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运动伤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少年,课外体育运动,伤害,司法裁判
运动伤害论文文献综述
霍丁鹏[1](2019)在《校园课外运动伤害司法裁判的思考——基于两份民事判决书的法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法治中国背景下,对学生体育运动伤害问题进行法理审视显得格外重要。对两份民事判决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起课外青少年校园运动伤害案,案情相似且两地法院均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却出现不同的判罚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法理探析:当冲突发生后,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理应得到人们的尊崇,然而法官如何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博弈困境中得到妥善平衡,则需要一个明确的价值尺度和更为先进的法律制度来划定界限。对此,呼吁在我国案例指导制度下努力将学生体育运动伤害案例纳入"指导性案例"。(本文来源于《河北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胡文孟,姜洪友,彭媛媛,王晴[2](2019)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特征及防控措施研究——基于2312例裁判文书的荟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近十年来,我国因体育伤害死亡人数达181人,学校体育伤害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呈发生频率高、责任认定难、原因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且无论学校是否有过错,法院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判定大都将学校作为事故责任承担主体。此类现象使很多学校"谈责色变",学校为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用一些相对"柔和"的项目来取代高难度、高强度的运动项目。显然,学校的这些做法无异于因噎废食,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内对学校体育伤害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学校体育伤害的成因、预防及域外借鉴研究;第二类是法理角度对学校体育伤害的责任与救济研究。从总体上看,法理研究和个案分析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模式,缺少基于学校体育伤害案例的大数据研究。为弥补学校体育伤害大数据研究的空白,展现我国学校体育伤害司法审判现状,归纳事故主要特征,提出从根源性预防措施,本文拟对搜集来的2312例裁判文书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和荟萃分析法(Meta-analysis),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为研究对象,以搜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裁判文书为研究样本。在无讼网上以"体育伤害"、"体育纠纷"、"体育课"、"民事"等为关键词,以2008年1月-2018年11月为筛选时间段进行检索,在不排除有个别遗漏的情况下,共获得一审和二审已审理终结的2415例裁判文书。本文研究范围为国内小学至大学阶段的普通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故剔除了教育培训机构、体育学校等不相关的裁判文书103例,据此得到2312例有效案例。运用NoteExpress、NVivo11软件对相关文献、裁判文书进行编码处理,归纳学校伤害事故特征和司法司法审判现状。研究结果: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比较普遍,近十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发生,劳务输出多以及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好的省份事故相对较多,东部地区案件略少于中西部地区,但差异性不大。同场对抗类运动引发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几率最高,其次为田径类项目,体操类和隔网对抗类项目引发事故几率较低,具体原因与各类运动项目特点、各类运动项目在学校的开展情况、学生自身对运动技能和风险认知的掌控有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多发于小学、初中学段,原因与不同学段的体育课程目标、学业压力不同导致各学段体育人口基数不同有关;受害群体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为主,这主要与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有关。四肢是学生在事故中受伤最多的部位,原因在于大部分运动都是以四肢为主,且在运动过程中,下肢和上肢一般分别作为第一着力点和支撑点存在,受伤几率远高于其他部位;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受伤部位多为牙齿,原因与小学生平衡能力差,事故发生时脸部着地有关。学生事故受损程度分未伤残、伤残、死亡叁种,事故伤残率达71.1%,骨折是最多的致残方式,而死亡率达到了7.8%。共同承担(受害人、加害人、学校或保险公司)责任是判定事故责任的主要方式,学校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损失的主要承担者,且购买体育运动伤害保险人数明显偏少;由此看出,体育运动责任主体呈多元化态势,体育伤害事故致因多样化,我国体育淖陷存在巨大漏洞,学校承担责任的比例要远高于学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诱发原因可分为学校因素、学生因素、运动自身风险3种,其中学校因素、学生因素是外因,而运动自身风险为内在因素。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诱因多种多样,在单一诱因引发的事故中,运动自身风险所占比例最大,综合来看学校因素是重要原因;在多重诱因引发的体育伤害事故中,教师因素所占比例最大;从整体来看,学校因素是主要诱因,运动自身风险次之。目前我国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存在的问题有:学生与教缺少安全教育、体育运动相关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与国外等发达国家相比研究起较晚,尤其缺少相关风险管控制度和安全保险制度。研究结论: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生,东部地区略少于中西部地区,且劳务输出大和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好的地区事故较多;同场对抗类和高强度的田径类运动项目引发事故较多,事发原因多与运动自身风险和学校开设体育运动项目有关;小学和初中阶段是事故的高发学段,体育中考使体育人口剧增是促使中学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从整体来看,学生受伤位置多为四肢,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牙齿受伤较多;伤害事故大都会使学生致残,骨折是最多的致残方式;事故大都是由多重因素诱发的,学校因素是主要诱因;事故共同承担责任较多,学校是事故损失的主要承担责任者,学校体育保险存在巨大漏洞。结合样本案例和我国学校体育运动伤害实际情况,笔者建议从加强体育安全教育、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完善体育安全法规、设立强制体育保险、借鉴国外经验等五个方面来防控和减少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曲亚囡,初仕婕[3](2019)在《大学生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过错及责任研究——以合肥XX职业学院方某生命权纠纷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体育运动伤害的频繁发生,使大学体育运动呈萎缩之势,大学体育运动量缩减。本文从合肥XX职业学院方某生命权纠纷案出发,对大学生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发生伤害的过错认定及责任承担进行阐释,从学校治理的角度提出完善大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的保障机制,保障学生在校园体育运动中的权益。(本文来源于《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期刊2019年10期)
姜龙,朱继红,秦博[4](2019)在《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分析及预防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高等院校体育活动开展频率和强度也不断提升,如何预防、减少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亟待解决。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进行分析,分析了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探究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对策与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为大学生运动安全预防体系的制定提供相关依据。(本文来源于《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桂其,史传华,朱小军[5](2019)在《江苏省大学生运动伤害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江苏省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现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为制定大学生运动伤害防控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在江苏省南京、苏州、扬州、南通、徐州和连云港6个城市随机选取30所非体育类高校12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为29.46%。男生发生率为35.25%,女生发生率为21.78%,男生运动伤害发生率显着高于女生。运动伤害发生率最高的情境是课外体育活动(40.98%),发生率最高的项目类型是足球(52.29%)。比例最高的损伤类型是皮肤损伤(31.03%),比例最高的发生原因体育设施问题(30.23%)。江苏省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众多,应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学资金的投入,制定科学的体育管理制度,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与意识。(本文来源于《体育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郁佳婷[6](2019)在《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以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高校也在不断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但也直接导致了高校体育事故的频发,针对这个问题,对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类型、事故产生的原因、事故中法律责任的承担、以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和阐述,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武术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王雪,于慧婷,聂婵,惠亚,石修权[7](2019)在《黔北某县农村学龄儿童运动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黔北某县农村学龄儿童运动伤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类似地区的儿童运动伤害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遵义市余庆县1,060名9~16岁儿童的运动伤害相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该县农村学龄儿童运动伤害的发生率为31.6%;男、女童间无明显差异;不同年级、年龄儿童以及父母是否外出务工儿童的运动伤害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儿童的发生运动伤害的部位、伤害后相关处置行为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时无看护是儿童运动伤害的危险因素(OR=3.43,95%CI:1.38~8.51)。结论余庆县农村学龄儿童运动伤害发生率较高;不同年级儿童的伤害处置行为有差异。应基于伤害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并加强运动时的看护。(本文来源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期刊2019年04期)
孙强[8](2019)在《我国高校体育运动伤害预防、保障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法对国内外高校体育运动伤害预防、保障体系进行了研究。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对我国高校体育运动伤害预防、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建立高校体育运动安全法、体育运动安全职能机构、顺畅及时的医护救治机制及完善的体育保险支持体系的发展策略。(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周嘉瑶[9](2019)在《2017年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的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小学生因身体各器官机能正处在旺盛的生长发育阶段,热爱运动,但其普遍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导致其出现运动伤害的机率要远高于其他人群。运动伤害的发生不仅给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目的:本文为减少小学生运动伤害事件的发生,保障学生安全,通过对北京市十所小学的小学生体育活动基本情况以及运动伤害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导致运动伤害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防范对策。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十所小学的小学生体育运动伤害的基本特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调研。通过中国知网及相关网站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了解近十年我国运动伤害的相关研究现状。使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组编制的“学生体力活动调查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防护调查表”对北京市十所小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并使用EXCEL和SPSS23.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结论:1.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的基本情况:北京市小学生总体运动伤害发生率高,且不同性别、年级伤害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不同地域之间伤害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男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男生伤害发生率为67.4%,女生伤害发生率为62.8%。小学高年级伤害发生率高于小学低年级。2.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的基本特征:学生容易发生运动伤害的体育项目排名前叁的是篮球79.7%、田径71.7%、足球66%。损伤常发生在跌倒动作当中。小学生发生运动伤害以急性运动损伤为主。受伤程度以轻度为主。学生易受伤害部位排名前叁的是膝部41.2%、踝部21.4%、头部10.5%。损伤类别以皮肤损伤(擦伤、刺伤、切伤、挫裂伤)为主。损伤易发生在秋季下午,晴天,且温度适中时损伤发生率最高。损伤发生在室外的比例高于室内。3.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的处理情况:伤害发生后主要处理人员是家长和学校老师,处理场所多为现场处理。4.学校对运动伤害的管理措施基本情况: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制度缺陷;体育器材设施存在不安全因素;学校老师及学生缺乏安全知识培训;没有完善的学生体质档案储存制度。(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8-01)
王凯琪[10](2019)在《北京市部分中学高中生运动伤害的现状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北京市部分中学高中生体育活动和运动伤害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运动伤害发生的可能因素,归纳运动伤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6所中学部分高中生体育活动现状和运动伤害事故现状、影响因素、发生原因进行调查。结果:(1)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占64.8%,能正常参加学校组织体育活动的人占96.4%;参与球类(占36.4%)与跑跳类(占31.3%)运动的人数最多,因为身体不适不能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最多(占66.4%),每周运动频次0~3次(占57.6%)、单次运动时间0~30min(占44.0%)的占比最大,参与的体育运动形式具有组织性并且有专业人士指导的较少。(2)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率高达61.0%,人均伤害次数0.9次,伤害发生率男生明显高于女生(p<0.05)、低年级明显高于高年级(p<0.05)、郊区明显高于市中心(p<0.05);最易导致事故发生的项目为篮球(占35.9%),其次为田径(占31.6%)。(3)发生运动伤害事故在下午最频繁(占35.6%);在气温适中时发生最多(占48.7%);踝部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几率最高(占38.8%),其次膝部(占25.3%);事故的多发场地为塑胶和水泥(分别占47.5%和27.4%);导致损伤最多的动作为扭转(占39.2%)和跌倒(占39.1%),冲撞和踢打相对较少;皮肤损伤(占35.5%)与肌肉损伤(占24.6%)最容易在运动伤害事故中出现。(4)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自身原因占57.9%(包括心理状态不佳,瞬间用力过猛,生理状态不佳和自我保护不佳);校方原因占34.5%(包括准备活动不足,技术动作不规范或者错误,缺乏医务监督及安全保护措施,场地、设备和气候等外在条件不良);他人原因占7.6%(对方犯规)。(5)发生运动伤害事故后的第一处理人员34.4%为自己,17.7%为校医;并且大多能立即在伤后进行现场处理(占65.1%)。结论:(1)北京市部分高中生对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参与率高于脱离学校后的活动参与率,参与球类与跑跳类运动最多,但体育活动参与频次较低且缺乏专业人士指导运动。(2)北京市部分高中生的运动伤害率较高,且伤害率男生高于女生、低年级高于高年级、郊区区域高于市中心区域。最多的运动伤害为皮肤损伤,其次为肌肉损伤,踝关节与膝关节损伤居多。(3)北京市部分高中生发生运动伤害事故主要与其组织形式、活动类型、动作、场地材质、气温、时间有关。其中篮球与田径为伤害率最高的运动项目,塑胶与水泥地为伤害高发场地。(4)自身原因导致北京市部分高中生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最多,且因为瞬间用力过猛的占比最大。(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8-01)
运动伤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近十年来,我国因体育伤害死亡人数达181人,学校体育伤害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呈发生频率高、责任认定难、原因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且无论学校是否有过错,法院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判定大都将学校作为事故责任承担主体。此类现象使很多学校"谈责色变",学校为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用一些相对"柔和"的项目来取代高难度、高强度的运动项目。显然,学校的这些做法无异于因噎废食,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内对学校体育伤害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学校体育伤害的成因、预防及域外借鉴研究;第二类是法理角度对学校体育伤害的责任与救济研究。从总体上看,法理研究和个案分析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模式,缺少基于学校体育伤害案例的大数据研究。为弥补学校体育伤害大数据研究的空白,展现我国学校体育伤害司法审判现状,归纳事故主要特征,提出从根源性预防措施,本文拟对搜集来的2312例裁判文书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和荟萃分析法(Meta-analysis),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为研究对象,以搜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裁判文书为研究样本。在无讼网上以"体育伤害"、"体育纠纷"、"体育课"、"民事"等为关键词,以2008年1月-2018年11月为筛选时间段进行检索,在不排除有个别遗漏的情况下,共获得一审和二审已审理终结的2415例裁判文书。本文研究范围为国内小学至大学阶段的普通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故剔除了教育培训机构、体育学校等不相关的裁判文书103例,据此得到2312例有效案例。运用NoteExpress、NVivo11软件对相关文献、裁判文书进行编码处理,归纳学校伤害事故特征和司法司法审判现状。研究结果: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比较普遍,近十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发生,劳务输出多以及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好的省份事故相对较多,东部地区案件略少于中西部地区,但差异性不大。同场对抗类运动引发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几率最高,其次为田径类项目,体操类和隔网对抗类项目引发事故几率较低,具体原因与各类运动项目特点、各类运动项目在学校的开展情况、学生自身对运动技能和风险认知的掌控有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多发于小学、初中学段,原因与不同学段的体育课程目标、学业压力不同导致各学段体育人口基数不同有关;受害群体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为主,这主要与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有关。四肢是学生在事故中受伤最多的部位,原因在于大部分运动都是以四肢为主,且在运动过程中,下肢和上肢一般分别作为第一着力点和支撑点存在,受伤几率远高于其他部位;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受伤部位多为牙齿,原因与小学生平衡能力差,事故发生时脸部着地有关。学生事故受损程度分未伤残、伤残、死亡叁种,事故伤残率达71.1%,骨折是最多的致残方式,而死亡率达到了7.8%。共同承担(受害人、加害人、学校或保险公司)责任是判定事故责任的主要方式,学校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损失的主要承担者,且购买体育运动伤害保险人数明显偏少;由此看出,体育运动责任主体呈多元化态势,体育伤害事故致因多样化,我国体育淖陷存在巨大漏洞,学校承担责任的比例要远高于学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诱发原因可分为学校因素、学生因素、运动自身风险3种,其中学校因素、学生因素是外因,而运动自身风险为内在因素。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诱因多种多样,在单一诱因引发的事故中,运动自身风险所占比例最大,综合来看学校因素是重要原因;在多重诱因引发的体育伤害事故中,教师因素所占比例最大;从整体来看,学校因素是主要诱因,运动自身风险次之。目前我国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存在的问题有:学生与教缺少安全教育、体育运动相关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与国外等发达国家相比研究起较晚,尤其缺少相关风险管控制度和安全保险制度。研究结论: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生,东部地区略少于中西部地区,且劳务输出大和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好的地区事故较多;同场对抗类和高强度的田径类运动项目引发事故较多,事发原因多与运动自身风险和学校开设体育运动项目有关;小学和初中阶段是事故的高发学段,体育中考使体育人口剧增是促使中学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从整体来看,学生受伤位置多为四肢,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牙齿受伤较多;伤害事故大都会使学生致残,骨折是最多的致残方式;事故大都是由多重因素诱发的,学校因素是主要诱因;事故共同承担责任较多,学校是事故损失的主要承担责任者,学校体育保险存在巨大漏洞。结合样本案例和我国学校体育运动伤害实际情况,笔者建议从加强体育安全教育、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完善体育安全法规、设立强制体育保险、借鉴国外经验等五个方面来防控和减少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运动伤害论文参考文献
[1].霍丁鹏.校园课外运动伤害司法裁判的思考——基于两份民事判决书的法理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9
[2].胡文孟,姜洪友,彭媛媛,王晴.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特征及防控措施研究——基于2312例裁判文书的荟萃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曲亚囡,初仕婕.大学生校园对抗性体育运动伤害过错及责任研究——以合肥XX职业学院方某生命权纠纷案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
[4].姜龙,朱继红,秦博.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分析及预防策略[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5].杨桂其,史传华,朱小军.江苏省大学生运动伤害调查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19
[6].郁佳婷.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以及对策[J].武术研究.2019
[7].王雪,于慧婷,聂婵,惠亚,石修权.黔北某县农村学龄儿童运动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9
[8].孙强.我国高校体育运动伤害预防、保障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
[9].周嘉瑶.2017年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伤害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
[10].王凯琪.北京市部分中学高中生运动伤害的现状调查[D].北京体育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