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

(威远县新店镇永民小学校威远64245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堂的基础。”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实效性、针对性,培养学生的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讲授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品德教育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如教学《小蜜蜂在行动》一课时,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老师在课前引领学生做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如:观察身边普通而又忙碌的劳动者(医生、工人、搬水工、教师……)并用表格或拍照的方法记录下来。通过课前的观察,引导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辛苦,学会用感恩的心感激为我们付出的人们。然后在课中体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通过活动,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劳动者,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各抒己见。然后走近劳动者,展示在各行各业中有许多人都在辛勤工作着。一起计算不同职业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一起体验,引领学生做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职业的人们,亲自体验它们的工作,感受他们的辛苦。然后深化感悟,引导生活,感谢劳动者,尊重劳动者。课后延伸让学生走进生活,走入社区,体验劳动的辛苦,并说一说自己想从事的行业

二、学生全方位参与到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的形式促进品德的形成。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伟大的四大发明》时,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造纸术”小组、“活字印刷”小组、“指南针”小组、“火药”小组。学生分小组了解古代的四大发明,小组要事先对本组要了解的内容进行讨论确定,小组成员分工去查找。如可以了解四大发明的发明人、发明时间、作用及影响。然后全班交流各组查找的资料,组织开展以“四大发明中,我认为XX的作用最大”为主题的辩论会,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把你们的看法说出来。这样的辩论活动,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辩论表演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欣赏古代人民的才智,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如教学《亮出我自己》,通过课前“自信心”小测试题,发现有的同学非常自信,有的同学自信心还不够。如何来寻找“自信心”,通过活动“我来露一手”,进行“自信”体验。学生自由发言和表演,同学们说说自己兴趣爱好,比如说:画画、唱歌、跳舞、打水漂、弹珠子、打弹弓、打乒乓球、抓泥鳅、钓龙虾、摸鱼……把你最拿手的讲给同学听,能表演的,还可以表演。然后进一步理解“自信”,同学们展示了自己最拿手的,说明大家都了解自己,并且敢于表现自己。在同学们自信地表现了自己之后,都感到很快乐!这就告诉我们自信能使人快乐,那我们就一定要自信!再引导学生寻找别人的“自信”,和他人一起分享自信的快乐。最后,启发在生活中展示了自己,亮出了自己,并且知道了自信可以使人快乐!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从《品德与社会》本身的教学任务中来看,它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与品德的传承与接受,而是以教育的视角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需要《品德与社会》要以开放的系统环境调动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因此,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实际生活体验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让学生将之形成概念留在脑海之中,甚至只是用作考试的单纯的知识框架,而是将这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渗透到他们的行为习惯当中,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甚至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堂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而指导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接受品德教育,逐步培养良好习惯,养成良好的品德。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联合周边村干部,开展了“碧水”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标签:;  ;  ;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