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译报论文-张生祥,秦君

每日译报论文-张生祥,秦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每日译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译报,外国报纸,中国抗战,淞沪会战

每日译报论文文献综述

张生祥,秦君[1](2017)在《抗战先锋:“孤岛”时期的《每日译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日军侵占上海外国租界为止的一时期,上海租界被日军侵占的沦陷区所包围,史称“孤岛”时期。其间原在上海出版的许多报纸都因环境险恶而被迫搬迁、停刊。在这种险峻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决定利用外国报(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6-06)

付云鹏[2](2009)在《《每日译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每日译报》为个案来研究“孤岛”时期的抗日宣传,是因为目前学术界对“孤岛”时期报刊的抗日宣传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细化。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孤岛”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创办的《每日译报》做了深入地研究。论文主要包括叁个部分:《每日译报》创刊的概况;《每日译报》的宣传重点;《每日译报》的宣传特点。笔者力图在以下叁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详尽地描述《每日译报》诞生的历史背景。即梳理《每日译报》利用租借当局与日军的矛盾,借助洋人在华享有的特权,通过挂起“洋旗报”的招牌,最终取得合法地位的过程。具体阐述在“孤岛”复杂环境中,《每日译报》是如何周旋于各方势利集团的。第二,尽可能全面地归纳出《每日译报》宣传内容。以往的研究者对此常常是一笔带过。而事实上,该报内容相当充实,新闻、时评、通讯、专访、杂文、纪实文学等各种体裁应有尽有,在这些栏目中提炼出宣传重点,从而透视出编者们的办报初衷,是本文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第叁,与其他“洋旗报”相比,《每日译报》能依据读者特点采取分层次的宣传手段,注重宣传的实效性;善于借他人之口而表己之意,讲究宣传的策略性;将报纸与期刊相辅相成互相结合,重视宣传的互补性。理清《每日译报》的宣传特点是本文着力突破的关键点。(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3](2008)在《首次译载《西行漫记》的报纸——《每日译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每日译报》的前身是《译报》。《译报》于1937年12月9日创刊,由夏衍主持。当时上海已经沦陷,所有的中文报纸,除汉奸的《新申报》外都被停刊。为突破日伪的新闻封锁,方便报道有关抗战的消息,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便创办了这份专门(本文来源于《新闻与写作》期刊2008年07期)

马光仁,汪幼海[4](1999)在《孤岛中一面鲜艳的旗帜——《每日译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身《译报》初露锋芒《每日译报》的前身是《译报》,是党在上海孤岛时期坚持抗战宣传的成功尝试。“八·一叁”抗战失败后,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成为“孤岛”。日寇接收了原国民党设在租界的新闻检查所后,亦宣布对租界内的中国报刊实行新闻检查。绝大多数的抗日报刊,(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1999年11期)

谷斯范[5](1992)在《《每日译报》忆旧——雨丝风片录[四]》一文中研究指出1938年2月,我家乡的前辈、文化界知名人士胡仲持介绍我进上海《每日译报》[简称《译报》]担任校对工作。报社由中共地下江苏省委的文委主持,"孤岛"许多挂外商名义出版的报纸中,它可算佼佼者,影响最大、群众基础最广泛。编辑部名家云集,大多数是中共地下党员,担任主笔的是恽逸群,编翻译版的是梅益和林淡秋,梅益还兼编国内版,编国际版的(本文来源于《新文学史料》期刊1992年02期)

俞乐滨,朱少伟[6](1985)在《直刺日伪心脏的匕首——《每日译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九叁七年十一月五日,日本侵略军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大肆烧杀抢掠。同月十二日,国民党驻沪军队全部西撤,上海失陷,公共租界、法租界成为“孤岛”。原在上海出版的报纸,有许多因环境所迫而搬迁、停刊。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中共江苏省委决定利用外国报纸在租界的合法地位,创办一种纯翻译性的报纸,向人民群众继续宣传抗战。于是,一九叁七年十二月九日《译报》问世了。创刊号上,发表了《毛泽东对英发表重要谈话——“中国绝大多数民众仍要抗战到底,如少数人采取投降路线,则全国决心抗日分子将坚决反对。”》这篇译文在上海人民中引起巨大反响,也使日本侵略者感到胆战心惊。《译报》内容充实,编排新颖,发行量达两万份。但该报出版十二期后,由于印刷所遭到日伪势力的威胁破坏,至同月二十日被迫停刊。(本文来源于《新闻》期刊1985年09期)

王季深[7](1982)在《中国新闻史上别开生面的一页——记从《译报》到《每日译报》的刊行经过》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九叁七年末,上海新闻事业处境艰险,由于在形势变化条件下新的斗争方式的采用,中国新闻史上展开了别开生面的一页.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突然出现了一份四开小型日报——《译报》.这份报纸所有的新闻报道和文章,都是从各国报刊书籍中翻译出来的.在精编的原则下,各稿短小精悍,战斗力特强,确是一件创举.这份报纸的出现,是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的.一九叁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军发动"芦沟桥事(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1982年04期)

每日译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每日译报》为个案来研究“孤岛”时期的抗日宣传,是因为目前学术界对“孤岛”时期报刊的抗日宣传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细化。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孤岛”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创办的《每日译报》做了深入地研究。论文主要包括叁个部分:《每日译报》创刊的概况;《每日译报》的宣传重点;《每日译报》的宣传特点。笔者力图在以下叁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详尽地描述《每日译报》诞生的历史背景。即梳理《每日译报》利用租借当局与日军的矛盾,借助洋人在华享有的特权,通过挂起“洋旗报”的招牌,最终取得合法地位的过程。具体阐述在“孤岛”复杂环境中,《每日译报》是如何周旋于各方势利集团的。第二,尽可能全面地归纳出《每日译报》宣传内容。以往的研究者对此常常是一笔带过。而事实上,该报内容相当充实,新闻、时评、通讯、专访、杂文、纪实文学等各种体裁应有尽有,在这些栏目中提炼出宣传重点,从而透视出编者们的办报初衷,是本文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第叁,与其他“洋旗报”相比,《每日译报》能依据读者特点采取分层次的宣传手段,注重宣传的实效性;善于借他人之口而表己之意,讲究宣传的策略性;将报纸与期刊相辅相成互相结合,重视宣传的互补性。理清《每日译报》的宣传特点是本文着力突破的关键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每日译报论文参考文献

[1].张生祥,秦君.抗战先锋:“孤岛”时期的《每日译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2].付云鹏.《每日译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首次译载《西行漫记》的报纸——《每日译报》[J].新闻与写作.2008

[4].马光仁,汪幼海.孤岛中一面鲜艳的旗帜——《每日译报》[J].社会科学.1999

[5].谷斯范.《每日译报》忆旧——雨丝风片录[四][J].新文学史料.1992

[6].俞乐滨,朱少伟.直刺日伪心脏的匕首——《每日译报》[J].新闻.1985

[7].王季深.中国新闻史上别开生面的一页——记从《译报》到《每日译报》的刊行经过[J].新闻大学.1982

标签:;  ;  ;  ;  

每日译报论文-张生祥,秦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