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保护廊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喜鹊窝,观鸟,鸟种,红头潜鸭,黄臀鹎,鹮嘴鹬,野生动物,豆雁,种群数量,候鸟迁徙
生物保护廊道论文文献综述
赵磊,裴云云,王璐[1](2019)在《鸟儿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晨伴着鸟语醒来,一抬头就能看见树上高高的鸟窝,让人心情愉悦。近年来,随着我区生态修复及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宁夏山绿了、水清了,鸟儿们跟人类更亲近了。喜鹊窝越来越低每种鸟类的生活习性各不相同,喜欢筑巢地点也不同。在杨树上十分显(本文来源于《宁夏日报》期刊2019-03-15)
单楠,周可新,潘扬,唐夫凯[2](2019)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构建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对遏制生态系统退化及生物多样性丧失,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消除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恢复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近20年(1997—2017)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廊道的概念、构建理论及方法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探讨,分析了廊道构建理论的发展过程及适用性,分类总结了现有的廊道构建方法和17种廊道构建模型工具。研究分析表明,廊道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已成为目前国际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对物种景观运动过程认识的加深,廊道构建理论逐渐趋于成熟,与之匹配的廊道构建方法及模型工具进展迅速。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大范围,高精度的获取廊道模拟数据,并集成综合模型实现目标物种廊道的构建、保护和管理是今后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构建研究的发展方向。最后,对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不足展开讨论并展望了未来发展,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应用与实践及国家生态廊道体系的建设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蒋朝晖[3](2017)在《给亚洲象一条自由穿行的廊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神奇美丽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拥有全球同纬度仅存的热带雨林,那里风光旖旎,物种丰富,自然神秘,是我国最早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地区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不断发展,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各子保护区热带雨林孤岛化现象日益严重,(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7-02-17)
高吉喜[4](2016)在《构建国家生态廊道 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降低所导致的生态安全问题更为严峻。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陆生动物会向高海拔和高纬度迁移,寻找环境更为适宜的栖息地。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景观破碎化阻止了物种的自由迁徙,构(本文来源于《中国发展》期刊2016年03期)
蒙倩彬[5](2016)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市生态廊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物圈稳定的基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及城市建设的增加,造成了环境污染、生物资源过度开发、全球气候变暖等现象,城市中生境的减小、破碎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使得城市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威胁到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城市生态廊道通过串联起不同的生境斑块,能为城市生物提供连续的栖息地和移动通道,同时改善城市环境,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生态廊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部分,也兼具了游憩、美学和教育功能,对提高环境质量和人们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的作用。为了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笔者提出了应基于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多功能、整体性与系统性、多层次的原则来建设城市生态廊道,将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程序分为前期准备、规划阶段和后期管理叁部分,通过对城市生态廊道连接度、宽度和构成的深入研究,结合北京市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在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生物保护功能的重视,顺应城市自然基底情况,加大对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增加廊道中树种的数量及质量,合理配置群落,形成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为生物提供多样化的生境。同时,还应建立具有层级性的城市生态廊道网络,有效保护不同层级的生物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黄柳菁,肖荣波,李智山[6](2014)在《在ArcGIS支持下的广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一般会导致区域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不少研究表明,生境适宜性评价和生态连接度能较好地指导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以广州市为例,在ArcGIS支持下,借助广州市2006年的林班图和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开展生境适宜性评价,结合建设用地影响下的景观阻力计算生态连接度。结果表明,广州市适宜生境以大型连续斑块为主,但聚集于开发难度大的低山和沿海地区;建成区内的斑块连接度较低,破碎化程度较高。将连接度结果与广州市生态廊道规划边界相比较,明确了未来需保护的重要生境和修复的生态廊道,提出落实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途径和措施,其中建立生态保护区和强化生态廊道的管理是关键,研究成果可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4年10期)
李昊,郭大力[7](2014)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廊道规划——以生态福州总体规划的相关实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观点主要关注城市外围的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对于中心城区特别是城市建成区以内的生物多样性考虑较少。而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对于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区域整体生态安全格局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生物多样性在空间上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自然生境"岛屿状"的破碎化。生态廊道则可以通过连通斑块,优化生态格局,促进物种交流,有效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本文讨论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廊道构建的现实意义、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案例,并以《生态福州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为例论述了具体的规划实践。该规划探索性的提出了在中心城区构建两种宏观生境廊道以及叁种微观生物通道,以优化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本文最后对今后的规划实践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 城市生态规划)》期刊2014-09-13)
穆少杰,周可新,方颖,朱超[8](2014)在《构建大尺度绿色廊道,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境破碎化可导致物种数量减少、死亡率增加及迁移率下降,是生物多样性降低与物种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绿色廊道可将彼此隔离的植被斑块连接起来,有助于减少甚至消除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国外的生态环境保护组织较早地意识到了建立大尺度绿色廊道对于景观连通性、生物多样性保持和恢复的重要性,已经在区域尺度、国家尺度或洲际尺度陆续构建了若干大型绿色廊道。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起开展的"叁北防护林工程",在干旱区的大部分地区已建成连片的大型防护林体系,构成了叁北地区大型廊道网络体系。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绿色廊道建设多集中在小尺度的城市绿化建设方面,而在区域、国家、洲际尺度绿色廊道的构建方面尚属空白。本文对目前国外典型大尺度绿色廊道的建设目的、发展历程和空间分布作了介绍,回顾了我国绿色廊道发展的叁个主要阶段。本文提出我国绿色廊道发展的趋势应由城市尺度的点、线状向区域、国家尺度的片、面、带状过渡,并将部分地区廊道的规划建设重点引向体现其生态功能的方向,发挥其野生生物线状开放系统的潜在疏导功能,从而为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奠定基础。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大尺度绿色廊道可依托于现有的自然保护系统、城市绿色廊道网络及特定自然景观进行构建。(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4年02期)
贾引狮[9](2011)在《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廊道内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生物遗传资源丰富,但随着区域内经济的发展,生物多样性遭到了威胁,为此双方酝酿建设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廊道。当前廊道内遗传资源面临盗掘滥用、外来生物入侵、孤立保护、利益归属不清晰等问题。必须把廊道内遗传资源保护同知识产权制度结合起来,加强跨国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完善廊道内各国遗传资源的立法和管理体制,并加快廊道内遗传资源的普查、登记、注册等基础工作。(本文来源于《开放导报》期刊2011年06期)
谭伟福[10](2010)在《广西靖西县邦亮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景观格局中廊道稳定性与连通性的相关分析,从生态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自然保护区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等方面提出广西靖西县邦亮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的设想与建议,帮助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决策,采取措施保护森林,建设好邦亮林区的生物多样保护廊道,确保东部黑冠长臂猿种群交流畅通。(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生物保护廊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对遏制生态系统退化及生物多样性丧失,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消除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恢复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近20年(1997—2017)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廊道的概念、构建理论及方法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探讨,分析了廊道构建理论的发展过程及适用性,分类总结了现有的廊道构建方法和17种廊道构建模型工具。研究分析表明,廊道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已成为目前国际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对物种景观运动过程认识的加深,廊道构建理论逐渐趋于成熟,与之匹配的廊道构建方法及模型工具进展迅速。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大范围,高精度的获取廊道模拟数据,并集成综合模型实现目标物种廊道的构建、保护和管理是今后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构建研究的发展方向。最后,对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不足展开讨论并展望了未来发展,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应用与实践及国家生态廊道体系的建设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保护廊道论文参考文献
[1].赵磊,裴云云,王璐.鸟儿离我们越来越近了[N].宁夏日报.2019
[2].单楠,周可新,潘扬,唐夫凯.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构建方法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9
[3].蒋朝晖.给亚洲象一条自由穿行的廊道[N].中国环境报.2017
[4].高吉喜.构建国家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J].中国发展.2016
[5].蒙倩彬.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市生态廊道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6].黄柳菁,肖荣波,李智山.在ArcGIS支持下的广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规划[J].中国园林.2014
[7].李昊,郭大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廊道规划——以生态福州总体规划的相关实践为例[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生态规划).2014
[8].穆少杰,周可新,方颖,朱超.构建大尺度绿色廊道,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14
[9].贾引狮.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廊道内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J].开放导报.2011
[10].谭伟福.广西靖西县邦亮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分析[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