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相微乳液论文-李锋,宋华,汪淑影

多相微乳液论文-李锋,宋华,汪淑影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相微乳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乳液,W,O,固体催化剂,多相催化

多相微乳液论文文献综述

李锋,宋华,汪淑影[1](2011)在《微乳液法制备固体催化剂在多相催化领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具有粒径可控、粒度分布均匀、粒子不易团聚等优点,在一些反应中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性能。本文介绍了微乳液的概念,阐述了反相微乳体系(W/O)作为纳米反应器的原理以及用于制备固体催化剂的方法。综述了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固体催化剂在多相催化领域中的应用,并指出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1年03期)

刘丽萍[2](2009)在《多相平衡微乳液、模板效应与离子液调节微乳液曲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乳液作为一种自发形成的热力学稳定体系,由于其独特的性质而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离子液体作为一种具有诸多优良特性的化学物质,受到了化学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本文将微乳液作为反应介质合成了纳米材料、研究了离子液调节微乳液形成的曲率,进而将离子液微乳液与纳米材料的合成等方面得以较好地结合起来,为将来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分别从表面活性剂聚集体—微乳液和离子液,以及两者构筑微乳液体系方面简要介绍了一些相关知识和研究背景,并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第二章中我们分别利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四烷基叁甲基溴化铵(TTAB)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制备了多相平衡微乳液,研究了TTAB/正丁醇/异辛烷/盐水和SDS/正丁醇/异辛烷/盐水两种多相微乳液体系在不同组分浓度变化下的相形为,发现体系相形为都遵循WinsorⅠ→WinsorⅢ→WinsorⅡ相的变化,并利用界面张力考察了这两种体系在不同组分浓度变化下的微乳液与剩余水相或油相之间的界面张力变化,利用不同结构的多相微乳液为模板,制备了具有纳米尺度的CaCO_3粒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观察,确认了CaCO_3纳米颗粒具有多种不同的形貌,例如树枝状、椭球状、四方状等。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颗粒在尺寸和形貌上与模板的对应关系并不紧密。最后,我们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合成的CaCO_3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aCO_3纳米颗粒结晶良好,证明以多相平衡微乳液为模板合成纳米颗粒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并且为今后纳米粒子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第叁章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四烷基叁甲基溴化铵(TTAB)多相平衡微乳液,结果表明TTAB/正丁醇/异辛烷/盐水体系在不同组分浓度变化下的相形为具有与其它多相微乳液体系相形为相同的变化趋势,利用TTAB多相平衡微乳液为模板制备BaCO_3的纳米颗粒,并且通过陈化时间的变化,考察BaCO_3纳米颗粒的生长变化,从而推断得出BaCO_3纳米棒的可能生长机理。为今后以多相平衡微乳液为微反应器合成纳米材料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第四章研究了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ODMAC)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正丁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正庚烷作为油相,离子液[bmim][BF_4]溶于水相中调节多相微乳液形成,考察了不同组分浓度和温度等因素对体系的相形为的影响,测定了体系微乳液与剩余水相或油相之间的界面张力,利用电导率、小角X射线散射(SAXS)和小角中子散射(SANS)手段表征了体系的中相微乳液形成及离子液调节中相微乳液曲率变化,利用理论模型结合实验数据得到了中相微乳液的微观结构尺寸和组成,并且推论出离子液[bmim][BF_4]在中相微乳液结构中起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特别提出了离子液调节多相微乳液曲率的观点。研究结果为离子液微乳液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第五章确定了表面活性剂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TX-100、离子液硝基乙胺(ethylammonium nitrate,EAN)以及环己烷形成微乳液的拟叁元相图,利用电导率划分了IL/O、BC和O/IL叁种单相微乳液相区间,且以甲基橙(methyl orange,MO)为探针,利用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IL/O微乳液“极性池”的极性变化;利用红外光谱研究了IL/O微乳液中EAN与TX-100的相互作用,将无机盐CaCl_2和Na_2CO_3分别溶入IL/O微乳液的离子液中,通过将二者混合得到纳米颗粒,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了得到的CaCO_3纳米颗粒,表明了离子液型微乳液在合成纳米颗粒方面的可行性,为纳米粒子的合成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4-27)

史修启,王红霞,张剑,台秀梅[3](2005)在《Winsor-I型多相微乳液中苯乙烯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烷基葡萄糖苷(APG)/苯乙烯/水叁元体系形成的Winsor I型多相微乳液介质中,通过聚合制得了粒径在35~40nm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小球,研究了温度、引发剂类型、引发剂浓度以及单体浓度对产物粒径和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在60~70℃,K2S2O8 为引发剂的条件下单分散聚苯乙烯颗粒具有较小粒径(35~40nm),引发剂和单体浓度对粒径的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05年03期)

曾红霞,李之平,汪汉卿[4](1999)在《十二烷基硫酸钠多相微乳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异丙醇/庚烷/盐水体系可形成多相微乳液,研究了盐浓度、温度对相态的影响,并用小角X衍射、NMR和ESR技术对多相微乳液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四相微乳液中两个富表活剂相的区别.结果认为该体系在合适条件下可形成叁相及四相微乳液,微乳液中伴随有层状液晶存在.四相微乳液中的两个富表活剂相组成及结构均不同,表现为ESR中TEMPO探针所检测到的微环境不同,以及~2H NMR反映出其组成和H_2O分子所在位置处分子平均有序性也不同.(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1999年10期)

多相微乳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乳液作为一种自发形成的热力学稳定体系,由于其独特的性质而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离子液体作为一种具有诸多优良特性的化学物质,受到了化学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本文将微乳液作为反应介质合成了纳米材料、研究了离子液调节微乳液形成的曲率,进而将离子液微乳液与纳米材料的合成等方面得以较好地结合起来,为将来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分别从表面活性剂聚集体—微乳液和离子液,以及两者构筑微乳液体系方面简要介绍了一些相关知识和研究背景,并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第二章中我们分别利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四烷基叁甲基溴化铵(TTAB)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制备了多相平衡微乳液,研究了TTAB/正丁醇/异辛烷/盐水和SDS/正丁醇/异辛烷/盐水两种多相微乳液体系在不同组分浓度变化下的相形为,发现体系相形为都遵循WinsorⅠ→WinsorⅢ→WinsorⅡ相的变化,并利用界面张力考察了这两种体系在不同组分浓度变化下的微乳液与剩余水相或油相之间的界面张力变化,利用不同结构的多相微乳液为模板,制备了具有纳米尺度的CaCO_3粒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观察,确认了CaCO_3纳米颗粒具有多种不同的形貌,例如树枝状、椭球状、四方状等。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颗粒在尺寸和形貌上与模板的对应关系并不紧密。最后,我们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合成的CaCO_3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aCO_3纳米颗粒结晶良好,证明以多相平衡微乳液为模板合成纳米颗粒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并且为今后纳米粒子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第叁章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四烷基叁甲基溴化铵(TTAB)多相平衡微乳液,结果表明TTAB/正丁醇/异辛烷/盐水体系在不同组分浓度变化下的相形为具有与其它多相微乳液体系相形为相同的变化趋势,利用TTAB多相平衡微乳液为模板制备BaCO_3的纳米颗粒,并且通过陈化时间的变化,考察BaCO_3纳米颗粒的生长变化,从而推断得出BaCO_3纳米棒的可能生长机理。为今后以多相平衡微乳液为微反应器合成纳米材料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第四章研究了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ODMAC)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正丁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正庚烷作为油相,离子液[bmim][BF_4]溶于水相中调节多相微乳液形成,考察了不同组分浓度和温度等因素对体系的相形为的影响,测定了体系微乳液与剩余水相或油相之间的界面张力,利用电导率、小角X射线散射(SAXS)和小角中子散射(SANS)手段表征了体系的中相微乳液形成及离子液调节中相微乳液曲率变化,利用理论模型结合实验数据得到了中相微乳液的微观结构尺寸和组成,并且推论出离子液[bmim][BF_4]在中相微乳液结构中起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特别提出了离子液调节多相微乳液曲率的观点。研究结果为离子液微乳液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第五章确定了表面活性剂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TX-100、离子液硝基乙胺(ethylammonium nitrate,EAN)以及环己烷形成微乳液的拟叁元相图,利用电导率划分了IL/O、BC和O/IL叁种单相微乳液相区间,且以甲基橙(methyl orange,MO)为探针,利用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IL/O微乳液“极性池”的极性变化;利用红外光谱研究了IL/O微乳液中EAN与TX-100的相互作用,将无机盐CaCl_2和Na_2CO_3分别溶入IL/O微乳液的离子液中,通过将二者混合得到纳米颗粒,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了得到的CaCO_3纳米颗粒,表明了离子液型微乳液在合成纳米颗粒方面的可行性,为纳米粒子的合成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相微乳液论文参考文献

[1].李锋,宋华,汪淑影.微乳液法制备固体催化剂在多相催化领域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2011

[2].刘丽萍.多相平衡微乳液、模板效应与离子液调节微乳液曲率研究[D].山东大学.2009

[3].史修启,王红霞,张剑,台秀梅.Winsor-I型多相微乳液中苯乙烯聚合[J].化工新型材料.2005

[4].曾红霞,李之平,汪汉卿.十二烷基硫酸钠多相微乳液的研究[J].化学学报.1999

标签:;  ;  ;  ;  ;  

多相微乳液论文-李锋,宋华,汪淑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