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出舱活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出舱活动,视觉感知,物体识别,二值化赋范梯度
出舱活动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菊莉,马钟,贺占庄,周革强,何双亮[1](2018)在《视觉感知启发的面向出舱活动的物体识别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航天员出舱活动(EVA)的工效,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感知启发的物体识别方法。首先对视觉观察到的一定区域内的图像进行采集,然后进行二值化赋范梯度的特征提取,并预测物体所在区域的矩形框,选取比该矩形框扩大一定范围的图像作为输入,传递给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类别识别和精定位。在自建的数据集上进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达到了88.2%的平均识别准确率,识别速率为0.047 s,可以满足舱外物体识别需求。该方法可为信息化、智能化的出舱活动任务提供参考,对提高出舱活动任务的工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载人航天》期刊2018年01期)
姚飞,李潭秋,刘向阳,张万欣,司怀吉[2](2015)在《空间站出舱活动分离救援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时,存在与空间站分离的可能性,涉及航天员安全。救援与空间站分离的航天员,是出舱活动必须考虑的问题。对此,总结了救援技术的发展历程,从人机能力及特性的角度,重点研究了救援的关键技术,包括分离可能性和分离状态分析、救援策略和机制确定、救援系统设计;提出现阶段应以航天员驾驶救援装置返回空间站为主,同时分析了人服特性对控制系统的影响,以及相关新技术的应用前景,指出救援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机系统机动能力的整体提升,可为设计建造实际的救援装置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载人航天》期刊2015年03期)
曹红艳[3](2011)在《叩开空间站时代之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关键技术的突破,使我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叁个独立掌握太空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作为与天地往返、航天员出舱相并列的载人航天叁项(本文来源于《经济日报》期刊2011-11-03)
王立东,夏云,刘伟波,陈金盾,翟志宏[4](2011)在《航天员出舱活动复杂环境地面验证试验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证出舱活动任务成功和航天员安全,须进行充分的地面综合验证。航天员系统在神舟七号任务中建立了完整、高效的出舱活动地面验证试验体系,围绕出舱活动六大要素:人、轨道舱、舱外服、出舱程序、真空、失重,设计了一系列试验现场,合理规划了有人参与的常压、低压和水下模拟失重试验项目,解决了危险环境下载人试验的安全问题,采用逐次迭加试验要素、多现场分段试验的方法,对出舱活动全过程进行了全面、充分的试验验证,为出舱活动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创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一届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大会论文集》期刊2011-10-21)
白延强[5](2009)在《出舱活动医学防护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重点是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出舱活动面对叁个方面的医学问题:(1)空间运动病防护;(2)减压病防护:(3)疲劳防护。在神七任务中必须有效解决上述医学问题,确保航天员身体健康、保证出舱活动圆满成功。航天员系统以保障航天员具备良好的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满足出舱活动任务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医学系统调理、强身固本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集乘组医学选拔、训练、药物预防和诊治为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按照系统防护和重点突出相结合的原则,突出预防为主的思想,注重提高整体机能,防治结合、中西结合,有效防护空间运动病、减压病、过度疲劳等医学问题。运用多种药物,科学配伍,梯次设置叁道药物防线,预防空间运动病;建立吸氧排氮和低压易感性筛查新方法,防止减压病;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研制出口腔速崩片、预充式针剂、太空养心丸、抗疲增耐固体复合饮品等有效便捷、适宜于空间使用的系列产品。(本文来源于《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期刊2009-08-27)
何鸿辉,刘国青,詹海洋[6](2009)在《航天员出舱活动地面试验综合复压系统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验证人-舱-服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模拟试验。地面试验综合复压系统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可靠的试验环境。其中,测控系统采用的PCS7过程控制系统对关键环节均实现了热备冗余,满足试验过程控制要求,可靠地实现了综合复压系统的正常工作和紧急复压自动控制流程,并圆满地完成了人-舱-服联合试验。(本文来源于《航天器环境工程》期刊2009年01期)
庞之浩[7](2008)在《当代出舱活动技术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出舱活动技术有多种分类方法和广泛用途,并需使用气闸舱、舱外航天服等一些先进而复杂的硬件设备。40多年来,经过苏联/俄罗斯、美国等国的专家的不断开发,出舱活动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俄美两国在出舱活动系统方面各有特色,在出舱训练技术方面也各有千秋。中国航天员将进行首次出舱活动,成为世界上第3个完全独立实现出舱活动的国家。(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08年20期)
本报特约,左赛春,本报,武铠[8](2008)在《突破出舱活动技术 竖立载人航天新的里程碑》一文中研究指出举世瞩目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随着长征二号F火箭刺破戈壁滩上的夜幕,飞船顺利入轨而首战告捷。带着发射成功的喜悦和对运行中飞船的关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马兴瑞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接受(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报》期刊2008-09-26)
周前祥[9](2006)在《人机整合出舱活动的模拟失重试验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EVA)是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个关键步骤。利用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可以完成观测地面目标、在轨维修和组装大型空间设施等任务。但另一方面,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又是极其昂贵和带有极大风险性的空间作业任务。美国航宇局的资料表明,空间出舱活动1小时(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期刊2006年03期)
王宪民,吴清才[10](1998)在《略谈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出舱活动(EVA)是指航天员脱离母航天器的保护环境,依靠自身的生命保障系统在太空中进行包括科学观察及研究、修理飞船或空间站表面、太空行走等在内的各种活动.出航活动关键技术的研究涉及环控生保技术、航天服技术、医学、工效学以及地面模拟技术等,它们不仅为出舱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还为航天员提供了维持生命必须的微气候环境和进行出舱活动的装置及措施.(本文来源于《国际航空》期刊1998年11期)
出舱活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时,存在与空间站分离的可能性,涉及航天员安全。救援与空间站分离的航天员,是出舱活动必须考虑的问题。对此,总结了救援技术的发展历程,从人机能力及特性的角度,重点研究了救援的关键技术,包括分离可能性和分离状态分析、救援策略和机制确定、救援系统设计;提出现阶段应以航天员驾驶救援装置返回空间站为主,同时分析了人服特性对控制系统的影响,以及相关新技术的应用前景,指出救援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机系统机动能力的整体提升,可为设计建造实际的救援装置提供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出舱活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张菊莉,马钟,贺占庄,周革强,何双亮.视觉感知启发的面向出舱活动的物体识别技术研究[J].载人航天.2018
[2].姚飞,李潭秋,刘向阳,张万欣,司怀吉.空间站出舱活动分离救援技术研究[J].载人航天.2015
[3].曹红艳.叩开空间站时代之门[N].经济日报.2011
[4].王立东,夏云,刘伟波,陈金盾,翟志宏.航天员出舱活动复杂环境地面验证试验技术[C].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创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一届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大会论文集.2011
[5].白延强.出舱活动医学防护技术研究与应用[C].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2009
[6].何鸿辉,刘国青,詹海洋.航天员出舱活动地面试验综合复压系统控制技术[J].航天器环境工程.2009
[7].庞之浩.当代出舱活动技术发展[J].科技导报.2008
[8].本报特约,左赛春,本报,武铠.突破出舱活动技术竖立载人航天新的里程碑[N].中国航天报.2008
[9].周前祥.人机整合出舱活动的模拟失重试验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航天.2006
[10].王宪民,吴清才.略谈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J].国际航空.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