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破坏路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石力学,应力路径,声发射,b值
破坏路径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军,樊奇,李鹏飞,李苏申,汪果[1](2019)在《不同应力路径下英安岩声发射b值特征及破坏前兆》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英安岩岩样开展单轴、常规叁轴加荷和叁轴卸荷试验,并对试验过程进行声发射监测,研究在3种应力路径下英安岩变形破坏过程的声发射b值特征差异,探索声发射b值在岩石破坏前兆方面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英安岩岩样的声发射b值特征与加载的应力路径关系密切,加荷路径即单轴路径和常规叁轴路径下b值变化规律相似,加荷与卸荷路径下b值变化规律差异较大。单轴和常规叁轴加荷试验中,围压对声发射b值特征有较大的影响。围压越大,岩样在破坏前,b值的整体水平越高。岩样在破坏时,声发射b值下降幅度越大、降低速率越快,且b值达到整个过程中的最小值。叁轴卸荷试验中,围压对声发射b值特征影响不明显。与常规叁轴试验相比,叁轴卸荷试验在卸荷至一定水平后,其b值整体水平更低,最终破坏时b值的最小值更小。提出当岩样峰值强度后存在明显的应力跌落,此时声发射b值的快速下降可以作为破坏前兆。b值的临界值要通过大量室内岩石声发射试验的统计结果来确定。将声发射b值快速下降、临界值突破0. 6作为试验英安岩岩样的破坏前兆。(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泳臻[2](2019)在《《无敌破坏王2》:成功再现虚拟世界的动画叙事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迪士尼的动画电影一向是美国好莱坞的"吸金利器"。2018年上映的《无敌破坏王2》口碑票房双丰收,是一款优秀的动画续作。其情节生动曲折,扣人心弦,在叙说冒险与友情的基础上试图表现难以影像化的虚拟世界。本文从电子游戏改编的新处理方式、全龄化的策略设计和指涉现实的人性关怀叁方面出发,分析《无敌破坏王2》是如何通过动画叙事路径成功再现虚拟世界。(本文来源于《艺苑》期刊2019年02期)
王莉,黄思洁[3](2019)在《我国耕地生态破坏的民事救济:立法现状与路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作为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耕地生态系统,同时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之一,就是要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之忧,强调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工作。这两年出台的《土地污染防治法》(2019)、《耕地占用税法》(2018)、《生态环境损害(本文来源于《重庆行政》期刊2019年02期)
冯友良,鞠文君[4](2019)在《加卸荷应力路径下巷帮煤体力学特性与损伤破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煤巷开挖卸荷帮部破坏机理,开展巷帮煤体常规叁轴压缩及峰前卸围压2种应力路径下实验室试验,分析其力学特性与损伤破坏规律。结果表明:常规叁轴压缩试验中,破坏特征表现出由低围压下的脆性向高围压下的塑形转变;峰前卸围压应力路径下,破坏更易发生,且全部为脆性破坏;煤体强度对围压变化较敏感,卸荷条件下其峰值更低;变形模量随围压被卸除而降低,开始阶段变化平缓,随后下降趋势不断加剧;泊松比随围压减小而增大,其变化趋势同变形模量基本一致;卸荷应力路径下,煤体破坏是一种以剪切破坏为主,但仍存在部分劈裂破坏的复合状态;破断角以抛物线趋势随初始围压的提高而增加,但卸荷应力路径下其值明显更小;卸荷条件下损伤因子与围压之间的变化关系及趋势同泊松比一致;随初始围压的增加,卸荷条件下围压差比λ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李兴军,陆宋颖[5](2018)在《刑事一体化理念下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治理路径探析——以H区检察院办理案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社会民生的时代焦点,紧紧牵动社会公众的神经。在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形下,通过对H区检察院近四年办理的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的调研分析,总结出该类案件的特征和成因,从而提出刑事一体化应对策略,以期对预防、惩治该类犯罪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胡国良[6](2018)在《全球供应链破坏与价值链再造——国际贸易冲突下中国企业价值链转型的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在劳动效率和资源禀赋基础上的全球产业国际分工被新技术、新产业的后发优势所打破。随之而来的国际贸易冲突其核心要义是要破坏原有的国际供应链系统,重构有利于单边贸易的价值链体系。在这轮国际贸易冲突中,中国企业价值链转型的路径一是倒逼向高端转移,二是由全球价值链模式向国家价值链转型。中国企业价值链转型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提升国内市场需求、企业家精神的保护、高效廉洁的政府服务以及创新创业环境。(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探讨》期刊2018年12期)
张玉,邵生俊,陈菲,丁潇,张少军[7](2017)在《不同应力路径条件下原状Q_3黄土的强度特性及破坏方式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西安理工大学真叁轴仪对不同含水率、围压条件下的原状Q_3黄土进行了轴对称叁轴试验和平面应变试验,研究了原状Q_3黄土在两种应力路径条件下的强度演化特性,对比分析了两种试验条件下的强度差异及破坏方式。结果表明,低固结围压条件下低含水率原状黄土容易产生脆性破坏,其应力–应变曲线为软化型,固结围压增大后其应力–应变曲线呈硬化型;围压对原状黄土的强度起增强作用,含水率对原状黄土的强度起削弱作用,原状黄土的破坏应力与含水率、围压和球应力状态密切相关;随着含水率的增大,黏聚力衰减明显,内摩擦角略有减小,相同条件、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强度要比轴对称叁轴条件下的强度大1.1~1.4倍;轴对称叁轴条件下土样呈单一剪切带的侧胀剪切破坏,平面应变条件下呈剪缩侧胀破坏。(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7年S2期)
张婷[8](2017)在《破坏与治理: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路径构建——以G省生态环境资源犯罪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环境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念的战略高度。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情况严重,形势令人堪忧,究其原因,有思想因素、体制因素、立法因素和司法因素。在思想上,要有环境保护意识;在体制上,加大司法监督、管理力度;在立法上,要科学、规范立法;在司法上,加大生态环境犯罪治理的查办力度,多方位进行保护生态环境资源路径构建。(本文来源于《人文学术·思辨与实证》期刊2017-11-01)
杨云峰[9](2017)在《不同加载路径下岩石破坏次声信号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失稳破坏过程是一种能量不断累积到一定程度而后突然释放的过程,是一种累积效应。因此开展监测岩体在能量累积过程中伴随的物理现象并究其特征,获取岩体失稳过程中起到破坏前兆特征作用的信息,是进行岩体失稳可监测预警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次声信号具有传播距离远、能量衰减小的特点,克服周围环境次声噪音干扰,通过研究岩石加载过程中低频声发射信号特征,建立次声信号与岩体失稳之间关联性,可获得岩石失稳破坏重要的前兆信息。本文以室内试验为基础,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成45°斜剪试验、巴西劈裂试验以及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四种试验,在进行各种岩石力学试验的同时进行次声信号采集。对采集的次声信号进行小波分解与重构,获得频率为0~16 Hz的次声时域信号,通过对次声时域信号特征分析以及波形特性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单轴压缩试验与斜剪试验结果分析发现岩石在变剪切破坏形式下中能产生突出次声波信号,且在最终岩石试件在应力峰值点次声信号强度达到最大。(2)劈裂破坏过程中次声信号与实验室本底信号区别不大,次声信号不明显,劈裂试验次声现象不明显存在2种可能:1、劈裂时产生的次声信号强度较小于实验室环境噪声次声信号强度;2、劈裂试验破坏时大部分声信号为高频信号,数据处理时已经过滤掉而次声信号过少。(3)试验过程中次声传感器与加载岩石试样间隔了约2.5 m的空间直线距离,明显区别于声发射监测需要传感器与岩石试样紧密耦合的方式,说明岩石变形破坏产生的次声波信号能通过一定距离空气传播,不用通过传感器直接接触岩体而能进行岩体稳定性监测,这使得次声波的现场监测更加方便。(4)通过对岩石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各级加卸载次声信号事件累计振铃数统计可以看出,在第五级加卸载阶段(约为应力峰值80%~90%左右区段)次声信号事件累计振铃计数在卸载阶段明显多于该级加载阶段,出现异常。(5)岩石在加载破坏过程中产生的次声信号主要频带能量分布在1~4 Hz,在应力初始阶段1~4 Hz频带能量占比达50%左右,随着加载应力的不断增大,这一频带能量占比越来越大,峰值点可达85%以上。(6)分形维数在应力初始阶段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加载应力的不断增加,分形维数开始出现剧烈波动,起伏较初始阶段大,当分形维数出现骤降后,预示着岩石即将发生破裂。(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孙茜[10](2017)在《破坏生态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思路及保护路径——从福建南平破坏森林资源公益诉讼案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公共信托原则"为各国保护环境要素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供了裁判渊源。在我国现行法中,尚无授权受托人可依"公共信托原则"行使诉权,责令破坏者承担侵害自然资源致使其供给生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贬损赔偿责任的明确规定,受益人更是无从提起诉讼,加之生态(生态空间或者生态系统)亦未能纳入侵权法保护的民事权利客体范围,相关因侵占、破坏资源而致生态环境损害的案件似无法可依,有学者指出环境法体系中"生态保护法"系统性研究严重不足,亦有学者建议在起草民法典分则侵权责任编时将"破坏生态责任"的特别规定予以再法典化。本文通过对一起破坏森林资源公益诉讼案件叁级法院裁判思路的追溯,运用历史解释、目的性扩张解释方法对现行法规范加以剖析,对不确定概念进一步类型化,可作为司法建构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法律体系的个案实证,在比较法案例研究的印证下,该案法律发现路径的正当性、合目的性彰显。(本文来源于《法律适用(司法案例)》期刊2017年06期)
破坏路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迪士尼的动画电影一向是美国好莱坞的"吸金利器"。2018年上映的《无敌破坏王2》口碑票房双丰收,是一款优秀的动画续作。其情节生动曲折,扣人心弦,在叙说冒险与友情的基础上试图表现难以影像化的虚拟世界。本文从电子游戏改编的新处理方式、全龄化的策略设计和指涉现实的人性关怀叁方面出发,分析《无敌破坏王2》是如何通过动画叙事路径成功再现虚拟世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破坏路径论文参考文献
[1].赵建军,樊奇,李鹏飞,李苏申,汪果.不同应力路径下英安岩声发射b值特征及破坏前兆[J].工程地质学报.2019
[2].李泳臻.《无敌破坏王2》:成功再现虚拟世界的动画叙事路径[J].艺苑.2019
[3].王莉,黄思洁.我国耕地生态破坏的民事救济:立法现状与路径选择[J].重庆行政.2019
[4].冯友良,鞠文君.加卸荷应力路径下巷帮煤体力学特性与损伤破坏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9
[5].李兴军,陆宋颖.刑事一体化理念下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治理路径探析——以H区检察院办理案件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
[6].胡国良.全球供应链破坏与价值链再造——国际贸易冲突下中国企业价值链转型的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8
[7].张玉,邵生俊,陈菲,丁潇,张少军.不同应力路径条件下原状Q_3黄土的强度特性及破坏方式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7
[8].张婷.破坏与治理: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路径构建——以G省生态环境资源犯罪为视角[C].人文学术·思辨与实证.2017
[9].杨云峰.不同加载路径下岩石破坏次声信号特征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7
[10].孙茜.破坏生态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思路及保护路径——从福建南平破坏森林资源公益诉讼案谈起[J].法律适用(司法案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