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流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识流动,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机制构建
知识流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胡忠富[1](2018)在《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简要介绍区域图书馆联盟与知识流动的基本含义和彼此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中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并从服务定位、发展思路、管理措施以及服务路径等方面探讨了联盟协同服务机制的构建方式,提出了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构建的保障措施。(本文来源于《河南图书馆学刊》期刊2018年12期)
罗娜[2](2018)在《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协同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机制尤为必要。介绍了区域图书馆联盟的知识流动,分析了知识流动与联盟动态能力的关系,指出可以从知识分工协作、知识整合开发、知识创新应用等角度,建立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机制,最后提出知识流动视角下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发展策略。(本文来源于《图书馆学刊》期刊2018年09期)
吴玉浩,姜红,刘文韬[3](2018)在《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标准化+知识”战略协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在"标准化+"深入推进的现实背景下,知识、技术与技术标准叁者之间不断融合,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发挥技术标准化与知识、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对于完善标准化协调机制和优化知识资源配置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从知识流动角度入手,在阐释"标准化+知识"战略内涵的基础上,将技术标准化过程划分为开发、实施与推广叁个阶段,知识流动划分为知识获取、应用与转移叁个环节,构建技术标准化与知识流动的关系模型;由"标准化+知识"战略协同、主体协同两个层面,建立"标准化+知识"战略的理论分析框架。[结果/结论]揭示了异质性主体要素的关系网络组成及其知识流动路径,提出"标准化+知识"的战略选择矩阵,并以此为技术标准化与知识流动的保障机制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情报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王洪波[4](2016)在《深化“两新”书记队伍建设“路在何方”?》一文中研究指出写在前面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非公企业党建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需要从增强自身活力、实力入手,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干部队伍,无(本文来源于《组织人事报》期刊2016-08-11)
余维新,顾新,万君[5](2016)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分工协同机制研究:知识流动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分工协同机制可以有效地破解知识精细分工与跨组织大规模协作的难题,实现协同共治、群体智慧和集体价值塑造。本文首先对开放式创新知识分工、知识共享、知识整合阶段的知识流动进行探讨。然后,利用Amos21.0,从知识流动视角对知识分工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进行实证。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基于RVP理论提出知识分工协同的叁大机制:基于知识优势的知识配置机制、基于Web2.0技术的同侪研发机制和基于关系产权的知识占有机制。通过这叁项机制可以实现资源协同、运营协同和价值协同。(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坛》期刊2016年06期)
关庆玲[6](2015)在《企业主导型产学合作知识流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随着创新方式的不断涌现,合作的领域、期限和规模不断扩大,产学合作逐步从企业出题、高校攻关、一次性短期合作,发展到共建经济实体、搭建开放型实验室、创建企业技术工程中心等多形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主导型产学合作是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一种主要模式,近年来快速发展。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是有显着差距。所以,对企业主导型产学合作的理论研究亟需加强。1992年我国开始了全国范围的产学研合作。企业主导型产学合作在过去的20年间不断摸索着前进,积累了很多合作典范,其中的经验和规律相较于国外的案例来说,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但是,目前基于大量的我国企业主导型产学合作优秀案例的研究还处于空白。本文将企业主导型产学合作看成是知识流动的过程,依靠大量的企业主导型产学合作优秀案例,对合作过程中的知识流动机制进行研究。首先筛选出15个案例,归纳抽象出知识流动的关键环节以及关键环节的知识特征,经过理论推导,将关键环节知识流动的研究重点转化为研究企业与高校之间和产学合作联盟与外部其他联盟之间网络结构的问题。然后选择2006-2013年间教育部调研评选出的164项全国企业主导型产学合作优秀案例,以企业、高校之间的知识流动关系作为纽带,构建我国企业主导型产学合作网络。运用整体网结构分析的方法,探讨关系网络的内部构成,对企业主导型产学合作的创新网络特性进行了深度分析,发现企业与高校之间以及不同产学合作联盟之间合作关系的不同模式。最后运用演化博弈理论,从产学合作形成的团体内部关系模式选择和不同产学合作团体之间知识流的机制两个层面,研究了合作过程中,知识在团体内部和团体之间流动的规律。给出了企业主导型产学合作团体内部是采取紧密的还是松散的合作模式以及团体之间知识流动博弈的稳定均衡点。并对不同均衡点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在遵循何种条件下,企业和高校以及合作小团体之间将采取何种策略集。(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5-04-01)
张田[7](2014)在《供应链网络知识流动的激励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作为供应链网络的一项重要生产要素,知识的高效流动对供应链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完善的激励机制为供应链网络知识高效流动进而提高整体运作效率、获取长期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在社会网络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网络结构的聚类系数和平均路径距离两个参数,将供应链网络分为四大类型,探究在各类型下的知识流动行为,提出相应激励机制和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商贸》期刊2014年23期)
王亮,张庆普[8](2014)在《基于引文网络的知识流动过程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知识流动对于知识创新有重要作用。从引文网络视角对知识流动相关概念进行剖析,可以总结出知识流动的类型、要素、动因;利用引文网络(P-P网络)及其对引文属性映射而形成的期刊互引网络(J-J网络)和作者互引网络(A-A网络),可以描述显性知识流动和隐性知识流动过程,并建立多层面知识流动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揭示知识流动的过程和复杂机制,包括选择机制、互惠机制及演化机制以及上述机制在不同的网络中所反映出来的特征,对丰富知识流动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王晓红,张宝生[9](2013)在《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流动的文化管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科技创新团队是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在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中被广泛采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团队文化对知识流动的作用以及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流动的文化障碍.在此基础上,运用动态平衡模型分析了虚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跨文化适应状态和适应周期,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流动的文化管理机制和措施,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研究与发展管理》期刊2013年04期)
施曼[10](2013)在《跨国公司内部知识流动机制研究——基于知识势差的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知识势差的角度,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跨国公司内部知识流动的机制,认为知识势差的产生促进了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流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3年07期)
知识流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协同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机制尤为必要。介绍了区域图书馆联盟的知识流动,分析了知识流动与联盟动态能力的关系,指出可以从知识分工协作、知识整合开发、知识创新应用等角度,建立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机制,最后提出知识流动视角下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发展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流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胡忠富.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机制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
[2].罗娜.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
[3].吴玉浩,姜红,刘文韬.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标准化+知识”战略协同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18
[4].王洪波.深化“两新”书记队伍建设“路在何方”?[N].组织人事报.2016
[5].余维新,顾新,万君.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分工协同机制研究:知识流动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6
[6].关庆玲.企业主导型产学合作知识流动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7].张田.供应链网络知识流动的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商贸.2014
[8].王亮,张庆普.基于引文网络的知识流动过程与机制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王晓红,张宝生.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流动的文化管理机制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
[10].施曼.跨国公司内部知识流动机制研究——基于知识势差的角度[J].经济论坛.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