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计划生育指导站江苏盐城224005)
(2盐城市盐都区潘黄街道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江苏盐城224055)
【摘要】目的:分析米索前列醇在妇产科及计划生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站53例使用米索前列醇引产和治疗的妇产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就诊资料,探究米索前列醇的引产和治疗效果。结果:53例患者中5例患者的成功避孕,25例患者早孕引产成功,12例患者中期引产成功,1例患者晚期引产失败,4例患者在行人工流产术前服用该药扩宫,6例产妇产后服用该药止血效果良好。结论:米索前列醇不仅具有避孕、引产以及扩宫的功效,同时其还能有效减少患者产后的出血量,因此其在妇产科及计划生育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米索前列醇;妇产科;计划生育
【中图分类号】R68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3-0147-01
很多妇女由于个人原因或是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需进行人工流产手术或引产,常规的人工流产手术会使妇女出现剧烈疼痛以及出血量较多的情况,因此临床为解决此问题,研制出多种避孕或引产药物代替手术引产,减轻患者的手术疼痛感以及减少引产手术给其肌体带来的损伤,其中以米索前列醇最为常用[1]。为了探究米索前列醇在妇产科及计划生育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性分析我站53妇产科就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研究,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站2016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我站53例使用米索前列醇引产和治疗的妇产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就诊资料。患者年龄分布:23~45岁,平均年龄为(24.6±1.8)岁。其中5例患者欲避孕,42例患者行引产,6例患者进行分娩。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体重、妊娠状态以及治疗后的效果,并做到统计。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服用米索前列醇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字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3例患者中5例(9.8%)患者的成功避孕,25例(49.0%)患者早孕引产成功,12例(23.5%)患者中期引产成功,1例(2.0%)患者晚期引产失败,4例(7.8%)患者在行人工流产术前服用该药扩宫,6例(11.8%)产妇产后服用该药物止血效果良好。引产失败率(2.0%)较引产成功率(72.5%)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1。
表1患者的临床资料
3.讨论
3.1米索前列醇在避孕和早期引产中的应用
相关研究表明,米索前列醇相较于其他的前列腺素制剂引产药物,其性质更为稳定且应用灵敏[2]。本次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显示5例患者成功避孕,25例早孕患者成功引产,且患者无不良反应,说明了米索前列醇在妊娠早期的应用效果最佳。
3.2米索前列醇在中期引产中的应用
妊娠中期胎儿胎盘已经逐渐发育完全,若采用手术引产方式对妊娠妇女子宫损伤较大且易引发其他的并发症,而采用米索前列醇引产,具有较高的引产成功率,且对患者肌体产生的危害较小。本研究中12例中期妊娠产妇均引产成功,说明了米索前列醇在中期引产中具有良好的运用价值。
3.3米索前列醇在晚期引产中的应用
由于晚期妊娠妇女的宫颈已趋近成熟且胎儿已经成形,因此其采用米索前列醇进行引产,效果不佳,并且可能会对母体和胎儿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妊娠晚期不建议采用此种引产方式进行引产。
3.4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术前扩宫的应用
米索前列醇可以刺激宫颈纤维细胞,使宫颈胶原在弹性蛋白酶和胶原酶的作用下加速裂解,从而起到软化宫颈和扩张子宫的作用,因此其可以有效减少人工流产术对患者子宫造成的损伤,并保证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手术的时间。本研究中4例患者采用米索前列醇进行术前扩宫,均取得良好效果。
3.5米索前列醇的产后止血应用
临床研究表明,米索前列醇能够有效预防宫缩乏性出血,并且其还可以与催产素合用,缩短患者的产程时间,在患者产后及时给予其服用米索前列醇能有效减少其术后2小时内的出血量[3]。本研究中有6例产妇行米索前列醇产后止血,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米索前列醇不仅具有避孕、引产以及扩宫的功效,同时其还能有效减少患者产后的出血量,因此其在妇产科及计划生育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钱金凤,王彩燕,诸葛听,等.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6~24周妊娠的临床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5,23(7):461-464.
[2]陈娟.超声监护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计划生育手术中的临床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3):519-520.
[3]陈海燕.姚丽艳.超导可视下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效果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3,21(13):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