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离酶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苦豆子,生物碱,UF-UPLC-QTOF-MS,TopⅠ抑制剂
分离酶抑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万喜[1](2019)在《苦豆子中生物碱类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的筛选及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是豆科槐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新疆、宁夏等地区。生物碱是苦豆子的主要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作用。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isomeraseⅠ)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是一个重要的抗肿瘤靶点,通过抑制其活性,达到抗肿瘤的目的。本文以苦豆子生物碱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碱的提取分离、TopⅠ抑制剂的靶向筛选以及生物碱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苦豆子生物碱成分的分离纯化:对新疆苦豆子果实部位进行了提取、分离和纯化,通过多种柱层析(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C18反向硅胶柱)和重结晶等方法,利用理化鉴别及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MR)鉴定了在氯仿部位分离得到5个生物碱,其中4个为苦参型生物碱分别是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氧化槐果碱和1个金雀花碱型生物碱,金雀花碱。2、TopⅠ抑制剂的靶向筛选及其反应条件的确定:以游离TopⅠ酶为靶点,利用亲和超滤(UF)结合超高效液相-质谱(UPLC-QTOF-MS)技术从苦豆子提取液中筛选鉴定了6个TopⅠ抑制剂,分别是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氧化槐果碱、槐胺碱和金雀花碱。其中,槐定碱为生物碱类TopⅠ抑制剂。3、对所筛选出的生物碱进行药理活性实验:为了对筛选出的生物碱进一步确认其抗肿瘤活性,经初步药理作用筛选,选择了苦参碱和金雀花碱为实验组,以已被报道的槐定碱为对照组,以人乳腺癌MDA-MB-468细胞系为对象进行体外肿瘤细胞抑制实验。结果表明3种生物碱都具有抑制MDA-MB-468细胞增殖能力,且抑制作用随作用时间和给药浓度的增加而增长,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明显,细胞皱缩,破裂,细胞膜发泡,细胞间隙增大等,表明细胞处于凋亡状态。(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耿雪冉[2](2016)在《松茸和叁色雷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血压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对高血压疾病的防治及治疗药物的研究是全球医学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是肾素-血管紧张素(RAS)和激肽释放酶-激肽(KKS)这两个血压调控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酶。因此寻找安全性高且副作用小的食源性ACE抑制剂(ACEI)药物成为一个热门课题。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营养丰富,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对食用菌中ACEI药物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分别从松茸和叁色雷蘑的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ACE抑制肽TMP和一种ACE抑制蛋白LTP,并且对其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及生物学活性进行了研究。综合运用加热提取、超滤、离子交换层析及凝胶过滤层析的分离纯化手段,从松茸子实体中得到一个具有较高ACE抑制活性的肽段,命名为TMP,并且通过LC-MS/MS质谱分析得到其氨基酸序列为WALKGYK,分子量为865.04 Da,对ACE的IC50值为0.4μM。TMP在40-90℃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90℃条件下孵育2 h对ACE仍有80%的抑制活性。在pH 2.0-11.0范围内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pH 2.0的酸性条件下,仍然保留40%的ACE抑制活性。通过Lineweaver-Burk动力学模型测试,TMP属于非竞争性抑制剂。TMP在10mg/kg时表现出50%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20 mg/mL时对亚铁离子有24%的螯合能力。在单剂量短期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体内降血压实验中,TMP和松茸水提物对SHR大鼠都具有降血压效果,其有效作用剂量分别是25 mg/kg和400 mg/kg,对SHR大鼠收缩压的降幅分别是18 mmHg和36 mmHgoTMP剂量为50 mg/kg时,对SHR大鼠收缩压的降幅为36 mmHg. TMP和松茸子实体水提物对大鼠的心率都没有影响。因此松茸及松茸ACE抑制肽TMP的研究为松茸开发成降血压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采用10 kDa超滤膜超滤、两次强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及凝胶过滤层析的纯化技术,从叁色雷蘑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出一个分子量为86 kDa的双亚基ACE抑制蛋白,命名为LTP,纯化倍数为12.7倍,回收率为0.9%,LTP对ACE的IC50值为1.64 mg/mL, N端序列为DGPTMHRQAVADFKQ,疏水性氨基酸比例为40%。采用LC-MS/MS质谱技术得到7条可信度较高的肽段氨基酸序列,并且这7条肽段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所占比例最少为60%。LTP在pH 9.0的碱性环境孵育2 h后对ACE的抑制活性只有30%,在pH 2.0的酸性环境下孵育2 h后仍保留有60%的ACE抑制活性。LTP在不同温度下孵育2 h后,对ACE的抑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温度稳定性差。通过动力学参数Km和Vmax的变化及Lineweaver-Burk曲线测试,LTP属于竞争性抑制剂。叁色雷蘑水提物和叁色雷蘑ACE抑制蛋白LTP在200 mg/kg及100 mg/kg的剂量下,对SHR大鼠的收缩压都有显着的降低作用,其降幅分别是34 mmHg和43 mmHg,并且对大鼠的心率都没有影响。因此对叁色雷蘑ACE抑制剂的研究为此食用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顾东华,张洪斌,李秋萍,李瑶,胡雪芹[3](2015)在《放线菌A0101发酵产物中几丁质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室前期初筛和复筛得到一株具有高抑制几丁质酶活性的放线菌A0101,本实验通过活性追踪的方法对A0101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经乙醇醇沉、透析、硅胶柱层析及SephadexG-15凝胶柱层析得到活性物质纯品,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显示其在保留时间4.1 min为一单峰,3,5二硝基水杨酸(3,5-dinitrosalicylic acid,DNS)比色法验证其抑制率为80.2%,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氢谱(~1H-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质谱分析结果初步证明其为一个多羟基的糖类化合物。(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5年19期)
毛欣欣,张智文,李长田[4](2014)在《臭菘根部分离的一种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臭菘根部中分离的一种化学成分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色谱柱分离纯化再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果鉴定,采用酶动力学方面对臭菘根部分离得到的化合物3',5'-二甲氧基-4'-O-B-D-吡喃葡萄糖基桂皮酸其酪氨酸酶抑制研究。结果:从臭菘植物根部的甲醇部分分离的化合物3',5'-二甲氧基-4'-O-B-D-吡喃葡萄糖基桂皮酸,对单酚酶(IC50=0.4毫摩尔/升)和二酚酶(IC50=0.25毫摩尔/升)都具有抑制作用。结论:从臭菘植物根部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3',5'-二甲氧基-4'-O-B-D-吡喃葡萄糖基桂皮酸为酪氨酸酶的竞争型可逆性抑制剂,抑制常数(KI)为3.0997毫摩尔/升。(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4年24期)
刘肖肖[5](2013)在《虫生菌提取物中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筛选及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为筛选指标,对50株虫生真菌的提取物进行了筛选,筛选出能够产生酪氨酸酶抑制剂的高活性菌株,并对高活性菌株提取物中活性组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研究。对50株虫生真菌固体培养菌丝体甲醇提取物的筛选结果表明,供试虫生真菌各菌株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古尼拟青霉各菌株均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抑制活性。通过对7株古尼拟青霉菌株的固体培养菌丝体和液体培养发酵液甲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及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的比较分析,发现菌株RCEF0199的固体菌丝体提取物同时具有最强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和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因此,以该菌株作为高活性目标菌株进行进一步研究。实验通过比较菌株RCEF0199的菌丝体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及清除自由基活性,发现菌丝体的甲醇提取物活性最高。该提取物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0.048mg/mL。抑制机制研究表明提取物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抑制机理属于可逆抑制,抑制类型为竞争性抑制,米氏常数(K_m)随提取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表明酶对底物的亲和力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大而降低,提取物阻碍了酶与底物的结合,使得酶的催化活性降低。反应体系中不加入提取物时求得的米氏常数(K_m)为1.02mmol/L,根据直线斜率和K_m值求得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186.44U/min,求得提取物对游离酶的抑制常数(KI)为555.56μg/mL。以跟踪反应进程的方式测定样品对单酚酶反应迟滞时间和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醇提取物对单酚酶活力的影响表现为延长反应迟滞时间,影响机制表现为提取物的自由基清除作用阻碍了反应的引发。菌丝甲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其自由基清除活性逐渐增强,当提取物浓度为1.0mg/ml时其清除率达到94.66%。实验采用半制备型色谱柱对提取物组分进行初步分离,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清除自由基活性为测定指标对分离组分进行了活性测定,确定出叁种活性组分p-1、p-2、 p-3,这叁种组分均同时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清除自由基活性。实验进一步采用高速逆流色谱经两次分离成功制备出叁种活性组分,第一次分离的溶剂体系为: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乙酸:水=3.5:5:3.5:0.15:5(V/V/V//V/V);第二次分离选择的溶剂体系为: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乙酸:水=2.5:5:2.5:0.15:5(V/V/V//V/V)。叁种活性组分p-1、p-2、p-3纯度分别为91.7%、94.5%、96.8%,且组分p-1呈现为黄绿色粉末;组分p-2和p-3均呈现为黄色粉末。经LC-TOF-MS和NMR数据解析得知,化合物p-3的分子式为C15H12O6,,系统学名为:6,7,8,9-四羟基-3-甲氧基-4-甲基-1-芴酮;化合物p-1的分子式为C15H13NO5,系统学名为:6,7,8-叁羟基-9-氨基-3-甲氧基-4-甲基-1-芴酮,为p-3的结构类似物,其9位羟基被氨基取代;化合物p-2的分子式为C15H10O6,推断系统学名为:1,6-二羟基-3-甲氧基-4-甲基-7,8,9-叁芴酮,同为p-3的结构类似物。由天然产物数据库查询得知,叁种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属于芴酮类化合物,且同时具有较强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清除自由基活性,叁种化合物均属首次发现且含量较高。(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梁冀北[6](2013)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跟踪分离天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 MAO)抑制剂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抑郁症和帕金森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的药物大多存在副作用。因此开展从天然植物当中寻找MAO抑制剂的研究,寻找母核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对发现新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准确快速的得到活性单体化合物,本课题对天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生物自显影方法进行了研究。(1)构建了MAO抑制剂的TLC生物自显影方法。a.适用于MAO抑制剂TLC生物自显影显色剂的筛选。筛选了14种酚类化合物,发现同种酚类化合物反应后出现的颜色是属于同一色系的。但是遗憾的是这些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在执行TLC生物自显影实验时,没有产生预期的背景颜色。原因可能是因为它们对MAO起到了抑制作用,反应没有生成H2O2。b.用MTT代替文献方法中的NBT为显色剂,得到了一套反应时间短,重现性好,酶用量少,背景明显的TLC生物自显影方法。改进的TLC生物自显影方法可检测到的磷酸异丙烟肼的最小剂量为1×10-2μg,氯吉灵的最小剂量为1×10-2μg,帕吉林的最小剂量为1×10-2μg。(2)利用改进的TLC生物自显影方法对34种中药有机酸提取物进行了抗MAO活性测定。发现路路通有机酸提取物很有可能含有天然MAOIs。对其有机酸提取物进一步分离,得到了4种未被报道过的活性较好的天然MAOIs,分别是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乙酯,对-二没食子酸,对-二没食子酰乙酯。其中没食子酸乙酯,与MAO-A和MAO-B的叁维分子对接实验结果表明,它分别能和MAO-A, MAO-B各通过两条氢键形成一个复合体,从而分别对MAO-A, MAO-B产生抑制。(3)从中药牵牛子和石榴皮有机酸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没食子酸,鞣花酸和咖啡酸实验测定其均具有MAO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1.7μg/mL,5.8μg/mL,2.9μg/mL。(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陈志斌[7](2013)在《微生物来源的几丁质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几丁质酶是降解几丁质的关键酶类,在多种真菌和昆虫的生长及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其为靶标的新型生物杀虫剂和抗真菌剂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新热点。本研究建立在从全国各地共34份土样中初筛具有几丁质酶抑制性活性的菌株库基础上,通过复筛从中筛选出活性菌株33株,根据几丁质酶抑制剂的活性和分离纯化探索,对活性菌株A1001、A1002和B11-24产几丁质酶抑制剂展开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研究。菌株B11-24是革兰氏阳性杆状细菌,根据生长曲线测定,在8-20h期间处于对数快速生长期,产几丁质酶抑制剂最佳时间在14-18h期间。菌株B11-24发酵液经过甲醇浸提、中性氧化铝柱层析、DEAE-纤维素52柱层析、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G25柱层析等分离手段,HPLC检测谱图在1.3min时出现一个纯度约为90%的物质。该物质的温度和pH耐受性比较好,在水和甲醇中易溶。菌株A1002在第2-3天处于对数生长期,产几丁质酶抑制剂最佳时间在第5天或第6天。其发酵液经过甲醇浸提、DEAE-纤维素52柱层析、2次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G25柱层析等分离纯化方法,HPLC检测谱图4.3min处有主要物质峰。该活性物质对温度和pH耐受性以及溶解性与菌株B11-24产物相似。通过活性追踪的方法对菌株A1001产几丁质酶抑制剂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经过分级乙醇醇沉、DEAE-纤维素52柱层析、sevag试剂除蛋白和SephadexG25柱层析获得一种纯的活性物质, HPLC检测谱图显示在15.9min,通过红外光谱、质谱、1H-NMR以及特征反应,判定该活性物质为一种多糖。同时,采用曲面响应法对菌株A1001发酵条件进行优化,Plackett-Burman实验确定了影响发酵条件的主要因素,爬坡实验确定中心点,中心组合实验做进一步优化,优化后几丁质酶抑制剂产量提高36.8%。最后,对活性菌株A1001、A1002和B11-24产几丁质酶抑制剂进行杀虫实验和抗菌实验。结果显示,叁者通过注射方法对蚕蛹的致死效果明显,且LD50都在10-4g/mL水平上,其中菌株A1002产几丁质酶抑制剂的活性较高,而通过喷射方法效果均不理想;抗菌实验表明,叁个菌株中只有菌株B11-24产几丁质酶抑制剂对酵母有抑制活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活性菌株产几丁质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和活性研究等提供了基本依据。(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3-04-01)
顾欣,李迪,侯雅坤,崔洁,王建中[8](2013)在《核桃蛋白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核桃蛋白源的胃蛋白酶水解物中分离纯化出具有高体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活性的抑制剂。利用超滤、凝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以体外ACE抑制活性为检测指标,并用N端氨基酸测序鉴定其结构为酪氨酸-谷氨酸-脯氨酸(Tyr-Glu-Pro,YEP),对筛选出的抑制剂进行体外模拟消化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胃蛋白酶酶解液通过纯化所得ACE抑制剂的IC50值为0.32μg/mL,该ACE抑制剂在经过体外模拟消化后仍保持良好的ACE抑制活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3年09期)
穆燕[9](2012)在《千日红酪氨酸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及其抑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酪氨酸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催化黑色素合成的关键限速酶,与生物体的重要生理过程密切关系,其活性的异常过量表达既可导致人体的色素沉着性疾病产生,也是导致果蔬褐变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千日红中提取和分离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成分并对其抑制机理展开深入探讨,获得了千日红具有美白祛斑作用的分子基础,而且揭示了千日红来源酪氨酸酶抑制剂的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为天然植物源酪氨酸酶抑制剂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一、植物源酪氨酸酶抑制剂的提取和分离在单因素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用响应曲面法(RSM)优化千日红的乙醇浸提条件,获得了优化的提取条件: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3h,液料比为60mL/g(v/m),乙醇浓度为50%(v/v),在此条件下,千日红乙醇粗提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为(53.86±2.11)%。通过追踪分离产物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应用溶剂萃取、柱层析、制备色谱等分离到七种单一化合物,并采用核磁共振、质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等鉴定这些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分析千日红来源的化合物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发现,香草酸、麦黄酮、对羟基肉桂酸和对甲氧基肉桂酸对酪氨酸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510.01μg/mL、454.86μg/mL、15.82μg/mL和20.37μg/mL。二、植物源酪氨酸酶抑制剂的分子作用抑制机理研究应用酶动力学、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荧光光谱分析等探讨了千日红中分离纯化获得的香草酸、麦黄酮和两种肉桂酸衍生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机理,构建了抑制剂与酪氨酸酶相互作用的分子对接结构模型。香草酸与氨基酸残基发生分子间相互作用酪氨酸酶结合在活性中心,与酪氨酸酶形成的复合体比酪氨酸酶单酚底物(L-酪氨酸)和二酚底物(L-多巴)与酶形成的复合体更加稳定,通过混合型抑制机理延长了酪氨酸酶催化单酚底物的迟滞时间,降低了酪氨酸酶催化单酚底物和二酚底物的反应初速度。麦黄酮对酪氨酸酶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其通过与酪氨酸酶的氨基酸残基形成氢键和疏水作用在活性中心形成热力学稳定的麦黄酮-酪氨酸酶复合体结构,使酶催化反应的迟滞时间延长并降低酶催化反应初速度,对酪氨酸酶表现出以非竞争性抑制占主导地位的混合型抑制机理。对羟基肉桂酸和对甲氧基肉桂酸可以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竞争性地占据L-酪氨酸在酪氨酸酶活性中心的结合位置,而且,对羟基肉桂酸上的-OH既能螯合Cu~(2+)又能与关键氨基酸His-57形成氢键,而对甲氧基肉桂酸的-OCH_3上则不能,因此,对羟基肉桂酸可以抑制酪氨酸酶单酚催化活性和二酚催化活性,对甲氧基肉桂酸则只能抑制单酚催化活性,而且,酪氨酸酶可以催化对羟基肉桂酸生成具有荧光行为的醌类物质。(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06-01)
何一薇[10](2012)在《乳杆菌JH23代谢产物中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单胺氧化酶(MAO)活性异常增高导致的神经衰退类疾病如帕金森氏病等,已逐渐成为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因此,MAO抑制剂因其在此类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治疗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纯天然、低毒副作用的MAO抑制剂已成为研究的焦点。在已报道的天然来源的MAO抑制剂,大多数都以植物作为来源,也有从霉菌的发酵产物中获取的,但尚未见关于乳酸菌代谢产物对MAO抑制作用的报道。干酪乳杆菌JH23是一株在前期研究中获得的具有抑制MAO活性的乳酸菌,本文对其具有活性的组分进行了分离和化学成分分析,为今后乳酸菌体内抗衰老的研究以及神经衰退疾病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1)将雄性老龄大鼠肝脏匀浆,利用差速离心法获得MAO,测定粗酶液的蛋白含量和酶活,计算单位质量蛋白的酶活。利用选择性抑制剂的作用,分别制备MAO-A和MAO-B。(2)用单因素法分析了不同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接种量对Lactobacillus caseiJH23代谢产物抑制MAO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Lactobacillus caseiJH23产MAO抑制剂的优化工艺参数:培养温度32.5℃,培养时间21h,接种量3.5%,在此条件下测得发酵液对MAO的抑制率为71.53%。(3)通过对比不同有机溶剂的提取效果,选择乙酸乙酯作为提取溶剂。发酵液提取后获得的有机相,采用蒸馏水反复洗涤,以去除易溶于脂相而难溶于水相的杂质,合并水相部分。水相成分经处理冻干后,其对MAO-A和MAO-B的IC50值分别为1.69mg/ml和4.93mg/ml,与最初发酵液相比纯化了3.98倍。(4)经过名义分子截留量为1KD的膜透析后,发现具有MAO抑制活性的组分分子量小于1000D。因此选用Sephadex G-15分离水相组分,将通过凝胶柱分离的到的组分记作W1,W1对MAO-A和MAO-B的IC50值分别为0.327mg/ml和1.13mg/ml,比上柱前约纯化了4倍。(5)W1经过高效液相色谱,C18柱进一步纯化,将纯化得到的有效组分用红外(IR)、核磁共振(NMR)和MS-MS等方法进行结构分析,根据结果初步判断此物质为琥珀酸。再根据琥珀酸标准品的液质图谱对比,确定活性物质为琥珀酸。(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2-06-01)
分离酶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血压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对高血压疾病的防治及治疗药物的研究是全球医学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是肾素-血管紧张素(RAS)和激肽释放酶-激肽(KKS)这两个血压调控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酶。因此寻找安全性高且副作用小的食源性ACE抑制剂(ACEI)药物成为一个热门课题。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营养丰富,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对食用菌中ACEI药物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分别从松茸和叁色雷蘑的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ACE抑制肽TMP和一种ACE抑制蛋白LTP,并且对其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及生物学活性进行了研究。综合运用加热提取、超滤、离子交换层析及凝胶过滤层析的分离纯化手段,从松茸子实体中得到一个具有较高ACE抑制活性的肽段,命名为TMP,并且通过LC-MS/MS质谱分析得到其氨基酸序列为WALKGYK,分子量为865.04 Da,对ACE的IC50值为0.4μM。TMP在40-90℃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90℃条件下孵育2 h对ACE仍有80%的抑制活性。在pH 2.0-11.0范围内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pH 2.0的酸性条件下,仍然保留40%的ACE抑制活性。通过Lineweaver-Burk动力学模型测试,TMP属于非竞争性抑制剂。TMP在10mg/kg时表现出50%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20 mg/mL时对亚铁离子有24%的螯合能力。在单剂量短期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体内降血压实验中,TMP和松茸水提物对SHR大鼠都具有降血压效果,其有效作用剂量分别是25 mg/kg和400 mg/kg,对SHR大鼠收缩压的降幅分别是18 mmHg和36 mmHgoTMP剂量为50 mg/kg时,对SHR大鼠收缩压的降幅为36 mmHg. TMP和松茸子实体水提物对大鼠的心率都没有影响。因此松茸及松茸ACE抑制肽TMP的研究为松茸开发成降血压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采用10 kDa超滤膜超滤、两次强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及凝胶过滤层析的纯化技术,从叁色雷蘑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出一个分子量为86 kDa的双亚基ACE抑制蛋白,命名为LTP,纯化倍数为12.7倍,回收率为0.9%,LTP对ACE的IC50值为1.64 mg/mL, N端序列为DGPTMHRQAVADFKQ,疏水性氨基酸比例为40%。采用LC-MS/MS质谱技术得到7条可信度较高的肽段氨基酸序列,并且这7条肽段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所占比例最少为60%。LTP在pH 9.0的碱性环境孵育2 h后对ACE的抑制活性只有30%,在pH 2.0的酸性环境下孵育2 h后仍保留有60%的ACE抑制活性。LTP在不同温度下孵育2 h后,对ACE的抑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温度稳定性差。通过动力学参数Km和Vmax的变化及Lineweaver-Burk曲线测试,LTP属于竞争性抑制剂。叁色雷蘑水提物和叁色雷蘑ACE抑制蛋白LTP在200 mg/kg及100 mg/kg的剂量下,对SHR大鼠的收缩压都有显着的降低作用,其降幅分别是34 mmHg和43 mmHg,并且对大鼠的心率都没有影响。因此对叁色雷蘑ACE抑制剂的研究为此食用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离酶抑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1].万喜.苦豆子中生物碱类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的筛选及分离[D].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
[2].耿雪冉.松茸和叁色雷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
[3].顾东华,张洪斌,李秋萍,李瑶,胡雪芹.放线菌A0101发酵产物中几丁质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J].食品科学.2015
[4].毛欣欣,张智文,李长田.臭菘根部分离的一种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J].吉林农业.2014
[5].刘肖肖.虫生菌提取物中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筛选及分离鉴定[D].安徽农业大学.2013
[6].梁冀北.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跟踪分离天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
[7].陈志斌.微生物来源的几丁质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8].顾欣,李迪,侯雅坤,崔洁,王建中.核桃蛋白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J].食品科学.2013
[9].穆燕.千日红酪氨酸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及其抑制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10].何一薇.乳杆菌JH23代谢产物中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D].江南大学.2012
标签:苦豆子; 生物碱; UF-UPLC-QTOF-MS; TopⅠ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