鲃亚科论文-黄镇宇

鲃亚科论文-黄镇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鲃亚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鲃亚科,野鲮亚科,DNA条形码,细胞色素C氧化酶I

鲃亚科论文文献综述

黄镇宇[1](2018)在《部分中国鲤科(鲃亚科及野鲮亚科)的DNA条形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鲤科(Cyprinidae)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亚目(Cyprinoidei),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日本、东印度群岛、非洲以及北美洲,在全球淡水捕捞业及养殖业中均占着较大比重,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近年内,受环境污染、生境破坏和不适当的鱼类资源利用等因素影响,中国鲤科鱼类面临着低龄化、个体小型化及种群规模减少等问题,亟待相关的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其中,作为鲤科的2类代表鱼类,鲃亚科(Barbinae)及野鲮亚科(Labeoninae)的部分物种种间形态相似,缺乏明显的分类特征,其物种鉴定容易发生错误。为探讨中国鲃亚科、野鲮亚科鱼类的分类地位,本研究测定了采自13省46种共计377尾样本的COI序列并结合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的6属8种共计27条序列进行相关的DNA条形码分析,结果如下。鲃亚科在基于k2p模型的邻接树上形成31个明显分支,分支间平均遗传距离(14.20%)约为分支内平均遗传距离(0.5%)的28.40倍。其中,北江光唇鱼(Acrossocheilus beijiangensis)、侧条光唇鱼(Acrossocheilus parallens)、带光唇鱼(Acrossocheilus cinctus)、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温州光唇鱼(Acrossocheilus wenchowensis)、吉首光唇鱼(Acrossocheilus jishouensis)、南方白甲鱼(Onychostoma gerlachi)、细尾白甲鱼(Onychostoma lepturum)、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um)、高体白甲鱼(Onychostoma alticorpus)、卵形白甲鱼(Onychostoma ovalis)、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云南倒刺鲃(Spinibarbus yunnanensis)、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鲈鲤(Percocypris pingi)、少鳞舟齿鱼(Scaphiodonichthys acanthopterus)、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黑脊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大鳞四须鲃(Barbodes vernayi)、细尾长臀鲃(Mystacoleucus lepturus)、长臀鲃(Mystacoleucus marginatus)、斑尾小鲃(Puntius sophore)、中国结鱼(Tor sinensis)、异斑小鲃(Puntius ticto)、史尼氏小鲃(Puntius snyderi)等27种鱼类均独立形成单个分支,支持其分类有效性。其余种类出现混杂分布,推测长鳍光唇鱼(Acrossocheilus longipinnis)和虹彩光唇鱼(Acrossocheilus iridescens)属同种异名,细身光唇鱼(Acrossocheilus elongatus)和细长白甲鱼(Onychostoma elongatum)属同种异名,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的后鳍吻孔鲃(Poropuntius opisthopterus)序列和云南吻孔鲃(Poropuntius huangchuchieni)则存在以下可能:1)属于同一物种。2)属于不同物种,从Genbank下载的疏斑小鲃(Puntius paucimaculatus)序列PunpauYunN1可能隶属条纹小鲃(Puntius semifasciolatus)。此外,中国结鱼进一步分成2组,组间的遗传距离达到5.50%,高于一般物种的种内遗传距离(2%),表明其中存在隐藏的多样性。野鲮亚科在基于k2p模型的邻接树上形成了18个明显分支,分支间的平均遗传距离(12.29%)约为分支内平均遗传距离(0.29%)的42.38倍。其中卷口鱼(Ptychidio jordani)、泉水鱼(Semilabeo prochilus)、岩鲮(Semilabeo notabilis)、直口鲮(Rectoris posehensis)、巴马缨鱼(Pseudocrossocheilus bamaensis)、双珠盘鮈(Discogobio bismargaritus)、长鳔盘鮈(Discogobio macrophysallidos)、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洞庭华鲮(Bangana tungting)、华鲮(Sinilabeo rendahl)、纹唇鱼(Osteochilus salsburyi)、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条纹墨头鱼(Garra fasciacauda)、印度墨头鱼(Garra salweenica)、缺须盆唇鱼(Placocheilus cryptonemus)、东方墨头鱼(Garra orientalis)均独立形成单个分支,支持其分类有效性。无须墨头鱼(Garra imberba)和墨头鱼(Garra pingi pingi)混杂在同一分支,该分支的分支内遗传距离仅为2%,推测2者为同种异名。上述各种类的聚集还有可能是杂交所致,需结合核基因测序手段进一步分析。总而言之,鲃亚科、野鲮亚科中许多种类的形态相似,DNA条形码技术可提高对鲃亚科、野鲮亚科鉴定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刘永杰,李永项,李红,牛元哲,刘璠[2](2017)在《柴达木盆地渐新世鲃亚科化石新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在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渐新世新发现了一件保存较完整的鲤科鲃亚科鱼类化石,化石体长194 mm,出露部分长211 mm,体延长,稍侧扁,咽骨细长,呈镰状弯曲;咽齿3行,圆柱状,末端尖且稍弯曲。新材料的体型、咽骨形态及咽齿齿式与光唇鱼属、圆唇鱼属和四须鲃属3属特征相近,仅在体长与头长的比值上有一定区别。通过特征比较发现,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渐新世新发现的鲃亚科鱼类与光唇鱼属、圆唇鱼属和四须鲃属有一定的亲缘关系。鲃亚科化石在研究区属首次发现,且是青藏高原地区首次发现的较为完整的渐新世鲃亚科化石。根据现生鲃亚科的栖息环境推测,研究区当时应为淡水湖泊环境,海拔高度在1 250~2 500 m。(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李云臻,李俊,徐伟江,范丽仙,潘晓赋[3](2017)在《基于12S rDNA和16S rDNA部分序列对澜沧江流域景洪段5种鲃亚科(Barbinae)鱼类的进化地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PCR扩增了澜沧江流域景洪段鲃亚科(Barbinae)短吻鱼(Sikukia gudgeri)、黄尾短吻鱼(S.flavicaudata)、中国结鱼(Tor sinensis)、云南四须鲃(Barbodes huangchuchieni)和长臀鲃(Mystacoleucus marginatus)共5种鱼的线粒体12S rDNA和16S rDNA部分片段,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基于12S rDNA和16S rDNA重建NJ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中国结鱼与野鲮亚科(Labeoninae)亲缘关系较近;云南四须鲃与短吻鱼和黄尾短吻鱼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长臀鲃次之.基于12S rDNA和16S rDNA序列的遗传学特征佐证了鲃亚科不是一个单系群,四须鲃属(Barbodes)为鲃亚科鱼类进化最原始的属这一观点有待商榷.(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朱定贵,朱瑜,蓝家湖[4](2011)在《中国鲃亚科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黄田金线鲃(鲤形目:鲤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记述了采自广西贺州市贺江水系——洞穴的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命名为黄田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huangtianensis Zhu,Zhu et Lan sp.nov.)。新种眼睛正常,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后缘无锯齿,与属内同分布在贺江水系的已知种季氏金线鲃及邻近漓江水系的桂林金线鲃相似,但新种侧线鳞为52~59枚,侧线上鳞17~23,侧线下鳞16~17,围尾柄鳞40~46,鳃耙9~10,眼径为体长的4.3%~5.4%,眼间距为体长的9.2%~9.6%,口宽为体长的6.0%~7.3%,与季氏金线鲃和桂林金线鲃有明显区别。(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田辉伍[5](2010)在《怒江两种鲃亚科鱼类的生物学与资源量初步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形态特征、年龄、生长、食性、繁殖、种群现状及种群动态等方面对2006年—2008年采自怒江的后鳍吻孔鳃(Poropuntius opisthopterus)和保山新光唇鱼(Neolissochlus wynaadensis)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形态特征:Fisher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鱼类在侧线鳞数、背鳍前鳞数、围身体鳞数、尾柄长/尾柄高、背鳍前距/背鳍后距等方面有显着差异(P<0.01)。结果显示从形态特征上可以区分后鳍吻孔鲃和保山新光唇鱼;2、年龄与生长:两种鱼类均采用耳石为最终年龄鉴定材料,脊椎骨和鳞片为辅助鉴定材料。样本中后鳍吻孔鳃由1~11龄11个年龄组组成,体长50~350mm,体重2.1~1900.0g,保山新光唇鱼由2~10龄9个年龄组组成,体长72~455mm,体重6.6~2750.5g。两种鱼类均具生长速度较慢、L∞值相对较大和拐点年龄较高的共同特性,由退算体长估算出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分别为:后鳍吻孔鲃L∞=497.66mm,k=0.117/年,t0=0.571年,ti=10.79年;保山新光唇鱼L∞=667.95mm,k=0.120/年,t0=0.783年,ti=10.65年;3、食性特征:两种鱼类消化系统结构相似,食物中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重量指数%W>60%),兼有植物碎片、落水昆虫和浮游植物等,其中有13种饵料生物相互重迭。饵料生物中的无脊椎动物大多属于营底栖或中下层自游泳生活的生物类群。初步判定后鳍吻孔鳃和保山新光唇鱼为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鱼类;4、繁殖特征:两种鱼类性比分别为后鳍吻孔鳃1:1.59,保山新光唇鱼1:1.73。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分别为后鳍吻孔鳃177mm,相应年龄为4.32龄,保山新光唇鱼为230mm,相应年龄为4.29龄;5月为两种鱼类的繁殖高峰期,属一次性产卵类型鱼类,成熟卵径分别为1.33±0.17mm和1.35±0.20mm;相对怀卵量分别为后鳍吻孔鳃24.68±9.36粒/g,保山新光唇鱼17.99±3.73粒/g;5、种群现状及种群动态:以20种已知生活史类型鱼类为参照物,判断两种鱼类均为偏k选择型鱼类;根据体长股分析(LCA)模型,2006-2008年后鳍吻孔鳃和保山新光唇鱼的年平均资源量为6.58×104kg和8.03×104kg,对应年平均资源数量为0.76×106尾和0.29×106尾。根据B—H动态综合模型,两种鱼类当前开发率(Ecur)均高于最佳渔业开发率(Emax),且当前渔业点Ecur和Lc/L∞均位于渔获量等值曲线的D象限,评估结果显示两种鱼类均处于过度利用状态。建议降低捕捞强度,提高捕捞规格,以保证两种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周解,张春光,何安尤[6](2006)在《中国广西金线鲃属盲鱼一新种及其生境(鲤科,鲃亚科)》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年8月28日在广西田林县平山乡一洞穴地下河中采到1尾鱼类标本.经鉴定为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鱼类1新种,定名为田林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tianlinensis sp. nov.。鉴别特征:眼退化;吻突出,呈鸭嘴状;头后部急剧隆起,形成一向前不分叉的额骨;新鲜标本体半透明。新种与白斑金线鲃S.albeoguttatus、鸭嘴金线鲃S.anatirostris、无眼金线鲃S. anophthalmus和透明金线鲃S.hyalinus较相近,而与其他已知种不同。模式标本保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本文来源于《广西水产研究所论文集(2001—2005)》期刊2006-10-01)

周解,张春光,何安尤[7](2004)在《中国广西金线鲃属盲鱼一新种及其生境(鲤科,鲃亚科)》一文中研究指出20 0 2年 8月 2 8日在广西田林县平山乡一洞穴地下河中采到 1尾鱼类标本 ,经鉴定为鲤科亚科金线属鱼类 1新种 ,定名为田林金线Sinocyclocheilustianlinensissp .nov .。鉴别特征 :眼退化 ;吻突出 ,呈鸭嘴状 ;头后部急剧隆起 ,形成一向前不分叉的额骨 ;新鲜标本体半透明。新种与白斑金线S .albeoguttatus、鸭嘴金线S .anatirostris、无眼金线S .anophthalmus和透明金线S .hyalinus较相近 ,而与其他已知种不同。模式标本保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蓝家湖,赵亚辉,张春光[8](2004)在《中国广西金线鲃属一新种(鲤形目,鲤科,鲃亚科)》一文中研究指出20 0 1年 5月作者于广西环江县驯乐乡顺宁村采集到金线属盲鱼 5尾 ,经鉴定为一新种。新种眼睛完全退化 ,头后急剧隆起但尚未形成额骨突等体型特征与无眼金线SinocyclocheilusanophthalmusChenetChu ,1988相似 ,而明显有别于属内其他物种。但两者在以下性状上又存在明显区别 :1)新种背鳍硬刺纤弱 ;而无眼金线的背鳍硬刺比较粗壮 ;2 )新种背部自额骨后隆起 ,但是额骨顶部并不隆起 ;无眼金线则自眼眶上方的额骨顶部开始显着隆起 ,直至肩部 ;3)新种侧线平直 ;无眼金线的侧线在腹鳍和臀鳍之间的上方有一比较明显的向上弯曲 ;4 )新种胸鳍长 ,超过腹鳍起点 ;无眼金线胸鳍不超过腹鳍起点 ;5 )分布区亦有所不同 ,新种分布于柳江水系 ;无眼金线则分布于南盘江水系。此外 ,在一些可测性状上二者亦有区别 ,在标准长与体高和头长的比例、尾柄长与尾柄高的比例、侧线鳞的数目等性状上都有所差异。(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陈,旻[9](2001)在《广西鲤科鱼类研究 Ⅲ.鳅鮀亚科、鱊亚科、鲃亚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记载了广西鲤科鱼类叁个亚科的鱼类47种和亚种(新记录18种),其中鳅鮀亚科3种、(?)亚科10种、鲃亚科34种和亚种。对与《广西淡水鱼类志》记载有出入的物种作了说明;对某些物种的资源状况作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张春光,赵亚辉[10](2001)在《中国鲃亚科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及其生态和适应(鲤形目:鲤科)》一文中研究指出1999年 11月在广西都安县下坳乡一岩洞地下水中采到 1尾鱼类标本 ,经鉴定为金线属一新种。新种与大鳞金线S .macrolepis和陆良金线S .macroscalus相近。但新种在背腹鳍相对位置以及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后缘具锯齿等方面与上述两种存在明显差异 ;特别是该新种仅局限分布于洞穴中 ,就其生境来说也与上述两种更为不同。此外 ,新种头长与吻长和头长与眼径的比例是目前该属内已知最小的 ,眼明显偏大 ,反映出其对弱光生境条件的适应。(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鲃亚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研究在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渐新世新发现了一件保存较完整的鲤科鲃亚科鱼类化石,化石体长194 mm,出露部分长211 mm,体延长,稍侧扁,咽骨细长,呈镰状弯曲;咽齿3行,圆柱状,末端尖且稍弯曲。新材料的体型、咽骨形态及咽齿齿式与光唇鱼属、圆唇鱼属和四须鲃属3属特征相近,仅在体长与头长的比值上有一定区别。通过特征比较发现,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渐新世新发现的鲃亚科鱼类与光唇鱼属、圆唇鱼属和四须鲃属有一定的亲缘关系。鲃亚科化石在研究区属首次发现,且是青藏高原地区首次发现的较为完整的渐新世鲃亚科化石。根据现生鲃亚科的栖息环境推测,研究区当时应为淡水湖泊环境,海拔高度在1 250~2 500 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鲃亚科论文参考文献

[1].黄镇宇.部分中国鲤科(鲃亚科及野鲮亚科)的DNA条形码分析[D].暨南大学.2018

[2].刘永杰,李永项,李红,牛元哲,刘璠.柴达木盆地渐新世鲃亚科化石新发现[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李云臻,李俊,徐伟江,范丽仙,潘晓赋.基于12SrDNA和16SrDNA部分序列对澜沧江流域景洪段5种鲃亚科(Barbinae)鱼类的进化地位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朱定贵,朱瑜,蓝家湖.中国鲃亚科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黄田金线鲃(鲤形目:鲤科)[J].动物学研究.2011

[5].田辉伍.怒江两种鲃亚科鱼类的生物学与资源量初步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6].周解,张春光,何安尤.中国广西金线鲃属盲鱼一新种及其生境(鲤科,鲃亚科)[C].广西水产研究所论文集(2001—2005).2006

[7].周解,张春光,何安尤.中国广西金线鲃属盲鱼一新种及其生境(鲤科,鲃亚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4

[8].蓝家湖,赵亚辉,张春光.中国广西金线鲃属一新种(鲤形目,鲤科,鲃亚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4

[9].陈,旻.广西鲤科鱼类研究Ⅲ.鳅鮀亚科、鱊亚科、鲃亚科[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

[10].张春光,赵亚辉.中国鲃亚科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及其生态和适应(鲤形目:鲤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1

标签:;  ;  ;  ;  

鲃亚科论文-黄镇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