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从类介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从”,介词框架,偏误,类型共性
从类介词论文文献综述
高顺全[1](2019)在《“从”类介词框架的习得考察及教学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把介词"从"和相关后附词语构成的介词框架分成叁种:表示处所起点、表示时间起点和表示立场起点。通过对区分母语语言类型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从"类介词框架的输出情况和偏误表现的统计分析后发现,学习者的语言虽然存在一定的语别(母语)个性,但普遍共性和类型共性更为明显。本文还结合相关输出和偏误表现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本文来源于《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用源,苏桐[2](2016)在《论“自/从”类介词框架的套迭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词框架的套迭结构是由两个介词框架套合而成的一种特殊格式。"自/从"类介词框架套迭格式的结构层次不仅与后部词及其语义抽象程度有关,也要受到韵律因素和介词本身语义因素的影响。套迭结构中前置词的隐现不仅与介词框架的层次有关,而且要受到介词宾语音节数量的限制,也要受到介词框架套迭格式本身的牵制。(本文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晁艳秀[3](2016)在《印尼汉语学习者“从”类介词的习得偏误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介词“从”是印尼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出错率较高的一个介词。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根据收集到的语料,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主要从语义功能、句法功能(包括句法结构和句法成分两方面)和语用功能(包括介词的隐现、前置与后置、话题标记、修辞标记)叁个方面对汉语介词“从”和印尼语“dari”进行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描写,对比分析二者的异同,对偏误现象进行整理归类和描写,分析每种偏误的成因,试图找出印尼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介词“从”的重难点。之后,利用统计的手段,将各种偏误类型的偏误率和不同偏误类型在各个水平阶段的偏误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探究印尼汉语学习者“从”类介词的习得规律,从而为教学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6-06-29)
王用源,苏桐[4](2016)在《“自/从”类介词框架与其他介词套迭现象的结构层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词框架作为介词的特殊现象,学界已对其类型、功能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介词框架变体结构以及结构层次的研究有待完善。通过分析"自/从"类介词框架与其他介词套迭现象的结构层次特点,以及套迭结构后部词的词性,认为套迭结构的后部词"到、至、讫/迄、逮"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词性,其词性随着语言发展而变化。(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期刊2016年05期)
袁舫[5](2014)在《“从”类时间介词的使用及其框架组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运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对表示时间起点的"从"类时间介词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对其使用范围进行分析,探讨"从"类时间介词宾语的性质,对比其使用差别,并对"从"类时间介词框架组合规律进行描写和归纳。(本文来源于《语言与翻译》期刊2014年02期)
张会兰[6](2009)在《“从”类介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布理论、叁个平面语法理论,对“从”类介词(包括“从、自、打、由、自从、自打、打从、从打”)进行句法、语义、语用的分析和研究,并利用认知语法理论、语法化理论以及语言类型学的相关理论对“从”类介词和相关介词框架进行历时和共时两方面的考察。第一章我们简要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语料来源,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的回顾和分析,指出其成就和不足,为本文张目。第二章是对“从”类介词的共时研究。首先,我们探讨了各个“从”类介词的语义功能。其次,分析了“从”类介词短语的句法分布和句法功能的差异。第叁,我们对“从”类介词进行了语用分析。最后,我们还对“从”类介词框架进行了考察。第叁章是对“从”类介词及其框架的历时考察。在分析历时语料的基础上,我们对每一个“从”类介词及其框架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作了描写,从而展示了其产生和发展脉络。第四章是对“从”类介词语法化的阐释。“从”类介词的语法化路径有名源和动源两种。“从”类介词的语法化机制主要是句法位置变化和类推。“从”类介词的语法化与认知因素和语用因素有关。第五章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从类介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词框架的套迭结构是由两个介词框架套合而成的一种特殊格式。"自/从"类介词框架套迭格式的结构层次不仅与后部词及其语义抽象程度有关,也要受到韵律因素和介词本身语义因素的影响。套迭结构中前置词的隐现不仅与介词框架的层次有关,而且要受到介词宾语音节数量的限制,也要受到介词框架套迭格式本身的牵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从类介词论文参考文献
[1].高顺全.“从”类介词框架的习得考察及教学建议[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9
[2].王用源,苏桐.论“自/从”类介词框架的套迭现象[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
[3].晁艳秀.印尼汉语学习者“从”类介词的习得偏误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6
[4].王用源,苏桐.“自/从”类介词框架与其他介词套迭现象的结构层次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
[5].袁舫.“从”类时间介词的使用及其框架组合[J].语言与翻译.2014
[6].张会兰.“从”类介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