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碳质球粒陨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NWA10256,CR
碳质球粒陨石论文文献综述
仲艳,缪秉魁,刘奕志,张川统,夏志鹏[1](2019)在《NWA10256陨石:富含难熔包体的CR群碳质球粒陨石》一文中研究指出NWA10256是一块于2015年在西北非沙漠被发现的碳质球粒陨石样品。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分析设备,对该陨石的球粒特征、金属、难熔包体等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观察和分析,讨论了该陨石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该样品主要由许多大小不一的球粒、难熔包体、暗灰色的基质和少量Fe-Ni金属组成,球粒平均直径约为0.85mm,最大的球粒直径可达2.29mm,最小球粒直径约为0.36mm。球粒类型主要有: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张思远,李世杰,曾小家,刘燊[2](2018)在《一块新发现的碳质球粒陨石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陨石是地外物质经过大气层后降落到地球表面的残留物。到目前为止,南极地区是陨石收集的最佳地区,除南极地区外,沙漠地区的陨石回收数量最多。中国西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戈壁沙漠,具有很高的陨石回收潜力。然而,至今为止在中国沙漠地区回收到的陨石大多数为普通球粒陨石,并未发现特殊类型的陨石。此次发现的碳质球粒陨石在我国西北戈壁地区尚属首例。碳质球粒陨石可以反映早期太阳星云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同时,其中包含的有机物及水的相(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二)——专题65:行星物理学、专题66: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专题67: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期刊2018-10-21)
朱柯[3](2017)在《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中富Si金红石的地球化学意义及~(53)Mn-~(53)Cr体系对CO碳质球粒陨石中球粒形成的时空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Si是地球上丰度第二高的元素,Si-0四面体也是整个硅酸盐(Bulk Silicate Earth)地球的骨架。变质岩(副)矿物中Si的含量和结构的变化是一种示踪高温-高压环境的有效手段。碰撞造山带(陆壳物质的俯冲和折返)是一个研究高温高压-深部地球的天然实验室,可以为我们提供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sm)的天然样品。含金红石的榴辉岩是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出露的主要岩石类型,Si作为一种微量元素赋存于金红石这种副矿物中。金红石可能成为一个研究Si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地球化学行为的一个"窗口",同时Si-金红石也是一种潜在的高压"指示剂"。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榴辉岩中Si在高压金红石中的赋存形式和指示意义,榴辉岩样品来自大别造山带的双河地区,以及苏鲁造山带东海地区。将样品制成薄片后,运用一系列原位微区分析手段包括: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MPA)、纳米离子探针(NanoSIMS)、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等,对这些地区榴辉岩金红石中Si的含量和赋存状态进行研究,主要观察和结论如下:1.富Si的金红石存在于大别-苏鲁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岩中。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粒间颗粒和包裹体形式的金红石都含有400 ppm以上的Si(最高达2113 ppm)。这可能是一种地球化学异常,可以用于示踪超高压变质。2.NanoSIMS的面扫描(Mapping)分析显示,这些Si在金红石中是分布均一的,没有出现"热点",而且边缘核部略高于。这排除了前人认为是硅酸盐或者石英包裹体的影响。金红石中均匀分布的Si可能暗示了 Si和Ti的类质同象,即金红石中的Si可能也和Ti 一样是6次配位形式。这对于地球深部的Si的地球化学行为有重要的启示。3.前人的实验岩石学研究发现,金红石中Si的含量与形成压力呈正相关关系,所以Si-金红石可能在未来发展成一种新的地质压力计。同时,斯石英作为一种Si02的高压相,与金红石结构相同。如果能证明金红石中的Si是斯石英结构,那么根据斯石英的合成条件(1000℃,10Gpa),陆壳物质的俯冲深度可能被刷新至300 km。本文第二部分是关于球粒(chondrule)的同位素宇宙化学研究。球粒是一种毫米-亚毫米级的具有火成岩结构的球体,被认为是太阳星云中经历过瞬间熔融(高达2000K),又快速冷却(100-1000K/h)的自由漂移的熔融液滴。作为球粒陨石(太阳系中最原始的物质)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其起源的研究对早期太阳系的历史以及行星的演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3)Mn-~(53)Cr体系是一种短周期定年体系,半衰期是3.7Ma,可以对球粒形成等太阳系前10Ma的事件有效制约。不仅如此,因为天体样品具有系统的ε~(54)Cr不均一,所以ε~(54)Cr可以作为一种"示踪剂",对研究球粒的物质来源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第二部分主要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热电离质谱(TIMS)分析了 Ornans(C03.4)球粒的主量元素含量和Cr同位素组成,讨论球粒的起源及其对太阳系早期演化的指示意义,取得的几点初步认识:1.9个球粒的Mn-Cr外部等时线显示,其初始的~(53)Mn/~(55)Mn位(7.2 ± 1.6)×10~(-6),可以根据两个时标LEW860.10和U同位素矫正的D'Orbigny换算为绝对年龄4568.1 ±1.3 Ma or 4567.7 ±1.3 Ma。这一年龄支持了 CO球粒与CAI(富Ca、Al的难熔包体)这一太阳系中最老的物质同时形成。2.Ornans球粒具有不均一的ε~(54)Cr,最低值为+0.20,最高值为+1.22,并且与ε~(53)Cr有正相关关系。这可能反映了 一种"挥发过程"或者是"混合过程",前者暗示了球粒的前体物质来源于同一储库,后者反映了球粒的形成可能来自太阳系内部和外部两端元的混合,即太阳系内部物质(高温,低ε~(54)Cr)在太阳系早期被搬运到球粒陨石吸积区与类似基质的物质混合(低温,高 ε~(54)Cr)。3.根据Ormans球粒的Mn-Cr年代学证据和ε~(54)Cr的变化,本文认为在目前流行的几种关于球粒形成的天文物理学模型中,X-Wind和ImpactJetting模型可能更符合我们的观测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5-07)
朱柯,刘佳,秦礼萍[4](2016)在《CO族碳质球粒陨石中球粒的Mn-Cr体系:对球粒形成的时空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球粒是球粒陨石中毫米级具有火成岩结构的硅酸盐球体,被认为经历过瞬间熔融又快速冷却[1,2]。作为球粒陨石中最重要的组分之一,其形成年龄一直是宇宙化学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Pb-Pb定年体系显示球粒与CAI(富Ca、Al包体)——太阳系中最早凝聚的物质,形成年龄的间隔为0-4 Ma[3-5]。Al-Mg短周期定年体系(半衰期为0.73 Ma),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6-8]。然而,近年来Al-Mg体(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二)——专题58: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效应、专题59: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专题60:比较行星学》期刊2016-10-15)
戴德求,陈新跃,杨荣丰[5](2013)在《南极格罗夫山碳质球粒陨石的研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3块南极格罗夫山碳质球粒陨石(GRV 020025、021579和022459)的矿物岩石学特征。3块碳质球粒陨石具有明显的非平衡陨石的特征,基质和球粒的模式比值分别为2.8(GRV 020025)、1.2(GRV 021579)和1(GRV022459)。GRV 022459具有明显较其他两块陨石大的球粒直径(0.6—2.0 mm)。在3块碳质球粒陨石中,一共发现了27个富Ca,Al包体,除了在GRV 020025和021579中各发现了一个富尖晶石球粒状包体,其余25个包体均属于A型(似A型)和富尖晶石-辉石型包体。大部分包体发生了强烈的蚀变,GRV 020025中的包体出现了大量层状硅酸盐,GRV 022459中的尖晶石具有富FeO的特征。最后,对南极碳质球粒陨石的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极地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黄启帅,史仁灯,刘德亮,张晓冉,樊帅权[6](2012)在《西藏那曲蛇绿岩地幔源区的碳质球粒陨石型Os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尖晶石具有高Os低Re含量的特性,能够抵抗变质、蚀变和风化作用对其Os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其Os同位素组成的测量值可以代表形成时的初始Os同位素组成.本文尝试用同一堆晶序列纯橄岩中尖晶石Os同位素组成和辉长岩中锆石年龄来反演地幔源区的Os同位素组成,为认识大洋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提供重要证据.西藏那曲蛇绿岩是新特提斯蛇绿岩的一部分,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形成于成熟的弧后盆地,其中发育同一堆晶序列的纯橄岩和辉长岩.辉长岩中锆石U-Pb年龄为183.7±1Ma.纯橄岩的全岩和分选出的尖晶石的Os同位素组成非常一致,排除了后期混染作用的影响,可以代表对流上地幔Os同位素组成.与碳质球粒陨石对比,尖晶石的?Os为?0.2~?0.3,表明那曲蛇绿岩的地幔源区为碳质球粒陨石型对流上地幔.因此,青藏高原大陆岩石圈主体属于残留的特提斯大洋岩石圈,是由中生代软流圈地幔顶部转化形成.这是首次运用能准确定年的堆晶岩中尖晶石Re-Os同位素组成来反演蛇绿岩地幔源区性质的研究实例.(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2年33期)
王英,徐伟彪,李献华,李秋立,刘宇[7](2012)在《原始碳质球粒陨石中富铝球粒的氧同位素及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富铝球粒是Al_2O_3总含量大于10wt%的一类特殊的球粒,占所有球粒的比例不超过1%。富铝球粒在矿物岩石学、化学成分和氧同位素组成等方面的特征介于常见的富镁铁质球粒和富钙富铝难熔包裹体(CAI)之间。约15%的富铝球粒中包裹着残余的CAI,是球粒-CAI的复合体。因此研究原始球粒陨石中的富铝球粒对于揭示球粒和CAI的成因,建立两者的成因关联具有独特和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月球科学与比较行星学陨石学与天体化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2-10-24)
赵旭晁,林杨挺,张建超,郝佳龙,胡森[8](2012)在《碳质球粒陨石Sutter's Mill中前太阳系矿物的同位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陨石中的前太阳系物质是目前人类唯一能够获得并能在实验室分析的来源于其他恒星的物质,对陨石学和天体化学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前太阳系物质的同位素组成是由恒星的核反应所决定的,是认识恒星内部核合成过程的探针,可以对天体物理学的理论模型提供实验证明:而其矿物学和化学组成特征则对恒星的物理化学条件给出了重要的制约。其次,陨石母体中的热事件及水蚀变会影响前太阳系物质的丰度、粒度、形状、化学组成以及矿物结构等特性,通过对不同类型陨石中前太阳系物质进行综合的对比,可以对陨石所经历的后期蚀变过程进行限定。碳质球粒陨石Sutter's Mill于美国当地时间2012年4月22日上午7点51分降落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荷花村(原加州淘金热发源地),为CM型碳质球粒陨石角砾岩。该陨石的降落过程被当地气象雷达网站在零时间得到探测,并根据雷达数据迅速锁定陨石降落地点,进而被快速地寻找到。因此Sutter's Mill经受了极少量的地表风化污染,其含有的新鲜细粒基质非常适合于前太阳系物质的原位发现与研究。前人对CM型碳质球粒陨石(Murchison,Murray等)的酸不溶物质所进行的系统研究表明该类陨石含有丰富的前太阳系矿物颗粒。我们对其中叁块样品(编号SM-43,SM-51以及SM-2)开展了纳米离子探针的原位同位素扫描。研究采用的仪器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纳米离子探针(NanoSIMS 50L)。我们利用强度约为1pA的一次Cs~+离子束对10×10μm~2样品分析区域进行面扫描,同时接收6或7个同位素以及二次电子的信号。对样品SM-43,我们对总面积为16200μm~2的细粒基质区域进行了分析,分析同位素包括:~(12,13)C,~(16,17)O,~(12)C~(14)N,~(12)C~(15)N。而对于SM-51,除了对其进行了10×10μm~2区域的分析外(共20700μm~2),还进行了30×30μm~2区域的分析(共28800μm~2),所分析的同位素分别为~(12,13)C,~(16,17,18)O,~(28)Si(10×10μm~2),以及~(1,2)H,~(12,13)C,~(16,17,18)O(30×30μm~2)。SM-2样品的同位素面扫描分析正在进行中,所分析的同位素包括~(12,13)C,~(16,17,18)O,~(12)C~(14)N,~(28)Si(或~(12,13)C,~(12)C~(14)N,~(12)C~(15)N,~(28,29,30)Si)。通过同位素的面扫描,我们分别在SM-43和SM-51中发现了8颗和12颗C同位素异常颗粒,粒径在265-530 nm之间。在SM-43中发现的8颗前太阳系C异常颗粒中,1颗具有极低的~(12)C/~(13)C比值(<10)和近于太阳系的N同位素组成,可能是A+B型的SiC颗粒;另1颗则具有~(13)C和~(15)N的富集,极有可能是超新星成因的X型SiC颗粒:其余6颗均含有中等程度的~(13)C富集以及不同程度的~(14)N富集,可能为主群SiC颗粒。在SM-51中发现的同位素异常颗粒中,2颗含有较高的C/Si比值,可能为前太阳系成因的石墨;2颗C异常颗粒发现于30×30μm~2分析中,1颗可能为A+B型SiC颗粒,另1颗可能属于主群SiC;其余的10颗C异常颗粒,均可以根据其近于1的C/Si比值确定其为前太阳系成因的SiC颗粒,且都为主群SiC颗粒。根据所发现的颗粒的总面积以及样品总共扫描的面积,我们可以计算出两块样品的前太阳系物质丰度,分别为58±20 ppm(SM-43)和51±15 ppm(SM-51)。此结果均高于前人根据稀有气体以及离子探针原位分析技术(CAMECA 1280和NanoSIMS)对CM型碳质球粒陨石前太阳系物质调查的结果。陨石中前太阳系成因的SiC颗粒由于受到热事件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其所赋存稀有气体相的丢失,这可能是导致根据稀有气体所得到前太阳系成因SiC丰度较原位分析结果偏低的原因。利用CAMECA 1280型离子探针原位分析所得出的较低丰度可能与其较低的空间分辨率有关,仅能够发现粒度比较大的颗粒;NanoSIMS分析得出的丰度仅来自于对CM型陨石中有机物质(IOM)中前太阳系颗粒的调查,而非基质区域,因此丰度值较低。在SM-43和SM-51中(特别是SM-43),所发现的前太阳系颗粒在所分析的若干基质区域中呈不均匀分布,这可能是因为各基质区域所经历的蚀变程度不同,导致了对前太阳系颗粒破坏程度的差异,与该陨石为角砾岩的特性相符。样品SM-2收集于降雨之前,含有大量的硫化钙(CaS),是叁个样品中受地表风化最小的样品。该样品含有亚微米级的细粒基质,且其中Na、K等元素呈现均匀分布,表明该样品未经历水蚀变。目前对于SM-2样品的同位素面扫描分析正在进行中,与此同时,我们将对在叁个样品中找到的前太阳系颗粒进行单颗粒的同位素分析(C,N,Si),详细的结果会在会议中展示。(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月球科学与比较行星学陨石学与天体化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2-10-24)
沈文杰,缪秉魁,林杨挺[9](2012)在《南极格罗夫山GRV 020025碳质球粒陨石岩矿特征精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GRV 020025是2002-2003年我国第19次南极科考队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回收的一块CM型碳质球粒陨石。陨石重3.559,有完整的黑色熔壳,样品新鲜。早期研究发现了11个难熔包体(CAI),包括6个似A型、4个富尖晶石-辉石型(Sp-Px)和1个富尖晶石球粒状CAI。包体总面积约0.35 mm~2,占薄片总面积的0.29%。最近对该薄片岩矿特征的精细研究发现,GRV 020025中有大量的CAI,新发现的CAI约20个,这30个CAI面积总和达到样品总面积的1.0%。新发现的CAI以Sp-Px型、似A型为主,此外有2个尖晶石-黑复铝石(Sp-Hib)型,部分Sp-Px型有Fo增生边。该薄片中还发现了约10个蠕虫状橄榄树集合体(AOA)。这些CAI和AOA作为太阳星云最早期各种热事件的产物,保存了大量原始星云的信息,包括同位素异常和灭绝核素衰变的子体,是研究早期太阳星云形成和演化的探针。(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月球科学与比较行星学陨石学与天体化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2-10-24)
王秀娟[10](2009)在《南极碳质球粒陨石基质岩石矿物学及其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质是碳质球粒陨石的重要组成部分,逃逸了早期太阳星云的高温事件,保存了太阳星云低温凝聚过程的信息,其矿物学和化学成分反映了早期太阳星云形成和演化历史,特别是含水蚀变过程的特征与早期太阳星云低温演化关系密切,因此,基质是早期太阳星云形成和演化的见证者。本论文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微区微束方法,对六块南极碳质球粒陨石基质的岩石结构、矿物学和化学成分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1.经研究,获得了格罗夫山叁种类型(CM、CV和CR)碳质球粒陨石的基质结构、矿物组合和矿物化学成分特征,不同类型陨石基质在结构粒度、矿物组合和含水蚀变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2.详细的岩石结构和成分表明,碳质球粒陨石基质可分为叁种产状类型:(1)球粒间基质,(2)球粒的细粒边,(3)暗色包体。3.根据基质的结构和矿物组合特征,修正了3块陨石的化学群和岩石类型:(1)GRV021579陨石重新划分为CM2型陨石,(2)GRV022459陨石细分为CVR3型陨石,(3)GRV020005型陨石确定为CM1型陨石。4.基质的松散结构和大量的非晶质物质表明了基质为星云凝聚而成的。根据基质内部结构以及与其它陨石组分关系推断,基质的形成过程是:暗色包体形成→细粒边形成→球粒间基质形成,然后与之前的高温组分堆积形成陨石母体,随后在母体中经历了普遍的含水蚀变。5.球粒陨石中含水蚀变特征表明,陨石发生了多阶段的含水蚀变。球粒与基质的含水蚀变差异说明,球粒中的含水蚀变可能发生在星云阶段,而基质的广泛含水蚀变则主要发生在母体过程中。6.不同类型碳质球粒陨石基质的结构和成分存在显着差异,同时单个陨石基质的成分分布也极不均匀,这表明早期太阳星云的成分是不均一的。(本文来源于《桂林理工大学》期刊2009-04-01)
碳质球粒陨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陨石是地外物质经过大气层后降落到地球表面的残留物。到目前为止,南极地区是陨石收集的最佳地区,除南极地区外,沙漠地区的陨石回收数量最多。中国西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戈壁沙漠,具有很高的陨石回收潜力。然而,至今为止在中国沙漠地区回收到的陨石大多数为普通球粒陨石,并未发现特殊类型的陨石。此次发现的碳质球粒陨石在我国西北戈壁地区尚属首例。碳质球粒陨石可以反映早期太阳星云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同时,其中包含的有机物及水的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质球粒陨石论文参考文献
[1].仲艳,缪秉魁,刘奕志,张川统,夏志鹏.NWA10256陨石:富含难熔包体的CR群碳质球粒陨石[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张思远,李世杰,曾小家,刘燊.一块新发现的碳质球粒陨石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二)——专题65:行星物理学、专题66: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专题67: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2018
[3].朱柯.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中富Si金红石的地球化学意义及~(53)Mn-~(53)Cr体系对CO碳质球粒陨石中球粒形成的时空制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4].朱柯,刘佳,秦礼萍.CO族碳质球粒陨石中球粒的Mn-Cr体系:对球粒形成的时空制约[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二)——专题58: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效应、专题59: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专题60:比较行星学.2016
[5].戴德求,陈新跃,杨荣丰.南极格罗夫山碳质球粒陨石的研究与展望[J].极地研究.2013
[6].黄启帅,史仁灯,刘德亮,张晓冉,樊帅权.西藏那曲蛇绿岩地幔源区的碳质球粒陨石型Os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2012
[7].王英,徐伟彪,李献华,李秋立,刘宇.原始碳质球粒陨石中富铝球粒的氧同位素及成因研究[C].第十届全国月球科学与比较行星学陨石学与天体化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2
[8].赵旭晁,林杨挺,张建超,郝佳龙,胡森.碳质球粒陨石Sutter'sMill中前太阳系矿物的同位素研究[C].第十届全国月球科学与比较行星学陨石学与天体化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2
[9].沈文杰,缪秉魁,林杨挺.南极格罗夫山GRV020025碳质球粒陨石岩矿特征精细研究[C].第十届全国月球科学与比较行星学陨石学与天体化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2
[10].王秀娟.南极碳质球粒陨石基质岩石矿物学及其成因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