量对酸值的影响
        2.4.6 抽真空时间对聚酯分子量的影响
        2.4.7 聚酯抗氧剂对合成的影响
        2.4.8 BEPD的用量对聚酯-丙烯酸树脂稳定性的影响
        2.4.9 醇酸摩尔比对聚酯分子量的影响
        2.4.10 引发剂的用量对聚酯-丙烯酸树脂合成的影响
        2.4.11 水性亲水单体AA对聚酯丙烯酸树脂合成的影响
        2.4.12 中和剂用量对聚酯丙烯酸树脂合成的影响
        2.4.13 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的红外光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和仪器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水性聚酯丙烯酸-氨基烤漆的制备
    3.4 样品分析与性能测试
        3.4.1 涂膜外观状态观察
        3.4.2 涂膜光泽度的测定
        3.4.3 膜层厚度的测定
        3.4.4 漆膜热重分析
        3.4.5 极化曲线分析
        3.4.6 粘度的测定
        3.4.7 红外光谱测定
        3.4.8 贮存稳定性的测定
        3.4.9 涂膜性能的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固化剂的影响
        3.5.2 不同聚酯分子量对聚酯-丙烯酸树脂涂膜性能的影响
        3.5.3 不同杂化比例对聚酯-丙烯酸树脂涂膜性能的影响
        3.5.4 丙烯酸树脂玻璃化温度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3.5.5 贮存时间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3.5.6 红外光谱分析
        3.5.7 热重分析
        3.5.8 极化曲线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性金属烤漆的制备与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和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水性金属烤漆涂料的制备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颜填料的选择与用量的影响
        4.4.2 分散剂的影响及用量
        4.4.3 润湿剂的影响及用量
        4.4.4 其他助剂的选择
    4.5 水性金属烤漆配方及性能评价
        4.5.1 水性金属烤漆配方
        4.5.2 涂膜性能的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课题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2016-2017年国内外不饱和聚酯树脂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市场动态
    1.1 国内动态
    1.2 国外动态
2 主要原料市场概况
    2.1 苯乙烯
    2.2 顺酐
    2.3 丙二醇
    2.4 乙二醇
3 不饱和聚酯树脂研究及应用进展
    3.1 力学性能
    3.2 阻燃性
    3.3 热性能
    3.4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回收
    3.5 其他
4 国外新型不饱和聚酯树脂及生物复合材料的开发
    4.1 新型不饱和聚酯树脂
    4.2 生物复合材料
5 结语

四、我国不饱和聚酯树脂应用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材的化学粘结与应用——填补粘结(一)[J]. 侯建华. 石材, 2021(06)
  • [2]VARI工艺下植物纤维渗透性及其复合材料成型质量的优化研究[D]. 苗冰杰.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3]树脂锚固剂填料的研究[D]. 陈雷.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4]聚酯型碳纤维上浆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振宇. 吉林化工学院, 2020
  • [5]不饱和聚酯树脂混凝土设计、性能及动力学研究[D]. 高阳. 长安大学, 2020(06)
  • [6]基于脂肪酸二聚体的柔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制备及改性研究[D]. 严旭明.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7]玄武岩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试验及应用研究[D]. 黄祖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2017-2018年国内外不饱和聚酯树脂工业进展[J]. 刘小峯,王秀玲,邹林. 热固性树脂, 2019(03)
  • [9]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杂化体的合成研究[D]. 王黎.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10]2016-2017年国内外不饱和聚酯树脂工业进展[J]. 王慧,邹林,刘小峯. 热固性树脂, 2018(03)

标签:;  ;  ;  ;  ;  

我国不饱和聚酯树脂应用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