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奇观电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奇观电影,生产与消费,漫威电影,符号消费
奇观电影论文文献综述
曹祎娜[1](2019)在《奇观电影:一种“符号消费”——以科幻影片与漫威电影宇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数字技术在电影业的广泛应用大幅提高了电影产品的视听品质,使"奇观电影"成为当今电影市场上的一种主流形式。"奇观电影"对具有震撼力的视觉效果的不懈追求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它与科学技术携手并进,为制作者提供广袤的创作空间,为观看者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如今,数量众多的"奇观电影"与各自的粉丝群体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一幅显赫的"景观"。在"奇观/景观"的引领下,本文试用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来探讨奇观电影生产与消费背后运行的社会文化机制,并进而一窥"奇观电影"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9年15期)
林晨洋[2](2019)在《关于奇观电影文化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已经开始进入读图时代,电影也开始从叙事向奇观转型,本文主要探讨在大众消费文化的浪潮下,奇观电影的发展以及如何在今后的电影浪潮中站稳脚跟。(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郎兵兵[3](2019)在《奇观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起,以科幻片、魔幻片、超级英雄片和动画电影为代表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非同寻常的奇幻故事的美国好莱坞大片,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电影。至今,占据世界银幕中心已有40年之久,佳作频出广受观众喜爱,成为各大电影票房的最有力保证。除美国本土外,其他国家也开始制作自己的奇观电影。由此,奇观电影成为当代电影世界中最耀眼的存在,关于“奇观电影”的概念和讨论也应运而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电影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电影的奇观性,以及奇观电影作为一种电影形式在不同电影类型中的表达。与此同时,本文还探究了奇观电影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深层背景及其对叙事的革新,为奇观电影研究补充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工业方面的相关论述。本文认为奇观电影是诞生于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下的一种电影形式,强调电影的“奇观性”,是“经典好莱坞”电影形式在当代进化的结果。奇观电影和经典好莱坞电影并不对立,叙事传统将二者贯通,而影像表达的革新则让奇观电影显出优势:不仅增强了影像的直接吸引力,而且强化了叙事。论文由绪论和四章主体以及结语组成。绪论部分梳理了奇观电影的研究现状,解释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意义。第一章对“奇观”进行解释的基础上,运用形式主义电影理论,了归纳出“奇观电影”的概念。同时,回顾了奇观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类型表达。第二章从电影心理、社会文化、电影工业、技术层面分析了奇观电影产生的原因。第叁章分析了奇观电影的形式感染力和内容感染力。第四章重点研究了奇观电影的叙事问题。(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菲菲[4](2019)在《视觉文化视阈下的奇观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视觉性已然成为社会文化主因。奇观电影的勃兴正是此社会现实的表征。奇观影像不断吸引受众视线,在主、客体之间形成视线互动,互动产生关系,关系生成意义。意义包括投射、欲望、权力与反观等四个方面。投射是社会文化传统对电影创作者与接受者视觉经验的建构;欲望指受众借助奇观影像满足自身精神分析层面的“窥淫癖”与“自恋”;权力指视觉作为权力工具承载了规训受众的意义;反观则是受众在对“他者”的观望中完成对自身的建构。受众选择奇观电影的心理机制,在于奇观影像满足了受众生理快感的需要。观影过程中的仪式感更是将这种个人快感上升为集体狂欢。在这场狂欢中,奇观电影凭借“震惊”的场景与“亢奋式唤醒”,释放了观众被压抑的审美欲望。奇观电影在传播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作为根植于消费主义逻辑的商品,奇观电影不断刺激受众的视觉欲望,使其沉浸在仿像中,自我意识遭到泯灭。奇观电影亦是一个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场域。电影的在场以缺席为前提,对奇观的展现遮蔽了影像的现实属性与政治属性,形成“去政治化”的隐形奴役。作为美国的世界级奖项,奥斯卡金像奖承载了对外文化输出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一场娱乐盛典。外国电影的文化输出必然影响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为此,发展中国奇观电影尤为必要。张艺谋以《英雄》(2002)拉开了中国奇观电影的帷幕,但并未在国内取得良好反响。16年后《影》(2018)的上映,仍未能打破此窘境。问题便在于奇观有余而叙事不足,且缺少民族性的哲理思考。对于电影制作者而言,立足本民族文化,寻求奇观与叙事间的平衡,探索适合中国奇观电影发展的道路已迫在眉睫。(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炎,刘秀梅[5](2019)在《数字奇观电影:视觉狂欢的审美体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时代的全面来临,电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字化奇观电影所创造的虚拟现实、超现实、沉浸感、游戏感,为电影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和逼真的观影体验。这种体验以接受主体的情感变化为核心,是一种超越日常情感、带有审美目的的情感体验。本文试图从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解构接受主体在观看数字电影时的主要审美体验过程,从而对数字奇观电影呈现方式的建构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03期)
门也粟[6](2019)在《奇观电影对电影发展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司各特·布卡特曼的视觉理论和本杰明·瓦特的机械复制文化两个方面论述了奇观电影对当代电影的贡献。本文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奇观电影本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探讨场景特效制作在电影中的宏大场面、人物形象、不同的表现方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回到电影中来探讨电影的功能,以此来明确笔者的观点:奇观电影只是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对于当代电影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于未来的电影发展具有引领和开拓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赵芊[7](2018)在《表象·抽象·意象:后现代主义奇观电影对表演的进阶消解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电影世纪属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奇观电影,已经成为后现代主义最为重要的标志性指征。这种电影奇观呈现在形式化、仪式化、表象化方面的扩大化趋势,使之在满足全球观众视觉体验的同时,亦对表演艺术带来了一种不断进阶的消解。后现代主义电影中的奇观呈现,已成为后现代影视艺术作品中的必备选项。尤其是好莱坞创制的某些大片中,其奇观呈现的比例,在视效的强力助推之下,更是高达惊人的80%以上,这种借由视效强力支撑起来的奇观呈现,以其炫酷的镜头画面带给(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8年24期)
孙广秀,张之益[8](2018)在《奇观电影:镜语的解困与银幕的狂欢》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作为一种相对常态化的艺术形式,其创作程式与生产工艺在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积淀,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方法。但是电影大师们始终没有停止对电影媒介在延展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探索步伐。奇观电影正是这种探索之一,它使当代电影的奇观创造力和想象力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成为艺术、技术、商业叁位一体的结晶。奇观电影:接受美学的古老命题(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8年23期)
顾慧珍[9](2018)在《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的演变——以《妖猫传》为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在当今时代的一个显着特征即为"奇观电影"的出现以及电影整体的"奇观化"倾向,视觉奇观取代叙事文化成为电影创作的主体。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等一大批中国着名导演也开始从关注"叙事"向更关注"奇观"演变。本文将以陈凯歌2017年底备受争议的《妖猫传》为例,通过分析电影所带来的视觉奇观的多维度狂欢,探析对国产电影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的演变之路。(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14期)
徐蜀清[10](2018)在《基于类型视角的速度奇观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速度奇观是奇观电影为了创造更具视觉刺激性的场面在动作类型片中发展出一种独特的以速度见长的奇观电影类型。当代观众已不再习惯传统叙事电影中娓娓道来的叙事模式,速度奇观电影以其高速度的节奏、强烈的视听震撼力吸引了大批电影观众的目光,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2001年速度奇观电影《速度与激情》横空出世,以独特的影像构建、多元的文化融合、强烈的视听刺激等元素成为了多地区的票房冠军,之后的七部电影也在全球范围备受欢迎。因此本文将以《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为例对速度奇观电影进行深入研究: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释国内外学者对速度奇观电影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以速度奇观电影的概念界定为切入点对这一电影类型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了速度奇观电影的视觉因素、听觉因素、文学因素叁大类型特征,同时从视觉文化的推动、影视技术的发展以及影像观感的升级叁个部分探究速度奇观电影的类型化动因。第二章首先分析了《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的影像特点,《速》系列的八部电影中都包含了许多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特效镜头,在场景和规模上进行速度的极限追求;在叙事策略上《速》系列侧重对人性、对生活的真实描述,打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情感部分;在技术呈现方面《速》系列顺应了当下视觉为主的潮流,运用运动摄像机、CG特效和剪辑手法打造速度奇观。第叁章讨论了《速度与激情》系列的文化内涵,整个系列电影中美国多元族裔的主人公、导演团队、制作人的加盟让电影更加的具有亲和力;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常常是以保护人类、维护世界和平为出发点来实现个人英雄主义,但是《速度与激情》系列中的主人公是为了保护整个家族,为了挚爱的家人去保护人类,因此《速》系列中的主人公去们拯救世界的行为可以看成是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升华。第四章,着重分析了《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的审美心理,观众选择《速》系列电影的心理原因可以分为叁个方面:随着安全事故的频发,人们对速度的追求被压制,因此很多人会选择通过观看速度奇观电影的方式来替代飙车的方式,从而达到宣泄内心的目的。因此观看《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是人们替代性满足心理的一种表现;速度奇观电影是以人的生理结构为基础来挖掘视听的魅力,给观众带来官能性愉悦,同时还满足人们对未知事物的认知需求;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速度和效率成为人们生活的引领者,因此符合人们生活节奏、彰显速度的电影能让观众产生心理认同感。第五章是速度奇观电影对中国同类型电影的启示。从速度奇观电影的影片品牌建立、宣传策略进步、文化隔阂消解叁个方面阐释了其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为我国同类型电影提供一条新的思路。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和归纳,本文从速度奇观电影的类型视角出发研究这类型电影的概念界定、特征以及类型化动因,并以《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为切入点分析速度奇观电影的影像构建、文化内涵以及审美心理,与中国同类型电影结合起来分析,力图使速度奇观电影的类型研究更加全面。(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20)
奇观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今社会已经开始进入读图时代,电影也开始从叙事向奇观转型,本文主要探讨在大众消费文化的浪潮下,奇观电影的发展以及如何在今后的电影浪潮中站稳脚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奇观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1].曹祎娜.奇观电影:一种“符号消费”——以科幻影片与漫威电影宇宙为例[J].电影评介.2019
[2].林晨洋.关于奇观电影文化的反思[J].艺术科技.2019
[3].郎兵兵.奇观电影研究[D].兰州大学.2019
[4].李菲菲.视觉文化视阈下的奇观电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5].王炎,刘秀梅.数字奇观电影:视觉狂欢的审美体验[J].当代电影.2019
[6].门也粟.奇观电影对电影发展的贡献[J].传媒论坛.2019
[7].赵芊.表象·抽象·意象:后现代主义奇观电影对表演的进阶消解评析[J].电影评介.2018
[8].孙广秀,张之益.奇观电影:镜语的解困与银幕的狂欢[J].青年.2018
[9].顾慧珍.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的演变——以《妖猫传》为例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
[10].徐蜀清.基于类型视角的速度奇观电影研究[D].西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