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流泵论文-张德胜,王超超,董亚光,石磊,金永鑫

斜流泵论文-张德胜,王超超,董亚光,石磊,金永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斜流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比转速斜流泵,压力脉动,叶片通过频率,时频特性

斜流泵论文文献综述

张德胜,王超超,董亚光,石磊,金永鑫[1](2019)在《高比转速斜流泵内部压力脉动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工况下高比转速斜流泵内部压力脉动特性和规律,选取某高比转速斜流泵模型为研究对象,在斜流泵叶轮进口段至导叶出口段设置7个压力脉动监测点,采用微型压力脉动传感器采集不同工况下的压力脉动时域信号,并进行频域特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流量工况下,叶轮进口到导叶出口的压力脉动幅值依次降低,同时压力脉动所呈现出的周期性相似波动规律也依次减弱。叶轮进口压力脉动周期性相似波动规律较好,压力脉动幅值也最大,而叶轮出口受叶轮进口流动分离形成的低频大尺度漩涡及叶顶泄漏涡的影响,在小流量工况下的压力脉动周期性相似波动规律相对减弱。导叶进口只有在额定工况1.0Q_(opt)下压力脉动才有动静相干周期性相似波动规律,而导叶出口处的压力脉动幅值最小且在受到导叶数及其发生失速可能产生的低频大尺度漩涡和叶轮出口回流等漩涡的影响,在小流量工况下呈现较弱的周期性相似波动规律。此外,不同工况下叶轮进出口及导叶进口的压力脉动主频都是叶片通过频率,同时叶轮进出口还存在叶片通过频率的高阶谐波,但在导叶出口处的压力脉动主频随流量的变化而变化。(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09期)

梁晓玲,田瑞娇,徐靖,姜萍[2](2019)在《大型斜流泵飞逸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斜流泵在飞逸工况下运行时因转动部件上的巨大离心力可能造成机械损坏、振动和噪声,为探究斜流泵飞逸特性,以河海大学流体机械实验室的水力机械多功能试验台为基础,测量斜流泵模型装置在不同叶片安装角度、不同扬程下飞逸转速值.计算各工况下斜流泵原型单位飞逸转速及飞逸转速.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水泵扬程下,飞逸转速随着叶片安放角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最大扬程内不同叶片安放角下,原型斜流泵最大飞逸转速均未超过额定转速的2.0倍.同一叶片安放角时,斜流泵飞逸转速均随着水泵扬程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飞逸转速随着叶片安放角度的增加而减小,与飞逸转速变化规律相同.(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裴迎举[3](2018)在《斜流泵叶轮与空间导叶的协同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斜流泵是一种性能和结构特征介于轴流泵和离心泵之间的水泵,又称导叶式混流泵,具有结构简单、维修拆装方便、抗空化性强及效率高等优点。叶轮和空间导叶作为斜流泵的主要部件,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两者关键参数的匹配,将有助于实现斜流泵全局的协同优化设计,从而提高斜流泵整体水力性能。目前,单一研究叶轮和空间导叶主要参数的成果较多,但从两者之间的协同设计方面研究较少,叶轮和空间导叶之间的相互关系仍停留在各自优化的基础上。因此,本文对叶轮和空间导叶关键参数进行协同优化匹配设计与研究,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对斜流泵整体流场回流漩涡和空化的影响,研究确定出最佳的斜流泵叶轮和空间导叶关键参数的匹配方式,提出斜流泵协同设计理念和思路。首先分别分析叶轮和空间导叶叶片包角单一参数对斜流泵水力特性影响规律,确定两者叶片包角数值的参数选择范围。然后利用正交实验方法确定叶轮和空间导叶叶片包角的协同设计匹配25种方案,完成对随着包角组合的改变外特性基本变化规律的探究,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包角组合方案进行内部流场分析,完成空化状态下不同匹配组合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为深入全面探究斜流泵叶轮和空间导叶协同优化设计理念奠定基础。本文的结论如下:(1)斜流泵叶轮内部流道流场随着叶轮包角的增加越平顺,叶片表面的脱流现象也逐渐减少,回流漩涡现象逐渐减小。但当包角趋于过大至一定值时,流体与叶片表面之间的摩擦损失就会明显增大,流动又变的较为紊乱。不同空间导叶包角条件下,改变叶片包角数值,空间导叶内部流道流场变化情况和不同叶轮叶片包角条件下较为相似,两者分别存在一个最优值(φi=90°,φs=60°)使得斜流泵水力特性达到最优。(2)斜流泵以叶轮叶片包角数值为基准的横向五组方案,叶轮叶片包角数值过大和过小效率最高点分别向左右偏移;以空间导叶叶片包角为基准的纵向五组方案,五组均呈现“马鞍形”,效率最高点较为一致,但效率最高区域较窄。同时,空间导叶叶片包角的改变对空间导叶内部流场影响较大,但最终效率和扬程的外特性是叶轮和空间导叶主要部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进行内因分析时需综合考量叶轮和空间导叶内部流场的变化。(3)不同组合模型空化状态多工况条件数值分析,在0.6Qd、1.0Qd和1.4Qd叁种大小流量工况下,B方案组合整体比C方案组合空化较为严重,在设计工况下空泡体积分数分布情况和小流量0.6 Qd条件下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而在大流量工况同一进口压力条件下,空泡体积分数分布情况整体比设计工况和大流量1.4Qd工况中的空化情况都严重,叶轮和空间导叶叶片包角的不同匹配对空化状态影响较大,因此在分析水力特性的基础上应该综合全面评估斜流泵系统的最优设计。(4)在一定包角范围内,叶轮叶片包角较空间导叶叶片包角对斜流泵整体效率影响更明显,因此在两者包角协同设计过程中应以叶轮叶片包角较优数值确定为基础,首先选择较优的叶轮叶片包角值,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不同空间导叶叶片包角数值的分析和选择,能够减少很大工作量,又能较容易选取最佳的叶轮和空间导叶叶片包角的最优匹配设计。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一种斜流泵关键参数叶片包角协同优化设计理念、流程及主要思路,能够快捷、准确地确定最佳包角匹配方案,有效的提高斜流泵的水力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8-05-01)

朱文瑞,吴贤芳,黄从兵,刘厚林,吕云[4](2018)在《叶片进口修圆对斜流泵性能影响的CF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一台比转速为425的斜流泵为研究对象,研究叶片进口修圆对斜流泵性能的影响。首先建立叶片工作面、背面进口修圆和无修圆2种叶轮的叁维模型,然后采用ICEM进行非结构四面体网格划分,最后基于Ansys CFX 15.0对2种方案进行CFD定常计算,得到了模型泵设计工况下的外特性以及内部流动信息。依据CFD计算结果分析了叶片进口修圆对斜流泵性能的影响。性能预测结果表明叶片进口处修圆会使模型泵的扬程降低1.6%,效率降低0.8%。内流分析结果表明叶片进口修圆后可以改善叶片进口处的压力和速度分布,但容易导致在叶顶间隙处出现强漩涡,从而使泵性能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02期)

裴迎举,宋文武,胡帅,肖姚,候洁[5](2017)在《多工况下不同叶片包角的斜流泵水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多工况下不同叶片包角的斜流泵水力特性,在斜流泵叶片包角取值范围内和主要几何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对包角为60°、65°、70°、75°和80°的斜流泵模型进行8Q_d、1.0Q_d、1.2Q_d叁种流量工况下的数值模拟计算。多维度内部流场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流量的增加,叶轮内部流道流场回流漩涡现象减小,效率逐渐提高;(2)截面1中在设计流量Q_d条件下,随包角(60°~70°)的增大,最大压力值逐渐减小,叶片流道扩散和逆压梯度降低,水力特性整体较优;(3)在(70°~80°)范围内压力最大值依次减小,摩擦阻力也随之增加,叶片包角存在一个最优值;(4)截面2中70°、75°和80°叁种叶片包角方案速度矢量值随着流量Q的增加逐渐增大,在60°和65°方案下无明显变化规律。研究成果为叶轮叶片包角的综合评估和选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7年09期)

裴迎举,宋文武,庞辉,程伟,候洁[6](2017)在《不同叶片包角的斜流泵水力特性多维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保证斜流泵主要几何参数不变的前提下,对叶轮叶片包角为60°,65°,70°,75°和80°的斜流泵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叶片包角变化对斜流泵水力特性及叶轮和空间导叶流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包角的改变对叶轮流道及空间导叶流道流场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叶片包角(60°~70°)的增大,叶片流道扩散降低,叶片包角表面的脱流现象会得到较好的抑制,回流漩涡明显减少,叶片流道的流动较为顺畅;随着叶片包角的进一步增加,叶轮流道内的摩擦阻力也随之增大,并逐渐占据主要影响因子,说明斜流泵存在着一个最佳叶片包角值。研究结果可为斜流泵叶片包角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7年16期)

裴迎举,宋文武,庞辉,肖姚[7](2017)在《基于流固耦合的斜流泵空间导叶多工况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导叶作为斜流泵的主要过流部件,对改善叶轮出口流场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究其内部流动以及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尤为必要。通过对0.6Q_d、0.8Q_d、1.0Q_d、1.2Q_d和1.4Q_d5个不同流量工况点进行CFD仿真及流固耦合计算分析,结果显示空间导叶承受的总压随着流量的增加逐渐减小,空间导叶与上下盖板连接位置承受压力较大;随着流量的增加,空间导叶最大应力值和变形量均减小,其所承受应力主要集中于上盖板进口边以及导叶与上下盖板连接处,在上盖板两导叶叶片中间位置变形较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斜流泵空间导叶结构设计和强度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7年08期)

苏晓珍,解文辰,张晨,姚金玲[8](2017)在《抽芯式斜流泵振动频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型抽芯式斜流泵机组振动严重,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对其振动频谱进行研究。分别对双向FSI模型和单一流体域模型进行比较,模拟结果表明双向FSI模型的有效扬程更加准确,模拟出的内部流场规律符合实际流动。计算得到其内部水力激振的通过频率为24.5 Hz;采用附加质量法对转子部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一阶模态接近44.79 Hz,与实测频率在44.5Hz左右处出现的一个小波峰相符;测试转轴轴心轨迹,得到轴心轨迹为偏心椭圆,转频为4.08 Hz与实测频谱的主振频相同,研究结果表明斜流泵振动主要是由于转子不平衡引起。(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裴迎举,宋文武,石建伟,庞辉[9](2017)在《斜流泵复合空间导叶结构流场及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导叶对改善斜流泵叶轮出水流场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空间导叶不同结构形式下流场特征及强度计算,基于长短导叶复合结构形式建立叁种导叶结构方案,分别进行流场计算和流固耦合分析。结果显示,叁种类型复合空间导叶结构中T_2型空间导叶压力较大,T_3型空间导叶压力最小;叁种类型复合空间导叶中压力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导叶与上盖板连接处的进水口位置,该处受到较强的水流冲击,承受的压力较大;T_1和T_2型复合空间导叶变形整体均呈对称性分布,T_1型复合空间导叶变形最大点主要集中于下盖板进口边以及导叶与上下盖板连接处,且与下盖板连接处应力值较大;T_3型复合空间导叶变形点主要集中于导叶与下盖板连接处,该处变形最为严重。研究结果为斜流泵不同空间导叶结构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吕云,谈明高,刘厚林,何乃昌,董亮[10](2017)在《不同湍流模型在斜流泵性能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湍流模型在斜流泵性能模拟上的差异,以比转速为425的斜流泵为研究对象,选取κ-ε、κ-ω、SST、RNGκ-ε四种湍流模型,对斜流泵设计工况下的内部流动进行数值计算,并分析各湍流模型在斜流泵内流计算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SST模型预测的扬程偏差较大,为7.69%,其余模型扬程预测偏差均小于5%,其中RNGκ-ε模型扬程预测偏差最小,为3.76%;SST模型预测的效率偏差最大,为3.70%,κ-ε模型和κ-ω模型的效率偏差最小,均为3.00%;4种模型在吸入段及导叶处的轴向速度分布基本一致,κ-ω模型对叶轮轴向速度预测的高速域范围略优于其余三种模型;κ-ε模型和RNGκ-ε模型对斜流泵涡量预测结果较为相似,而κ-ω模型和SST模型的预测结果比较接近。研究结果可为预测斜流泵性能和内部流动特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斜流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斜流泵在飞逸工况下运行时因转动部件上的巨大离心力可能造成机械损坏、振动和噪声,为探究斜流泵飞逸特性,以河海大学流体机械实验室的水力机械多功能试验台为基础,测量斜流泵模型装置在不同叶片安装角度、不同扬程下飞逸转速值.计算各工况下斜流泵原型单位飞逸转速及飞逸转速.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水泵扬程下,飞逸转速随着叶片安放角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最大扬程内不同叶片安放角下,原型斜流泵最大飞逸转速均未超过额定转速的2.0倍.同一叶片安放角时,斜流泵飞逸转速均随着水泵扬程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飞逸转速随着叶片安放角度的增加而减小,与飞逸转速变化规律相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斜流泵论文参考文献

[1].张德胜,王超超,董亚光,石磊,金永鑫.高比转速斜流泵内部压力脉动特性的实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2].梁晓玲,田瑞娇,徐靖,姜萍.大型斜流泵飞逸特性试验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裴迎举.斜流泵叶轮与空间导叶的协同优化设计研究[D].西华大学.2018

[4].朱文瑞,吴贤芳,黄从兵,刘厚林,吕云.叶片进口修圆对斜流泵性能影响的CFD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5].裴迎举,宋文武,胡帅,肖姚,候洁.多工况下不同叶片包角的斜流泵水力特性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7

[6].裴迎举,宋文武,庞辉,程伟,候洁.不同叶片包角的斜流泵水力特性多维度研究[J].人民长江.2017

[7].裴迎举,宋文武,庞辉,肖姚.基于流固耦合的斜流泵空间导叶多工况强度分析[J].热能动力工程.2017

[8].苏晓珍,解文辰,张晨,姚金玲.抽芯式斜流泵振动频谱的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7

[9].裴迎举,宋文武,石建伟,庞辉.斜流泵复合空间导叶结构流场及强度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7

[10].吕云,谈明高,刘厚林,何乃昌,董亮.不同湍流模型在斜流泵性能预测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7

标签:;  ;  ;  ;  

斜流泵论文-张德胜,王超超,董亚光,石磊,金永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