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亲和群论文-赵晓军,张键,张贵,张园园,周洪友

营养亲和群论文-赵晓军,张键,张贵,张园园,周洪友

导读:本文包含了营养亲和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铃薯黄萎病,营养亲和群,生理小种,交配型

营养亲和群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军,张键,张贵,张园园,周洪友[1](2018)在《马铃薯黄萎病病原菌营养亲和群、生理小种、交配型鉴定以及致病力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引起马铃薯黄萎病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遗传变异和致病力的差异,对从内蒙古及其周边地区马铃薯发病株上分离得到的29株大丽轮枝菌的营养亲和群、生理小种和交配型进行了测定,利用伤根接种法进行致病力分化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29株马铃薯大丽轮枝菌菌株被划分为VCG2B、VCG4B和VCG4A叁个营养亲和群,其菌株数分别为11、2和16株;供试的29株菌株均鉴定为单一的2号生理小种和MAT1-2-1交配型。供试的29株大丽轮枝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NCP-1菌株的致病力最强,病情指数为83.33;而NWS-5菌株的致病力最弱,病情指数仅为10.85;不同营养亲和群菌株的平均致病力也存在显着差异,VCG4B型菌株的平均致病力最高,平均病情指数为67.18;其次为VCB2B型菌株,平均病情指数为42.50,而VCG4A型菌株致病力最弱,平均病情指数仅为20.54。(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维,吴礼和,付岗,杜婵娟,杨迪[2](2017)在《中国香蕉枯萎病菌营养亲和群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蕉枯萎病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侵染引起,病菌主要从香蕉根部侵入,蕉树一旦染病,则导致整株枯萎,直至病死,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选育抗病品种是最有应用前景的防治策略。然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异和进化,Foc现已分化出4个生理小种24个营养亲和群(Vegetative Compatibility Group,VCG)。明确香蕉枯萎病菌的群体多样性及其进化规律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子抗病育种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从全国各产蕉省区共采集分离获得香蕉枯萎病菌403株,经致病性测定确定为病原菌。借助国际通用标准菌株对香蕉枯萎病菌进行了营养亲和群测试,结果表明:我国香蕉枯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相当丰富,目前已鉴定出7个营养亲和群,分别为VCG0123、VCG0124、VCG0125、VCG01213、VCG0120/15、VCG01213/16和VCG01218。在所有类群中,以VCG01213/16数量最多,占41.7%;该群属于热带4号生理小种。香蕉枯萎病菌的群体多态性与地域分布密切相关,各省之间,不同VCG类群所占的比例存在很大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杨柳青[3](2012)在《不同营养亲和群向日葵黄萎病菌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向日葵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是在向日葵上发生的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在我国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甘肃等地区均有发生。本研究对采自我国不同向日葵产区的向日葵黄萎病病株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温度的培养可知黄萎病的发病消长时期及适应力,对其他寄主植物致病力的测定,了解向日葵黄萎病菌对其它寄主的致病性,通过1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向日葵黄萎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向日葵黄萎病菌遗传的差异性。1.不同亲和群的向日葵黄萎病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20d后,向日葵黄萎病菌丝在PDA中的生长速度不相同,菌丝在15℃~30℃均可生长,且生长温度25℃为最适温度,温度在30℃时菌株生长缓慢且菌丝稀疏。不同亲和群黄萎病菌在不同温度培养下,VCG1中的菌株生长速度最快,长势较好;VCG3次之,VCG2的生长速度最慢。2.多菌灵浓度在64μg/ml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不同浓度多菌灵对不同亲和群向日葵黄萎病菌的生长速度有影响,菌落的生长速度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来自VCG2中的7号菌株的耐药性最弱,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1.549μg/ml,对VCG1中的85号菌株的抑制效果最差,EC5o为2.988μg/ml; VCG2、VCG3与VCG1相比耐药性弱且抑菌效果好,对VCG1的抑菌效果最差。3.不同亲和群向日葵黄萎病菌在不同寄主上表现的致病类型也不相同。30株向日葵黄萎病菌株在向日葵以及棉花上表现的致病性最强,对辣椒的致病性最弱。不同亲和群的30株黄萎病菌菌株在向日葵上表现致病性最强的为VCG1,同样在棉花、黄秋葵、苜蓿、茄子、番茄、辣椒上致病性也最强,从病情指数来看,VCG1的致病性也高于VCG2、VCG3。4.通过对100株向日葵黄萎病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研究,ISSR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不同亲和群向日葵黄萎病菌株间的扩增产物,可明显显示出多态性,以对4个引物(889、842、885和818)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根据ISSR标记的数据可得到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其变异范围为0.51-0.97,此数据表明部分不同亲和群菌株间的遗传差异性较大。根据聚类分析图的划分结果从菌株间的亲和性关系分析,同一亲和群的菌株多数可聚在一组,表明100株菌株的划分与其亲和群有明确的关联,遗传上的相似性也因亲和群相同表现出相似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陈强,张金霞[4](2010)在《真菌营养亲和群鉴定方法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营养不亲和鉴定的通常方法是将菌株两两对接,观察它们之间是否产生拮抗反应,此方法简单且成本低,但是因每个菌株要与其余菌株配对,若测试菌株多,则工作量大。为了减少工作量,提高效率,将配对方式加以优化,仅利用3个培养皿即可得到7个菌株之间的营养亲和关系,结果直观清晰,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节省了材料和时间,并且降低了接种过程中污染风险。(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杨金红[5](2009)在《新疆11种豆科作物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营养亲和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新疆11种豆科作物病株上或病株根围土样中分离纯化出250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DC),番红O-KOH染色后观察细胞核数目,经测试全部菌株均为多核,用标准菌株测定融合群,250个菌株分属为AG-1、AG-2、AG-3、AG-4和AG-5共5个融合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6.4%、33.2%、0.4%、32.4%和17.6%,营养亲合群判别结果表明,AG-1、AG-2、AG-4和AG-5下各有2个VCG,说明新疆豆科作物立枯丝核菌各主要菌丝融合群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化。(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09年06期)

潘月敏,营金凤,高智谋[6](2009)在《棉花红腐病菌nit突变体筛选及营养亲和群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安徽不同地区分离的棉花红腐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单孢株为供试菌株,在含KClO3培养基上诱导筛选获得抗氯酸盐的硝酸盐营养缺陷型(nit)突变株232株,根据在MM、NM、HM等3种不同氮源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划分出nit A、nit B、nit Cn、it D 4种突变类型,其中nit A出现频率最高,179株,占总体的77%;nit B 25株,占总体的11%;nit C 24株,占总体的10%;nit D最少,4株,占总体的2%。将各菌株的nit A突变株和测试菌株的nit B或nit C配对,结果12个菌株分为6个不同的营养体亲和群(VCGs),其中3个VCGs各含1个菌株,另外3个VCGs各含3个菌株。结果还表明,来源于同一野生菌株的不同类型nit突变体间或同一VCG不同野生菌株的nit突变体间可产生互补反应而形成亲和带,其中以nit B型突变株互补性最好,在利用nit突变体测定营养体亲和性时作为标准菌株;来源于不同VCG的nit突变体间不能产生互补反应。(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白剑宇[7](2007)在《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及营养亲和群遗传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形态学鉴定,利用营养亲合群法和指纹图谱扩增技术对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的营养亲合群遗传分化以及各亲合群与生理小种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旨在明确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的种群分布、生理小种种类和营养亲和群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供试的349个菌株可划为I、II、III叁个类群,第一类群自身亲和,与7号小种标准菌株亲和,不与3号、8号小种标准菌株亲和,暂命名为VCG-xj1;第二、叁类群自身亲和,与3号、7号、8号标准菌株均不亲和,暂命名为VCG-xj2和VCG-xj3,其中第一类群中的菌株,属于7号小种,分布于新疆各采样点,未知类群(II、III)零星分布。由此说明7号小种仍是新疆的优势小种,但也不排除存在其它小种的可能,这与1998年张莉、李国瑛等对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结果基本一致,也与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报道基本一致,说明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的群体结构基本稳定,但对未知的亲合群种类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利用现代生化技术,通过指纹图谱扩增分析对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的种群遗传进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不同亲和群代表菌株与3号小种对照亲缘关系较远;而与7号、8号小种菌株对照的亲缘关系较近,与8号菌株亲缘关系较近这一点与前人所得结果有所差异。同一亲合群不同地区的代表菌株遗传分化存在差异。Ⅱ组、Ⅲ组中的菌株与供试的其它菌株亲缘关系较远,菌株的归属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由此结合营养亲和群测定结果可知新疆仍以7号小种为优势小种,且不同菌株及亲合群间其遗传分化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漆艳香,谢艺贤,张欣,蒲金基,张辉强[8](2006)在《海南香蕉枯萎病菌营养亲和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海南省各市县香蕉种植区采集发病的香蕉和粉蕉植株近地面茎段维管束病变的样本,经分离纯化获14个单孢菌株。经寄主致病性测定表明:粉蕉分离物皆为香蕉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香蕉分离物则为4号生理小种。利用氯酸钾诱变这14个枯萎菌株共产生104个抗氯酸盐突变体,诱发获得67个nit突变株,其中nitl型58株,nitM型6株,nit3/nit8型3株。将获得的nit突变株做营养亲和性配对反应,可将14个菌株分为2个亲和群,其中VCG1包括7个菌株,且全为1号生理小种,VCG2则由7个4号小种菌株组成。(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邓振山,郭庆元,张宝成,孙志宏,周茂林[9](2006)在《新疆北疆棉田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营养亲和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新疆北疆棉区采集了典型的棉花立枯病病苗及棉田土标样686份,按常规分离方法分离得到399个分离物,从中鉴定出272个纯化的立枯丝核菌(Rhizotonia solaniKühn)菌株,经玻片吉姆萨氏染剂(Gimsa′sstain)染色程序观察细胞核数目,全部测试菌株均属于多核。用标准菌株,通过载玻片菌丝融合实验测定,将纯化的272个菌株划归为3个菌丝融合群:AG-2、AG-4和AG-5,分别占总菌株的6.24%、84.2%和1.1%。另有23个菌株不与任何标准菌株融合,占8.46%,说明新疆北疆棉田立枯丝核菌的优势菌系是多核丝核菌的AG-4融合群。通过从10种不同配方的培养基中筛选的效果好的麦芽蛋白胨(MPDA)配方培养基(Ⅱ)进行对峙培养,以建立标准菌株,将纯化获得的272个丝核菌菌株,划分为6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研究说明新疆北疆地区棉田立枯丝核菌各菌丝融合群内确有不同程度的分化。(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肖荣凤,蓝江林,刘波,朱育菁,郑雪芳[10](2005)在《瓜类尖孢镰刀菌营养亲和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土传病原真菌,寄主范围广泛,可引起100多种植物维管束萎蔫,导致作物枯萎病,其种内的致病菌株具有高度的寄主专化性。真菌的营养亲和性(vegetative compatibility groups,VCG)是依靠其菌自身的遗传特征进行种下分类的,其真菌的遗传变异性、种群地理分布、流行规律、专化型、生理小种鉴定、致病性变异以及生物防治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瓜类枯萎病在福建省普遍发生,为害严重,本研究旨在研究福建省瓜类尖孢镰刀菌菌株的营养亲和群(VCGs),为菌株专化型的划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期刊2005-06-30)

营养亲和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香蕉枯萎病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侵染引起,病菌主要从香蕉根部侵入,蕉树一旦染病,则导致整株枯萎,直至病死,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选育抗病品种是最有应用前景的防治策略。然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异和进化,Foc现已分化出4个生理小种24个营养亲和群(Vegetative Compatibility Group,VCG)。明确香蕉枯萎病菌的群体多样性及其进化规律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子抗病育种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从全国各产蕉省区共采集分离获得香蕉枯萎病菌403株,经致病性测定确定为病原菌。借助国际通用标准菌株对香蕉枯萎病菌进行了营养亲和群测试,结果表明:我国香蕉枯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相当丰富,目前已鉴定出7个营养亲和群,分别为VCG0123、VCG0124、VCG0125、VCG01213、VCG0120/15、VCG01213/16和VCG01218。在所有类群中,以VCG01213/16数量最多,占41.7%;该群属于热带4号生理小种。香蕉枯萎病菌的群体多态性与地域分布密切相关,各省之间,不同VCG类群所占的比例存在很大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营养亲和群论文参考文献

[1].赵晓军,张键,张贵,张园园,周洪友.马铃薯黄萎病病原菌营养亲和群、生理小种、交配型鉴定以及致病力差异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8

[2].王维,吴礼和,付岗,杜婵娟,杨迪.中国香蕉枯萎病菌营养亲和群研究初报[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3].杨柳青.不同营养亲和群向日葵黄萎病菌特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4].陈强,张金霞.真菌营养亲和群鉴定方法的改进[J].微生物学杂志.2010

[5].杨金红.新疆11种豆科作物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营养亲和群研究[J].植物保护.2009

[6].潘月敏,营金凤,高智谋.棉花红腐病菌nit突变体筛选及营养亲和群测定[J].棉花学报.2009

[7].白剑宇.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及营养亲和群遗传分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

[8].漆艳香,谢艺贤,张欣,蒲金基,张辉强.海南香蕉枯萎病菌营养亲和群研究[J].果树学报.2006

[9].邓振山,郭庆元,张宝成,孙志宏,周茂林.新疆北疆棉田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营养亲和群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6

[10].肖荣凤,蓝江林,刘波,朱育菁,郑雪芳.瓜类尖孢镰刀菌营养亲和群的研究[C].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2005

标签:;  ;  ;  ;  

营养亲和群论文-赵晓军,张键,张贵,张园园,周洪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