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功率变换单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向DC,DC变换器,锂电池,超级UPS,模式管理
功率变换单元论文文献综述
周佳男,陈敏,李海津,林平,胡长生[1](2015)在《超级UPS中锂电池功率变换单元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供电电源的可靠性、安全性,超级UPS的概念应运而生。超级UPS包含电网、燃气发电机、锂离子电池、新能源等多种能源。除了作为后备储能外,在外部两种能源进行切换的间隙,锂电池功率变换单元需要紧急放电以支撑母线,直至两种能源完成切换。首先分析了超级UPS系统对锂电池功率变换单元的接入需求;然后为了提高电池充放电的控制精度,重点分析了检测通道的误差;最后,设计的锂电池功率变换单元方案在10 k W样机中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电源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周佳男[2](2015)在《多能源储能系统锂电池功率变换单元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多能源储能系统应用需求,探讨锂电池功率变换单元的设计和充放电的控制。本文第一章回顾了锂电池储能技术的应用背景,讨论了锂电池接入的功率变换技术。本文第二章针对多能源系统中锂电池功率变换单元的应用要求和锂电池组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特性需求,确定了锂电池接入用功率变换器的设计要求。基于上述要求,本文第叁章介绍了30kW双向DC/DC功率变换器的设计方法,包括变换器的拓扑结构、主电路参数以及控制保护功能的设计,并进行了实验和动态性能测试。为了满足系统和电池充放电对锂电池功率变换单元的模式运行和控制指标要求,本文第四章给出了锂电池功率变换单元的模式管理策略和充放电管理方法,并分析了功率变换器的电压/电流采样误差,同时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3-01)
郑晟[3](2013)在《中高压电力电子变换中的功率单元及功率器件的级联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近年高速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增长过快、电能利用效率低且单位产值的电耗过高等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十一五”计划中对于结构节能目标的实现。如何解决避免发电、输变电、配电直至用电环节中电能的不必要损耗,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进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无疑是电工技术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中高压、大功率的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在这其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紧跟这一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分别针对中高压电力电子变换技术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与探讨。本文针对现有中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变换拓扑中的前级整流装置所存在的缺点,利用了多脉移相变压器本身能消除部分电网侧电流谐波,提高其功率因数的优点,并通过高频化的手段减小了多脉移相变压器的体积和重量,降低了整个系统的体积和重量,使其能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合。功率单元的级联拓扑使得整个系统完全可以以低压电力电子功率器件来实现中高电压、大功率、中高频率的能量变换,并采用合理的调制方式来避免双向开关的使用,有效降低了系统控制复杂程度,有利于降低系统整体成本。在此基础上,为了从理论上证明高频化的多脉移相整流变换技术同样能减小网侧电流谐波,本文建立了整个变换器的系统模型,对功率单元、高频多脉移相变压器、整流器一一列出电压和电流的开关状态方程,以证明网侧电流-输出电流的关系式与工频多脉整流具有完全相同的数学表达形式,以说明12脉高频多脉整流器同样能消除网侧电流最主要的5次和7次谐波。此外,本文还详细比较了多种二次侧整流滤波电路对于高频多脉变换器网侧电流谐波的影响,详细分析了高频多脉变换装置工作模态,最终给出了网侧交流滤波电感、直流侧LC滤波网络、以及高频多脉移相变压器的参数设计过程。以期能给工程实践时的应用设计提供有力的参考,以缩短项目研发周期。基于现有中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变换拓扑中的后级逆变装置拓扑相对较为复杂、需级联较多功率单元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功率器件串联的技术途径来解决这一难题。文中提出了新型的基于高频变压器的器件串联均压拓扑,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由于该型器件串联均压拓扑采用无源器件构成均压电路,因而能避免门极均压控制电路设计的繁复和不稳定性,且损耗远小于传统的RCD箝位均压方式。此外,还通过串联均压电路在开关瞬态的等效电路,对均压电路中不可避免的寄生参数对器件均压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并给出了开关器件在开关瞬态所受的最大电压应力的计算方法。为了更好地保护串联器件,避免其受到寄生参数引起的电压尖峰的损毁,还引入二极管箝位电路来进一步完善基于高频变压器的器件串联均压电路。根据以上所得的开关瞬态等效电路,给出了二极管箝位电路的参数设计策略。为减少电力电子装置的体积和重量,提高功率密度和变换效率,且避免器件高频工作时,驱动线路寄生参数引起的EMI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装置的性能和可靠性,本文认为有必要将器件(IGBT)串联驱动电路集成到芯片级的串联IGBT模块当中,并实现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本文针对现有的IGBT串联驱动辅助电源拓扑进行了梳理和比较,认为非隔离型的IGBT串联驱动辅助电源更适合集成化的串联系统。因而针对性地提出了自举型的驱动辅助电源拓扑,并同样指出了关键参数的设计方法、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为最终将器件(IGBT)串联技术应用到中高压、大功率变换装置的工程实践提出了一种可能的技术途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4-01)
高志刚,郑泽东,李永东[4](2011)在《带功率缓冲单元的新型高压多电平变换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电平变换器在高压大容量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在不增加独立电源的条件下提高变换器的输出电压,提出了一种带有功率缓冲单元的新型高压多电平变换器,通过对功率缓冲单元的电容电压进行建模分析,提出了相关的调制策略和电容电压控制算法。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变换器与级联H桥型变换器相比,可以在保持相同输入电压和独立直流母线个数的情况下,提高变换器的输出电压等级和容量,降低系统的相对体积和成本,广泛用于现有设备改造和高压大电流等场合,有较强的推广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1年05期)
Ritu,Sodhi,Ashok,Challa,Jon,Gladilh,Steven,Sapp,Chris,Rexer[5](2010)在《提高DC-DC变换器效率用高单元密度屏蔽栅功率MOSFET》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飞兆半导体公司最新开发的高单元密度、屏蔽栅功率MOSFET的结构。这种屏蔽栅结构有助于建立电荷平衡,从而减少MOSFET的通态电阻和栅电荷。这种新技术能使通态电阻比前一代减少50%以上。为进一步改善器件特性,一种肖特基器件也被单片集成在这种新型MOSFET中,使得反向恢复电荷减少了将近20%。上述措施直接减小了在高频、大电流和高输入电压下非常关键的体二极管损耗。该新型器件在典型的同步降压变换器应用中,能提供1.5%的最高效率改进。(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期刊2010年05期)
闫建平,蔡进功,李尊芝[6](2008)在《基于小波变换的功率谱方法及其在沉积单元界面定量划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用的依据多尺度小波变换系数二维平面图及叁维立体时频色谱图不同周期的振荡性特征所反映出的小波尺度值来划分地层不同尺度的沉积旋回界面的方法,在读数提取时存在误差并且不够直观。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功率谱来提取反映层序级别尺度的方法。应用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定量划分不同级别沉积单元的界面。(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08年02期)
杜少武,邹希[7](2007)在《基于Flyboost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单级AC/DC变换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Flyboost PFC单元提出的单级功率因数校正AC/DC变换器电路具备传统的Boost电路和反激式电路的特点;这种变化器电路使用一个开关器件和一个简单的控制芯片,同时实现3个功率转换环节:boost、反激式和带隔离的串并联正激式DC/DC功率转换;试验证明该电路可以获得很高的功率因数和紧凑的调制输出,并且从本质说明Flyboost PFC能有效地提高转换的效率。(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鲁志平[8](2003)在《单元级联型多电平功率变换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元级联型多电平功率变换电路适用于中压大功率场合,论文在分析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单元级联型多电平功率变换电路的数学模型.PWM 控制技术在逆变电路中的应用广泛, 针对级联型多电平逆变电路的特点, 论文提出了适合于数字化控制的离散自然采样 PWM 算法, 成功实现了单元级联型逆变电路的多电平 PWM 控制. 为验证所研究理论的正确性与控制算法可行性, 论文工作不仅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并且研制了叁单元级联多电平逆变器实验平台. 该实验平台以 DSP 作为核心控制器件 ,主要包括功率单元主电路, 控制电路, 保护电路及基于汇编语言的高效系统控制程序等 .在此实验平台上成功的进行了异步电动机的空载 ,负载实验及输出电压谐波分析. 论文工作为单元级联型多电平功率变换电路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河北)》期刊2003-12-30)
韩磊[9](2002)在《高压功率变换用SPIC中部分单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功率变换用智能功率集成电路SPIC(Smart Power IC)是一种将功率器件与低压逻辑控制电路集成及相关的驱动保护电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智能化控制芯片。SPIC可广泛应用于电子镇流器、马达驱动、功率电源、汽车电子等领域。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也被有关专家称为“第二次电子革命”。因此,对于SPIC的研究也不断发展进步。 为了将SPIC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本文首先对SPIC的发展历史加以介绍。比较分析了SPIC中的关键技术为: 1 隔离技术包括:介质隔离、结隔离、自隔离。 2 横向器件的制造技术,包括各种横向器件,包括采用RESURF技术的LDMOS、LIGBT、LIBT、SINFET、LMGT、LEST。 由于采用以上技术设计制造的SPIC成本过高的问题限制了SPIC的应用和发展。而采用陈星弼所提出的优化横向变掺杂理论(OPVLD),就可以实现低成本的高效功率变换用SPIC。 随后本文介绍了基本的功率变换电路、PWM的简单原理、主要的开关功率器件和功率变换与SPIC相似的发展;之后介绍了SPIC中的横向器件及OPVLD在具体高压器件中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的独创性工作主要表现为高压功率变换的部分单元的设计: 1.针对SPIC中没有可集成的高压过压保护,提出了一种利用场限环的分压特性设计的高压电压探测器。所设计的探测器采用的是常用的结终端技术,工艺上不增加步骤,且能有效探测主结的高压。使得SPIC的保护电路更加完善。 2.对于一种实际的电子镇流器电路,设计了应用可集成的场限环高压电压探测器为主的高压过压保护电路。整个设计的电路都可集成在SPIC内部,而不用增加外接元件和工艺步骤。该方法还可用于其它类似电路之中。 3.由于不同工艺条件下,会有不同的氧化层界面电荷,而过高的界面电荷会严重影响场限环作为电压探测环的设计。针对具体工艺中的界面电荷,可以采用离子注入的方法来降低界面电荷的影响,并加上用场板、场终止环与场限环结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合可以明显改善场限环作为电压探测器的稳定性 4.利用钝化层SIPOS的稳定性,在加入SIPOS结构的SPIC中,利用SIPOS的分压特性,通过版图设计,选取适当的比例而设计出几乎不受界面电荷影响的高压电压探测器。该探测器同样可以集成在SPIC的内部,同样适用于可集成的高压过压保护电路。 5.由于SPIC常用于处理的交流电源时的功率因数低问题,对一种应用于电子镇流器的简易APFC电路进行优化,提出了一种既保证了较高的功率因数,又能将电路的总线电压降低200V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利用对原SPIC中的脉冲进行适当处理,以获得固定占空比较小的脉冲来控制APFC的开关,从而起到了有效降低总线电压,维持较高的功率因数。整个电路设计全部在SPIC内部。不用增加外接元件。最后,还将新设计的高压过压保护电路与简易的APFC电路同时设计在SPIC的内部。该综合设计使得SPIC的效率更高、性能更好、成本更低。 6.提出一种具有埋层的LDMOS,其结构为在普通的LDMOS的漏极下方引入适当剂量的埋层结构,就可以明显优化LDMOS的纵向电场分布,提高LDMOS的击穿电压。由于优化在器件的漂移区之外,所以,击穿电压的升高而比导通电阻、开关特性、正向压降等几乎没有变化。通过模拟有埋层的B-LDMOS和普通LDMOS相互比较,包括对模拟的电离率积分的提取、电场分布的分析、开关时间的比较,比导通电阻的模拟,其模拟结果证明了上述的结论。(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2-04-01)
功率变换单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多能源储能系统应用需求,探讨锂电池功率变换单元的设计和充放电的控制。本文第一章回顾了锂电池储能技术的应用背景,讨论了锂电池接入的功率变换技术。本文第二章针对多能源系统中锂电池功率变换单元的应用要求和锂电池组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特性需求,确定了锂电池接入用功率变换器的设计要求。基于上述要求,本文第叁章介绍了30kW双向DC/DC功率变换器的设计方法,包括变换器的拓扑结构、主电路参数以及控制保护功能的设计,并进行了实验和动态性能测试。为了满足系统和电池充放电对锂电池功率变换单元的模式运行和控制指标要求,本文第四章给出了锂电池功率变换单元的模式管理策略和充放电管理方法,并分析了功率变换器的电压/电流采样误差,同时进行了实验验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率变换单元论文参考文献
[1].周佳男,陈敏,李海津,林平,胡长生.超级UPS中锂电池功率变换单元设计[J].电源学报.2015
[2].周佳男.多能源储能系统锂电池功率变换单元设计[D].浙江大学.2015
[3].郑晟.中高压电力电子变换中的功率单元及功率器件的级联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
[4].高志刚,郑泽东,李永东.带功率缓冲单元的新型高压多电平变换器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1
[5].Ritu,Sodhi,Ashok,Challa,Jon,Gladilh,Steven,Sapp,Chris,Rexer.提高DC-DC变换器效率用高单元密度屏蔽栅功率MOSFET[J].电力电子.2010
[6].闫建平,蔡进功,李尊芝.基于小波变换的功率谱方法及其在沉积单元界面定量划分中的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2008
[7].杜少武,邹希.基于Flyboost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单级AC/DC变换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8].鲁志平.单元级联型多电平功率变换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3
[9].韩磊.高压功率变换用SPIC中部分单元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