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阻尼论文-赵云辉

结构性阻尼论文-赵云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结构性阻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构性土,动剪切模量,阻尼比,共振柱

结构性阻尼论文文献综述

赵云辉[1](2019)在《结构性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的动力特性是影响地面运动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岩土的动模量和阻尼比是岩土动力学特性的首要参数,是目前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土工构筑物地震稳定性评价中必备的动力参数,目前土体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不同地区土体动力特性的差异性的认识上,以及土体物理性质、静力学条件、加载方式和试验方法的不同对其的影响,而关于结构性对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还较少,而这对于土体来说恰恰是及其重要的,因此开展相关试验研究是正确认识土体结构性对其动力学特性影响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土体的结构性入手,通过制备人工结构性砂土和粘土,开展了一系列共振柱试验,通过试验确定了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研究了结构性对两个参数的影响,分析了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最后探讨初始孔隙比、固结压力、相对密实度和胶结程度等因素对最大动剪切模量、动剪切模量、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给出考虑土体结构性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变化幅度的推荐值,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结构性土的制备方法研究本研究采用向纯净砂和粘土中添加水泥和食糖来获得人工制备的结构性土试样,模拟土体的结构性和大孔隙特性,采用共振柱仪完成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试验,为使试验结果具有可对比性,本文还将结构性土与重塑土进行了对比。本试验所用土样全部是重塑样。2.人工制备结构性砂土动剪切模量、阻尼比试验研究采用逐级循环加载的共振柱试验开展结构性砂土动剪切模量、阻尼比试验研究,试验中通过改变水泥掺量、固结围压、相对密实度等条件,绘制不同影响因素下的G_d/G_(dmax)-γ、λ-γ曲线,考察结构性砂土动剪切模量比与剪应变、阻尼比与剪应变非线性关系的变化规律。3.人工制备结构性粘土动剪切模量、阻尼比试验研究采用逐级循环加载的共振柱试验开展结构性粘土动剪切模量、阻尼比试验研究,试验中通过改变固结围压、孔隙比等条件,绘制不同影响因素下的G_d/G_(dmax)-γ、λ-γ曲线,考察结构性粘土动剪切模量比与剪应变、阻尼比与剪应变非线性关系的变化规律。4.结构性土最大动剪切模量、动剪切模量、阻尼比的影响因素研究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因素较多,研究比较广泛的有围压、孔隙比、荷载循环次数等。本文构建不同围压、不同相对密实度、不同孔隙比、不同水泥掺量下的多种试验工况下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构性土的动力特性,探讨不同条件下结构性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规律。5.考虑土体结构性G_(dmax)、G_d/G_(dmax)、λ变化幅度的推荐值以结构性土最大动剪切模量、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与剪应变非线性关系为基础,并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给出有依据的能反映考虑土体结构性最大动剪切模量、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变化幅度的推荐值,为室内土动力特性试验提供参考,解决工程上的当务之急,供实际工程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防灾科技学院》期刊2019-06-01)

姚堃,钱江[2](2018)在《考虑频率相关性粘弹性阻尼器减震高压电气设备结构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粘弹性材料的耗能能力往往受到加载频率的影响,然而对减震结构进行地震动响应分析时鲜有考虑该影响因素。地震动荷载中往往包含复杂的频率成分,若能考虑频率的影响效应,将使数值仿真更加符合实际。基于广义Maxwell模型的粘弹性本构关系,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包含粘弹性阻尼减震垫高压电气设备结构模型,计算减震结构在不同地震动输入下的响应,与等效弹簧阻尼模型计算结果对比。表明阻尼材料的频率相关性对减震系统地震响应存在一定的影响,幅值约为12%,且影响性态与地震波卓越周期有关。(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S2期)

张爱林,邵迪楠,张艳霞,朱莉娜,陈媛媛[3](2018)在《可恢复功能的中间柱型阻尼器预应力钢框架结构性能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恢复功能的中间柱型阻尼器预应力钢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并给出详细的设计流程。按照该设计方法和流程设计了一个10层可恢复功能的中间柱型阻尼器预应力钢框架结构,并对其在8度小震和中震作用下的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震后各层残余位移角及中间柱型阻尼器的滑移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性能化设计的中间柱型预应力钢框架能够满足多遇地震无开口、无损伤,设防地震开口耗能且主体结构无损伤的设计要求,具有更高的抗侧刚度、耗能能力和明显的自动复位优势,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11期)

王文超[4](2018)在《黏滞阻尼器位移限制对结构性能及其易损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地震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频繁,成为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中破坏程度最严重的灾害之一。消能减震装置作为一种能有效降低地震作用,保障结构安全的新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尤以黏滞阻尼器的应用最为普遍。在使用过程中或者经历大地震时,黏滞阻尼器的性能可能会发生退化甚至失效。相比于常见的漏油现象会降低耗能效果,黏滞阻尼器位移受限情况一方面也会有很大概率出现,另一方面它会改变阻尼器的力学行为,退出耗能工作状态,对主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可能产生直接不利的影响。尤其在超烈度地震作用下,需要考虑这种阻尼器位移超过极限行程的状态对于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影响如何。这对减轻地震灾害和完善消能减震技术应用体系具有实际意义。本文聚焦考虑位移限制的黏滞阻尼器力学行为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基于黏滞阻尼器位移受限的恢复力力学模型,对消能减震结构进行弹塑性分析和易损性分析,考查地震作用下是否考虑阻尼器位移限制对主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及抗倒塌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回顾总结传统经典的多种黏滞阻尼器力学模型,以及新近探索阻尼器各种失效模式的恢复力模型,对各类力学模型的特点以及模型的适用性进行分析讨论。研究中对于考虑阻尼器位移限制的恢复力模型在消能减震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分析中的成功应用,显示了考虑阻尼器位移受限恢复力模型的实用价值。(2)根据行程受限制缘由,定义两种黏滞阻尼器使用位移受限的情形分别进行研究分析:由于施工偏差或设计制作失误造成的设防烈度下黏滞阻尼器位移受限情形,及遭遇超烈度地震时黏滞阻尼器超极限位移情形。(3)根据考虑位移限制的黏滞阻尼器力学模型,建立消能减震框架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考察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以及超烈度地震作用下,是否考虑阻尼器位移限制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黏滞阻尼器位移超过限值后滞回耗能的功能减弱丧失,同时也给结构增加了支撑刚度作用:层间位移角减小,楼层剪力放大。(4)为进一步考查上述对主体结构性能影响的利弊,对是否考虑黏滞阻尼器超极限位移的弹塑性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考查阻尼器超限失效对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变化,分析失效模式结构达到包括防倒塌极限状态在内的各个极限状态的失效概率影响。结果显示结构在达到防止倒塌极限状态时,考虑黏滞阻尼器极限位移结构的失效概率要高于不考虑黏滞阻尼器极限位移的结构,其倒塌储备系数相比降低,发生失效的黏滞阻尼器会加剧结构的损伤。因此,对于实际工程中正常设计使用的黏滞阻尼器,在超烈度大地震作用下可能会遭遇行程超位移极限,此时仍采用传统阻尼器力学模型,会高估结构的抗震能力。(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慕焕东,孙萍,李荣建,朱思珍[5](2017)在《磐安结构性黄土动阻尼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作用往往会导致结构性黄土动强度的衰减,引发黄土滑坡、振陷等一系列地质灾害,而强度的衰减与其阻尼特性密切相关,因而结构性黄土的动态阻尼特征及其演化规律问题是岩土工程抗震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为此,以天水磐安结构性黄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天然、饱和条件下原状黄土和重塑黄土的动力学特性试验。在试验基础上,分析并比较了黄土的动模量、动阻尼响应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天然、饱和条件下原状黄土和重塑黄土的动应力随动应变的增大而增大,动模量随动应变的增大而减小,动阻尼比随着动应变的增大而增大;受黄土结构性的影响,原状黄土的最大动模量比重塑黄土的稍大,原状、重塑黄土的最大动模量比饱和原状、饱合重塑黄土的稍大;黄土结构性较强时需要考虑试样固结应力对阻尼比的影响,饱和重塑黄土可以忽略试样固结应力对阻尼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李天夫,楚珑晟[6](2016)在《MoS_2对金属基复合阻尼结构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共混法以镀锌钢板为基材制备了含有MoS_2的金属基复合阻尼结构。分析MoS_2添加量对阻尼损耗因子、隔声性能和涂层附着力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oS_2可有效提高阻尼性能、隔声性能和附着力。当MoS_2的质量占填料总质量的18.75%时,阻尼损耗因子最优;阻尼结构的隔声性能随MoS_2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MoS_2添加量为12.50%时,涂层附着力可达到2.0 MPa。(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6年18期)

朱冬飞[7](2016)在《黏滞阻尼器失效分析及其对结构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黏滞阻尼器是一种能有效降低地震作用给结构带来破坏的耗能减震器,因其安装方便灵活,为结构提供阻尼的同时不改变结构的自振频率等优点,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运用。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附加装置布设到结构中,黏滞阻尼器是存在耗能失效的。工程中可见到黏滞阻尼器漏油案例,日本“3.11”地震后发现阻尼器有损坏情况。因此探讨黏滞阻尼器的失效原因,分析其对结构性能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有利于提高结构性能,对减轻地震灾害和进行震后有效的修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了解黏滞阻尼器性能现状的基础上,对黏滞阻尼器存在的常见失效现象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能反映失效的恢复力模型,分析地震作用下其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描述黏滞阻尼器作用的恢复力模型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比分析了各自的适用条件。其中Maxwell模型和Kelvin模型是黏滞阻尼器的最为通用的恢复力模型。但是目前存在的恢复力模型中均没有考虑黏滞阻尼器的失效状态。(2)总结黏滞阻尼器常见的漏油、间隙,超极限位移和超极限承载力等现象,从黏滞阻尼器元件的角度,分析了黏滞阻尼器产生失效的原因。根据黏滞阻尼器失效现象及产生的机理建立了相应的力学模型,并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3)黏滞阻尼器基本是按照结构的设防水准进行分析设计的,但是在超过设防水准地震动作用下作为第一道防线的黏滞阻尼器可能率先失效。根据建立的黏滞阻尼器超极限状态的力学模型,对消能结构进行考虑黏滞阻尼器超极限破坏后的性能分析,可以看到相对比没有采用黏滞阻尼器的消能结构,消能结构中黏滞阻尼器超极限失效后会加剧主体结构破坏。(4)漏油是黏滞阻尼器最容易发生的失效现象,或者说失效故障。安装间隙也是施工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无论是漏油还是间隙的存在,对黏滞阻尼器的影响在滞回曲线上都表现为一段水平滑移段。研究了黏滞阻尼器考虑漏油和间隙时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影响,发现小震作用下少量的漏油和误差允许范围内的间隙,对结构性能的影响要大于大震作用下的影响。(5)在现有黏滞阻尼器性能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阻尼器漏油等现象提出耗能性能评价指标,认为线性黏滞阻尼器当水平滑移段大于设计行程的0.2倍时不能忽略滑移段对阻尼器的耗能性能影响。针对黏滞阻尼器存在的失效情形,提出预防阻尼器失效的措施,建议在产品质量检验时考虑超极限状态测试,在结构设计时进行阻尼器超极限状态后的安全验算;在阻尼器服役一定时期后重新进行性能测试,考查其耗能稳定性,预防在地震来临时阻尼器失去作用。(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6-06-01)

徐丹[8](2016)在《设防地震下附加黏滞阻尼结构性能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首次纳入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这一方法不但丰富了我国设防地震下结构的性能要求,而且将中震结构设计定量化,对结构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控制整体结构变形,保证设防地震下结构性能要求的实现。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并没有统一设防地震下的结构设计方法,工程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将中震性能设计应用于附加黏滞阻尼结构中,是对中震性能设计的推广。本文对现有规范中震性能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了普通结构基于规范反应谱的中震性能化设计方法。通过中、美两国减震结构地震效应的数值比较,说明了中震性能化设计在减震结构中推广使用的可行性。从阻尼折减系数的定义出发,结合动力学方程,对减震结构的阻尼折减系数进行研究。将中震性能设计方法与附加黏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技术结合,提出了附加黏滞阻尼结构中震性能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介绍了我国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的中震性能设计基本原理,指出现阶段中震性能设计在概念理解和工程运用时普遍存在的误区和改进建议。提出采用反应谱法进行中震性能设计时,需要先判断整体结构性能状态。对弹性状态结构直接采用线性弹性反应谱法,对屈服状态结构采用基于等效线性化的反应谱法。(2)介绍了美国地震危险区划、场地类别、抗震设计方法等基本规定。根据设防地震下构件截面承载力验算公式,定义综合地震效应指标,以描述不同结构的地震效应大小。通过对475年重现期、相同场地条件下的中、美综合地震效应指标的比较,提出建议:减震设计时,中震保持弹性、中震不屈服、中震屈服性能设计在短周期和中长周期框架结构中推广使用;中震屈服性能设计在短周期和中长周期剪力墙结构中推广使用。(3)比较了中、美设计谱阻尼折减的差异,这主要由于我国采用加速度谱阻尼折减系数确定阻尼比不等于5%时的设计谱,而美国采用位移谱阻尼折减系数。对不同阻尼比弹性单自由度体系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分析表明1)普通结构设计谱的研究可以使用单自由度体系的惯性力()IF t。由于减震结构消能装置提供的阻尼力不能忽略,减震结构设计谱的研究应采用弹性恢复力()sF t。2)普通结构可以采用加速度谱阻尼折减系数确定阻尼比不等于5%时的设计谱,但是减震结构应采用位移谱阻尼折减系数确定阻尼比不等于5%时的设计谱。选择100条地震记录,每类场地土20条,分析了等效阻尼比为5%、10%、15%、20%、25%、30%、40%时,弹性单自由度体系的位移响应。对单自由度体系的平均位移响应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拟合出位移折减系数函数。(4)结合本文改进的中震性能设计方法,采用附加等效阻尼比模拟结构固有阻尼耗能、屈服结构滞回耗能和附加消能装置耗能,采用位移谱阻尼折减系数确定附加消能装置结构的地震作用输入,给出了附加黏滞阻尼结构中震性能设计方法。通过算例分析,将此方法的结果与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的结果加以比较,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洋[9](2016)在《PMN/CB/PU压电阻尼材料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压电阻尼复合材料,它能实现振动机械能-电能-热能之间的互相转化,并能对外部环境做出响应,是一种应用前景很广的阻尼材料。单纯的粘弹性阻尼材料由于弹性模量不高,不满足特定工程应用中对材料强度的要求,我们通常将粘弹性阻尼材料与高强度的结构件相复合,组成复合结构,大大拓展了阻尼材料的应用范围。本文以聚氨酯弹性体为基体,PMN压电陶瓷以及导电炭黑(CB)为功能填料,采用浇注法制备压电阻尼复合材料,并以钢片作为基层,铝片作为约束层,PMN/CB/PU压电阻尼材料作为阻尼层,制备约束型阻尼结构。将PMN陶瓷粒子添加到聚氨酯弹性体中,当陶瓷填料体积添加量为30%时,复合体系拉伸强度达到最大,表现出较好的力学性能。整个复合体系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会随着陶瓷填料的增加呈现非线性的增长,当PMN体积添加量从0%增加到40%时,复合体系的介电常数从4.8增加到20.5,介电损耗从0.033增加到0.046。复合体系的压电应变常数d_(33)也呈现上升的趋势。PMN/PU压电阻尼复合体系的阻尼性能在30%的添加量时表现最好,最大损耗因子可以达到0.818,并且具有较宽的阻尼温域。导电炭黑的加入会降低PMN/CB/PU压电阻尼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导电炭黑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电阻率呈下降趋势,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随着导电炭黑的添加呈上升趋势,当添加到7%时,达到逾渗阈值fc,并且在此时复合体系具有最大的损耗因子,阻尼因子峰值为0.902,以及较宽的阻尼温域,表现出较好的阻尼性能。约束型阻尼结构的180°剥离强度为6.49KN/m,表明阻尼层与结构层之间有较强的界面粘结能力。约束型阻尼结构的各阶结构损耗因子随着压电阻尼层厚度的增加逐渐增大,2mm、3.5mm、5mm、8mm厚的约束型阻尼结构一二阶结构损耗因子分别从0.19559提高到0.30171,0.15858提高到0.27529。各阶结构共振频率随着压电阻尼层厚度的增加逐渐降低。2mm、3.5mm、5mm、8mm厚的约束型阻尼结构一二阶结构共振频率分别从52.5Hz减小到41.5Hz,290Hz减小到220Hz。(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乔春蕾[10](2015)在《铰接连体结构性能及粘弹性阻尼器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20年来,在中国城市中各种复杂的高层建筑层出不穷。其中连体结构因其外型和功能的多样性越来越受到建筑师的青睐。刚接连体结构和滑动弱连接连体结构为现有连体结构的主要形式,傅学怡教授在现有连体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铰接连体结构这一新型连体结构,铰接连体结构因释放了连接体两端的弯矩而减小了塔楼在连体楼层附近的刚度突变,同时因为铰支座允许连接体的自由转动,可以通过在连接体的铰支座处布置阻尼器进行耗能减震。本文研究围绕傅学怡教授提出的新型铰接连体结构结构,针对铰接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展开,重点就新型铰接连体结构的与传统连体结构相比的优势、连体跨度对铰接连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新型粘弹性阻尼器的研制与其对铰接连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铰接连体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分析。对两种铰接连体结构模型——对称铰接连体结构和非对称铰接连体结构进行模态和多遇地震弹性时程分析,与相同平面布置的刚接连体结构进行对比,从周期、振动模态、层间位移角、塔楼顶层位移、连接体内力及位移等角度对比两种连接方式的连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铰接连体结构与刚接连体结构的周期及振动模态相似,但铰接连体结构的扭转模态较刚接连体结构滞后;塔楼底层剪力和位移响应结果相近,连接体与塔楼铰接或者刚接对塔楼的刚度和抗震性能影响很小;但铰接连体结构连接体的支座转角位移远大于刚接连体结构连接体支座转角位移。通过改变塔楼间距,分析连体跨度对铰接连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着重分析对铰接连体结构连接体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表明,随着连体跨度的增大,连接体铰支座转角加速度、转角位移不断增大,从而使连接体跨中竖向加速度和竖向位移不断增大,塔楼的不对称性会放大连接体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这对在铰接连体结构铰支座处布置阻尼器发挥耗能减震的作用提供了条件。新型粘弹性阻尼器的研制。本文根据铰接连体结构的结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的粘弹性阻尼器——粘弹性铰式阻尼器,在地震作用下,粘弹性铰式阻尼器通过板件间的粘弹性材料来耗散地震能量,在支座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调整结构的内力分布使主要受力构件尽可能处于弹性状态;在铰接连体结构连接体的铰支座处布置粘弹性铰式阻尼器,也可以改善铰接连体结构连接体部分的舒适度,跨度越大粘弹性铰式阻尼器作用越显着。粘弹性铰式阻尼器对铰接连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对连体跨度为30 m的铰接连体结构(对称和非对称)进行强震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改变粘弹性铰式阻尼器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分析等效阻尼系数对连接体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等效阻尼系数的增大对连接体部分的减震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12-01)

结构性阻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粘弹性材料的耗能能力往往受到加载频率的影响,然而对减震结构进行地震动响应分析时鲜有考虑该影响因素。地震动荷载中往往包含复杂的频率成分,若能考虑频率的影响效应,将使数值仿真更加符合实际。基于广义Maxwell模型的粘弹性本构关系,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包含粘弹性阻尼减震垫高压电气设备结构模型,计算减震结构在不同地震动输入下的响应,与等效弹簧阻尼模型计算结果对比。表明阻尼材料的频率相关性对减震系统地震响应存在一定的影响,幅值约为12%,且影响性态与地震波卓越周期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构性阻尼论文参考文献

[1].赵云辉.结构性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试验研究[D].防灾科技学院.2019

[2].姚堃,钱江.考虑频率相关性粘弹性阻尼器减震高压电气设备结构性能分析[J].建筑结构.2018

[3].张爱林,邵迪楠,张艳霞,朱莉娜,陈媛媛.可恢复功能的中间柱型阻尼器预应力钢框架结构性能化设计研究[J].建筑结构.2018

[4].王文超.黏滞阻尼器位移限制对结构性能及其易损性的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2018

[5].慕焕东,孙萍,李荣建,朱思珍.磐安结构性黄土动阻尼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17

[6].李天夫,楚珑晟.MoS_2对金属基复合阻尼结构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6

[7].朱冬飞.黏滞阻尼器失效分析及其对结构性能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2016

[8].徐丹.设防地震下附加黏滞阻尼结构性能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

[9].李洋.PMN/CB/PU压电阻尼材料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

[10].乔春蕾.铰接连体结构性能及粘弹性阻尼器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标签:;  ;  ;  ;  

结构性阻尼论文-赵云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