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配置论文-吴雨涵,余俊,王锐涵

群落配置论文-吴雨涵,余俊,王锐涵

导读:本文包含了群落配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湿地,植物群落,生活污水,净化

群落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吴雨涵,余俊,王锐涵[1](2019)在《不同配置人工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群落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湿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对水体净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选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鸢尾(Iris tectorum)、菖蒲(Acorus calamus)和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4种湿地常见物种和CK(无植被)的人工湿地,对不同湿地植物群落净化污水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植物群落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不同,其中BOD_5,COD_(Cr),TN,NH~+_4-N,NO~-_3-N,TP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相同月份BOD_5,COD_(Cr),TN,NH~+_4-N,NO~-_3-N,TP质量浓度大致表现为CK>茭草>鸢尾>菖蒲>眼子菜;BOD_5,COD_(Cr),TN,NH~+_4-N,NO~-_3-N,TP去除率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相同月份去除率大致表现为眼子菜>菖蒲>鸢尾>鸢尾,局部有所波动。4种不同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5.9~39.6 g/m~2,大致表现为眼子菜>菖蒲>鸢尾>茭草,其中眼子菜和菖蒲差异不显着(p>0.05),鸢尾和茭草差异不显着(p>0.05);地下生物量变化范围在31.2~41.3 g/m~2,大致表现为眼子菜>菖蒲>鸢尾>茭草,不同植物差异均显着(p<0.05);地下N,P累积量均高于地上N,P累积量,大致表现为眼子菜>菖蒲>鸢尾>茭草,不同植物地上和地下P累积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茭草、鸢尾、菖蒲和眼子菜TP与P累积量呈显着正相关;TN,NH~+_4-N,NO~-_3-N与N累积量呈显着正相关;COD_(Cr),BOD_5与地下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地上生物量和P累积量没有显着相关性(p>0.05)。由此表明,地下生物量在净化水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根系发达的植物具有更强的净化效果。(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赖巧晖,张浩,刘治鹏[2](2019)在《不同植物配置下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本选择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鸢尾(Iris tectorum)、菖蒲(Acorus calamu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连续5年研究了不同植物配置下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特征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结合微生物群落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研究了不同植物配置下人工湿地土壤环境因子及其对微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碱解氮呈一致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芦苇>菖蒲>茭白>鸢尾,而不同人工湿地全磷差异不显着(p>0.05)。(2)人工湿地对土壤微生物量有较大的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呈一致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芦苇>菖蒲>茭白>鸢尾,不同人工湿地微生物量碳和氮差异均显着(p<0.05),微生物量磷差异不显着(p>0.05)。(3)物种丰富度指数(H)、均匀度指数(E)、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均表现为芦苇>菖蒲>茭白>鸢尾,而优势度指数(Ds)则表现为鸢尾>茭白>菖蒲>芦苇。其中不同人工湿地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差异均显着(p<0.05),不同人工湿地优势度指数(Ds)差异均不显着(p>0.05)。(4)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人工湿地微生物物种丰富度指数(H)与SOC,TN呈显着正相关,芦苇和菖蒲的相关系数高于茭白和鸢尾,说明芦苇和菖蒲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于茭白和鸢尾;RDA分析表明,土壤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的生态梯度,SOC,TN是影响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刘瑞斌[3](2019)在《人工湿地植物群落造景艺术研究——评《人工湿地植物配置与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必然会带来许多环境污染,污水就是较为严重的城市污染问题之一,因此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及降低废水污染危害,需要采取一定的改善措施。人工湿地是一种新型污水处理工艺,其运用生态圈物种共生和物质再生的研究理论,以及结构功能的协调性原则,既促进了废水中污染物质的良性循环,又能充分利用资源生产潜力,避免造成二次污染,从而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其中,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系统最为关键的去污成分,具有输送氧气、吸附污染物质和加强水分运输的功能。由陈永华和吴晓芙共同编着的《人工湿地植物配置与管理》一书,全(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嘉婧,刘保国,李睿,刘洋,李永华[4](2019)在《基于植物群落色彩构成量化分析的植物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色彩频率表现法、色彩构成分类法和色彩均一化法,对郑州绿博园4个植物群落的色彩构成进行量化分析,并通过群落调查分析植物群落与色彩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植物群落色相丰富,覆盖了孟塞尔色相环的10类色相;主体色谱以绿色系为主,春季和秋季多为黄绿色,夏季和冬季多为绿色,选择性色谱以黄色为主,个别植物群落部分季节存在点缀性色谱但色相丰富;色彩饱和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色彩亮度冬季较高。彩色树种重要值、比例和群落色彩亮度越高,选择性色谱和点缀性色谱丰富的植物群落美景度值越高,景观效果越好。(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郭琳[5](2019)在《邯郸市邯钢工业区及周边城市道路植物群落配置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工业生产特性和生产实践证明了它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巨大污染和影响。虽然近年来城市内部工业在逐步搬离,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仍有大量工业区还存在于旧城区中,所产生的污染亟待解决。因此,旧城区内部的工业区成为了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区域,而城市道路植物群落作为城市绿地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城市生态坏境重要途径。在上述背景下,作者选取了邯郸市邯钢工业区及周边城市道路植物群落配置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城市道路植物群落的物种构成、数量特征、典型道路、植物配置的平面与垂直构成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使用美景度评价植物群落的显着性影响因素,优化植物群落配置的构成,以缓解城市工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相互矛盾。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以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邯郸市邯钢工业区及周边城市道路植物群落的研究背景、范围、内容、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等。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整理城市道路植物群落配置相关研究进程和设计方式,为邯郸市邯钢工业区及周边城市道路植物群落的调研与研究指出方向,同时为下文优化植物群落配置做铺垫。第二部分为第二章、第叁章对邯郸市邯钢工业区及周边城市道路植物群落进行现状调研。通过测绘、拍照所得数据,梳理邯郸市邯钢工业区及周边城市道路植物群落概况与分类。基于其物种构成与数量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细化的植物群落构成比例关系与构成方式,为下文优化策略提供参考。绘制典型城市道路植物群落配置平面与立面结构,得出典型植物群落配置。第叁部分为第四章使用matlab软件对问卷照片进行处理,分析邯郸市邯钢工业区及周边城市道路植物群落相关影响因素,剔除无关的影响因素,以调研情况和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做出美景度评价(SBE)数据回归模型,对第叁章在邯钢工业区及周边城市道路植物群落中对植物群落组成显着性影响因子进行验证。第四部分为第五章基于前四章对邯郸市邯钢工业区及周边城市道路植物群落配置的分析与研究结论,对典型城市道路植物群落配置中综合评价较差的道路进行优化设计。本文在对邯郸市邯钢工业区及周边城市道路植物群落配置的中采用景观与统计学学科交叉的方式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使用互联网收集数据,得出了相对科学的研究结果和优化设计。但在研究过程中,因自身能力有限所以在统计学方面影响因素提取不够全面,分析结果并未全方面的表现出城市道路植物群落配置的生态性功能的影响与重要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9-06-01)

郭艳春[6](2019)在《基于水库消涨带修复措施及植物修复群落配置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库消涨带水土生态恢复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两栖物种,为植物生长创造稳定的土壤环境,因此,采取人工辅助等措施,创造和改善水库库岸土壤环境,选择适宜抗旱性强、生长周期长的两栖类物种,是消涨带水土生态恢复能否成功的关键。文章在对水库消涨带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研究了水库消涨带恢复措施及群落配置进行了技术体系,以确保全面恢复水库消涨带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景观功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魏合义,黄正东,刘学军[7](2019)在《UP-DSS:一种基于日照适应性的景观植物选择与群落配置决策支持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城镇化形成的多样化日照辐射环境给景观植物选择与配置带来了困难。为解决这个难题,利用GIS、MS Excel及MATLAB等数字技术,构建了城镇景观植物决策支持系统(UP-DSS)。在总体结构设计上,采用模型库、数据库和知识库的"叁库"管理子系统,分别用于管理树冠参数模型、日照辐射模型、植物群落模型和植物选择模型,植物数据和相关植物学知识。最后详细介绍了UP-DSS用户界面的设计过程、控件组成及使用特点,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朱勤建,周丽娟[8](2019)在《公园植物群落配置分析——以嘉兴市植物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嘉兴市植物园作为调查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等调研方法,在对植物园植物景观整体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对园中植物景观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10期)

柴剑雄[9](2019)在《清潩河流域河岸带植物群落配置和功能改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岸植被缓冲带作为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关键措施,对河岸生态系统的生态及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清潩河流域河岸带植被现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河岸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通过对清潩河流域河岸带植物的现状调研,发现清潩河流域的生物群落多样性总体偏低。从河岸带的植物群落组成和对河岸带功能产生的影响来看,主要存在这些问题:1)物种单一,多样性较差;2)冬季景观效果较差;3)水质净化效果较差。基于河岸带存在的这些问题,亟需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对清潩河流域河岸带的植物群落进行筛选和配置,加强河岸带的功能改善研究。该研究对北方相似流域河岸带植物措施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清潩河流域河岸带植物物种单一,多样性较差的问题,开展了筛选和配置研究。一共筛选出适宜于清潩河流域的25种植物,包括16种景观效果好且具有一定生态环境作用的乔、灌木植物,2种固土护坡能力较强的本土草本植物(狗牙根、狗尾草)和3种耐寒性较强的草本植物(矮山麦冬、青绿苔草、虎耳草),4种水体净化效果好的水生植物(西伯利亚鸢尾、美人蕉、黄菖蒲、芦苇)。同时,在植物种类筛选结果的基础上,对河岸带不同坡位(常水位以下、常水位-设计洪水位、设计洪水位-堤顶、堤顶)的植物群落进行了配置,配置后的河岸带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和香浓-威纳指数均比原有植物群落有所提高,植物物种更为丰富,物种多样性更高,群落稳定性也更好。(2)针对清潩河流域草本植物耐寒性较差,临近冬季开始枯萎凋零,导致河岸带冬季景观效果欠佳,景观功能有所下降的现状,对草本植物的耐寒性开展优化试验研究。低温胁迫下,H_2O_2和褪黑素对矮山麦冬的耐寒性提高几乎没有作用,水杨酸在0.8mmol/L浓度条件下提高矮山麦冬的耐寒性效果最佳;低温胁迫下,水杨酸、H_2O_2、褪黑素叁种外源物质对虎耳草和青绿苔草的耐寒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H_2O_2在5mmol/L浓度条件下,提高虎耳草的耐寒性效果最佳,水杨酸在0.5mmol/L浓度条件下,提高青绿苔草的耐寒性效果最佳。(3)针对清潩河流域水生植物种植密度过大,导致水体净化效果较差,河岸带水质净化功能受到影响的问题,对四种水生植物芦苇、黄菖蒲、美人蕉、西伯利亚鸢尾,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的净水效果开展试验研究。四种水生植物中西伯利亚鸢尾对水体COD的去除效果最好,在最佳种植密度为丛间距20cm时,对COD的去除率达到50.29%;对水体氨氮去除效果最好的是美人蕉,在最佳种植密度为株间距50cm时,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89.96%;四种水生植物对总氮的去除率均较高达到90%以上,其中美人蕉在种植密度为株间距20cm时,对总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可达到98.45%;对总磷去除效果最好的植物是芦苇,在最佳种植密度为丛间距20cm时,对总磷去除率达到91.37%。(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刘丽燕,覃婕,杨柳燕,蓝碧瑜,卢琪欢[10](2019)在《惠州市中心城区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特征及配置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惠州市惠城区主要道路两旁道路绿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法对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总结了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总体特征,对所形成的植物群落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进而对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提出了相关建议和优化模式,为今后建设城市道路绿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群落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本选择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鸢尾(Iris tectorum)、菖蒲(Acorus calamu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连续5年研究了不同植物配置下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特征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结合微生物群落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研究了不同植物配置下人工湿地土壤环境因子及其对微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碱解氮呈一致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芦苇>菖蒲>茭白>鸢尾,而不同人工湿地全磷差异不显着(p>0.05)。(2)人工湿地对土壤微生物量有较大的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呈一致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芦苇>菖蒲>茭白>鸢尾,不同人工湿地微生物量碳和氮差异均显着(p<0.05),微生物量磷差异不显着(p>0.05)。(3)物种丰富度指数(H)、均匀度指数(E)、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均表现为芦苇>菖蒲>茭白>鸢尾,而优势度指数(Ds)则表现为鸢尾>茭白>菖蒲>芦苇。其中不同人工湿地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差异均显着(p<0.05),不同人工湿地优势度指数(Ds)差异均不显着(p>0.05)。(4)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人工湿地微生物物种丰富度指数(H)与SOC,TN呈显着正相关,芦苇和菖蒲的相关系数高于茭白和鸢尾,说明芦苇和菖蒲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于茭白和鸢尾;RDA分析表明,土壤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的生态梯度,SOC,TN是影响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落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1].吴雨涵,余俊,王锐涵.不同配置人工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J].水土保持研究.2019

[2].赖巧晖,张浩,刘治鹏.不同植物配置下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研究.2019

[3].刘瑞斌.人工湿地植物群落造景艺术研究——评《人工湿地植物配置与管理》[J].植物学报.2019

[4].陈嘉婧,刘保国,李睿,刘洋,李永华.基于植物群落色彩构成量化分析的植物配置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5].郭琳.邯郸市邯钢工业区及周边城市道路植物群落配置分析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9

[6].郭艳春.基于水库消涨带修复措施及植物修复群落配置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

[7].魏合义,黄正东,刘学军.UP-DSS:一种基于日照适应性的景观植物选择与群落配置决策支持系统[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朱勤建,周丽娟.公园植物群落配置分析——以嘉兴市植物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9

[9].柴剑雄.清潩河流域河岸带植物群落配置和功能改善研究[D].郑州大学.2019

[10].刘丽燕,覃婕,杨柳燕,蓝碧瑜,卢琪欢.惠州市中心城区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特征及配置模式研究[J].绿色科技.2019

标签:;  ;  ;  ;  

群落配置论文-吴雨涵,余俊,王锐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