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污染去除论文-张启伟

膜污染去除论文-张启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膜污染去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生素抗性基因,超滤,混凝沉淀,有机物

膜污染去除论文文献综述

张启伟[1](2019)在《混凝沉淀—超滤对二级出水中抗性基因去除效能及膜污染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是一种新兴的非常规环境污染物,在污水处理系统出水中被大量检出,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超滤(ultrafiltration,UF)技术在再生水处理的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混凝沉淀预处理可以有效控制膜污染并提高膜出水水质。因此本研究以超滤为基础,采用聚合氯化铝(Poly aluminium chloride,PAC)和聚合硫酸铁(Polymerized ferrous sulfate,PFS)两种混凝剂做预处理,探究混凝(PAC/PFS)沉淀-UF两种组合工艺对6种ARGs(tetA、tetC、tetG、tetX、sulⅠ、sulⅡ)和有机物的去除效能,并讨论混凝沉淀预处理对组合工艺去除抗性基因的影响,分析两种组合工艺对膜污染的影响。混凝剂PAC和PFS投加量分别为0.85mmol/L(以铝计)和0.50mmol/L(以铁计)时,混凝(PAC/PFS)沉淀-UF两种组合工艺较直接UF对ARGs去除率约提高83%,去除量约为3-log左右,其中混凝(PAC)沉淀-UF去除效果更优。两种组合工艺对DOC和UV_(254)的去除效果均优于直接UF,去除率分别约为37%和34%;对于富里酸类、溶解性微生物副产物类和腐殖酸类等荧光特性有机物,混凝(PAC/PFS)沉淀-UF组合工艺出水中其峰值约可降低10%~20%。并且不同工艺出水中ARGs浓度与Ⅰ类整合子(int I 1)、16S rDNA和有机物浓度均呈现出显着正相关性(p<0.05),说明水样中Ⅰ类整合子、细菌和有机物的去除有助于抗性基因的削减。污水厂二级出水中游离态ARGs约占60%~70%,其含量要高于细胞态的;对细胞态ARGs,混凝沉淀预处理可以去除90%以上;对游离态ARGs去除效果不稳定,tetG和sulⅠ游离态去除量较少,低于50%,其余游离态ARGs去除量也达90%以上。混凝沉淀预处理过程中,PAC较大的絮体尺寸与较小的分形维数使其絮体疏松多孔,比表面积更大,对ARGs去除效果更好;并且PAC和PFS不同的混凝机制造成对ARGs的不同去除效果,其中PAC主要依靠带正电的多核配合物的压缩双电层和无定型沉淀物的网捕作用,PFS主要依靠约占70%的稳定的含铁聚合物对有机物胶体颗粒的网捕卷扫作用协同去除ARGs。预处理后微生物丰度下降约20%,促进ARGs的去除;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上预处理后较原水有一定的差异,β-变形菌纲、鞘氨醇单胞菌属等含量的增加有助于促进有机物的降解,申氏杆菌属可以促进对微藻的絮凝作用。较直接UF,混凝(PAC/PFS)沉淀-UF膜通量下降缓慢,膜阻力和膜污染指数降低,组合工艺可以有效缓解膜污染。膜污染指数与有机物浓度的显着正相关性说明膜污染和水样中的有机物关系密切;并且膜污染过程是复杂的,在不同过滤阶段存在多种膜污染机制,组合工艺主要为标准堵塞和滤饼层污染;污染膜片表面形貌特征显示PAC较PFS絮体更疏松多孔,膜污染程度更低,易反冲洗,增强膜的使用寿命,提升ARGs去除效果。该研究采用混凝(PAC/PFS)沉淀-UF组合工艺处理二级出水,可以有效去除ARGs和有机污染物,并且可以缓解膜污染,有利于控制污水厂中ARGs向环境的传播,为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提供保障。(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孙丽华,丁宇,贺宁,段茜,张雅君[2](2019)在《BPAC-UF对二级出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去除及膜污染缓解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生物粉末活性炭(BPAC)-超滤(UF)组合工艺去除控制二级出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并对ARGs的去除和BPAC缓解膜污染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与直接超滤工艺相比,组合工艺对水中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A、tetW)、磺胺类抗性基因(sulⅠ、sulⅡ)以及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去除效果均有较大的改善,这主要是由于BPAC对ARGs的吸附降解作用所致;水中16S rDNA、intⅠ1和DOC含量与不同种类ARGs浓度具有显着相关性,强化上述指标的去除可有效促进ARGs的削减;在BPAC投加量较低时,组合工艺的膜比通量较直接UF有所提高,膜污染状况明显改善;直接UF时,膜污染状况与滤饼层过滤模型的拟合度最好,而组合工艺的膜污染状况与标准膜孔堵塞模型和滤饼层过滤模型拟合度均较好。BPAC-UF组合工艺是一种较好的去除ARGs的工艺。(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雅君,张启伟,孙丽华,史鹏飞,贺宁[3](2019)在《PAC/BPAC-UF对二级出水中有机物去除及膜污染情况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溶解性污染物去除效能较低和膜污染严重的问题是超滤(Ultrafiltration,UF)技术的瓶颈,为了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水质和UF技术的运行稳定性,利用粉末活性炭(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PAC)-UF和生物粉末活性炭(Biological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BPAC)-UF 2种组合工艺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通过DOC、叁维荧光、膜通量变化、膜阻力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的分析方法,对比研究2种组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考察不同投加量下PAC和BPAC对膜污染的缓解程度。结果表明,在最佳投加量下2种组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均优于直接UF,膜污染得到有效缓解。具体而言,PAC-UF和BPAC-UF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相差不大,PAC-UF略优于BPAC-UF;对于蛋白质类、腐殖酸类和微生物副产物类有机物,BPAC-UF较PAC-UF的处理效果更优; BPAC-UF较PAC-UF对缓解膜比通量下降和膜污染阻力增长有更好的效能。由于BPAC上微生物的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BPAC-UF工艺经济适用性较好,BPAC-UF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再生水深度处理方法。(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孙丽[4](2019)在《菌藻共生MBR系统碳氮磷强化去除及膜污染减缓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生物反应器(MBR)是将生物处理单元与膜组件结合于一体的污水处理工艺,具有出水水质好,占地面积小,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污泥停留时间(SRT)有效分离等优点,但是膜污染带来频繁的膜清洗和膜更换,持续大量曝气带来的能量消耗以及反硝化菌和聚磷菌的严重抑制是限制MBR广泛应用的关键。菌藻共生系统是一种新兴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节能降耗的优势,但是面临着藻体流失、占地面积大、系统难以维持长期稳定运行等技术难题。本研究创新研发菌藻系统+MBR工艺(ASB-MBR),考察了组合系统的菌藻生物特性、水处理效果以及膜污染情况,分析了长期运行条件下菌藻共生关系以及菌-藻絮体的形成对反应器内污泥性质和菌藻群落结构的影响,揭示了菌藻共生MBR体系的高质出水和低膜污染机制。ASB-MBR系统运行特征研究表明:光照强度3000 lux、藻菌接种比1:5以及光暗周期12h:12h为组合系统最优运行条件。在此条件下,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4~+-N)、总氮(TN)、磷(PO_4~(3-)-P)去除效率比对照系统(C-MBR)分别提高4%、11.7%、6.1%和12.8%,污水处理效果良好;在组合系统内,藻体与氮磷去除的相关性大于与COD的相关性,此外虽然藻体在氮磷去除中起重要作用,但菌藻共生关系仍然占主导地位;与C-MBR相比,组合系统中生物量平均日增长率提高26.6%,细菌以葡萄糖、淀粉以及氨氮为基质的比耗氧速率分别提高38.6%、37.05%和54.24%,同时,相比于原始接种液,藻体的光合产氧速率提高28.65%,组合系统内微生物活性提高,菌藻共生关系建立;组合系统过膜压力(TMP)的平均增长率降低48.11%,膜污染得到有效减缓。ASB-MBR系统中混合液内絮体性质研究表明:与普通污泥絮体相比,菌-藻絮体表面电荷绝对值降低24.58%,平均粒径降低22.09%,菌-藻絮体具有较好的絮凝性;同时,菌-藻絮体的形成能够有效抑制丝状菌的过渡繁殖,减少丝状菌对絮体结构破坏;此外也缩短絮体间、絮体与周围环境的物质交换,提高营养物质去除效率,而细菌与藻体彼此粘附,形成结构紧实的菌-藻絮体,其圆度(Ro)、形态因子(FF)和叁维纵横比(AR)也更接近于1,外形更趋近于球形化且表面更光滑,从而降低其对泥饼层的黏附性,促进菌藻间物质交换,提高两者微生物活性;与C-MBR相比,系统内溶解性胞外聚合物(S-EPS)蛋白质(Pr)/糖(Ps)比值提高38.89%,结合态胞外聚合物(B-EPS)含量降低24.6%,B-EPSpr/B-EPSps下降32.61%;此外,菌-藻絮体表面疏水性减弱,菌藻絮体更不容易在膜表面粘附。ASB-MBR系统泥饼层形成过程和微生物群落研究表明:组合系统中的菌-藻絮体形成的泥饼层标准毛细吸水时间(NCST)较C-MBR降低33.82%,且泥饼层疏松多孔,表面粗糙度低,有机污染物成甬道式分布,说明菌藻絮体形成的泥饼层具有较好的渗透性能;除此之外,组合系统内泥饼层中有机污染物S-EPS和B-EPS含量比C-MBR降低15.01%和17.07%,重金属离子也相应降低,两者侨联而成的高聚物得到相应减少,提高泥饼层过滤性。微生物机制研究发现:组合系统内细菌具有较低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利于特殊优势种群富集,系统结构更稳定;同时,功能菌Planctomycetes、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值提高8.44%、5.51%和1.64%,促藻类生长菌Phreatobacter sp.与Aminobacter sp.得到富集,而易引起膜污染常见菌Verrucomicrobium sp.与Streptococcus sp.得到减弱,相关功能菌的富集和特殊菌丰度值的降低都直接影响菌藻共生系统的形成和组合系统水处理效果、膜污染情况;此外,聚磷菌(PAO)、亚硝酸盐氧化菌(NOB)与氨氧化菌(AOB)的综合光学密度(IOD)分别提高30.3%,33.1%和13%,叁种功能菌活性得到促进,强化ASB-MBR中氮、碳、磷去除。同时,藻体的群落结构也发生变化,藻体在纲水平上的种类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是Chlorophyceae、Trebouxiophyceae、Ulvophyceae、Dinophyceae以及Mediophyceae,从属角度来看,unidentified_Chlorophyceae的相对丰度值由2.07%增加至43.32%,Acutodesmus sp.的相对丰度值从95.27%下降至50.06%,这些藻种的变化与细菌和菌藻共生关系存在密切关系,此外,具有“luxury”吸磷能力的Chlorella sp.,兼性营养型藻体Auxenochlorella sp.分别得到富集,强化系统碳磷去除效果。综上,ASB-MBR通过构建适宜菌藻共生的生长环境,实现菌藻共生关系的建立和菌藻共生絮体的形成,从而实现系统内碳氮磷强化去除和膜污染减缓;此外,在不增加曝气强度的情况下,提升溶解氧浓度。因而,新型菌藻共生MBR体系的构建为MBR工艺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一个高效、节能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赵文,夏圣骥,彭浩轩[5](2018)在《PTFE超滤膜对水中叁种典型天然有机物的去除及其膜污染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聚四氟乙烯(PTFE)超滤膜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以及膜污染机制。天然有机物是膜污染中的主要污染物,其中腐植酸(HA)、海藻酸钠(SA)和牛血清蛋白(BSA)为典型的代表。过滤试验采用序批式,配制特定浓度的天然有机物水样进行死端过滤。通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TOC-L仪测定水样的UV和总有机碳的值来评估PTFE对叁种天然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同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污染后的膜表面进行观察以推断其污染机制。此外,在HA原料液中添加钙离子(Ca~(2+))和鸡蛋白溶菌酶(LYS,带正电)进行过滤试验,探究PTFE对带不同电荷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和超滤膜的污染机制。PTFE超滤膜对叁种典型的天然有机物去除率以及膜污染情况不尽相同,对HA和SA的去除率远高于BSA,而对HA的去除率稍高于SA。HA和SA对PTFE的膜污染机制是先膜孔阻塞而后形成滤饼层,BSA则为膜孔吸附。PTFE对LYS的去除率几乎为零,但混合了HA和Ca~(2+)后的去除率显着升高,加入Ca~(2+)升高更明显,原因是Ca~(2+)与LYS不但有静电吸附作用,还有架桥作用,形成了更致密的滤饼层。(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刘彬[6](2018)在《MBR污染物去除效能和膜污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通过人工模拟的生活污水,采用膜生物反应器进行小试实验.为考查系统混凝除磷率的变化和污泥的可滤性与污染潜质,进行了短期优化氯化铁混凝剂投加量试验.结果表明:氯化铁对于膜生物反应器的最优污泥可滤性投加量为2.8 mmol·L~(-1),最优除磷投加量为1.6 mmol·L~(-1),此时系统能通过协同生物除磷,使TP的去除率在95%以上.对比反应器四个运行阶段下反应器的污水脱氮除磷效能和膜污染特性,得出结论:铁盐适量的投加可减少膜池上清液COD的浓度,且有效提高了系统TP去除率,而过量的铁盐的则使反应器脱氮率和除磷率有所降低;氯化铁的投加能降低污泥絮体的Zeta电位,且随投加量增加,SMP浓度降低,膜污染的发展速率得以延缓.(本文来源于《枣庄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贺[7](2018)在《运行温度对污染物去除及膜污染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膜污染始终是制约MBR进一步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长期运行条件下,研究MBR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污泥性质、膜生物污染及无机污染随运行温度的变化规律,不仅可为膜污染清洗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实际MBR污水处理工程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有益参考。具体结论如下:(1)运行温度影响MBR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效果。不同运行温度下,MBR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差异较明显,25oC时MBR系统的COD和NH_4~+-N的生物去除率和系统去除率均达到最高,在10oC降到最低。但由于膜的截留作用,系统对COD和NH_4~+-N的去除率随运行温度变化不大,分别高于90%和95%。在15oC或更低温度下,TP的生物去除效果和系统去除效果明显增加。25oC时,恒通量运行时间最长,为33天,而10oC下恒通量运行时间最短,仅为16天。(2)低温时,污泥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含量明显降低,活性下降。随运行温度降低,活性污泥的粒径也随之减小,低温使污泥絮体的絮凝性能降低,解凝力增加。同时,EPS含量增加,混合液粘度增大,沉降性能变差,恶化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SEM观察发现,低温时污泥结构相对松散,絮体表面附着的颗粒粒径更小,丝状菌较多。运行温度通过影响污泥性质恶化MBR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和膜污染。(3)运行温度影响活性污泥中EPS的含量与组成。当运行温度从30oC下降到10oC时,SEPS、LB-EPS和TB-EPS的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在25oC时浓度最低,分别为3.20 mg/g VSS、4.03 mg/g VSS和10.03 mg/g VSS。与活性污泥中EPS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当运行温度从30oC下降到10oC时,膜污染层EPS含量先降低后增加,25oC时EPS含量最低。CLSM观察发现,25oC和30oC时,污泥以蛋白质为主,总细胞分布较少,15oC和10oC以多糖为主,总细胞分布呈聚集状。(4)低温时,悬浮污泥与膜污染城中金属元素含量均较高。悬浮污泥中,金属元素含量从30oC时的35.14 mg/g增加到10oC时的40.20 mg/g,膜污染层中积累的金属元素总含量也从30oC时的32.45 mg/g增加到10oC时的52.19 mg/g,增加了60.83%。其中,有机结合态金属元素含量占主导。与Ca~(2+)和Mg~(2+)相比,Al~(3+)和Fe~(3+)由于价态较高,更易与EPS中多糖结合形成稳定的有机结合态。好氧条件下,Ca~(2+)/Mg~(2+)与EPS结合形成的团聚物易被降解,Fe~(3+)主要通过架桥作用与胞外多糖中负官能团结合,较易堵塞膜孔。低温时,膜表面沉积较多EPS及有机结合态金属元素,膜污染加重。(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宇超[8](2018)在《混凝-纳滤联合工艺去除双酚A及膜污染减缓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源受到微污染物侵害的问题不可忽视,且人类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纳滤作为一种既安全又能保证净水效能的膜分离技术而成为研究热点,应用广泛。本文研究了纳滤对微污染物双酚A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同时增加混凝预处理环节,并将该联合工艺应用于微污染松花江水的处理中,从净水效能和膜污染两方面加以分析。首先采用纳滤过滤双酚A,其去除率为60.7%,同时过滤酮基布洛芬、叁氯生、叁氯卡班等其他不同分子量的微污染物,研究表明纳滤对微污染物的截留机理主要是空间位阻效应。探究双酚A浓度、pH、腐殖酸、牛肉血清蛋白4种因素对双酚A去除的影响,双酚A浓度对其去除率影响不大,pH、腐殖酸浓度的增加使得双酚A去除率增加;反之,牛肉血清蛋白的加入使其去除效果减弱;腐殖酸易与Ca~(2+)发生螯合作用,使得双酚A去除率受到影响。考虑到通量衰减较大,增加混凝预处理手段以减缓膜污染,混凝剂采用六水合氯化铝(AlCl_3·6H_2O),对比混凝沉淀后取上清液和在线混凝两种方式,通过烧杯试验选取对应的最佳投加量。对比单独纳滤及两种混凝方式联合纳滤3种工艺,重点研究了混凝对膜污染的影响,考虑浊度的影响,通过研究比通量、污染层表征和膜阻力,分析污染情况与机理。其次测定了联合工艺中双酚A的截留率,该值受到原水pH和浊度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混凝对双酚A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其与大分子物质(如:腐殖酸)结合形成较大絮体后沉淀,在pH=7时去除率为40.9%。为了验证混凝-纳滤工艺的实际应用价值,将其用于微污染松花江水的处理中,测定了原水水质指标。对比3种工艺的比通量和膜污染情况,上清液-纳滤的比通量衰减最小,比直接纳滤提高了0.33。对各工艺及环节的净水效能进行比较,混凝对浊度的去除效果良好,而大部分无机阳离子难以去除。有机物、浊度、无机离子被纳滤大幅度去除,无需考虑余铝问题。经表征分析,膜污染严重程度呈现单独纳滤>在线混凝-纳滤>上清液-纳滤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混凝参数进行优化,减缓了纳滤膜污染情况,同时分析了双酚A和其他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将混凝-纳滤工艺从实验室配水扩大到实际水体,进一步论证了该工艺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文华,赵瑾,司晓光,姜天翔,马宇辉[9](2018)在《粉末活性炭预沉积去除藻类有机物及其对膜污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海原甲藻分泌的藻类有机物(AOM)为研究对象,研究粉末活性炭预沉积和预吸附两种膜前预处理手段对海水中AOM的去除作用,对比分析AOM直接超滤、预沉积和预吸附后再超滤时膜通量、膜阻力分布、膜表面亲疏水性和粗糙度的变化,探讨粉末活性炭孔隙结构、沉积量对AOM去除效果及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预沉积和预吸附能够提高超滤膜对含AOM海水中DOC和UV_(254)的去除率,预沉积对AOM的去除作用优于预吸附,介孔活性炭较微孔活性炭的预沉积效果更好,当介孔活性炭PAC2的沉积量为0.4g/L时,DOC和UV_(254)的去除率较直接超滤分别提高了25.1%和33.6%.紫外吸收比指数(URI)分析表明,活性炭预沉积和预吸附对有机物的去除作用具有选择性,AOM中芳香族物质较脂肪族羧基类物质更易被除去.粉末活性炭预沉积下AOM超滤时的滤饼层污染阻力(R_c)和膜孔堵塞阻力(R_p)较直接超滤分别降低了39.6%和81.2%,活性炭在超滤膜表面形成的滤饼层结构将AOM与超滤膜进行了隔离,能够减缓膜污染速率,对于控制膜的不可逆污染亦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曹婷婷,许铁夫,王淼,崔崇威[10](2018)在《陶瓷膜处理采油废水的离子去除特性及膜污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无机陶瓷膜处理采油废水,并分析其膜通量变化情况、废水中主要离子的去除特性及膜污染成因,结果表明陶瓷膜对采油废水中主要离子的去除率与离子半径、离子带电形态和所带电荷数目正相关;陶瓷膜处理采油废水运行一段时间后,膜通量迅速下降,7次排浓之后,采用热水清洗、碱与络合剂洗、酸洗的清洗方式,也不能使膜恢复至原始通量;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发现,陶瓷膜表面含有极难去除的有机污染物、碳酸钙、硅酸盐胶体等污染物质,附着在膜面或膜孔内。(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05期)

膜污染去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生物粉末活性炭(BPAC)-超滤(UF)组合工艺去除控制二级出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并对ARGs的去除和BPAC缓解膜污染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与直接超滤工艺相比,组合工艺对水中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A、tetW)、磺胺类抗性基因(sulⅠ、sulⅡ)以及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去除效果均有较大的改善,这主要是由于BPAC对ARGs的吸附降解作用所致;水中16S rDNA、intⅠ1和DOC含量与不同种类ARGs浓度具有显着相关性,强化上述指标的去除可有效促进ARGs的削减;在BPAC投加量较低时,组合工艺的膜比通量较直接UF有所提高,膜污染状况明显改善;直接UF时,膜污染状况与滤饼层过滤模型的拟合度最好,而组合工艺的膜污染状况与标准膜孔堵塞模型和滤饼层过滤模型拟合度均较好。BPAC-UF组合工艺是一种较好的去除ARGs的工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污染去除论文参考文献

[1].张启伟.混凝沉淀—超滤对二级出水中抗性基因去除效能及膜污染控制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2].孙丽华,丁宇,贺宁,段茜,张雅君.BPAC-UF对二级出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去除及膜污染缓解机制[J].环境工程学报.2019

[3].张雅君,张启伟,孙丽华,史鹏飞,贺宁.PAC/BPAC-UF对二级出水中有机物去除及膜污染情况对比[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

[4].孙丽.菌藻共生MBR系统碳氮磷强化去除及膜污染减缓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5].赵文,夏圣骥,彭浩轩.PTFE超滤膜对水中叁种典型天然有机物的去除及其膜污染机制[J].净水技术.2018

[6].刘彬.MBR污染物去除效能和膜污染特性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18

[7].王贺.运行温度对污染物去除及膜污染的影响研究[D].江南大学.2018

[8].张宇超.混凝-纳滤联合工艺去除双酚A及膜污染减缓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9].王文华,赵瑾,司晓光,姜天翔,马宇辉.粉末活性炭预沉积去除藻类有机物及其对膜污染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8

[10].曹婷婷,许铁夫,王淼,崔崇威.陶瓷膜处理采油废水的离子去除特性及膜污染分析[J].给水排水.2018

标签:;  ;  ;  ;  

膜污染去除论文-张启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