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稻恶苗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恶苗病,木霉菌,杀菌剂
水稻恶苗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王兵[1](2019)在《木霉菌和化学药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效果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全国各个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主要由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引起。对水稻的生长威胁很大,发生时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会导致高达50%以上的产量损失。长期以来,水稻恶苗病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剂进行拌种处理。近年来,恶苗病的发生日益严重。在长期使用单一药剂以及长时间采取低浓度浸种消毒使恶苗病菌形成了耐药性菌,产生了抗药性。由于生物防治技术的日趋成熟,木霉在植物病害生防中的应用潜力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不断有所突破。本试验试图从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角度进行研究,探寻单一类型的杀菌剂对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以及木霉菌对恶苗病菌的拮抗作用和两者联合使用对恶苗病菌的抑菌效果;【材料与方法】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木霉菌对药剂的敏感性测定和木霉菌提取液对水稻恶苗病的抑制作用,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叁种木霉菌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情况和杀菌剂与木霉菌混用对水稻恶苗病的抑菌率;【结果与分析】氟环唑的EC50值为0.012mg/L,氰烯菌脂的EC50值为0.992mg/L,咯菌腈的EC50值为0.216mg/L,啶酰菌胺的EC50值为54.95mg/L。其中,氟环唑、咯菌腈和氰烯菌脂的EC50值均小于1,对恶苗病菌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啶酰菌胺的EC50值为54.95mg/L,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差。绿色木霉、长枝木霉和哈茨木霉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在第9d时抑制率分别为77.73%、79.63%和54.44%。木霉菌的提取液对恶苗病菌的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率随之升高。其中,绿色木霉的提取液在75%时的浓度抑制率最高为68.72%。绿色木霉、哈茨木霉和长枝木霉对4种杀菌剂中的氟环唑和咪鲜胺和咯菌腈敏感,在5个浓度梯度中均不生长。对啶酰菌胺和氰烯菌脂表现出良好的耐药性。通过啶酰菌胺和氰烯菌脂与绿色木霉、长枝木霉和哈茨木霉联用对水稻恶苗病进行抑菌试验。氰烯菌脂与绿色木霉、哈茨木霉和长枝木霉菌的联和使用效果明显高于啶酰菌胺与绿色木霉、长枝木霉和哈茨木霉联合使用对于水稻恶苗病菌的抑菌效果。在氰烯菌脂的浓度为5μg/mL时与绿色木霉、长枝木霉和哈茨木霉的联合使用对恶苗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为分别为93.12%、91.22%和86.44%。当啶酰菌胺的浓度为20μg/mL时与绿色木霉、长枝木霉和哈茨木霉的联合使用对恶苗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为分别为86.75%、83.17%和82.35%;【结论】4种杀菌剂中氟环唑的毒力最高,绿色木霉菌和长枝木霉与氰烯菌脂联合使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效果比哈茨木霉和其他叁种药剂较好。(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岳鑫璐,程唤奇,黄玉婷,李平东,李志强[2](2019)在《我国主要稻作区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检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恶苗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种传病害,其病原菌主要有藤仓镰孢(Fusarium fujikuroi)、层出镰孢(Futsarium proliferatum)、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llioides)等,该病害发生遍及亚洲及其他水稻产区,严重时会引起水稻减产50%。本研究对来源于我国主要稻作区的78份水稻种子样品进行种子内外部带菌检测,以初步明确我国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优势菌群,试验结果如下:(1)种子带菌率:分别采用平板培养、洗涤法法,挑取疑似病原物及发病种子提取DNA,分别采用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ITS1、ITS4及基于TEF基因设计的4种特异性引物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78份水稻种子中,种子内部携带恶苗病菌检出率为5.45%,种子外部携带恶苗病菌的检出率为25.45%,内外部同时携带恶苗病菌的检出率为2.56%。(2)优势种: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优势种主要为F.fujikuroi和F.proliferatum。其中,水稻种子外部携带恶苗病菌F.fujikuroi、F.proliferatum的检出率为12.82%、11.54%,水稻种子内部携带恶苗病菌F.fujikuroi、F.proliferatum的检出率为3.85%、7.70%。(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周华飞,杨红福,陈宏州,束兆林,姚克兵[3](2019)在《江苏镇江地区水稻恶苗病菌分离鉴定与对咪鲜胺的抗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调查江苏镇江地区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性情况。【方法】采集受水稻恶苗病菌侵染的水稻植株,分离水稻恶苗病菌并鉴定其种属关系,利用PCR检测咪鲜胺作用靶标位点cyp51A位点是否突变,分析水稻恶苗病菌抗咪鲜胺的作用机制。【结果】在江苏镇江地区的发病水稻田成功分离水稻恶苗病菌98株,优势种群是藤仓镰刀菌。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EC_(50)值介于0.011~0.175μg·mL~(-1)之间,对咪鲜胺的抗性水平较高。【结论】检测抗性最高和最敏感的各2株菌株靶标位点cyp51A基因发现无明显的点突变,证明其突变机制不是由于cyp51A位点突变而导致,推测可能是该位点的mRNA过量表达导致。(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潘以楼[4](2019)在《我省水稻恶苗病病菌对咪鲜胺抗性风险高》一文中研究指出除栽培措施外,种子处理是防治水稻恶苗病最有效的方法。用于防治该病的药种有多菌灵、咪鲜胺、二硫氰基甲烷、氰烯菌酯等。从监测结果来看,水稻恶苗病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近年来发展较快。水稻恶苗病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的抗药性。20世纪90年代初,(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技报》期刊2019-01-30)
赵渊,高松,刘连盟,黎起秦,黄世文[5](2019)在《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采集水稻标本106份,从中分离并保存单孢菌株85株,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结果表明,85个水稻恶苗病菌株的半数效应浓度(EC_(50))在0.012~0.620 mg·kg~(-1),敏感性相差51倍。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并不稳定,随着转接代数的增加逐渐降低,但下降比较缓慢。对于水稻恶苗病菌,咪鲜胺与嘧菌酯和多菌灵无交互抗性,与戊唑醇存在交互抗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袁咏天,戎振洋,叶文武,张红生,庄义庆[6](2018)在《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江苏水稻种子携带的水稻恶苗病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江苏省水稻主栽品种种子携带水稻恶苗病原菌的情况。【方法】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对江苏65个水稻主栽品种种子携带藤仓镰孢、层出镰孢、拟轮枝镰孢和Fusarium andiyazi等4种水稻恶苗病菌进行检测。【结果】65个品种中有54个品种的种子样本携带恶苗病菌,表明江苏省稻种携带水稻恶苗病菌是一种普遍现象。其中,藤仓镰孢为优势种,检出率高达83.07%,其次是层出镰孢和Fusarium andiyazi,检出率分别为12.30%、6.15%,但供试的65个品种种子均未检测到携带有拟轮枝镰孢。【结论】该技术可用于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快速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Muhammad,Waqas,Younas,彭钦,刘莹,刘西莉[7](2017)在《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菌对氰烯菌酯敏感性及其对咪鲜胺抗性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恶苗病是黑龙江省水稻产区的常见毁灭性病害,引起该病害的主要病原菌为Fusarium fujikuroi。2013—2015年,该病害在黑龙江省尤为严重,对水稻生产造成了极大威胁。本研究测定了分离自黑龙江地区水稻样本上的恶苗病菌对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的敏感性,评估了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性风险,为田间生产中进行抗药性监测和寒冷地区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首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黑龙江地区的95株水稻恶苗病菌对氰烯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水稻恶苗病菌对氰烯菌酯的EC_(50)分布于0.031 7~1.717μg/mL,平均EC_(50)值为0.274±0.210μg/mL。获得的水稻恶苗病菌对氰烯菌酯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单峰曲线,未发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其作为水稻恶苗病菌对氰烯菌酯的敏感性基线,该结果为田间抗药性监测提供了参考和依据。通过鉴别浓度和EC_(50)测定方法,检测了95株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6株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表现为敏感,其余89株病原菌均对咪鲜胺表现为抗性,抗性频率达到93.6%。生物学性状研究表明,部分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和分生孢子萌发率发生了显着变化,抗性菌株的分生孢子产量稍低于敏感菌株,但抗性菌株菌的致病力显着高于敏感菌株。交互抗药性研究结果表明:咪鲜胺与氰烯菌酯、种菌唑、戊唑醇、多菌灵和氟吡菌酰胺之间没有交互抗药性。结合抗性菌株的分离频率和生存适合度研究结果,综合评估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具有中-高等抗性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常浩,姬明飞,牟明,张俊华[8](2016)在《臭氧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臭氧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臭氧对恶苗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在臭氧处理10 min的条件下,200、100、75、50 mg/m~34种浓度臭氧对恶苗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分别为54.47%、26.50%、16.08%、8.36%,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0.45%、59.55%、41.67%、14.77%。在200 mg/m~3臭氧处理条件下,30、20、10 min臭氧处理对恶苗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分别为88.08%、72.38%、49.60%,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分别为90.25%、50.74%、21.46%。[结论]试验结果为促进臭氧在水稻栽培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35期)
周俞辛,于俊杰,俞咪娜,尹小乐,王亚会[9](2016)在《水稻恶苗病菌田间抗咪鲜胺菌株的适合度及其交互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恶苗病是水稻生产上较为严重的种传真菌病害,咪唑类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咪鲜胺是目前防治该病害的主要药剂。以对咪鲜胺抗性及敏感的田间水稻恶苗病菌为试材,研究了其适合度及对几种常用杀菌剂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抗性菌株的抗药性可稳定遗传,其温度敏感性与敏感菌株无明显差异,部分抗性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致病力方面显着高于田间敏感菌株;咪鲜胺与叁唑类及2-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之间均无交互抗性。研究表明,对咪鲜胺产生抗性的水稻恶苗病菌具有较强的适合度,在田间自然条件下有可能形成优势群体,因此需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以延缓其抗药性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徐瑶,穆娟微[10](2016)在《水稻恶苗病菌致病力及药剂毒力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恶苗病菌致病力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接种龙粳31后致病力有明显差异,AC-2菌株致病力最强。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化学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毒力结果表明氰烯菌酯抑菌效果最好,毒力最强,EC_(50)为0.266 5μg/ml。(本文来源于《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1-10)
水稻恶苗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种传病害,其病原菌主要有藤仓镰孢(Fusarium fujikuroi)、层出镰孢(Futsarium proliferatum)、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llioides)等,该病害发生遍及亚洲及其他水稻产区,严重时会引起水稻减产50%。本研究对来源于我国主要稻作区的78份水稻种子样品进行种子内外部带菌检测,以初步明确我国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优势菌群,试验结果如下:(1)种子带菌率:分别采用平板培养、洗涤法法,挑取疑似病原物及发病种子提取DNA,分别采用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ITS1、ITS4及基于TEF基因设计的4种特异性引物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78份水稻种子中,种子内部携带恶苗病菌检出率为5.45%,种子外部携带恶苗病菌的检出率为25.45%,内外部同时携带恶苗病菌的检出率为2.56%。(2)优势种: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优势种主要为F.fujikuroi和F.proliferatum。其中,水稻种子外部携带恶苗病菌F.fujikuroi、F.proliferatum的检出率为12.82%、11.54%,水稻种子内部携带恶苗病菌F.fujikuroi、F.proliferatum的检出率为3.85%、7.7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稻恶苗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兵.木霉菌和化学药剂及其联合使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效果测定[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岳鑫璐,程唤奇,黄玉婷,李平东,李志强.我国主要稻作区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检测初探[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周华飞,杨红福,陈宏州,束兆林,姚克兵.江苏镇江地区水稻恶苗病菌分离鉴定与对咪鲜胺的抗性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9
[4].潘以楼.我省水稻恶苗病病菌对咪鲜胺抗性风险高[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9
[5].赵渊,高松,刘连盟,黎起秦,黄世文.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性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19
[6].袁咏天,戎振洋,叶文武,张红生,庄义庆.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江苏水稻种子携带的水稻恶苗病菌[J].中国水稻科学.2018
[7].Muhammad,Waqas,Younas,彭钦,刘莹,刘西莉.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菌对氰烯菌酯敏感性及其对咪鲜胺抗性风险评估[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8].常浩,姬明飞,牟明,张俊华.臭氧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6
[9].周俞辛,于俊杰,俞咪娜,尹小乐,王亚会.水稻恶苗病菌田间抗咪鲜胺菌株的适合度及其交互抗性[J].农药学学报.2016
[10].徐瑶,穆娟微.水稻恶苗病菌致病力及药剂毒力的测定[C].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