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碳形态论文-张永,高学鲁,王允周

无机碳形态论文-张永,高学鲁,王允周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机碳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渤海湾,表层沉积物,连续浸取,无机碳形态

无机碳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高学鲁,王允周[1](2015)在《渤海湾西北部沿岸主要入海河流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渤海湾西北部沿岸河流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无机碳(IC)的分布和影响因素,阐明我国近岸不同环境沉积物中IC分布形态的异同和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连续浸取方法,根据IC在沉积物中的结合强度,将其分为交换态(氯化钠相)、弱碱结合态(氨水相)、强碱结合态(氢氧化钠相)、弱酸结合态(盐酸羟胺相)和残渣态,分析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IC含量,并讨论其与各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渤海湾西北部沿岸河流表层沉积物中总IC的平均含量为6.76mg/g。沉积物中各相IC的平均含量为盐酸羟胺相(3.21mg/g)>残渣相(1.92 mg/g)>氨水相(0.77 mg/g)>氯化钠相(0.64 mg/g)>氢氧化钠相(0.22mg/g)。盐酸羟胺相是沉积物IC的主要形态。总有机碳(TOC)对各形态IC影响较强。氨水相IC与沉积物各参数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结论】研究区域沉积物中不同形态IC的组成和分布空间变化显着,不同地点样品中IC的活跃程度和可能的环境影响因子差异很大。(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孙园园,何江,吕昌伟,王维,樊明德[2](2013)在《达里诺尔湖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形态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达里诺尔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浸取法分析测定了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无机碳,开展了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的分布特征研究,初步探讨了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生源要素与无机碳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表层和柱芯沉积物中无机碳的主导形态均为NH2OH.HCl相;空间分布上,湖心区为各形态无机碳的高值区,东部和北部湖区为低值区;计算结果表明,碳酸钙在湖水中可达过饱和,揭示达里诺尔湖具备形成自生碳酸盐沉淀的条件;沉积柱芯中氮、磷和生物硅与无机碳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营养水平升高可促进水体对碳酸钙过饱和条件的形成,藻类光合作用对水体理化性质的改变是导致碳酸盐沉淀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孙园园[3](2012)在《达里诺尔湖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形态分布及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物是全球碳的重要源与汇,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碳在沉积物中占有相当份额,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蒙新高原湖区地处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地表径流对湖泊的补给水量少而蒸发量大,湖泊不断向咸水湖或盐湖方向演化,半干旱的气候背景为碳酸盐沉淀创造了有利条件。内蒙古高原湖泊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在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湖泊湿地的整体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以无机碳形态研究为基础,开展了达里诺尔湖沉积物无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综合分析了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形态分布特征,探讨了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生源要素与无机碳的相互关系,定性地评估了各无机碳形态对湖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贡献,估算了达里诺尔湖沉积物不同形态无机碳可参与再循环的潜在量。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课题小组已取得的湖泊无机碳阶段性研究成果,选取内蒙古高原四大湖泊乌梁素海、岱海、达里诺尔湖和呼伦湖,通过对不同自然地理位置、湖泊自然条件、人为干扰程度及富营养化类型和水平的湖泊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分析和对比研究,初步探讨了不同湖泊沉积物中无机碳含量的差异性机制及C、N、P、Si生源要素对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无机碳的控制影响作用。取得了如下的主要成果和进展。1.首次开展了高盐碱度环境下达里诺尔湖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了该湖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形态分布及影响因素,为厘定寒旱区湖泊沉积物中无机碳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借鉴,对判识内蒙古高原湖泊的碳源/汇功能积累了重要的基础数据。2.首次计算了近30年来达里诺尔湖的碳酸钙饱和系数,判识了该湖自生碳酸盐的沉淀条件。结果显示,自生碳酸盐沉淀是寒旱区湖泊无机碳循环的重要机制,湖泊营养水平和藻类光合作用是影响碳酸盐沉淀的重要因素。3.结果表明,NH2OH·HCl相无机碳为达里诺尔湖沉积物中无机碳的主导形态;研究得出NaCl相> NH2OH·HCl相>NaOH相>NH3·H20相>HCl相无机碳的碳循环贡献序列及NH2OH·HCl相>NaCl相>NaOH相>NH3·H20相的可参与再循环的无机碳潜在量序列。4.首次阐释了内蒙古高原湖泊沉积物中无机碳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性机制。研究发现,湖泊的自然地理条件、湖泊特征、湖泊生态系统类型及生物量、有机质的矿化及受人为扰动程度等均是影响湖泊沉积物中无机碳地球化学特征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2-05-01)

解学良,王允周,张培玉,高学鲁[4](2011)在《大亚湾和四十里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连续浸取法对位于亚热带的大亚湾和温带的四十里湾附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无机碳的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将无机碳分为可交换态(NaCl相)、弱碱浸取态(NH.3H2O相)、强碱浸取态(NaOH相)、弱酸浸取态(NH2OH.HCl相)和残渣态,测定了相关地球化学参数粒度组成和总有机碳(TOC).结果表明,NH2OH.HCl相无机碳是大亚湾和四十里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的主要存在形式,其平均含量分别占总无机碳的46.2%和86.8%.沉积物粒度是控制四十里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NaCl相、NH.3H2O相和NaOH相无机碳含量空间变化的重要因素;较高含量的粘土组分有利于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NH.3H2O相和NaOH相无机碳的保存.TOC仅与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的NaOH相无机碳和四十里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NaCl相无机碳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其总体上对这两个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形态组成影响较弱.(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1年06期)

王允周,高学鲁,杨玉玮[5](2011)在《渤海湾北部和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氯化钠(NaCl)、氨水(NH3.H2O)、氢氧化钠(NaOH)、盐酸羟胺(NH2OH.HCl)溶液对渤海湾北部和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进行了连续浸取,并将无机碳分为5种赋存形态:交换态(NaCl相)、弱碱结合态(NH3.H2O相)、强碱结合态(NaOH相)、弱酸结合态(NH2OH.HCl相)和残渣态。同时,结合沉积物其他地球化学参数,对影响各形态无机碳含量变化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NaCl相、NH3.H2O相、NaOH相、NH2OH.HCl相、残渣相无机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6、0.86、0.23、2.56、0.46 mg/g。NaOH相无机碳占总无机碳的比例最小,约为5%;NH2OH.HCl相的比例最大,在50%左右。无机碳的不同形态及沉积物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NH3.H2O相受沉积物含水率、总氮(TN)、总有机碳(TOC)和沉积物细组分的影响极为显着,NaOH相受沉积物TN和TOC的影响极为显着,残渣相受含水率的影响较为显着,其余2相受各因素的影响较弱;在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NaCl相和残渣相无机碳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互转化关系。(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于学俊[6](2010)在《气态进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碳酸饮料中的无机碳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带有气态二氧化碳发生装置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碳酸饮料中的游离二氧化碳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方法已经被建立。通过在线连续混合过量的稀盐酸(或无二氧化碳蒸馏水)与含饮料样品溶液,使样品溶液中游离二氧化碳或碳酸氢根形成气态二氧化碳在背景很低的247.86nm处被测定。该方法采用气态进样可获得很高的灵敏度和低的检出限,样品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8%~106%,RSD为4.25%~5.46%.(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0年08期)

刘华琳[7](2010)在《基于形态的呼伦湖无机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呼伦湖地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高纬度地区,是亚洲中部干旱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已列入国际重点湿地名录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不仅是我国东北部重要淡水渔业水域,也是我国东北部以保护草原生态、湿地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最大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呼伦湖湿地与大兴安岭森林共同构筑了我国东北乃至华北的生态屏障。由于区位的独特性,呼伦湖碳源/汇功能及其转化机制的研究在我国湖泊湿地整体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位置。然而,有关该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迄今尚属空白。本文采取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无机碳的碳形态研究为基础,开展了内蒙古高原东部湖泊沉积物无机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实验模拟了呼伦湖不同湖区水-沉积物界面碳通量及碳过程,初步估算了呼伦湖沉积物不同形态无机碳可参与再循环的潜在量及沉积物的固碳能力,为我国中高纬度地区湖泊湿地碳循环研究积累基础资料,为内蒙古自治区湖泊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1.湖泊沉积物中无机碳的主导形态为NH2OH·HCl相和HCl相无机碳。2.研究得出NH2OH·HCl相>NH3·H2O相>NaOH相>NaCl相的可参与再循环的无机碳潜在量序列及NaOH相无机碳>NH3-H2O相无机碳>NH2OH·HCl相无机碳>NaCl相无机碳>HCl相无机碳的碳循环贡献序列。3.模拟实验研究表明,夏季90天的时间内,呼伦湖沉积物约向上覆水体释放6.9×105t的DIC,为湖中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大量的碳源。4.呼伦湖沉积物对NaCl相、NH3·H2O相、NaOH相、NH2OH·HCl相和HCl相无机碳的年固定量分别为0.14×1011、0.73×1011、0.37×1011、2.08×1011和1.99×1011g C/yr,呼伦湖沉积物总无机碳的年固定量为5.31×1011 g/Cyr。5.不同形态无机碳参与再循环的能力既与各形态的活性有关,又受湖泊水体自然环境的控制,形态含量的百分比也直接决定着不同形态无机碳对碳循环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0-05-20)

牛丽凤,李学刚,宋金明,袁华茂,李宁[8](2006)在《辽东湾柱状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沉积物中无机碳的结合强度,运用连续浸取的方法将沉积物中的无机碳分成5种不同的形态:NaCl相、氨水相、NaOH相、盐酸羟胺相、HCl相。并以渤海辽东湾柱状沉积物为例,探讨了各形态无机碳的含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辽东湾不同层次沉积物中各形态无机碳的含量特征比较明显:氨水相>盐酸羟胺相≈盐酸相>NaOH相>NaCl相。氨水相、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占沉积物中总无机碳的绝大部分,大于80%;NaCl相和NaOH相无机碳只占总无机碳的一小部分。沉积物中各形态无机碳含量的变化受沉积环境如pH、Eh、Es、含水率、Fe3+/Fe2+、有机碳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其中NaCl相无机碳受pH、Eh影响较大;氨水相无机碳主要由含水率、Fe3+/Fe2+、pH、Eh控制;NaOH相无机碳主要由含水率、Eh和pH控制;盐酸羟胺相无机碳主要受含水率、Eh、有机碳的影响;HCl相无机碳的控制因素和盐酸羟胺相的相似,但它受pH和Eh的影响更显着。虽然有机碳和各个形态的无机碳都呈负相关关系,但它对每一形态的影响都不相同,其作用受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环境的氧化能力越强,pH值越小,越不利于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的保存,而有利于NaCl相、氨水相和NaOH相无机碳的形成;环境的还原能力越强,pH值越大,越有利于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的保存,而不利于NaCl相、氨水相和NaOH相无机碳的形成。辽东湾沉积物的弱氧化-还原环境有利于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的保存。(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6年11期)

无机碳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达里诺尔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浸取法分析测定了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无机碳,开展了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的分布特征研究,初步探讨了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生源要素与无机碳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表层和柱芯沉积物中无机碳的主导形态均为NH2OH.HCl相;空间分布上,湖心区为各形态无机碳的高值区,东部和北部湖区为低值区;计算结果表明,碳酸钙在湖水中可达过饱和,揭示达里诺尔湖具备形成自生碳酸盐沉淀的条件;沉积柱芯中氮、磷和生物硅与无机碳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营养水平升高可促进水体对碳酸钙过饱和条件的形成,藻类光合作用对水体理化性质的改变是导致碳酸盐沉淀的重要因素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机碳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张永,高学鲁,王允周.渤海湾西北部沿岸主要入海河流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5

[2].孙园园,何江,吕昌伟,王维,樊明德.达里诺尔湖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形态组成[J].生态学报.2013

[3].孙园园.达里诺尔湖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形态分布及对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4].解学良,王允周,张培玉,高学鲁.大亚湾和四十里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研究[J].环境化学.2011

[5].王允周,高学鲁,杨玉玮.渤海湾北部和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研究[J].海洋科学.2011

[6].于学俊.气态进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碳酸饮料中的无机碳形态[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

[7].刘华琳.基于形态的呼伦湖无机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

[8].牛丽凤,李学刚,宋金明,袁华茂,李宁.辽东湾柱状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形态[J].海洋科学.2006

标签:;  ;  ;  ;  

无机碳形态论文-张永,高学鲁,王允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