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

我看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

一、我看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维佳[1](2012)在《唯物史观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历史学变革》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就唯物史观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历史学变革的关系进行分阶段梳理和探讨。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前唯物史观在中国大陆历史学的变革中发生的作用,指出在这一阶段中国大陆史学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丰富了史学的内容,在史学着作的编纂和史学理论的认识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虽然政治上的“左”倾错误对学术界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发展是起促进作用的。第二部分阐述了1966年到1976年“文革”十年间唯物史观与中国大陆历史学的关系。指出这一时期由于史学受政治的影响极大,甚至成为政治的婢女,完全转向了唯心史观。第三部分分两个阶段:1976年“文革”结束到1978年12月,即“文革”结束后过渡时期以及1978年12月到20世纪90年代末,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这部分主要阐述了1976年至20世纪末二十多年间的唯物史观与中国大陆历史学的关系。这一时期史学摆脱了完全受政治控制的状况,整个学界进入了思想解放的新时期,学者们对唯物史观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这些都促使唯物史观对史学发展产生推动作用。第四部分是反思与展望。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中国大陆史学界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一系列的社会变化给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带来了新的挑战,学者们逐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及唯物史观必须发展,针对这一情况研究者们反思过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都为唯物史观和中国大陆历史学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理论贡献。此外,通过对20世纪后半期唯物史观与中国大陆历史学的变革的关系的分阶段论述与反思,可以看出,在这五十年中唯物史观在很大一部分时间里对中国大陆历史学是起促进作用的,中国史学正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在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为了史学在21世纪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应该坚持唯物史观对史学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应该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认识唯物史观,发展唯物史观,使之为中国史学的发展起到更有利的推动作用。

刘雅芹[2](2009)在《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史学功用观之嬗变》文中研究指明“文革”结束后,史学界在不断反思建国后尤其是“文革”期间的史学,但是学者们对史学的价值判断却没有产生任何的怀疑,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史学价值判断,对不同时期的史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也有不同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1980年代的史学界主张为现代化服务,1990年代带着“致用”的伤痛,史学界崇尚“求真”,目前史学在探索与迷茫中踯躅前进。那么在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史学应该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实现史学的社会功能,史学自身健康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史学功用观作了整体研究,尝试从功用观这一角度探寻史学健康发展道路以及如何才能更好的为现代化服务。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前言部分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缘起及意义;其次介绍了目前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史学功用观的研究现状,提出作者努力的方向和创新之处:最后简单说明了相关问题。以下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第一部分总结了80年代史学界对于史学功能的看法,即为现代化服务,在这一功用观的指导下,史学界不断开展实践,对当时出现的“回到乾嘉”倾向进行了批判,“史学危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文化史研究不断升温。史学界从理论和实践多角度寻求史学发展的准确方向,学者们真诚的态度对新时期史学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但并没有出现大量的学术成果,却导致了浮躁的学风,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河殇》电视系列片的出现。第二部分90年代主流史学界出现了群体性的反思和沉默,认为史学的功用就是回到史学本身。在这一功用观的引导下,相当多的史学工作者选择了埋首“学术”、远离“致用”。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国学”研究升温、“回到陈寅恪”的复兴,同时社会史研究的不断升温都是其表现。这种“回归史学”,“为学术而学术”的史学功用观指导下的史学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危机,也影响着21世纪史学的发展路向。第三部分分析了近几年来史学界之新趋向。这一时期史学界面对史学的困境,对史学与现实关系,尤其是史学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反思,认为史学与现实、史学与政治的关系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史学主题开始向通俗与大众化转变,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百家讲坛》。同时,“国学”研究仍在不断升温。虽然普及性史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史学发展的瓶颈,对于如何正确对待史学的功用价值问题仍然处于探索之中。结语部分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史学功用的基础上,对于史学与现实关系,史学为现实服务的途径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笔者认为,公共历史教育是史学发展突破外部和内部双重困境的重要出路,以期对新时期史学健康发展有所启发。

戴晋新[3](2007)在《21世纪中国史学的意涵与问题》文中指出

刘治立[4](2004)在《史学在寻找自己——世纪之交的史学回顾思潮述评》文中指出20世纪的帷幕已经徐徐落下,关于20世纪史学的话题方兴未艾。进入新世纪,我们有必要对近年来史学回顾思潮出现的原因,回顾的内容、方法、形式特点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瞿林东[5](2000)在《我看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文中指出本文非但从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和主要规律,以及几点基本估计的视角和层面,对20 世纪中国史学演进的历程与本质,以及20 世纪中国史学面貌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理性回顾与阐释,而且亦从唯物史观和史学创新,以及人才和学风等角度,对21 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及其走向作了前瞻性的预测和评价。

二、我看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看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论文提纲范文)

(1)唯物史观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历史学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十七年”(1949.10-1966.5)
    (一) 唯物史观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确立
    (二) 历史理论领域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1、唯物史观与古史分期问题讨论的发展
        2、唯物史观与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讨论的发展
        3、唯物史观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问题讨论的发展
        4、唯物史观与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发展
        5、唯物史观与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的发展
    (三) 史学理论领域讨论的“热点”
        1、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问题
        2、关于“厚今薄古”的争论
        3、历史、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4、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
        5、史论的关系问题
    (四) 史学史研究的发展
    (五)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一批史学着作的出版
        1、通史着作
        (1)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的修订
        (2) 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的修订
        (3)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
        (4)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2、断代史着作
    (六)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发展
    (七) 世界史研究的兴起
二、“文革”十年(1966. 5-1976. 10)
    1、历史主义被扼杀,历史研究成为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工具
    2、走向唯心史观:影射史学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12-1999.12)
    (一) “文革”后过渡时期(1976.1 0-1978.12)
    (二)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12-1999.12)
        1、史学理论研究
        (1) 80年代中国史学界对史学理论的探索
        (2) 90年代中国史学界对史学理论的探索
        (3) 新时期中国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讨论
        (4) 新时期中国史学界关于其他史学理论问题的讨论
        2、历史理论研究
        (1) 新时期“五朵金花”问题的讨论
        (2) 关于社会形态理论问题的争论
        3、史学史的发展
        (1) 新时期史学史研究队伍扩大
        (2) 新时期史学史理论问题的讨论
        (3) 一批着作出版
        4、史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
        (1) 文化史研究的兴起
        (2) 社会史研究的复兴
        5、关于史学方法的变革
        6、史学着作大量出版
        (1) 通史着作
        (2) 断代史着作
        7、世界史研究的迅速发展
四、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史学功用观之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二) 本课题研究现状
    (三) 其他相关说明
第一章 八十年代:追求“致用”
    一、史学要为现代化服务
    二、研究主题:泛政治化
    三、真诚与浮躁
第二章 九十年代:崇尚“求真”
    一、史学价值在于史学本身
    二、研究主题:纯学术化
    三、繁荣与危机
第三章 近几年之新动向
    一、对史学功能的再反思
    二、研究主题:通俗与大众化
    三、探索与迷茫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21世纪中国史学的意涵与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语意上的认知
史学史的认知
结 语

(4)史学在寻找自己——世纪之交的史学回顾思潮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四、我看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唯物史观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历史学变革[D]. 王维佳. 扬州大学, 2012(01)
  • [2]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史学功用观之嬗变[D]. 刘雅芹. 山东大学, 2009(05)
  • [3]21世纪中国史学的意涵与问题[J]. 戴晋新. 江海学刊, 2007(01)
  • [4]史学在寻找自己——世纪之交的史学回顾思潮述评[J]. 刘治立. 固原师专学报, 2004(01)
  • [5]我看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J]. 瞿林东. 求是学刊, 2000(01)

标签:;  ;  

我看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