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电离层异常扰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子温度,电离层扰动,地震孕育,异常特征
地震电离层异常扰动论文文献综述
夏彩韵,张小涛,张志宏[1](2019)在《利用改进型图像信息方法研究汶川8.0级地震震前电离层扰动异常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改进型图像信息方法(Modified 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MPI)基于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子浓度(Ne)、电子温度(Te)数据探索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震前出现的地震电离层电子参量异常现象。对电离层电子浓度(Ne)、电子温度(Te)的观测数据进行了消除年变及由太阳活动等引起的长趋势变化,以期能够提取到由地震孕育与发生所引起的电离层扰动异常。(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徐玉健,尹海权,乔龙,侯颉,闫琳琳[2](2019)在《GPS技术在芦山大地震前后电离层异常扰动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IGS提供的GIM数据,将四分位法引入到分析电离层电子含量数据中去,对芦山Ms7.0地震前后各十天的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利用IGS和JPL分析中心的电子含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4月16—20日出现明显的VTEC负异常现象。在排除磁暴等电离层异常扰动的影响因素后,认为电离层的异常变化极有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信息。(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夏彩韵,张永仙,尼鲁帕尔·买买吐孙,张小涛[3](2015)在《改进型图像信息方法提取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识别和提取地震电离层中主要参量扰动异常的常规研究方法,介绍了图像信息方法(pattern infoimatics method,简称PI方法)研究地震活动性异常及其应用于中长期地震危险性预测的研究进展和成果.然后主要介绍了改进型图像信息方法(modified 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d,简称MPI方法)在提取电磁卫星数据资料中的进展应用.该方法的震例研究结果显示,地震电离层中电子浓度(N_e)、电子温度(T_e)异常出现的时间一般在震前一个月左右,相对于其它方法提取到的异常在震前几小时至数天内,这一突出特点将使得MPI方法在短临地震预报中更具有可操作性.然而,该方法能否作为提取地震电离层异常扰动的实用数据处理方法并应用于地震短临预测中,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最后本文提出了将MPI方法应用于提取地震电离层异常信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几个问题.(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李旺,郭金运,于学敏,于红娟,张海平[4](2014)在《玉树Mw7.1地震前电离层异常扰动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地震电离层效应,采用CODE提供的全球电离层地图(GIM)数据分析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通过插值提取了震中区域震前的TEC时间序列,利用滑动四分位距法排除太阳(SSN、F10.7)和地磁活动(Dst、Kp)的干扰,发现电离层在震前26天和13天存在明显异常.全球电离层异常分布结果显示,震前26天的电离层异常幅度小于震前13天的异常幅度,这可能与临震时间有关.此外,两次异常的峰值点与震中区域并不严格对应,而是靠近震中偏向赤道的一侧,同时磁共轭区也有异常出现,但范围和幅度较小,这两次电离层异常有可能是地震前兆.(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姚璐,申旭辉,张学民[5](2014)在《玉树M_S7.1地震前电离层异常扰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美国JPL实验室提供的全球电离层GPS TEC(GIM)数据和COSMIC掩星探测电子密度剖面,利用滑动四分位异常检测方法,综合分析了2010年4月13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后15天内电离层异常的时空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震前11天电离层TEC开始出现扰动异常,4月13日出现了明显的TEC增强现象,且峰值电子密度也存在相似的变化趋势,综合考虑空间活动水平等因素,认为这些异常很可能与玉树地震有关。(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4年03期)
夏彩韵[6](2014)在《改进型PI方法提取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的深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首先通过详细学习图像信息方法(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简称“PI”)在地震中长期危险性预测研究中的应用,进一步分析、总结了前人利用改进型图像信息方法(Modified 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简称“MPI”)在地震电磁卫星资料中的应用,通过对DEMETER卫星观测资料进行消除长趋势变化的数值处理,提取电离层差异动态场,在数据处理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该方法在提取震前电离层异常信息的应用。通过较多的震例研究,以期获得地震电离层异常统计特征,并探讨浅源与深源地震、海洋与陆地地震之间异常的区别与联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来识别和提取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介绍了改进型图像信息方法(Modified 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简称MPI方法)应用于提取地震电离层异常信息的研究进展与前景。2、为了更好地突出和提取地震所引起的电离层电子参量的扰动异常,本文对DEMETER卫星在2007-2009年观测的电离层电子浓度(Ne)、电子温度(Te)的数据进行了消除由太阳活动等引起的长趋势变化,以残差值来作为MPI方法的输入量,以期提高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的信噪比。3、对比研究了海洋低纬地区和陆地中纬地区电离层的电子参量变化特征,发现:电子浓度(Ne)、电子温度(Te)随地理位置、地方时的变化分布特征基本相似。其中电子浓度值在海洋低纬地区明显高于陆地中纬地区,电子温度值陆地中纬地区高于海洋低纬地区,二者的变化曲线趋势基本一致。4、利用改进型图像信息方法(Modified 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简称“MPI”),基于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子浓度(Ne)、电子温度(Te)的残差值数据探索了14次2007-2009年全球7.0级、国内6.0级以上地震前出现的地震电离层电子参量异常现象,以期能够提取到由地震孕育与发生所引起的电离层扰动异常。结果发现,虽然不同震例出现的异常范围、异常形态及幅度有所不同,但震前一个月左右电子浓度(Ne)、电子温度(Te)等参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扰动异常,震前10天左右异常减弱并趋于平静,相对于其他方法提取到的异常在震前几小时至数天内,这一突出特点将使MPI方法在短临地震预报中更具有可操作性。与以往类似的研究相比较,本文的创新点之一为在卫星数据处理上,进一步考虑由太阳活动等因素影响的长趋势变化,通过对长趋势变化消除获得的差异动态场更易提取高信噪比的地震电离层异常。创新点之二,实现了电离层扰动信息演化过程全时空、可对比资料处理,通过较多的震例研究,获得了更为稳定、客观的地震电离层异常信息,类似于气象卫星云图的电离层异常扰动图像全时空演化过程,有利于研究结果在地震短临预测实践中的应用,为我国地震电磁卫星观测试验积累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期刊2014-05-25)
熊晶,吴云,林剑[7](2013)在《用BP神经网络技术探测汶川地震前电离层NmF2异常扰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UCAR公布的电离层F2层最大电子密度数据NmF2,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构建局部地区NmF2模型。以年积日DOY、当地时LT、经度LON、纬度LAT和F10.7太阳活动指数FLUX为网络输入,以NmF2为网络输出,提供磁平静期NmF2模型值作为参考背景,通过模型值与观测值的比较,发现2008年5月12日汶川7.9级地震前震中附近上空NmF2在震前第6~4天(6—8日)减小约30%,震前第3~2天(9—10日)明显增大约40%。(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3年01期)
任成冕,熊晶[8](2012)在《利用BP神经网络探测2012年印尼8.6级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扰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美国大学大气联盟发布的电离层F2层最大电子密度数据NmF2,以年积日DOY、当地时LT、经度LON、纬度LAT和F10.7太阳活动指数FLUX为输入,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构建区域电离层模型并进行模拟,通过模型值与观测值的比较发现,2012年4月11日印尼8.6级地震前震中附近上空NmF2在震前第16天(3月26日)明显减小约40%。(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2年S1期)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9](2012)在《PI算法提取DEMETER卫星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是对人类造成破坏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而当前的地震预测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地震预测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近些年,随着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法国DEMETER(Det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Transmitted from Earthquake Regions)卫星发射以后,利用卫星数据提取地震电离层前兆成为地震预测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新方法,卫星数据中探测到地震前电离层异常扰动的研究获得了重大进展,震例研究和统计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地震电离层效应的存在。发展新的观测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电磁卫星数据资源,尝试多种提取异常方法,对地震电离层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图像信息方法(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以下简称PI方法)是Rundle等在地震活动研究中提出的具有统计物理意义的地震预测新方法,并一直应用于地震活动的中长期预测研究中,该方法预测的时间尺度为5~10年,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PI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把研究区域进行时空网格划分,对每个网格的地震活动构建其频度时间序列,形成地震活动的时空演化图像,然后通过时空变化计算空间上每个网格里的地震时间发生的概率,再减去背景概率,检测发震概率高的网格,即“地震热点”。电离层参数具有明显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在原始的时空图像中难以获得震前的异常信息;而PI方法具有较好的时空融合能力,能够剔除背景变化,提取细微的异常扰动。本文尝试把地震学中PI方法应用于电磁卫星资料处理当中,将DEMETER卫星朗缪尔探针探测的电离层电子浓度(Ne)和电子温度(Te)为参量,对2006-2010年国内外11个震例进行回溯性研究,寻找地震前的异常扰动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大地震前电子浓度、温度的PI时空异常演化图像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扰动变化;电子浓度在地震前经历持续扰动异常逐渐消失再度出现异常短期平静(震前几天)的变化过程,不同震例出现的异常范围,异常形态和幅度有所不同,震后趋于平静;电子温度在地震前后时空演图像有所区别,但时空图像变化凌乱,震前异常并不是很明显。(2)震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T1-T0(参考时段),T2-T1(变化时段)时间变化尺度,PI时空演化图像具有明显的差别,PI方法处理的时空演化图像的信息量与T2-T1大小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关系。针对不同的T2-T1时间尺度,当然也包含着背景时段T0-T1和两者的比例关系,但是T2-T1对PI计算结果的影响很大。多次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合理选取T2-T1的大小和T1-T0的比例关系,才可以提取可能与地震相关的异常信息。(3)本文为了剔除电离层背景变化,通过数学处理方法建立电离层的逐日背景场,将逐日背景场值和卫星观测值的差异(差异场)作为PI方法的输入量,重新进行了震例计算。从本文研究的2006-2009年期间10个震例结果来看,电子浓度、温度基于差异场的PI异常演化图像剔除背景效果均比较好,使震前的异常更加明显。个别震例尽管剔出了背景,但是震前异常扰动仍然凌乱,难以看出震前扰变化。(4)PI方法最初用于地震活动的中长期概率预测,其依据是某一区域的地震活动水平相对于背景地震活动水平(如地震发生率)的偏离度与未来强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本文把这一统计物理方法应用到电离层资料地震异常提取,震例结果显示,强震前电离层出现明显的PI异常变化过程,表明这一方法可应用到地震电离层异常提取。但是PI异常时空图像与地震之间的关系仍需要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期刊2012-06-01)
祝芙英,吴云[10](2010)在《汶川M_S8.0地震前电离层TEC异常扰动的时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0秒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31.02°N,103.37°E)发生了M_S8.0级特大地震,震源深度为14km,给当地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当前全球正面临着新的地震活跃期,为了推进地震预报研究工作,许多地震学家不断地探索地震监测预报的新方法,其中地震孕育(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叁次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0-10-17)
地震电离层异常扰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IGS提供的GIM数据,将四分位法引入到分析电离层电子含量数据中去,对芦山Ms7.0地震前后各十天的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利用IGS和JPL分析中心的电子含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4月16—20日出现明显的VTEC负异常现象。在排除磁暴等电离层异常扰动的影响因素后,认为电离层的异常变化极有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信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电离层异常扰动论文参考文献
[1].夏彩韵,张小涛,张志宏.利用改进型图像信息方法研究汶川8.0级地震震前电离层扰动异常特征[J].国际地震动态.2019
[2].徐玉健,尹海权,乔龙,侯颉,闫琳琳.GPS技术在芦山大地震前后电离层异常扰动研究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9
[3].夏彩韵,张永仙,尼鲁帕尔·买买吐孙,张小涛.改进型图像信息方法提取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研究进展[J].地震学报.2015
[4].李旺,郭金运,于学敏,于红娟,张海平.玉树Mw7.1地震前电离层异常扰动初步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姚璐,申旭辉,张学民.玉树M_S7.1地震前电离层异常扰动分析[J].地震.2014
[6].夏彩韵.改进型PI方法提取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的深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4
[7].熊晶,吴云,林剑.用BP神经网络技术探测汶川地震前电离层NmF2异常扰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
[8].任成冕,熊晶.利用BP神经网络探测2012年印尼8.6级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扰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2
[9].尼鲁帕尔·买买吐孙.PI算法提取DEMETER卫星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2
[10].祝芙英,吴云.汶川M_S8.0地震前电离层TEC异常扰动的时空特征[C].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叁次学术大会论文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