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可预测性论文-徐迩嘉,隋雪

位置可预测性论文-徐迩嘉,隋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位置可预测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境预测性,位置信息,身份信息,加工进程

位置可预测性论文文献综述

徐迩嘉,隋雪[1](2018)在《身份信息与位置信息的加工进程及语境预测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行为实验和眼动实验,探讨汉字身份信息和位置信息在词汇单独呈现和在语境中呈现的加工进程。实验1发现,当启动时间为80 ms时,换位启动效应与原词、尾字替换启动效应差异显着;当启动时间为150 ms时,换位启动效应与首字替换、尾字替换启动效应均差异显着;当启动时间为300 ms时,换位启动与原词、首字替换启动效应差异显着。实验2发现,与低预测性条件相比,高预测性条件下,阅读时间更短,注视次数更少;在整句眼动指标上,高预测性条件下,原词条件与首字替换条件差异显着,换位条件和替换条件差异不显着,而低预测性条件下,换位条件与原词条件和尾字替换条件差异显着。实验3采用边界范式,发现预视时间为0 ms时,换位条件更接近原词条件,与替换条件差异显着。而预视时间为50和100 ms时,换位条件与替换条件没有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词汇单独呈现时,位置信息的作用在早期阶段较大而后逐渐降低,身份信息的作用逐渐增强。在句子阅读中,位置信息的作用在副中央凹加工的早期阶段较小而后逐渐增大。语境预测性在加工的早期,对位置信息作用大,在加工的晚期,对身份信息作用大。研究结果支持SOLAR模型和贝叶斯读者模型,不支持SERIOL模型。(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超[2](2015)在《目标位置的预测性对于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场景识别过程中,观察者会获得两种形式的记忆。一种是对于场景中物体特定位置的记忆,另一种是对于物体相对于整体背景关系的记忆,这两种形式的记忆都有助于对于目标的搜索和场景识别。Chun和Jiang (1998)发现了在场景识别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背景线索效应,即人们在对于场景中的目标进行搜索时,背景能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引导注意的朝向,从而促进对于目标刺激的搜索。对于这种现象的本质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认为该效应是一种机械的、基于样例的具体图像(snapshot)记忆;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背景线索效应具有一定种程度的灵活性,而不是一种完全机械的图像记忆。目标位置的预测性对于背景线索的重新习得有重要作用。而研究背景线索效应的重新习得过程则是对于背景线索效应灵活性的最好证明。对于背景线索效应灵活性的探讨,一个可行的实验范式是让被试在学习阶段习得背景线索效应后,通过变换目标刺激的绝对位置信息和目标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查看目标位置的变化对于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在目标位置是否具有预测性的条件下,待被试习得背景线索效应后,变换目标的位置,比较不同条件下的目标-背景关系重建的过程。另外试图证明视觉搜索任务中的背景线索效应,存在着对于位置学习和关系学习,并进一步探讨了关系学习的本质问题。本研究包括3个实验,从天津市某大学中选取被试。实验la(重复场景的目标位置交换)和实验lb(重复场景与新异场景的目标位置交换)在目标位置具有可预测性的条件下、,采用叁维真实场景作为实验材料,均使用2(场景类型:重复,新异)×33(学习阶段:1-33)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发现,在被试习得背景线索效应后,被试在这两种目标位置变换的条件下,背景线索效应依然存在,而且在重复场景目标位置交换的条件下,背景线索效应的效应量保持的更多,损耗更小。实验2中,依然以真实场景为材料,采用2(场景类型:重复,新异)×33(学习阶段:1-33)设计,在被试习得背景线索效应后,将重复场景的目标位置移动至不具有预测性的位置上,结果发现背景线索效应消失了,并且没有再次习得该效应。实验3,以传统的无意义字母T和L为实验刺激,采用2(场景类型:重复,新异)×30(学习阶段:1-30)设计,直接验证背景线索中的目标刺激与干扰子所形成的布局间的关系是否属于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发现在重复场景的目标位置随机交换的条件下原来习得的背景线索效应消失了。在本研究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1)在目标位置具有可预测性的条件下,背景线索效应存在着一定的灵活性,但是不能实现目标-背景关系的实时更新。(2)在目标与背景关系重建的过程中,存在关系学习和位置学习,这两种学习共同促进了观察者对于目标与背景关系的更新。(3)可预测性和充足的学习过程是目标位置与背景关系重建的必要不充分条件。(4)背景线索效应属于一种内隐的场景记忆。(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张杰[3](2014)在《人类移动行为的最大可预测率和位置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移动行为的研究是认识和理解人们日常生活规律、社交关系、人口流动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可以用于解决基于位置的信息推荐、城市道路交通优化、国家人口迁徙分析、国防反恐预防等一系列关于市场经济、城市规划、国家政策及国防安全问题。近些年来,随着移动设备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大规模普及,可获取的个人移动行为信息爆发式膨胀,与此同时移动社交网络的出现,为研究人类移动行为提供了更丰富、更具个性化的个人信息数据,激发了对人类移动行为规律研究的热情,促进了在人类移动行为研究领域上的创新和突破,同时也出现了种种研究中的难题。本文针对目前移动行为研究中出现的移动位置预测准确率差异大、对异常移动行为预测能力弱等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通过分析GeoLife和Instagram的移动轨迹数据,归纳并提出随机、访问量相关、时序相关、社交行为相关以及时序社交相关的人类移动行为模型,并基于这5种模型下的移动行为信息熵,提出人类移动行为的最大可预测率的计算方法,为人类移动行为研究、选择移动位置预测算法以及推断是否出现过拟合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针对人类移动行为中的异常移动行为,通过研究分析社交行为信息和用户历史移动行为之间的潜在关联,提出了结合社交行为的移动位置预测算法,通过与基于访问量统计、基于决策树学习以及基于马尔科夫过程模型的移动位置预测算法进行实验对比,分析验证预测算法的性能,讨论算法准确率和最大可预测率之间的关系,验证本文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经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移动位置预测算法揭示了人们移动行为与在线社交行为之间的潜在关联,既对日常移动行为的位置预测有高准确率,同时对异常移动行为的位置预测也优于其他移动位置预测算法,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为人类移动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创意与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3-16)

郭晓峰[4](2012)在《中文阅读中词频和预测性对注视时间和位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词频和预测性是词汇识别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这两个变量如何影响读者在阅读中的注视时间和注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要探讨在正常的中文阅读下,同时操纵词频和预测性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以及词频和预测性如何影响注视时间和位置。实验均利用Eye link2眼动仪追踪被试的眼动情况。本文中包含两个研究,研究一分为实验1和实验2;研究二为实验3。实验1,考查同时操纵词频和预测性对注视时间的影响。以48名天津某大学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1.9岁)为被试,采用2(词频:高、低)×2(预测性:高、低)两因素设计。实验2,进一步探讨副中央凹效应是否会影响词频和预测性两者关系及对注视时间的影响。实验以48名天津某大学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1.9岁)为被试,采用叁因素2(词频:高、低)×2(预测性:高、低)×3(起跳位置距离:近、中、远)被试内设计。实验3,考查词频和预测性对注视位置的影响。实验以39名天津某大学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0.7岁)为被试,采用两因素2(词频:高、低)×2(预测性:高、低)设计。根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各个注视时间指标上词频和预测性之间是加法关系;在跳读率上,词频和预测性之间是交互关系,即低频低预测性条件下的目标词的跳读率相比其他叁种条件是最低的。(2)起跳位置距离指标的主效应显着,首次注视时间和单一注视时间上,短的起跳位置距离,注视时间短;远的起跳位置距离,注视时间长。凝视时间上相反。在首次注视位置上发现了词频预测性和起跳位置距离叁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显着。在其他注视时间上并没有发现预视对词频和预测性的关系有影响。(3)在不同的注视位置指标上,词频和预测性对注视位置没有显着影响。(4)词频对首次注视位置上的再注视率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2-05-18)

吴捷,刘志方,刘妮娜[5](2011)在《词频、可预测性及合理性对目标词首次注视位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项实验分别考察了目标词的词频、可预测性和合理性对读者眼动模式的影响。结果显示:(1)词频、可预测性和合理性对目标词语的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都有显着影响,但在首次注视时间上主效应不显着;(2)词频和可预测性不影响目标词的跳读率和再注视概率,而合理性对目标词的再注视概率产生显着的影响;(3)远注视点眼跳倾向于将首次注视位置着落于目标词的开端部位,而近注视点眼跳倾向于将首次注视着落于目标词的中央部位;词频、可预测性和合理性均不影响首次注视位置。(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廖过房[6](2011)在《Ad hoc网络中基于网格可预测的位置服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d hoc网络是一种无基础设施、自组织、拓扑动态变化的多跳无线网络,具有良好的移动性和扩展性。由于Ad hoc网络节点的移动性,源节点与目的节点通信前需要通过位置服务协议获得目的节点的位置信息。位置服务协议的工作是如何有效的更新和查找网络中节点的位置信息。目前位置服务协议耗费网络大量的资源,可靠性和扩展性较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网格可预测的GPLS和GPLS-H位置服务协议。在平面散列位置服务协议和层次散列位置服务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格可预测的GPLS位置服务协议。GPLS把Ad hoc网络划分成网格,通过散列函数将网格进行分组,将网络分成了两层结构,在降低位置服务开销的同时提高协议的扩展性。节点向本地网格和产生时所在分组内的网格更新位置信息。源节点向目的节点产生时所在分组内的网格查找位置信息,通过预测查找获得目的节点准确或预测的位置信息。提高位置服务效率同时减少网络的开销,并在协议中引入了位置信息的预测查找。在GPLS的基础上提出了绕过网络“空洞”区域的GPLS-H位置服务协议,解决了GPLS-H的数据包在贪婪转发过程中遇到“空洞”区域导致的局部优化问题。协议数据包转发过程中遇到“空洞”区域阻碍数据包的转发时,通过逆时针转发规则选择下一跳节点绕开“空洞”区域把数据包转发到目的节点。提高GPLS-H中位置信息更新和查找的成功率,具有更好的扩展性。最后使用NS-2模拟分析了GPLS、GPLS-H、CRLS和SLURP等位置服务协议的性能。通过对位置信息查找成功率、位置信息的有效率、查找延时和查找跳数等方面进行分析,模拟显示GPLS和GPLS-H有较高的位置信息查找成功率、位置信息的有效率和较少的查找跳数。当节点高速移动时,采用预测查找的GPLS和GPLS-H的位置信息查找成功率和位置信息的有效率比CRLS和SLURP高。GPLS-H比GPLS高位置信息查找成功率高,数据包绕过“空洞”区域更新和查找节点的位置信息。(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1-05-23)

廖过房,周继鹏[7](2010)在《MANET中基于网格可预测的位置服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基于网格可预测的位置服务算法(GPLS)。网络划分成网格,通过HASH函数对网格进行分组,通信的源节点通过与目的节点所在分组内的位置服务节点通信,获得目的节点的准确或预测的位置信息。在不增加网络带宽的前提下,提高了位置服务效率,节约了网络的能源和带宽。(本文来源于《微型机与应用》期刊2010年17期)

位置可预测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场景识别过程中,观察者会获得两种形式的记忆。一种是对于场景中物体特定位置的记忆,另一种是对于物体相对于整体背景关系的记忆,这两种形式的记忆都有助于对于目标的搜索和场景识别。Chun和Jiang (1998)发现了在场景识别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背景线索效应,即人们在对于场景中的目标进行搜索时,背景能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引导注意的朝向,从而促进对于目标刺激的搜索。对于这种现象的本质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认为该效应是一种机械的、基于样例的具体图像(snapshot)记忆;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背景线索效应具有一定种程度的灵活性,而不是一种完全机械的图像记忆。目标位置的预测性对于背景线索的重新习得有重要作用。而研究背景线索效应的重新习得过程则是对于背景线索效应灵活性的最好证明。对于背景线索效应灵活性的探讨,一个可行的实验范式是让被试在学习阶段习得背景线索效应后,通过变换目标刺激的绝对位置信息和目标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查看目标位置的变化对于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在目标位置是否具有预测性的条件下,待被试习得背景线索效应后,变换目标的位置,比较不同条件下的目标-背景关系重建的过程。另外试图证明视觉搜索任务中的背景线索效应,存在着对于位置学习和关系学习,并进一步探讨了关系学习的本质问题。本研究包括3个实验,从天津市某大学中选取被试。实验la(重复场景的目标位置交换)和实验lb(重复场景与新异场景的目标位置交换)在目标位置具有可预测性的条件下、,采用叁维真实场景作为实验材料,均使用2(场景类型:重复,新异)×33(学习阶段:1-33)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发现,在被试习得背景线索效应后,被试在这两种目标位置变换的条件下,背景线索效应依然存在,而且在重复场景目标位置交换的条件下,背景线索效应的效应量保持的更多,损耗更小。实验2中,依然以真实场景为材料,采用2(场景类型:重复,新异)×33(学习阶段:1-33)设计,在被试习得背景线索效应后,将重复场景的目标位置移动至不具有预测性的位置上,结果发现背景线索效应消失了,并且没有再次习得该效应。实验3,以传统的无意义字母T和L为实验刺激,采用2(场景类型:重复,新异)×30(学习阶段:1-30)设计,直接验证背景线索中的目标刺激与干扰子所形成的布局间的关系是否属于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发现在重复场景的目标位置随机交换的条件下原来习得的背景线索效应消失了。在本研究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1)在目标位置具有可预测性的条件下,背景线索效应存在着一定的灵活性,但是不能实现目标-背景关系的实时更新。(2)在目标与背景关系重建的过程中,存在关系学习和位置学习,这两种学习共同促进了观察者对于目标与背景关系的更新。(3)可预测性和充足的学习过程是目标位置与背景关系重建的必要不充分条件。(4)背景线索效应属于一种内隐的场景记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位置可预测性论文参考文献

[1].徐迩嘉,隋雪.身份信息与位置信息的加工进程及语境预测性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8

[2].王超.目标位置的预测性对于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5

[3].张杰.人类移动行为的最大可预测率和位置预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郭晓峰.中文阅读中词频和预测性对注视时间和位置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2

[5].吴捷,刘志方,刘妮娜.词频、可预测性及合理性对目标词首次注视位置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

[6].廖过房.Adhoc网络中基于网格可预测的位置服务研究[D].暨南大学.2011

[7].廖过房,周继鹏.MANET中基于网格可预测的位置服务[J].微型机与应用.2010

标签:;  ;  ;  ;  

位置可预测性论文-徐迩嘉,隋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