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形变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InSAR,固体潮位移相位,广域形变监测,Sentinel-1,SAR
形变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李德伟,江利明,蒋厚军,董景龙,汪汉胜[1](2019)在《固体潮位移InSAR相位模拟及对广域地表形变监测的影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地球潮汐(Solid earth tide,SET)在地表产生的径向位移可达40~50 cm,形变梯度可达2 cm/100 km,是各种精密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观测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随着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地表形变监测范围的不断增大以及对精度要求不断提高,固体潮位移对InSAR观测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利用固体潮位移理论模型,根据InSAR测量基本原理和Sentinel-1卫星成像参数,模拟了固体潮位移InSAR相位,定量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并以我国江汉平原和北美大平原的Sentinel-1数据为例,探讨了固体潮位移InSAR相位对广域地表形变监测的影响.结果表明:(1)固体潮位移对InSAR广域地表形变监测存在较大影响,在250 km×250 km范围中,以C波段为例,其相位变化可达12 rad(对应52 mm视线向形变);(2)固体潮位移相位在中低纬度(60°S—60°N)地区变化较大,两极地区较小,且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周期性;(3)在Sentinel-1 InSAR观测中,通过固体潮位移相位改正去除了干涉图中的部分低频相位偏差,相比原始干涉图,改正后的解缠相位标准差减小了约29%.本研究对于认识固体潮位移InSAR相位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提高星载InSAR广域地表形变监测的准确度与可靠性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王天宇,李建刚,骆华春[2](2019)在《GB-InSAR技术在边坡形变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精度连续监测是边坡稳定性监测和评价的基础,与其他监测技术相比,GB-InSAR技术具有监测精度高、实时动态监测、全天候的优点,适合于露天复杂气候条件下的边坡形变监测。本文使用GBInSAR技术对某公路边坡进行了形变监测,获得边坡最大形变量为-53.2mm,且具有边坡上部形变量普遍且大于下部形变量的特征;边坡形变受降雨影响明显,边坡降雨期间形变量明显大于降雨后形变量,说明该边坡的形变主要集中于降雨期间;文章通过形变规律分析,为该边坡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北京测绘》期刊2019年11期)
刘慕溪[3](2019)在《D-InSAR技术在矿山开采沉降形变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D-InSAR(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在矿山沉降形变监测中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本文为分析某有色金属矿山地表沉降形变特征,以D-InSAR技术为基础,选用2景ENVISAT ASAR数据,使用GAMMA软件进行二轨法D-InSAR处理,获得矿山地表形变分布图,分析了矿山形变范围、面积以及形变量特征。结果表明:矿山形变集中于矿区中东部,与地下开采区域相吻合,其最大沉降量位于开挖区域中心部位靠西一侧,最大沉降量值为48mm,沉降量大于15mm的区域为0.52km2,其研究成果为矿山后期的开采与防护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测绘》期刊2019年11期)
闵林,侯巍,郭拯危,王博,王宁[4](2019)在《基于SBAS-InSAR技术的丹江口坝区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丹江口坝区是丹江口水库的核心区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形变,形变监测十分必要.然而传统的监测手段有很多限制,本文采用短基线集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将2017年3月12日至2018年3月19日的25景Sentinel-1A卫星SAR图像作为研究数据,开展以丹江口坝区为中心的大范围的地表形变监测研究.以研究区地表的形变量及形变趋势结果为依据,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及站点实测水文资料,综合分析该区域地表形变情况,并对丹江口大坝及坝区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研究发现:丹江口大坝周边150 km~2范围内的形变小于10 mm/a,在时间序列上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彭颖,李鹏[5](2019)在《融合光学与SAR遥感影像的同震地表叁维形变监测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光学与雷达遥感在地震形变监测中的研究现状及实际应用,基于Landsat-8 OLI影像提取了2013年Mw7.7巴基斯坦阿瓦兰地震的同震形变图,基于Sentinel-1A SAR影像提取了2017年Mw7.4伊拉克-伊朗地震的叁维形变场,分析了各自特点与局限性,讨论了联合提取地震形变信息的可行性。光学遥感可为Mw>7In SAR形变监测提供可靠的辅助观测数据,在联合提取同震叁维形变方面具有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9年10期)
杨帆,王道顺,张磊,张子文[6](2019)在《基于时序InSAR的隧道工程形变监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建设的迅速发展,高铁建设中的隧道沉降监测工作显得日益重要。针对传统水准监测方法空间分辨率低、成本较大的问题,本文利用短基线集时序InSAR技术对某隧道工程进行了时序形变监测,获取了2017/4—2017/10的平均沉降速率和时序形变量。根据时序监测结果重点分析了隧道工程中的地面沉降原因和规律,与实测水准结果相比表明:利用SBAS-InSAR技术进行形变监测可达到毫米级精度,两种方法所得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同时,证明了该技术在隧道工程沉降监测方面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在今后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9年10期)
曹翠华,刘航,申靖宇[7](2019)在《SBAS-InSAR技术在辽宁鞍山地表形变监测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地表沉降、道路塌陷、房屋变形、边坡破坏、水土流失等,甚至会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地下水的开采会导致城区地表发生沉降,引起房屋变形,造成人们生活和生命财产损失。通过使用SBAS-InSAR技术处理鞍山地区2017年11月8日到2018年4月13日14景sentinel-1A数据,获得该地区的累计沉降量及年平均沉降量。并通过资料进行分析得到该地区地分析产生形变的原因为采矿、地下水开采以及地质条件地影响。(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张丽[8](2019)在《光学影像匹配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光学遥感影像在正射校正、配准和相位相关技术方面研究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应用光学影像进行高可信度地提取地震形变场成为可能。本文采用光学影像匹配技术,通过处理震前震后两景SPOT5卫星影像数据,对玉树地震的同震位移进行研究,准确得到了30多千米的地表破裂带以及附近的同震水平位移分布。此结果与野外调查比较一致,表明了光学影像匹配技术在提取地震形变场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城市勘测》期刊2019年05期)
薛廉,吴森,唐侨,唐晓玲,汪天寿[9](2019)在《PS-InSAR技术在成都市地面形变中的监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为例,利用PS-InSAR技术对2016-2018年间32景升轨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获取地面形变数据,进行时序分析与相干性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市处于一个西抬东降的格局,年形变速率范围-22.9~26.5mm/y,累积沉降量达到-45~59mm。研究结果表明,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是导致成都市中心城区部分区域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另外成都平原的地理位置及地下水分布,对城市部分区域的抬升和沉降也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邓军,许怡,刘友奉[10](2019)在《基于多轨道SAR影像的矿区地表叁维形变的动态监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现有研究缺乏矿区地表叁维动态信息的提取方法,而且相比于传统的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偏移量跟踪(offset tracking)解算精度最多达到分米级;多孔径InSAR (Multiple aperture interferometry, MAI)技术易受到失相关的影响,而矿区地表的相干性通常不高等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多轨道SAR影像的矿区地表叁维形变动态监测与分析方法。该方法以覆盖邯郸市峰峰九龙矿区的TerraSAR、RadarSAT-2、Sentienl-1卫星叁个轨道多景SAR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传统的DInSAR技术获取3组地表视线向形变,利用插值的方法将地表视线向形变规划到相同的时间间隔,获得时间间隔为6天、17天、39天、50天的3组视线向(Line of Sight, LoS)的形变值。然后运用最小二乘原理将视线向形变分解到竖直向、东西向和南北向形变。实验结果表明,与实测水准数据对比,该方法得到的竖直向沉降均方根误差为±2mm;同时,验证利用矿区地表叁维形变分析开采沉陷规律的可行性。并且,时序累积的叁维形变场能直观地展示了地面沉降的时空变化过程,可以清晰看到矿区研究区域中的沉降中心随着观测时间推进的变化过程。(本文来源于《2019年西南五省(市、区)煤炭学术年会(重庆部分)论文集》期刊2019-09-26)
形变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精度连续监测是边坡稳定性监测和评价的基础,与其他监测技术相比,GB-InSAR技术具有监测精度高、实时动态监测、全天候的优点,适合于露天复杂气候条件下的边坡形变监测。本文使用GBInSAR技术对某公路边坡进行了形变监测,获得边坡最大形变量为-53.2mm,且具有边坡上部形变量普遍且大于下部形变量的特征;边坡形变受降雨影响明显,边坡降雨期间形变量明显大于降雨后形变量,说明该边坡的形变主要集中于降雨期间;文章通过形变规律分析,为该边坡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变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李德伟,江利明,蒋厚军,董景龙,汪汉胜.固体潮位移InSAR相位模拟及对广域地表形变监测的影响初探[J].地球物理学报.2019
[2].王天宇,李建刚,骆华春.GB-InSAR技术在边坡形变监测中的应用[J].北京测绘.2019
[3].刘慕溪.D-InSAR技术在矿山开采沉降形变监测中的应用[J].北京测绘.2019
[4].闵林,侯巍,郭拯危,王博,王宁.基于SBAS-InSAR技术的丹江口坝区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彭颖,李鹏.融合光学与SAR遥感影像的同震地表叁维形变监测适用性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
[6].杨帆,王道顺,张磊,张子文.基于时序InSAR的隧道工程形变监测与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
[7].曹翠华,刘航,申靖宇.SBAS-InSAR技术在辽宁鞍山地表形变监测应用研究[J].甘肃科技.2019
[8].张丽.光学影像匹配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勘测.2019
[9].薛廉,吴森,唐侨,唐晓玲,汪天寿.PS-InSAR技术在成都市地面形变中的监测应用[J].四川地质学报.2019
[10].邓军,许怡,刘友奉.基于多轨道SAR影像的矿区地表叁维形变的动态监测与分析[C].2019年西南五省(市、区)煤炭学术年会(重庆部分)论文集.2019
标签:InSAR; 固体潮位移相位; 广域形变监测; Sentinel-1; 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