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侯登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侯登科,纪实摄影观,实践
侯登科论文文献综述
李芯怡[1](2018)在《侯登科纪实摄影观纪实摄影观及其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839年银版摄影法诞生以来,摄影便被赋予了记录社会的职能,侯登科作为中国纪实摄影的先锋和旗帜人物,为当代中国变迁,尤其是中国当代农村社会所发生的深刻的内在与外在的变化留下了宝贵的记录。新中国初期,摄影界的发展受到理念与环境的制约,作品大都是围绕“假大空、高大全”的政治宣传类图片。自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开展以来,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迈进,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都迎来了蓬勃发展。摄影界涌现出一大批先锋摄影团体,例如星星画展、四月影会等。这些先锋团队的兴起为当代摄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局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匮乏的理论支撑,他们在摄影实践中过多追求唯美的表现方式,“为艺术而艺术”的摄影理念最终背离了早期记录社会、记录历史的初衷,纪实摄影被蒙上了沙龙摄影的面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以侯登科为首的“陕西摄影群体”开始觉醒,他们公开批判“直接性图解的观念模式”,主张用镜头记录下百姓的日常生活,他从事影像的过程见证了摄影从政治宣传的工具向本土化摄影艺术过渡的全过程。本篇论文主要关注的是侯登科摄影作品的纪实价值,并以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其摄影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来探析其当时的创作方式和拍摄心理;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帮助我们了解到侯登科摄影作品对当时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基于当代视角下侯登科的纪实摄影思想仍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又有哪些方面产生了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本刊编辑部[2](2016)在《侯登科的新影像》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侯登科拍摄的一系列以中国当代社会为题材的纪实摄影作品,在记录个体的社会境遇的同时,自觉地思考了中国当代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的关系,成为了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经典之作。他为摄影所做的努力,他在反复思考摄影与社会、摄影与人生之间关系时产生的内心纠结与痛苦,让他的影像以他的人生为底色,甚至与他的生命有了血肉的联系。他留下来的影像与文字资料既是研究20世纪末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期的重要文化个案,更是中国当代摄影史上一笔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珍贵影像遗产。(本文来源于《中国摄影》期刊2016年05期)
李媚[3](2016)在《再认识侯登科》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4月,由深圳越众历史影像馆策划的"侯登科回顾展"在越众历史影像馆与关山月美术馆同时举行,与此同时,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侯登科的世界》。因为这个机会我得以仔细阅读了侯登科全部的底片扫描图像、摄影文论、日记。虽然是侯登科的老朋友,但是,此次阅读还是给了我一个重新认识侯登科的机会。真正的艺(本文来源于《中国摄影》期刊2016年05期)
[4](2016)在《侯登科的两封信》一文中研究指出致于德水小于:虽然要过节了,但一年多攒下来的话总得找个人说。你一定还记得年前我曾打电话说要给你写信,说是不写不行了!而我这样说的时候根本顾不上问你愿意不愿意听我说。我能说给你,还能说给谁?你应承了,也一定从我不可抑制的情绪和口气里发现老侯胡塌了。(本文来源于《中国摄影》期刊2016年05期)
杨小彦[5](2016)在《时代潮流中的侯登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和侯登科的交往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让我们认识的是《现代摄影》的李媚。当时我是这份杂志的撰稿人之一,侯登科则是另一个撰稿人。同时,他还是摄影家,不时有作品在杂志上发表。那个时候中国摄影界正在刮"西北风",大声疾呼摄影的"真实",一些原来习惯了唯美风格的人有点不以为然,所以不时会有争论,有时还很激烈。(本文来源于《中国摄影》期刊2016年05期)
彭祥杰[6](2016)在《远去的侯登科》一文中研究指出1990年代初,我30岁开始了自学摄影并尝试拍摄照片。当时处于懵懂误撞与激扬狂热的高烧状态,逐渐地便有了更高理想的期待与追求的愿望。却苦于摄影资讯的匮乏与自身生存环境的局限,迫切渴望能有个把摄影高人的际遇与点拨。彼时我可以从有限的中国摄影报刊杂志中,多少了解到陕西摄影群体的"西北风"名号。堂·吉诃德般的一帮关中汉子,犹(本文来源于《中国摄影》期刊2016年05期)
居淼[7](2016)在《还原与差异 访“侯登科回顾展”照片制作者路泞、付羽》一文中研究指出此次"侯登科回顾展"的所有展出作品全部采用了银盐相纸手工放大,策展人李媚用"出乎意料的精美"来评价这次展览照片的制作。这些照片是由路泞和付羽两位摄影师联合完成的,他们是国内少数仍然坚持传统摄影实践的青年摄影师。路泞还是侯登科的学生,对侯登科以及他的作品有深入的了解。是尽量忠实于侯登科在30年前简陋条件下放大的朴实"原作",还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越条件还原出影调更加丰富的作品呢?这不仅是观者所关心的问题,更是路泞和付羽曾经面临的难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摄影》期刊2016年05期)
卡波[8](2015)在《纪实摄影 路在何方? 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评选现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备受摄影界关注的"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近日迎来了最终的评选,它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标杆,很多优秀的摄影师从这里踏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对于此次评选,现场有哪些细节和争议,这些问题是否会影响中国本土纪实摄影的发展,我们来还原此评选的现场。凭借责任而创立2015年9月4日,在刚刚结束的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活动后,北京异常的宁静,往日人流攒动的北京798艺术区也随着这种宁静而仿佛空气将要凝结。推开雅昌艺术中心咖啡厅的门,评委们已经在审阅资料,而昨天的这里,也刚刚完成其平行奖"林茨摄影理论奖"(本文来源于《摄影之友》期刊2015年11期)
[9](2015)在《第五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暨第二届林茨摄影奖学金揭晓》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9月4日,第五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揭晓,叁位获奖者分别是唐帆(作品《沉默的独白》)、刘涛(作品《天外》)、海忆水(作品《流放》)。据悉,今年申报作者群体比例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投稿的70后、80后占比85%,最小的申请者只有18岁。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作为一个民间奖项,旨在推动纪实摄影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关注,评选也一直向非职业、年轻的摄影人倾斜。唐帆作品《沉默的独白》从数字世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和淡漠出发,探索了人们渴望互相亲近了解,却又畏惧失望或受伤而保持距离的暧昧(本文来源于《中国摄影家》期刊2015年10期)
本刊编辑部,冯富裕[10](2015)在《关于纪实摄影的无限可能 2015第五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获奖作品选登》一文中研究指出侯登科是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坐标式人物。他是一位在影像中对于人性的积极而深刻的恒久探索者。他独特的阅历与人格魅力、独特的追求与精神格局,在中国摄影界成为一个罕见。侯登科以他的苦难与尊严共存、温情与忧虑相糅的"现世"主义的纪实影像,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尤其是中国当代农村社会所发生的深刻的内在与外在的变化留下了宝贵的纪录。(本文来源于《数码摄影》期刊2015年10期)
侯登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侯登科拍摄的一系列以中国当代社会为题材的纪实摄影作品,在记录个体的社会境遇的同时,自觉地思考了中国当代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的关系,成为了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经典之作。他为摄影所做的努力,他在反复思考摄影与社会、摄影与人生之间关系时产生的内心纠结与痛苦,让他的影像以他的人生为底色,甚至与他的生命有了血肉的联系。他留下来的影像与文字资料既是研究20世纪末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期的重要文化个案,更是中国当代摄影史上一笔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珍贵影像遗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侯登科论文参考文献
[1].李芯怡.侯登科纪实摄影观纪实摄影观及其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18
[2].本刊编辑部.侯登科的新影像[J].中国摄影.2016
[3].李媚.再认识侯登科[J].中国摄影.2016
[4]..侯登科的两封信[J].中国摄影.2016
[5].杨小彦.时代潮流中的侯登科[J].中国摄影.2016
[6].彭祥杰.远去的侯登科[J].中国摄影.2016
[7].居淼.还原与差异访“侯登科回顾展”照片制作者路泞、付羽[J].中国摄影.2016
[8].卡波.纪实摄影路在何方?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评选现场[J].摄影之友.2015
[9]..第五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暨第二届林茨摄影奖学金揭晓[J].中国摄影家.2015
[10].本刊编辑部,冯富裕.关于纪实摄影的无限可能2015第五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获奖作品选登[J].数码摄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