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科论文-郭英兰

梧桐科论文-郭英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梧桐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尾孢类丝孢菌,新种,新记录

梧桐科论文文献综述

郭英兰[1](2018)在《中国梧桐科上的尾孢类丝孢菌》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生在中国梧桐科Sterculiaceae上的5种尾孢类丝孢菌(cercosporoid hyphomycetes),其中在梧桐Firmiana simplex上新发现的2个新种,梧桐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firmianae,梧桐生假尾孢P.firmianicola和一个中国新记录种,野路葵假尾孢P.corchorifoliae。提供了拉丁文特征简介、形态描述、绘图及讨论。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黄龙飞[2](2015)在《梧桐科19种植物次生木质部附物纹孔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应用扫描电镜对10属19种梧桐科(Sterculiaceae)植物的次生木质部附物纹孔的分布和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通过Carnoy2.0软件对扫描电镜拍摄的照片进行测量,测定了10属19种梧桐科植物附物纹孔的数量特征指标和丰富度指标。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梧桐科19种植物次生木质部中附物纹孔形态及其分布观察10属19种梧桐科植物的扫描电镜图像,发现19种梧桐科植物次生木质部中均有各种形态的附物纹孔存在,研究的19种梧桐科植物次生木质部内均有点状附物、齿状附物及小的附物聚集形成的块状附物,对扫描图像进行整理并统计分析,发现导管间附物纹孔的形态变化较大,据此推测,这可能是前人未观察到梧桐科植物次生木质部内有附物纹孔的原因之一。19种梧桐科植物导管外纹孔口附物频率(FVOA)、内纹孔口附物频率(FVIA)和纹孔室附物频率(FVPC)等3项附物丰富度指标统计结果表明,3项指标的均值在种间变化较大,且常常出现标准差大于均值的情况,因此,可推测不同植物导管间纹孔中附物的分布很不规律。2.纹孔附物丰富度指标间的相关性应用SPSS软件对3项丰富度数量特征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导管外纹孔口附物频率(FVOA)的均值显着小于内纹孔口附物频率(FVIA)的均值;导管纹孔室附物频率(FVPC)的均值显着小于内纹孔口附物频率(FVIA)的均值;导管纹孔室附物频率(FVPC)与外纹孔口附物频率(FVOA)的均值之间差异性则并不显着,通过对3项指标进行偏相关分析,发现导管纹孔室附物频率(FVPC)与纹孔口附物频率(FVOA)存在显着的相关性。3.附物纹孔丰富度和纹孔结构数量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建立梧桐科10属19种植物3项丰富度指标与11项纹孔结构特征指标之间的逐步回归方程模型,导管外纹孔口附物频率(FVOA)与11项纹孔结构数量特征建立的模型其方程为YFVOA=23.886+10.114XSAIA (R2=0.237,0.01<P<0.05),表明纹孔结构数量特征指标中,内纹孔口短轴直径(SAIA)与导管外纹孔口附物频率(FVOA)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导管内纹孔口附物频率(FVIA)与11项纹孔结构数量特征建立的模型其方程为YFVIA=-29.706+21.091XDh-19.709XLAOA-64.778XSAOA+10.309XAAIA+4.546XFap (R2=0.761, P<0.01),表明导管内纹孔口附物频率(FVIA)与纹孔膜垂直直径(Dh)、外纹孔口长轴直径直径(LAOA)、外纹孔口短轴直径(SAOA)、内纹孔口短轴直径(SAIA)及纹孔口面积百分比(Fap)等5项纹孔结构指标之间具有极为显着的相关性;而导管纹孔室附物频率(FVPC)与11项纹孔结构数量特征建立的模型其方程为YFVPC=71.391-34.045XSAOA (R2=0.280,0.01<P<0.05),表明导管纹孔室附物频率(FVPC)与外纹孔口短轴直径(SAOA)之间相关性显着。综合分析得出,梧桐科植物次生木质部纹孔附物的丰富度与纹孔的形态结构等数量特征有密切的相关性。4.附物纹孔对研究梧桐科植物的分类以及生长习性的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梧桐科同属植物之间的纹孔L附物类型大致相同,该发现有助于更好的对梧桐科植物的分类进行研究,11种分布在热带地区的梧桐科植物次生木质部附物频率高于8种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梧桐科植物,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附物纹孔对于生长在温暖湿热或干旱条件下的植物水分运输等起到积极作用。5.梧桐科系统演化及其附物纹孔的功能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及统计分析,否定了以往的试验结果,认为梧桐科存在稳定且明显的附物纹孔,从而部分否定了梧桐科、木棉科、椴树科和锦葵科等四科植物因为均不存在附物纹孔而具有同质性这一观点。另外,由于梧桐科植物次生木质部导管内纹孔口附物丰富度较高,且内纹孔口附物很难对纹孔膜偏转提供机械支撑,因此本研究支持附物纹孔具有增强水分的聚合力,防止栓塞这一功能的假说。(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5-04-01)

田建平,胡远艳,张俊清,刘明生[3](2008)在《9种梧桐科植物叶表皮特征的扫描电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扫描电镜对9种梧桐科植物叶片进行观察研究以明确其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差异.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梧桐科植物的气孔类型和气孔形状相似,但其表皮的毛状体类型、形态以及表皮纹饰等方面有显着差异.结果表明9种梧桐科植物的叶表皮毛和表皮纹饰可作为梧桐科种间分类的特征,且研究结果支持将胖大海归属于胖大海属,将翅子树单独列为翅子树族的分类观点.(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8年07期)

杜凡,杨宇明[4](2006)在《翅萍婆属(Pterygota Schott&Endl.)云南梧桐科新记录属》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大盈江河谷发现零星分布的梧桐科高大乔木翅萍婆(Pterygota alata(Roxb.)R.Brown),系云南新记录种,而翅萍婆属(PterygotaSchott&Endl.)为云南新记录属.该种是当地四树木—阿萨姆婆罗双季雨林的最上层树种之一,数量稀少,值得加强保护和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解新明,张寿洲,李勇,吴鸿[5](2003)在《梧桐科分类学研究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梧桐科(Sterculiaceae)是锦葵目中的一个多型科,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只有少数种可分布到温带地区。由于该科植物的形态特征较为多样化,至今对于它的范围和所包含的属种数目在各国学者间仍没有达成共识。该文从梧桐科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关系、属的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以及分类学新特征在梧桐科分类中的应用3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梧桐科分类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把来自分子资料的研究结果与传统分类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为梧桐科的分类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3年04期)

徐颂军[6](2002)在《梧桐科植物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梧桐科植物的地理分布进行研究 ,指出中国梧桐科植物的分布区 ,东起台湾的北部 (1 2 2°1 0′E) ,西至西藏的墨脱 (95°3 0′E ,2 9°2 0′N) ,北起河北的东陵和小五台山 (约 40°2 0′N) ,南达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约 1 6°1 0′N)。其分布范围主要在热带、亚热带 ,只有少数种类可分布到温带。主要根据《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原则 ,把中国梧桐科植物野生各属划分为 1 0个类型。且对中国梧桐科植物一些属的分布格局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2年06期)

徐颂军,徐祥浩[7](2001)在《梧桐科植物的地理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梧桐科植物全世界有60属约 1546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只有少数种类可分布至温带地区。由于梧桐科是多型的科,科的范围较大,对有些属是否应隶属于该科,国内外学者的意见很不一致。本文基本上按照J.Hutchinson系统和参考有关文献对一些属的分类位置作了调整,把梧桐科分为12族。根据A.Takhtajan的世界植物区系区划的原则,将梧桐科植物在世界上的分布区,划分为6区8亚区对地区,并指出各属在中国各省区的地理分布。现在中国梧桐科植物连引种栽培的在内共有25属99种7变种,其中野生的有18属85种7变种,引种栽培的有8属14种。对梧桐科植物的起源和发展作了一些探讨。(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徐颂军,李秉滔[8](2000)在《中国梧桐科二新种和粗齿梭罗的补充记载》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国产梧桐科植物 2新种 ,并对梭罗属的粗齿梭罗作了花的补充描述。(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学报》期刊2000年06期)

徐颂军,徐祥浩[9](2000)在《梧桐科一些属的分类位置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梧桐科(Sterculiaceae)是锦葵目中的一个多型科,科的特征比较多样化.自从E.P.Ventenat(1830)建立该科以来,对于该科范围和包含的属种数目,各国学者至今尚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火桐属(Erythropsis)应当从梧桐属(Firmiana)中分出成为单独的属;午时花属(Pentapetes)不应归入锦葵科(Malvaceae),应当置于梧桐科;田麻属(Corchoropsis)与午时花属的形态特征很近似,可置于梧桐科的当比亚族(Dombeyeae)中;梅蓝属(Melhania)和平当树属(Paradombeya)仍置于梧桐科.滇桐属(Craigia)原归入椴树科(Tiliaceae),但因其花果形态与蚬本属(Excentrodendron)和柄翅果属(Burretiodendron)有很大差别,应单独成立为滇桐亚科(Craigioideae S.J. Xu et Hsuesubfam. nov.)。(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刘寿养[10](1999)在《梧桐科山芝麻属一新种》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卧山芝麻 新种 图1HelicteresprostrataS.Y.Liu,sp.nov.Fig.1AffinisH.obtusaeWall.,quaefoliismajoribus,oblongis6~10cmlongis,margineintegris,nerv?..(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学报》期刊1999年06期)

梧桐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应用扫描电镜对10属19种梧桐科(Sterculiaceae)植物的次生木质部附物纹孔的分布和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通过Carnoy2.0软件对扫描电镜拍摄的照片进行测量,测定了10属19种梧桐科植物附物纹孔的数量特征指标和丰富度指标。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梧桐科19种植物次生木质部中附物纹孔形态及其分布观察10属19种梧桐科植物的扫描电镜图像,发现19种梧桐科植物次生木质部中均有各种形态的附物纹孔存在,研究的19种梧桐科植物次生木质部内均有点状附物、齿状附物及小的附物聚集形成的块状附物,对扫描图像进行整理并统计分析,发现导管间附物纹孔的形态变化较大,据此推测,这可能是前人未观察到梧桐科植物次生木质部内有附物纹孔的原因之一。19种梧桐科植物导管外纹孔口附物频率(FVOA)、内纹孔口附物频率(FVIA)和纹孔室附物频率(FVPC)等3项附物丰富度指标统计结果表明,3项指标的均值在种间变化较大,且常常出现标准差大于均值的情况,因此,可推测不同植物导管间纹孔中附物的分布很不规律。2.纹孔附物丰富度指标间的相关性应用SPSS软件对3项丰富度数量特征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导管外纹孔口附物频率(FVOA)的均值显着小于内纹孔口附物频率(FVIA)的均值;导管纹孔室附物频率(FVPC)的均值显着小于内纹孔口附物频率(FVIA)的均值;导管纹孔室附物频率(FVPC)与外纹孔口附物频率(FVOA)的均值之间差异性则并不显着,通过对3项指标进行偏相关分析,发现导管纹孔室附物频率(FVPC)与纹孔口附物频率(FVOA)存在显着的相关性。3.附物纹孔丰富度和纹孔结构数量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建立梧桐科10属19种植物3项丰富度指标与11项纹孔结构特征指标之间的逐步回归方程模型,导管外纹孔口附物频率(FVOA)与11项纹孔结构数量特征建立的模型其方程为YFVOA=23.886+10.114XSAIA (R2=0.237,0.01<P<0.05),表明纹孔结构数量特征指标中,内纹孔口短轴直径(SAIA)与导管外纹孔口附物频率(FVOA)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导管内纹孔口附物频率(FVIA)与11项纹孔结构数量特征建立的模型其方程为YFVIA=-29.706+21.091XDh-19.709XLAOA-64.778XSAOA+10.309XAAIA+4.546XFap (R2=0.761, P<0.01),表明导管内纹孔口附物频率(FVIA)与纹孔膜垂直直径(Dh)、外纹孔口长轴直径直径(LAOA)、外纹孔口短轴直径(SAOA)、内纹孔口短轴直径(SAIA)及纹孔口面积百分比(Fap)等5项纹孔结构指标之间具有极为显着的相关性;而导管纹孔室附物频率(FVPC)与11项纹孔结构数量特征建立的模型其方程为YFVPC=71.391-34.045XSAOA (R2=0.280,0.01<P<0.05),表明导管纹孔室附物频率(FVPC)与外纹孔口短轴直径(SAOA)之间相关性显着。综合分析得出,梧桐科植物次生木质部纹孔附物的丰富度与纹孔的形态结构等数量特征有密切的相关性。4.附物纹孔对研究梧桐科植物的分类以及生长习性的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梧桐科同属植物之间的纹孔L附物类型大致相同,该发现有助于更好的对梧桐科植物的分类进行研究,11种分布在热带地区的梧桐科植物次生木质部附物频率高于8种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梧桐科植物,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附物纹孔对于生长在温暖湿热或干旱条件下的植物水分运输等起到积极作用。5.梧桐科系统演化及其附物纹孔的功能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及统计分析,否定了以往的试验结果,认为梧桐科存在稳定且明显的附物纹孔,从而部分否定了梧桐科、木棉科、椴树科和锦葵科等四科植物因为均不存在附物纹孔而具有同质性这一观点。另外,由于梧桐科植物次生木质部导管内纹孔口附物丰富度较高,且内纹孔口附物很难对纹孔膜偏转提供机械支撑,因此本研究支持附物纹孔具有增强水分的聚合力,防止栓塞这一功能的假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梧桐科论文参考文献

[1].郭英兰.中国梧桐科上的尾孢类丝孢菌[J].菌物学报.2018

[2].黄龙飞.梧桐科19种植物次生木质部附物纹孔的解剖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

[3].田建平,胡远艳,张俊清,刘明生.9种梧桐科植物叶表皮特征的扫描电镜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8

[4].杜凡,杨宇明.翅萍婆属(PterygotaSchott&Endl.)云南梧桐科新记录属[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

[5].解新明,张寿洲,李勇,吴鸿.梧桐科分类学研究评述[J].广西植物.2003

[6].徐颂军.梧桐科植物在中国的地理分布[J].广西植物.2002

[7].徐颂军,徐祥浩.梧桐科植物的地理分布[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1

[8].徐颂军,李秉滔.中国梧桐科二新种和粗齿梭罗的补充记载[J].植物分类学报.2000

[9].徐颂军,徐祥浩.梧桐科一些属的分类位置探讨[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

[10].刘寿养.梧桐科山芝麻属一新种[J].植物分类学报.1999

标签:;  ;  ;  

梧桐科论文-郭英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