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咀嚼肌肌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下颌运动,肌电图,头颈部肿瘤,修复重建
咀嚼肌肌电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陈俊鹏,王洋,许向亮,郭传瑸[1](2019)在《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及咀嚼肌肌电图在下颌骨肿瘤患者口颌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与肌电图相结合,观察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肿瘤患者术前、术后下颌运动和咀嚼肌功能临床特点,初步探索运动和咀嚼肌功能的相互关系和产生机制。方法:纳入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病变术前患者6例以及下颌骨单侧病变节段性切除及颌骨重建术后患者3例。采用下颌运动记录系统及表面肌电图系统,采集患者下颌边缘运动、咀嚼运动的运动轨迹,同时记录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采集患者静息、最大力咬合时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在数字化虚拟模型上观测运动轨迹,并分析下颌边缘运动的幅度和方向。分析患者健、患侧静息,最大力咬合,双侧咀嚼时的咀嚼肌电活动特点,计算不对称指数、活动指数。结果:术前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5. 20±6. 87) mm,3例患者轻度张口受限,所有患者张口轨迹均偏向患侧。侧向运动中患侧运动平均幅度(10. 34±1. 27) mm,健侧(6. 94±2. 4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0. 65±17. 32) mm,下颌边缘运动特点与术前患者一致。术前患者最大力咬合时,患侧咬肌肌电活动[44. 20(5. 70,197. 90)μV]和颞肌的肌电活动中位数[42. 15 (22. 90,155. 00)μV]略低于健侧咬肌[45. 60 (7. 50,235. 40)μV]和健侧颞肌[63. 30 (44. 10,126. 70)μV],咀嚼时未见异常。术后则出现了个性化的改变,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减弱,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亢进。结论:良、恶性肿瘤及手术均可造成下颌运动和双侧咬肌和颞肌的肌电活动异常。(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北[2](2019)在《无牙颌种植重建修复术后咀嚼肌电功能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与天然牙对比,分析无牙颌种植重建修复术后咀嚼肌肌电特征并进行评价,旨在给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意见。方法:研究纳入15位年龄相近的健康志愿者,30位种植修复重建患者(双颌种植固定修复患者15名;单颌种植固定修复患者10名,对颌为天然牙或天然牙和种植局部固定义齿;种植支持式杆卡修复患者5名,对颌为全口义齿或者活动义齿。采用牙列缺损种植重建专用口腔健康量表(OHIP-I)进行修复术后满意度调查。使用肌电仪分别在放松、最大紧咬合、咀嚼时进行肌电图检查。选取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s,%)、活动指数(activity coefficient,Ac,%)、转矩指数(torque index,Tc,%)分别分析咀嚼过程中肌肉的不对称性、颞肌前束和咬肌发挥功能的大小以及下颌转矩趋势来评估咀嚼运动模式的协调性。同时记录四组在不同功能状态下咀嚼肌的标准化肌电值,分析在咀嚼不同质地食物状态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咀嚼肌电活性差异,以评估种植重建修复后患者的肌电特征。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23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总体满意度采用卡方检验;四组组间肌电活性、咀嚼不同质地食物之间肌电变化值以及运动协调指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组内咀嚼软硬食物的肌电活性采用配对T检验,设定P值小于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种植固定重建组的患者完全满意度占比56%,平均满意度占40%,而种植覆盖义除了一名患者余均为平均满意,在总体满意度方面种植固定组与覆盖义齿组存在差异(P<0.05)。四组之间的颞肌、咬肌不对称指数,肌肉的活动指数以及下颌转矩趋势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种植固定重建组均表现出与天然牙列相似咀嚼运动模式即颞肌活性高于咬肌活性。而在咀嚼不同质地的食物时,实验组与对照组肌电峰值均较咀嚼软物时增加,且四组总体肌电值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了覆盖义齿组在咀嚼硬物时与天然牙相比显示异常肌电活性(P<0.05),余下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组间的咀嚼肌肌电活性均无差异。结论:1.在中短期随访内,种植重建患者修复术后满意度较高,种植固定义齿修复的满意度高于覆盖义齿。2.不同类型种植重建患者的咀嚼运动协调模式与天然牙列相似,并且对不同质地的食物表现了良好的适应性,表明种植修复是良好的口颌系统重建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程慧娜,周青[3](2018)在《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咀嚼肌表面肌电图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验证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S)患者的咀嚼肌表面肌电图(SEMG)的特征。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3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来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并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28例,其中骨关节病16例(A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12例(B组),同时征集20例健康关节作为对照(C组)。应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双侧颞肌、咬肌在下颌姿势位及最大牙尖接触紧咬时的肌电特征,分析3组的颞肌、咬肌的定量表面肌电活性特征,统计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多独立样本检验。研究结果:比较3组的咀嚼肌表面肌电活性(P息颞右=0.015,P息颞左=0.004,P息咬右=0.004,P息咬左=0.010,P紧颞右=0.014,P紧颞左=0.049,P紧咬右=0.023,P紧咬左=0.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在下颌姿势位和最大牙尖接触紧咬时咀嚼肌肌电活动较正常人明显异常,咀嚼肌表现为疲劳和失代偿状态。(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帕孜来提,斯琴高娃,买尔旦·马合木提,周晓慧,米拉·巴合提[4](2018)在《Kennedy Ⅰ类牙列缺损修复前后咀嚼肌肌电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患者修复前、后不同时期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双侧游离端牙列缺损患者34例,分别于修复前、初戴义齿及修复后1、3、6个月,在下颌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分别进行双侧咬肌、颞肌前束、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检测,记录并计算其肌电幅值和不对称指数。结果下颌姿势位时,义齿初戴和修复后1个月时患者双侧咬肌、颞肌前束肌电幅值大于修复前(P<0.05),修复后3、6个月时双侧咬肌、颞肌前束肌电幅值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义齿初戴及修复后1、3、6个月时双侧二腹肌前腹肌电幅值大于修复前(P<0.05),双侧胸锁乳突肌肌电幅值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义齿初戴及修复后1、3、6个月时患者咬肌、颞肌前束不对称指数明显小于修复前(P<0.05),二腹肌前腹和胸锁乳突肌不对称指数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义齿初戴及修复后1、3、6个月时双侧咬肌、颞肌前束、二腹肌前腹、胸锁乳突肌肌电幅值均高于修复前(P<0.05),义齿初戴及修复后3、6个月时咬肌、颞肌前束不对称指数低于修复前(P<0.05),修复后1个月时咬肌、颞肌前束不对称指数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义齿初戴及修复后1、3、6个月时胸锁乳突肌不对称指数小于修复前(P<0.05),二腹肌前腹不对称指数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患者义齿修复后咀嚼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时间需≥3个月。(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贾梦莹,邵博,辜文妍,陈青立,吕曜光[5](2018)在《单侧后牙正锁、关节弹响与咀嚼肌肌电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侧后牙正锁、关节弹响与咀嚼肌电活动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收集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单侧后牙正锁组人数40例,单侧关节弹响组人数40例,无关节弹响的个别正常人数40例,分别记录各组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及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紧咬时双侧颞肌前束(temporal anterior muscle,TA)及咬肌(masseter muscle,MM)的表面肌电值(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并计算出咀嚼肌不对称指数,单侧后牙正锁组、单侧关节弹响组均与无关节弹响的个别正常组比较研究。结果:单侧后牙正锁组锁侧MMP时TA与MM较正常组均有较弱的肌电活动(P<0.05),非锁侧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锁侧咀嚼肌肌电均较非锁侧高(P<0.05)。单侧后牙正锁组ICP紧咬时锁侧TA及MM肌电活动均较正常组及非锁侧弱。锁组咀嚼肌不对称指数均大于个别正常组。单侧磨牙正锁组较单侧前磨牙正锁组在MMP及ICP咀嚼肌不对称指数高(P<0.05)。单侧关节弹响组在MMP及ICP紧咬时与个别正常组比较咀嚼肌肌电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锁与咀嚼肌肌电变化有关,关节弹响与咀嚼肌肌电变化无关。(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米拉·巴合提[6](2018)在《稳定性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咀嚼肌肌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应用稳定性合垫治疗的疗效。方法:TMD患者30例,均戴入稳定性合垫治疗3个月。应用肌电仪分别测量治疗前、戴合垫即刻和治疗3个月时,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最大紧咬和吞咽时右侧颞肌前束(right anterior temporalis,RTA)、咬肌(right masseter muscle,RMM)、二腹肌前腹(right anterior belly of digastrics,RDA)、胸锁乳突肌(right sternocleidomastoid,RSCM)及左侧颞肌前束(left anterior temporalis,LTA)、咬肌(left masseter muscle,LMM)、二腹肌前腹(left anterior belly of digastrics,LDA)、胸锁乳突肌(left sternocleidomastoid,LSCM)肌电幅值,计算ICP最大紧咬时咀嚼肌活动不对称性指数,并评定治疗效果。结果:(1)合垫戴入当天与不戴合垫相比,ICP最大紧咬时的双侧TA和MM的肌电幅值降低(P<0.05),不对称指数降低(P<0.05);(2)合垫治疗3个月后,MPP时的TA、MM、DA的肌电值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3)ICP最大紧咬时的TA、MM的肌电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双侧颞肌和咬肌不对称指数较治疗前降低(P<0.05);(4)吞咽时双侧TA、MM、SCM和DA的肌电幅值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稳定性合垫治疗TMD效果满意,可改善咀嚼肌功能的对称性,缓解咀嚼肌功能亢进高张力状态。(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帕孜来提[7](2018)在《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修复前后的咀嚼肌肌电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患者修复前后不同时期的咀嚼肌肌电图变化规律。方法:随机选择门诊双侧游离端牙列缺损患者34例,分别在修复前与初戴义齿、修复一个月、叁个月及六个月时,对双侧咬肌、颞肌前束、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前腹在下颌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进行肌电检测,记录肌电幅值,计算肌电平均幅值和咀嚼肌不对称指数,并将结果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1)下颌姿势位咬肌、颞肌前束肌电幅值在义齿初戴和修复一个月较修复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修复后叁个月及以上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腹肌前腹、胸锁乳突肌无统计学意义(P>0.05);(2)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咬肌、颞肌前束、二腹肌前腹、胸锁乳突肌肌电幅值在修复后各时期较修复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下颌姿势位及牙尖交错位时咬肌、颞肌前束不对称指数在修复后各时期较修复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尖交错位胸锁乳突肌在修复后各时期较修复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患者义齿修复后咀嚼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但患者需要至少叁个月的时间适应新义齿。(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张洁,邢岩,马秀丽[8](2017)在《咀嚼肌痉挛患者的临床及肌电图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咀嚼肌痉挛患者的临床及肌电图特点。方法:收集偏侧咀嚼肌痉挛患者4例进行临床资料总结,并进行咀嚼肌针电极及瞬目反射组合检查。结果:咀嚼肌痉挛患者表现为偏侧咀嚼肌阵发性不自主痉挛,多在寒冷和紧张劳累时诱发,通常患者会有张口受限及肌肉疼痛,可伴有咀嚼肌肥大。神经系统查体角膜反射、下颌反射均正常,面部针刺觉正常。4例患者针电极肌电图均可见与痉挛发作同步的群放电位,瞬目反射未见异常,1例肌电图募集相呈单纯相。结论:肌电图对于正确诊断咀嚼肌痉挛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支持咀嚼肌痉挛起源于周围神经的学说。(本文来源于《现代电生理学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王思,陈嵩[9](2017)在《CR-MI协调性及前牙引导对咀嚼肌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验证功能理论中对于TMD的发病机制的阐述——通过咀嚼肌电实验来探讨CR‐MI不调及缺乏前牙引导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TMD的发病机制。材料方法收集CR‐MI协调且有良好前牙引导的正常H组(17例样本),以及CR‐MI不调且缺乏良好前牙引导的异常D组(23例样本),应用测量咀嚼肌电的研究手段,并结合关节状况的临床检查,通过横向及纵向的研究方法,探讨CR‐MI协调性及前牙引导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TMD的发病机制。同时,探索稳定板在关节治疗中的作用。结果CR‐MI不调且缺乏前牙/侧方引导的异常组(D1.D2)与CR‐MI协调且具有良好前牙引导的正常组(H1.H2)相比较,前者颞肌及咬肌静息位肌电值均较后者高。正常组样本从牙尖交错位开始做前伸及侧方功能运动,在保持咬合力不变的状态下,以颞肌、咬肌为主的升颌肌群肌电值会立即降低,而异常组不降反升,且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过稳定板治疗后,异常组颞肌咬肌肌电值趋近于正常组,证明其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确有显着治疗作用。结论 1.CR-MI不调且缺乏前牙引导的异常组(D1.D2)颞肌及咬肌静息位肌电值均较CR-MI协调且具有良好前牙引导的正常组(H1.H2)高。且正常组样本从牙尖交错位开始做前伸及侧方功能运动,在保持咬合力不变的状态下,以颞肌、咬肌为主的升颌肌群肌电值会立即降低。与之对比,缺乏良好前牙及侧方引导的异常组,在做上述同样的功能运动时,相应肌肉的肌电值不降反升。2.经过稳定板佩戴周期后:戴有板的H1组,颞肌及咬肌肌电值与观察周期前相比也没有发生显着变化。此时H1与H2组之间的颞肌及咬肌肌电值也无显着差异。与H1组相对应的是,同样佩戴稳定板的D1异常组,其静息位颞肌及咬肌肌电值较佩戴板前显着降低。同时,该组从MI位开始做前伸/侧方功能运动时,颞肌咬肌肌电值立即降低,以上这种肌电值的变化趋近于正常组的肌电表现。此外,其关节症状指数Ai,Di亦显着降低,提示关节状况有显着改善。(本文来源于《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7-09-17)
安薇薇[10](2017)在《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前伸及侧方咬合接触特征与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的前伸及侧方咬合接触特征与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及二者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资料和方法随机选择颜面不对称伴畸形患者25例,年龄13-21岁,男10例,女15例。使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患者的前伸及侧方咬合接触特征,同时使用Biopac肌电分析系统同步记录双侧颞肌前份和咬肌的肌电活动,并对二者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1)从牙尖交错建立前伸合过程中,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组的前伸分离时间显着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组左侧与右侧颞肌前份的肌电活动强度存在显着差异(P<0.01),左侧与右侧咬肌的肌电活动强度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2)从牙尖交错分别建立左侧方及右侧方过程中,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组的侧方分离时间均显着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组的左侧方分离时间与右侧方分离时间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3)从牙尖交错分别建立左侧方及右侧方过程中,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组双侧颞肌前份肌电活动不对称指数显着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双侧咬肌肌电活动不对称指数也显着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从牙尖交错建立前伸及侧方过程中,牙列形态不对称或后牙反等因素导致合干扰发生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因而导致分离时间显着延长。患者的双侧颞肌前份和咬肌在动态接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整代偿作用,但也埋伏着咀嚼系统功能紊乱的隐患。(本文来源于《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7-09-17)
咀嚼肌肌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与天然牙对比,分析无牙颌种植重建修复术后咀嚼肌肌电特征并进行评价,旨在给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意见。方法:研究纳入15位年龄相近的健康志愿者,30位种植修复重建患者(双颌种植固定修复患者15名;单颌种植固定修复患者10名,对颌为天然牙或天然牙和种植局部固定义齿;种植支持式杆卡修复患者5名,对颌为全口义齿或者活动义齿。采用牙列缺损种植重建专用口腔健康量表(OHIP-I)进行修复术后满意度调查。使用肌电仪分别在放松、最大紧咬合、咀嚼时进行肌电图检查。选取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s,%)、活动指数(activity coefficient,Ac,%)、转矩指数(torque index,Tc,%)分别分析咀嚼过程中肌肉的不对称性、颞肌前束和咬肌发挥功能的大小以及下颌转矩趋势来评估咀嚼运动模式的协调性。同时记录四组在不同功能状态下咀嚼肌的标准化肌电值,分析在咀嚼不同质地食物状态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咀嚼肌电活性差异,以评估种植重建修复后患者的肌电特征。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23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总体满意度采用卡方检验;四组组间肌电活性、咀嚼不同质地食物之间肌电变化值以及运动协调指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组内咀嚼软硬食物的肌电活性采用配对T检验,设定P值小于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种植固定重建组的患者完全满意度占比56%,平均满意度占40%,而种植覆盖义除了一名患者余均为平均满意,在总体满意度方面种植固定组与覆盖义齿组存在差异(P<0.05)。四组之间的颞肌、咬肌不对称指数,肌肉的活动指数以及下颌转矩趋势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种植固定重建组均表现出与天然牙列相似咀嚼运动模式即颞肌活性高于咬肌活性。而在咀嚼不同质地的食物时,实验组与对照组肌电峰值均较咀嚼软物时增加,且四组总体肌电值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了覆盖义齿组在咀嚼硬物时与天然牙相比显示异常肌电活性(P<0.05),余下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组间的咀嚼肌肌电活性均无差异。结论:1.在中短期随访内,种植重建患者修复术后满意度较高,种植固定义齿修复的满意度高于覆盖义齿。2.不同类型种植重建患者的咀嚼运动协调模式与天然牙列相似,并且对不同质地的食物表现了良好的适应性,表明种植修复是良好的口颌系统重建的治疗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咀嚼肌肌电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晶,陈俊鹏,王洋,许向亮,郭传瑸.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及咀嚼肌肌电图在下颌骨肿瘤患者口颌功能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李北.无牙颌种植重建修复术后咀嚼肌电功能评价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
[3].程慧娜,周青.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咀嚼肌表面肌电图的特征[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4].帕孜来提,斯琴高娃,买尔旦·马合木提,周晓慧,米拉·巴合提.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修复前后咀嚼肌肌电变化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8
[5].贾梦莹,邵博,辜文妍,陈青立,吕曜光.单侧后牙正锁、关节弹响与咀嚼肌肌电的相关性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8
[6].米拉·巴合提.稳定性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咀嚼肌肌电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8
[7].帕孜来提.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修复前后的咀嚼肌肌电变化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8
[8].张洁,邢岩,马秀丽.咀嚼肌痉挛患者的临床及肌电图表现[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7
[9].王思,陈嵩.CR-MI协调性及前牙引导对咀嚼肌电的影响[C].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7
[10].安薇薇.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前伸及侧方咬合接触特征与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初探[C].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