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论文-姜露茜

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论文-姜露茜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记叙文写作,英语写作,写作教学

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论文文献综述

姜露茜[1](2019)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记叙文写作教学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记叙文写作是重要的写作体裁之一,通常被认为是学习写作的第一步。大部分英语为外语(EFL)的学生在学习英文记叙文写作时,遇到了很多写作问题。但同时,因为课堂上缺少系统的记叙文写作教学指导,所以学生的写作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高。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其他写作体裁的课堂教学指导(如说明文写作、议论文写作、学术写作),而忽略了研究记叙文写作的课堂教学指导。本研究试图探究在中国英语为外语环境下一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记叙文写作课堂教学指导以及其指导给学生学习英语记叙文写作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历时一学期,为质性个案研究,主要通过课堂观察、半结构化式访谈、问卷调查进行数据收集,同时收集了教师的教案、讲义和学生的写作作品。根据质性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本研究有叁个发现。第一,该教师采用过程式写作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主要包括写前讨论、多稿写作、写作反馈和修改。第二,该教师认为写作课堂是隐形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但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她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同伴或者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作者。第叁,五名受访学生均评价该教师的写作教学从不同方面提高了自己的英语记叙文写作能力,比如写作习惯和信念的转变、读者意识的提高、篇章结构的把握等。基于本研究发现,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究不同写作教学方法(如:体裁教学法)在中国大学英语为外语课堂环境下给学生学习英语记叙文写作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同写作教学方法对学习英语记叙文写作带来影响的对比性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林玥[2](2019)在《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师转型时期身份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正在从通用英语教学转向特殊用途英语与学术英语教学,大学外语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机遇。基于温格(1998)的身份构建理论,本研究旨在探究转型时期大学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现状与特点,认同危机在大学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中是否存在,同时从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教龄、年龄、职称、月收入水平、月平均课时量、最高学历学位和任教的高校类型)与构建身份认同的四个维度的关系来探讨人口统计学变量如何影响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参照温格(1998)与陶健(Tao Jian)和高雪松(Gao Xuesong)(2018)的身份认同构建模式设计调查问卷,对来自全国14所高校的160名大学英语教师发放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55份,利用社会统计学软件包SPSS 22.0中描述性统计、T检测(t-test)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的方法对结果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并对其中4名高校大学外语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研究结果为:首先,构成调查对象身份认同的四个维度(即:职业身份认同、专业身份认同、个人身份认同和处境身份认同)下的九个因子(即: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英语教学信念、英语语言水平、工作投入、职业行为倾向、教改认同、职业环境认同和科研认同)的均值都高于临界值3,这表明大学英语教师整体身份认同程度处于较高水平。其次,在九个因子中,叁个因子的均值高于临界值3,而低于总均值4,这表明调查对象的身份认同在四个维度上有差异,同时也表明身份认同危机存在。造成身份认同危机的原因可归结为四个方面:1)是选择以应试为主导的标准还是选择课程改革标准带给大学英语教师内心的困惑和挣扎;2)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3)大学英语学科地位的边缘化;4)教师角色和研究者角色的分裂都造成了认同危机的存在。再次,通过描述性数据分析发现,在八个人口学变量中(性别、教龄、年龄、职称、月收入水平、月平均课时量,最高学历学位和任教的高校类型)有叁个变量(即:教龄、月收入水平和月平均课时量)与身份认同构建的四个维度之间不构成显着性差异,也就说明这叁个变量对身份认同的构建没有影响。而其他五个变量(即:性别、年龄、职称、最高学历学位和任教的高校类型)与身份认同构建的四个维度之间有显着的差异性存在,表明这五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构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仅对全国四个省的155名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状况和特点进行探究,样本数量有限,所得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与补充。同时本研究也对人口统计学变量如何影响身份认同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前景规划提出参考建议和意见。(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5)

薛棋文[3](2018)在《转型时期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独立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型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必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为例,探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据此提出一些对策,以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8年51期)

李风琴,康俊英[4](2018)在《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研究分析及启示——基于2001—2017年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对2001—2017年有关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相关研究总体呈发展态势,前七年(2001—2007年)为第一阶段,有相关文献45篇,除2006年出现回落外,论文发表数量基本处于逐年增长的态势;后十年(2008—2017年)为第二阶段,有相关文献60篇,论文发表数量有升有降,但基本平稳。进一步研究可知,英语教师角色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持续关注,学者们研究教师角色的角度多种多样,对教师角色的表述呈现多样性特点。(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8年09期)

鲁小霞[5](2017)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探析——评《中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一书重点落到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的实证研究上,对当前英语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在情感、行为、认知等方面的复杂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多角度、多层次,对于当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第一部分为理论与方法,内容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综述以及叙事研究理念下的方法设计与应用。(本文来源于《新闻与写作》期刊2017年12期)

薛棋文[6](2017)在《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现状及其策略探析——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为例,探讨了当前处于转型期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可行性策略,即强化终身学习理念,反思教学效果;教学科研双管齐下,教研齐头并进;提升学历积极进修,优化知识结构;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创建精品课程;大力引进学术骨干,增强科研意识。(本文来源于《西部素质教育》期刊2017年21期)

龙娜娜,黄景[7](2017)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师的研究者身份认同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四名中国大学英语专业教师对自身科研经历的叙述,本文探讨他们的研究者身份认同的动态建构以及促进和阻碍其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研究发现这些英语教师职业生涯中研究经历可以划分为"起始"、"停滞/发展"和"挣扎"叁个主要阶段,他们的研究者身份建构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从环境因素来看,硕士和博士等课程学习环境充满了促进研究者身份建构的因素,而大学工作环境和中国的社会环境则对研究者身份建构起到了阻碍作用。就个人因素而言,动机、学术发表、学术资历和与研究者的社会网络(交流)对研究者身份建构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建议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师应该提高研究者身份认同意识、不断进行批判性反思、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寻求发展机会,而政府和高校则应该通过改革现行的教育和晋升体制为教师的科研投入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期刊2017年04期)

李志坚[8](2017)在《中国本土教师大学英语通用口语教学适宜性实证研究——中外教师教学对比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合格外语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大学英语口语课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依据,结合我国大学生口语能力的主要缺陷、心理特点,通过叁个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从外籍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自我评价、学生对外教的教学评价以及学生对外教与中国本土大学英语教师口语教学的对比评价叁个纬度论证中国本土大学英语教师完全能够胜任口语课的教学任务,大学英语通用口语课更适宜中国本土大学英语教师教,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学生提高口语能力,而且也更有利于有限的优质外教资源在口语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7年11期)

郑莉莎[9](2017)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进行了实证研究。国外大量教师自我效能研究主要依据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和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展开,在教师自我效能测量工具和影响因素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些研究主要聚焦小学和中学的教师自我效能。国内的研究则集中在对国外教师效能研究成果的引介上,实证研究较少。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师自我效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中国英语教学面临着“耗时低效”的诟病,本研究在国外教师自我效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为提高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提供心理学和教育学上的理论依据以及现实依据。作为本研究理论基础的社会认知理论是由Bandura提出来的。该理论强调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积极作用以及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动机性的自我效能则是其核心概念。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根据Friedman和Kass的“课堂和学校环境下的教师效能模型”建构了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理论框架,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1)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总体水平如何?2)中国大学英语教师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教师自我效能之间是否存在显着相关?参与本研究的150名中国大学英语教师来自于某省省城和地级市的本科院校,以方便取样法选取实验对象,通过邮件或“问卷星”平台将我们根据Friedman和Kass的问卷调查表改编而来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发送给实验对象,并对回收的样本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发现如下,并在文中指出了其可能的原因。1)英语教师总自我效能感平均值稍高于临界值;其课堂环境下的自我效能感比机构环境下的自我效能感强;在课堂环境下的任务方面表现出最强的自我效能感,而在机构背景下的任务方面自我效能感最弱。2)从英语教师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来看,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月收入、学生类别、学校类别与教师自我效能都存在显着相关,而学校所在城市则无相关性。具体差异体现在(1)性别:女英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比男英语教师强;(2)年龄:41-50岁的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最强,最年长的和最年轻的英语教师最弱;(3)教龄:教龄21-30年的教师自我效能感最强,教龄不到6年的最弱,其他教龄的教师自我效能感基本相当;(4)学历:具有博士学位的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最强,学士学位的最弱,低于临界值;(5)职称:教授的自我效能感最强,助教最弱,且低于临界值,副教授与讲师基本相当;(6)月收入:月收入为¥8001-¥10000的教师自我效能感最强,收入最低的最弱,其余的基本相当;(7)学生类别:教英语专业的教师自我效能感最强,只教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师最弱;(8)学校类别:985大学的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最强,211大学的英语教师最弱。以上研究发现有助于我们从心理学上更深入地了解英语教师,并为教育部门及相关机构在帮助英语教师提高自我效能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尤为重要的是,如何提高英语教师在机构背景下任务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鉴于时间和财力等客观因素,也由于请求英语教师做问卷调查表难度很大,以及本研究者自身的原因,本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研究工具只采用了《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问卷调查表(中文版)》,如果将定性研究法或纵向追踪研究法结合起来将更为理想;2)研究中发现教师的年龄、教龄、月收入和学校类别方面出现例外现象,这些例外需要后续跟踪研究加以科学证实。(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刘彬[10](2017)在《新媒体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评《新媒体技术下中国高校商务英语教师信念及教学模式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技术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内对英语的学习尤为重视。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也逐渐向国际化发展,英语对于新时代的青年人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当今英语课堂的教学需求,因此新媒体时代,利(本文来源于《新闻战线》期刊2017年04期)

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国内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正在从通用英语教学转向特殊用途英语与学术英语教学,大学外语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机遇。基于温格(1998)的身份构建理论,本研究旨在探究转型时期大学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现状与特点,认同危机在大学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中是否存在,同时从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教龄、年龄、职称、月收入水平、月平均课时量、最高学历学位和任教的高校类型)与构建身份认同的四个维度的关系来探讨人口统计学变量如何影响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参照温格(1998)与陶健(Tao Jian)和高雪松(Gao Xuesong)(2018)的身份认同构建模式设计调查问卷,对来自全国14所高校的160名大学英语教师发放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55份,利用社会统计学软件包SPSS 22.0中描述性统计、T检测(t-test)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的方法对结果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并对其中4名高校大学外语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研究结果为:首先,构成调查对象身份认同的四个维度(即:职业身份认同、专业身份认同、个人身份认同和处境身份认同)下的九个因子(即: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英语教学信念、英语语言水平、工作投入、职业行为倾向、教改认同、职业环境认同和科研认同)的均值都高于临界值3,这表明大学英语教师整体身份认同程度处于较高水平。其次,在九个因子中,叁个因子的均值高于临界值3,而低于总均值4,这表明调查对象的身份认同在四个维度上有差异,同时也表明身份认同危机存在。造成身份认同危机的原因可归结为四个方面:1)是选择以应试为主导的标准还是选择课程改革标准带给大学英语教师内心的困惑和挣扎;2)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3)大学英语学科地位的边缘化;4)教师角色和研究者角色的分裂都造成了认同危机的存在。再次,通过描述性数据分析发现,在八个人口学变量中(性别、教龄、年龄、职称、月收入水平、月平均课时量,最高学历学位和任教的高校类型)有叁个变量(即:教龄、月收入水平和月平均课时量)与身份认同构建的四个维度之间不构成显着性差异,也就说明这叁个变量对身份认同的构建没有影响。而其他五个变量(即:性别、年龄、职称、最高学历学位和任教的高校类型)与身份认同构建的四个维度之间有显着的差异性存在,表明这五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构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仅对全国四个省的155名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状况和特点进行探究,样本数量有限,所得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与补充。同时本研究也对人口统计学变量如何影响身份认同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前景规划提出参考建议和意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论文参考文献

[1].姜露茜.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记叙文写作教学的个案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2].林玥.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师转型时期身份建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薛棋文.转型时期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为例[J].校园英语.2018

[4].李风琴,康俊英.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研究分析及启示——基于2001—2017年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

[5].鲁小霞.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探析——评《中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7

[6].薛棋文.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现状及其策略探析——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

[7].龙娜娜,黄景.中国大学英语教师的研究者身份认同研究(英文)[J].Chinese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2017

[8].李志坚.中国本土教师大学英语通用口语教学适宜性实证研究——中外教师教学对比视角[J].海外英语.2017

[9].郑莉莎.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10].刘彬.新媒体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评《新媒体技术下中国高校商务英语教师信念及教学模式演化研究》[J].新闻战线.2017

标签:;  ;  ;  

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论文-姜露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