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诱变论文-梁秀玲,黄旭华,磨美华

航空诱变论文-梁秀玲,黄旭华,磨美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航空诱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桑树,航天航空,诱变育种,可行性分析

航空诱变论文文献综述

梁秀玲,黄旭华,磨美华[1](2009)在《桑树采用航空航天诱变育种的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航天航空诱变育种技术的原理、特点、诱变效应以及国内外航天育种的成果进行分析和推理,依据大量事实证明空间特殊条件对农作物的种子有诱变作用,可获得地面难以得到的罕见变异,具有变异频率高、良性变异多(早熟、质优、抗病变异)、变异率大等诸多优点。据统计,空间诱变育种的变异率最高可达10%,这些变异一旦获得后很快就可稳定遗传。从中培育出优良的农作物新品(系)种,其单位种植面积一般比常规品种增产30%以上。而目前,在传统的育种技术状态下,我区亩桑产叶量几乎已经达到了极限值,要发展"叁高"蚕业,必须不断提高桑园的产叶量水平,笔者认为依靠航天育种技术培育桑树新品种或许是一种能大幅度提高现有桑园单产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广西蚕业》期刊2009年04期)

邱正高,杨华,祁志云,袁亮,柯剑鸿[2](2009)在《航空诱变的糯玉米矮秆突变体株高与叶片生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航空诱变处理糯玉米自交系S147,获得矮秆突变体,并对其株高、叶片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矮秆突变在整个生育期的不同发育阶段与对照的株高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并且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株高的差异逐渐加大;航空诱变还影响突变体叶片的发育进程,但成株期总叶片数保持不变。(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邱正高,杨华,祁志云,袁亮,柯剑鸿[3](2008)在《航空诱变处理玉米自交系研究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糯玉米自交系S147、S181和普通玉米自交系268、561作航空搭载诱变处理,考察回收种子与地面保存种子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可使纯合的玉米自交系产生变异;不同类型的玉米自交系对空间环境诱变因子敏感程度不同,糯玉米自交系比普通玉米自交系更容易产生变异;同样的糯玉米自交系,S147比S181更容易产生变异。S147处理后代变异类型丰富,株高、穗位高、雄穗主轴长度、雄穗分枝个数、穗长、穗粗、穗行数均发生了变异;S181处理后代中产生了雄穗完全退化植株;普通玉米自交系268、561处理后代无明显变异。(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08年04期)

邱正高[4](2008)在《糯玉米农艺性状航空诱变效应及遗传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配合力是评价玉米育种材料的重要指标,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表达特点可为农艺性状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糯玉米自交系S147(CK)及其航空处理诱变系M562、M563、M564、M566、M567、M568、M569为母本,以糯玉米自交系S181(CK)及其航空处理诱变M571、M573、M574、M575、M576作父本,按照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分析航空处理对糯玉米自交系S147、S181农艺性状配合力的诱变效应;采用LSD法,比较诱变系农艺性状的GCA与未处理(对照)GCA的差异显着性。以组合M578(P2)×S147(P1)的P1、P2、F1、B_1、B_2、F_2六世代群体为材料,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世六代联合分析方法,分析株高、穗位高、雄穗主轴长度、雄穗分枝个数、穗粗五个性状的遗传模型、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效应,估计了相关遗传参数。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①空间诱变可使纯合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和配合力产生变化,两个糯玉米自交系对航空诱变处理反应有很大的差异。②在父本组中,株高、穗位高、穗长叁个性状的GCA方差分析差异显着。采用LSD法多重比较,各个选系的株高的GCA效应与对照S181差异不显着;选系M573、M574的穗位高的GCA与对照差异极显着;有4个诱变系的穗长性状GCA效应与S181差异极显着,其中M571、M573、M574叁个诱变系的GCA为正效应,用其作亲本可得到长穗型组合。在母本组中,出苗-抽雄、出苗-吐丝、出苗-成熟、抽雄-吐丝、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穗行数、行粒数、单穗粒重、百粒重、出籽率13个主要性状的GCA方差分析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采用LSD法多重比较,诱变系M562、M563、M564、M566、M567、M568、M569诱变系分别有9个、8个、6个、6个、7个、10个、11个性状的GCA与对照S147的GCA差异显着或极显着。在7个诱变系中,M564、M569的单穗粒重的GCA为正效应,用其作亲本,可获得高产组合。父母本双亲间的SCA,有出苗-成熟、单穗重、单穗粒重叁个性状差异达显着水平;出苗-抽雄、出苗-吐丝差异达极显着水平,其余9个性状双亲间SCA差异不显着。③在组合M578×S147中,株高的最优遗传模型为E-1模型,即株高的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雄穗主轴长度最优遗传模型为D-2,即符合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穗位高、雄穗分枝个数、穗粗的遗传均符合C-0模型,即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④株高的主基因遗传率在B_1、B_2、F_2群体中分别为12.07%、39.88%、48.38%,多基因遗传率在B_1、B_2、F_2群体中分别为50.64%、0.00%、15.25%。雄穗主轴长度主基因遗传率在B_1、B_2、F_2群体中分别为0.20%、1.80%、21.40%,多基因遗传率在B_1、B_2、F_2群体中分为43.20%、21.20%、0.00%。穗位高的多基因遗传率在B_1、B_2、F_2群体中分别为31.97%、34.69%、19.80%。雄穗分枝个数的多基因遗传率在B_1、B_2、F_2群体中分别为25.02%、3.08%、3.63%。穗粗的多基因遗传率在B_1、B_2、F_2群体中分别为35.48%、44.47%、42.19%。⑤最后,对航空诱变基础材料的选择、组合农艺性状遗传模型双亲的选择、农艺性状的遗传模型、基因遗传率、分析方法,诱变系的利用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8-04-01)

邱正高,王贵学,杨华,祁志云,柯剑鸿[5](2008)在《航空诱变糯玉米突变体株高穗位高遗传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糯玉米组合M578×S147的P1,P2,F1,B1,B2,F2六世代为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糯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的遗传,结果表明:株高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在B1,B2,F2世代,株高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2.7%,39.9%,48.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0.1%,0%,15.3%;穗位高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在B1,B2,F2世代,穗位高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2.4%,34.7%,19.8%.(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李金国,王培生,张健,蒋兴村[6](1999)在《中国农作物航空航天诱变育种的进展及其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1987 年以来,中国先后将300 多个品种50 多种农作物种子,搭载返回卫星和高空气球。选育出的品(系)种主要有:丰产、抗病、优质的水稻新品系,能恢复籼稻不孕系的粳稻恢复系材料,果大500 g 以上的青椒新品,抗病、优质的番茄新品系,大荚型油菜新类型,果大一倍的白莲种子和百合鳞。空间特殊条件能够引起植物种子后代众多的变异,是农作物诱变育种的一个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1999年06期)

航空诱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航空诱变处理糯玉米自交系S147,获得矮秆突变体,并对其株高、叶片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矮秆突变在整个生育期的不同发育阶段与对照的株高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并且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株高的差异逐渐加大;航空诱变还影响突变体叶片的发育进程,但成株期总叶片数保持不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航空诱变论文参考文献

[1].梁秀玲,黄旭华,磨美华.桑树采用航空航天诱变育种的可行性分析[J].广西蚕业.2009

[2].邱正高,杨华,祁志云,袁亮,柯剑鸿.航空诱变的糯玉米矮秆突变体株高与叶片生长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9

[3].邱正高,杨华,祁志云,袁亮,柯剑鸿.航空诱变处理玉米自交系研究简报[J].南方农业.2008

[4].邱正高.糯玉米农艺性状航空诱变效应及遗传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8

[5].邱正高,王贵学,杨华,祁志云,柯剑鸿.航空诱变糯玉米突变体株高穗位高遗传模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6].李金国,王培生,张健,蒋兴村.中国农作物航空航天诱变育种的进展及其前景[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

标签:;  ;  ;  ;  

航空诱变论文-梁秀玲,黄旭华,磨美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