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型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皮肤修复,邮票植皮,meek植皮,微粒植皮
微型皮论文文献综述
栗申,郭素娟[1](2018)在《邮票皮、meek微型皮与微粒皮叁种植皮方式在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创面中的疗效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邮票皮、meek微型皮与微粒皮叁种植皮方式在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创面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132例大面积皮肤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对创面修复所用植皮方式的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邮票植皮组、meek植皮组以及微粒植皮组,每组均44例。运用叁种不同植皮方式对患者进行植皮治疗,比较叁组患者的植皮成活率、创面愈合时间、1%烧伤面积(1%TBSA)治疗费用以及一期创面愈合率、死亡率、康复效果等。结果 (1)叁组植皮成活率、创面愈合时间、1%TBSA治疗费用均存在明显差异(P<0.001);邮票植皮组植皮成活率明显高于meek植皮组,meek植皮组明显高于微粒植皮组(P<0.001);邮票植皮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低于meek植皮组,meek植皮组明显低于微粒植皮组(P<0.001);邮票植皮组1%TBSA治疗费用明显低于meek植皮组,meek植皮组明显低于微粒植皮组(P<0.001);(2)叁组一期创面愈合率、死亡率以及康复药效,康复效果均存在差异(P<0.05);邮票植皮一期创面愈合率高于meek植皮、meek植皮高于微粒植皮(P<0.05);邮票植皮与meek植皮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低于微粒植皮(P<0.05);邮票植皮与meek植皮康复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高于微粒植皮(P<0.05)。结论叁种植皮方式对大面积皮肤损伤患者修复效果均不尽相同。因此,临床需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以及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植皮方式。(本文来源于《四川解剖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时丕业,纪福龙,王艳[2](2018)在《异种皮联合延迟微型皮移植术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临床治愈率、皮片成活率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联合采用异种皮与延迟微型皮移植术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情况。方法从众多大面积烧伤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按数字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与鉴别组)进行区别性治疗。采用传统方式对常规组患者进行治疗,对鉴别组患者则在前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进行延迟微型皮移植术治疗,并于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而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以及皮片成活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后在护理满意度以及临床治愈率和皮片成活率的相关数据中比较,鉴别组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总治愈率为72.50%,鉴别组患者的临床总治愈率为97.50%(P<0.05)。结论与传统医护方式相比,联合采用异种皮与延迟微型皮移植术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并对其进行综合性护理,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其临床疗效和皮片成活率的提升,并且还可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8年03期)
邢瑞远[3](2017)在《基于光敏聚酰亚胺衬底层的微型皮拉尼真空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皮拉尼真空计是利用压强改变电阻周围的热效应,从而由电信号反映发热电阻周围压强的一种气压检测传感器。MEMS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微机械皮拉尼真空计的工艺不断成熟。其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悬浮平板会是提高皮拉尼真空计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微机械皮拉尼真空计的悬浮平板采用二氧化硅、氮化硅、或者两者的复合膜制作而成,制备此类介质薄膜需要专门的沉积设备,而且难以消除薄膜的残余应力,制作成本较高且加工难度大。光敏聚酰亚胺(PSPI)作为一种易于图形化的材料因其化学性质稳定、热稳定性优良、机械性能强以及容易制备等优点,可以很好的充当悬浮薄膜结构,广泛应用于MEMS器件加工当中。本文中涉及的MEMS传感器为微型皮拉尼真空计,该器件结构设计分为四层,分别为硅基底、铝膜层、支撑发热电阻结构的悬浮平板层和发热电阻层。为提高皮拉尼真空计的性能,我在设计中创新性的使用了光敏聚酰亚胺来制作该真空计的悬浮平板薄膜,并依据该皮拉尼真空计的结构特点,设计了详细的加工工艺流程。工艺流程共包括27个步骤,涵盖了旋转涂胶、光刻、镀膜、ICP刻蚀等半导体工艺,在此重点介绍了对电阻制备有较大影响的旋转涂胶工艺以及对悬臂梁有较大影响的ICP刻蚀工艺。最后,基于这种PSPI材料加工出了微型皮拉尼真空计样品。本文中检验真空计电阻和压强对应关系的电路采用的是“四线法”扣除线电阻,并用真空系统提供发热电阻周围的压强环境,最终测出该皮拉尼真空计在1~10 Pa的压强范围内可以分辨1 Pa气压变化,10~100 Pa的压强范围内可以分辨10 Pa气压变化,100~500 Pa的压强范围内可以分辨100 Pa气压变化。本实验成功实现了基于光敏聚酰亚胺做为悬浮平板薄膜的皮拉尼真空计的制作,光敏聚酰亚胺体现出了易于图形化、良好的热稳定性以及稳固的机械性等优点,可推广到所有类似的需要悬浮平板的微机械器件结构之中。(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刘鹏[4](2014)在《两种手部微型皮支链皮瓣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皮瓣(skin flap)是指包含皮肤和皮下组织、带有自身血液供应的组织块。外科组织瓣主要包括骨膜骨瓣、肌皮瓣、肌骨皮瓣、皮瓣等,而皮瓣是外科组织瓣中最为常用和重要的一种,是修复损伤创面、重建功能和改善外观的重要治疗方法。根据血管供应的不同,可以将皮瓣分为轴型皮瓣、穿支皮瓣和皮支链皮瓣。以血管为蒂的皮瓣解剖学研究主要经历了以轴型皮瓣、穿支皮瓣和皮支链皮瓣为代表的叁个阶段,这也是皮瓣研究逐步深入发展的过程。McGregor、Morgan于1973年根据知名主干动脉和肌皮动脉的皮穿支在浅筋膜内的管径大小、走行吻合方向和血液供应范围的不同,率先在外科领域提出两种皮瓣的观念:轴型皮瓣(axial-pattern flap)和随意型皮瓣(random-pattern flap)。1984年钟世镇等通过对用乳胶加染色剂灌注新鲜标本和用盐酸腐蚀灌注标本制成的铸型标本的解剖学研究,根据皮瓣的血管供应和来源进行分类,深入地阐述了轴型皮瓣的血液供应规律,认为皮瓣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是皮瓣类型划分的主要根据。随着皮瓣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皮瓣血管构筑解剖学研究从知名的大血管到细小的皮支血管,显示出皮瓣的叁大发展趋势:微创化、微型化和随意化,从而使显微外科和微创解剖学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患者也越来越要求手术创伤小,外形修复美观,功能恢复好。遵从皮瓣研究的微型化趋势,丁自海、王增涛等在对皮瓣血管构筑的解剖学研究中,发现尺动脉各皮支之间在其尺动脉走行方向上形成恒定、典型的皮支链,并且可以用皮支链近或远端皮支作为皮瓣的血管蒂,能切取以皮支链为皮瓣营养血管的微型岛型皮瓣,修复手部和前臂皮肤小范围创伤缺损。根据这一发现,他们将其应用于临床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命名此类皮瓣为皮支链皮瓣(cutaneous branches-chain flap).皮支链皮瓣血供来源主要是主干动脉发出的众多皮支一般恒定的分为升、降支,而相邻皮支发出的升、降支之间又相互吻合,形成了和主干动脉平行的皮支链。通过对大量乳胶灌注的标本显微解剖和对铸型标本的细致观察,发现这种血管吻合形式主要以四肢远段、手背、手指背侧最为典型,然后是腹部。皮支链皮瓣是丁自海教授根据微创的理念在穿支皮瓣的基础上率先提出的,王增涛、罗伟国等使用皮支链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在临床的应用中已经充分地获得疗效证明。陈启康等对前臂尺动脉和桡动脉的皮支链皮瓣进行了相关解剖学的研究。2006年王英华、王增涛等对掌背动脉的皮支进行解剖学研究,通过解剖20侧成人尸体手标本,观察掌背动脉及其皮支的起源、走行、分支、外径及分布情况,发现掌背动脉的皮支集中在其行程的远近两端,尤其是在掌指关节附近;掌背动脉远端皮支与腕背部皮支间有分支相吻合。2008年丁自海、程开明等在对10侧成人手标本动脉乳胶灌注后,解剖观测第2、3掌背动脉走行,皮支的起始部位、走行、外径和吻合方式,模拟掌背动脉皮支皮瓣的切取方法,发现第2、3掌背动脉位置恒定,其皮支发出部位主要集中在远1/3段。2010年Saint-Cyr M等对以桡动脉皮支为蒂的皮瓣和其内血管连接形式进行了描述,也发现了皮瓣皮支链的存在,并发现在前臂远端1/5及近端1/3两处桡动脉皮支血管集中。2012年孙超、丁自海等对桡动脉、尺动脉、前臂骨间后动脉皮支链皮瓣进行了系统的解剖学研究,并在新鲜标本上模拟皮支链皮瓣的切取手术。1997年张发惠等对40侧成人上肢标本的尺动脉腕背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吻合以及浅深静脉伴行交通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观察,认为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是尺动脉腕上皮支主干的延续,其走行在手背尺侧,沿途发出许多关节支、肌支和皮支营养相应组织。王和驹等对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瓣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和临床报道,主要是对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和桡动脉等的吻合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学描述,但是对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发出的皮支没有进行阐述。2009年巨积辉等采用6例新鲜标本,用红色乳胶对其进行灌注并显微解剖,发现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恒定地出现,沿途发出皮支,关节支以及肌支、骨膜支营养局部组织,同时发现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在手背尺侧发出4~6支且直径大于0.1mm的皮支。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在第5掌骨基底、中段发出1-2支分支营养小鱼际肌,而在第5掌骨头近侧平面位置存在与小指尺侧固有动脉的背侧皮支的吻合。尽管他们已经做了大量关于以掌背动脉或者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为血管蒂的轴型皮瓣的血管研究,和以掌背动脉或者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的近或远端皮支为蒂设计的顺行和逆行皮支链皮瓣的血管解剖学研究,但是其详尽的解剖学研究主要是对主要知名血管和其发出皮支的起点、直径、走行、吻合等方面进行报道,以及通过组织切片、电镜扫描的方法观察皮瓣的血管构筑。然而皮支血管的分支以及再分出的各级细小分支在深筋膜、浅筋膜、真皮下等层次的走行、吻合情况,和形态学照片却未见报道,尤其是缺乏皮支血管的立体构筑。因此,我们设想通过采用塑料对新鲜标本进行灌注,然后用强腐蚀性的氢氧化钾对标本逐层腐蚀,在逐层腐蚀的过程中用显微镜进行仔细地观察,阐明第2掌背动脉皮支链皮瓣和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链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另一组采用红色乳胶灌注新鲜标本,对第2掌背动脉及其皮支和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及其皮支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第2掌背动脉和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以及它们皮支的走行、分布、吻合,测量血管的直径和蒂长,并模拟临床做第2掌背动脉皮支链皮瓣和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链皮瓣的转位手术,相信一定会对第2掌背动脉皮支链皮瓣和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链皮瓣的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我们的研究主要分以下两个部分:第一章第2掌背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目的:为第2掌背动脉皮支链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侧新鲜标本均为肘关节以上部位截肢的上肢,其中12侧采用乳胶灌注肱动脉,1侧用乙酸乙酯和塑料灌注肱动脉制作铸型标本,1侧用乙酸乙酯和塑料灌注肱动脉制作铸型标本,并用氢氧化钾对其逐层腐蚀观察,1侧用红色乳胶灌注肱动脉制作透明标本,显微解剖观察第2掌背动脉皮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吻合以及外径情况。结果:①第2掌背动脉发出的皮支主要分布在第二、叁肌腱腱联合以远的区域;②每侧第2掌背动脉发出皮支6.7支,以第二指蹼间隙边缘到第二、叁掌骨中点的连线为一个单位的标准距离。远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40.8%的位置,包含皮支2.5支,近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68.6%位置,包含皮支4.2支;③通过卡方检验发现第2掌背动脉发出的皮支在桡尺侧分布无明显差异;④第2掌背动脉发出的相邻皮支之间彼此吻合,形成与第2掌背动脉平行走行的皮支血管链。结论:以第2掌背动脉皮支之间形成的皮支链为血供的皮瓣可以修复手指或者腕部的皮肤缺损,而且可以不损伤第2掌背动脉。第二章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链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解剖目的:为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链岛状皮瓣修复前臂和手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2侧新鲜标本均为肘关节以上部位截肢的上肢,10侧采用乳胶灌注肱动脉,2侧用乙酸乙酯和塑料灌注肱动脉制作铸型标本,解剖观察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所发出皮支的起始、走行、分布和吻合情况,并对其外径和到第五掌指关节尺侧的距离进行测量。结果:①以尺骨茎突尖端到手背尺侧第5掌指关节部位作为一个单位,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的血管丛聚集点在第5掌骨头颈部位置(18.2±7.0%),包含皮支2.3支;近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第5掌骨基底部位置(66.4±16.7%),包含皮支4.4支;②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发出的皮支在桡尺侧的分布情况无显着性差异;③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发出的皮支在手背尺侧相互吻合,形成与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相平行的皮支链营养相应的皮肤。结论: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链岛状皮瓣可用于修复手指或前臂较小的皮肤缺损,而且不损伤其血管。(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梁坤兰[5](2011)在《微型皮移植覆盖脱细胞异种真皮治疗大范围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体微型皮移植覆盖脱细胞异种真皮治疗大范围皮肤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自2006年1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24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6例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均为伤后病情平稳后行切(削)痂或撕脱皮肤切除,自体微型皮移植,其上覆盖脱细胞异种真皮,术后观察脱细胞异种真皮排异情况,创面渗出及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后3个月至2年进行随访,观察愈合后皮肤的外观及弹性。结果:1.术后5天以后,创面渗出明显减少;21天后,脱细胞异种真皮逐渐失活、干痂样脱落,创面愈合。2.创面愈合时间:烧伤组16~40(23.04±6.56)天;皮肤撕脱伤组18~35(24.67±5.92)天。3.15例创面愈合后3~6个月获随访,见移植皮片上皮化良好,色素沉着,皮片连接处有表浅疤痕,呈轻度条索样,质稍硬,轻度挛缩;8例创面愈合后1~2年获随访,皮片间疤痕增生不明显,色素沉着较轻,质软,弹性及功能恢复较好,功能部位无挛缩畸形。结论:微型皮移植覆盖脱细胞异种真皮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方法可行,能减少渗出,促进创面愈合,减轻患者疼痛,减轻瘢痕增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1-05-01)
朱绍般[6](2009)在《DR脱细胞异种皮联合微型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DR脱细胞异种皮联合微型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2008年3月—2009年1月期间收治的7名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部分创面行DR脱细胞异种皮联合微型皮移植修复,术后观察植皮创面愈合情况。结果:7名患者7例植皮创面均愈合良好,疤痕增生不明显,术后均不需要补充植皮。结论:DR脱细胞异种皮联合微型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临床上可行,比较节省皮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魏在荣,王达利,王玉明,夏福全,张明君[7](2008)在《手背微型皮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观察及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手背微型皮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解剖观测10具成年人体标本(20侧上肢)的手背皮神经及其伴行血管,设计出以手背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35例36块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结果手背皮神经来源于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手背支,在手背共有7条左右分支,均有相应的伴行血管,可设计7种逆行岛状皮瓣。本组运用了其中6种36块皮瓣,皮瓣大小为1.5cm×2cm-4cm×5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0例获随访1个月至1年,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结论手背微型皮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能够修复拇指以及其余四指近、中节皮肤缺损,皮瓣血供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是一理想供区。(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朱仁芳[8](1996)在《微型皮腔计量泵的刻度计算和计量误差》一文中研究指出JN2-1型微型皮腔计量泵的流量调节采用双偏心结构,即通过改变偏心矩实现对计量泵的流量调节。偏心矩的调节是通过转动具有相同偏心矩S的偏心轴和偏心轴套,使两轴间的偏心矩从零到2S间连续变化,相应的转角也从零连续变化到180°,然后回复到零,如下图所示。(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仪表》期刊1996年08期)
微型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联合采用异种皮与延迟微型皮移植术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情况。方法从众多大面积烧伤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按数字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与鉴别组)进行区别性治疗。采用传统方式对常规组患者进行治疗,对鉴别组患者则在前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进行延迟微型皮移植术治疗,并于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而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以及皮片成活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后在护理满意度以及临床治愈率和皮片成活率的相关数据中比较,鉴别组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总治愈率为72.50%,鉴别组患者的临床总治愈率为97.50%(P<0.05)。结论与传统医护方式相比,联合采用异种皮与延迟微型皮移植术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并对其进行综合性护理,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其临床疗效和皮片成活率的提升,并且还可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型皮论文参考文献
[1].栗申,郭素娟.邮票皮、meek微型皮与微粒皮叁种植皮方式在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创面中的疗效对比研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8
[2].时丕业,纪福龙,王艳.异种皮联合延迟微型皮移植术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临床治愈率、皮片成活率及预后分析[J].当代医学.2018
[3].邢瑞远.基于光敏聚酰亚胺衬底层的微型皮拉尼真空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4].刘鹏.两种手部微型皮支链皮瓣的解剖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5].梁坤兰.微型皮移植覆盖脱细胞异种真皮治疗大范围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
[6].朱绍般.DR脱细胞异种皮联合微型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
[7].魏在荣,王达利,王玉明,夏福全,张明君.手背微型皮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观察及临床应用研究[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8
[8].朱仁芳.微型皮腔计量泵的刻度计算和计量误差[J].自动化仪表.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