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论论文-杜晓杰

缘起论论文-杜晓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缘起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蛇,缘起》,中国动画美学,中国动画学派,民族民间性

缘起论论文文献综述

杜晓杰[1](2019)在《中国动画美学的诗意回归:《白蛇:缘起》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叙事、形式和精神内核方面带有浓郁民族民间性的中国动画美学是中国动画学派的重要实践总结,也是中国本土动画产业发展必须遵循的美学原则。在外来动画和商业潮流的冲击下,这一美学传统逐渐式微。《白蛇:缘起》接续了中国动画美学的历史脉络,以艺术化的方式实现了中国动画美学的诗意回归:在叙事美学方面深耕中国叙事传统,于叙事杂糅中勾勒了自足的民族叙事体系;在形式技巧方面兼蓄雅俗,处处体现出中国艺术传统的感人魅力;在精神内核方面高扬惩恶扬善、自强不息、歌颂真情、甘于奉献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派。《白蛇:缘起》是中国动画学派再出发的代表作,对新时代中国动画学派的再造有着重要的标杆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9年06期)

孙佳音[2](2019)在《埃塞俄比亚1974年革命缘起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74年埃塞俄比亚革命是埃塞俄比亚历史上极具突破性的事件,是其由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的重要节点。这场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积弊累积到一定程度导致的,例如由来已久的经济和土地问题、中央集权占支配地位的独裁体制、复杂的民族矛盾和边缘地区的领土争端、新思想的传播等。它使埃塞俄比亚冲破封建桎梏,迎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代。(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9年07期)

禹春晖[3](2018)在《早期佛教缘起论中爱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佛教作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概称,对于之后的佛教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缘起论作为佛教的标志性理论,是佛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以缘起论作为背景,首先了解早期佛教的十二缘起论及其各支的内涵,对于正确认识佛教的教义具有重要的作用。十二因缘是部派佛教时期所形成的主要理论体系,是早期佛教缘起论的主要内容,对之后的佛教哲学以及缘起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早期佛教缘起论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陆续发展的过程。由最早的叁支缘起法作为基础,之后通过各支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陆续的发展出四支、五支、七支、十支等缘起法思想,最终形成了十二支缘起的理论体系。而爱支作为缘起法的一支,对于缘起法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作为苦的直接来源,它最早出现在触—受—爱叁支缘起法中,在此基础上加入取支或六入支的四支缘起法也同样以爱支作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在五支缘起法中,爱支仍然作为苦的直接来源,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思想体系的不断完善,这种影响逐渐地隐藏于缘起法之中,使各支之间相互联结,互相依存,最终发展出十二缘起法,成为佛教中重要的理论体系。而“爱”作为人类的天性,是隐藏在人们思想之中,一直都存在的一种情感。但是正因为它作为一种思想情感,对于人们的行为产生诸多的影响,因而在佛教中作为反对的概念,一直受到严厉的批评。佛教所说的“爱”,其本质与缘起法中爱支相同,在早期佛教中将这类使人产生欲望、贪爱或两性之间的爱称之为“染污爱”,“染污爱”的出现会影响人的行为,使其造成诸多恶业恶行,产生诸多牵绊,使人在痛苦中不断地轮回而不得解脱。在早期佛教经典中“染污爱”的产生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六根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欲念。六根通过与外物的直接接触,产生所见所感,从而使人出现喜爱渴望等情感,而欲念作为人思想的一部分,使人直接产生欲望和贪爱等情感。同时“染污爱”作为早期佛教一直反对的重要内容,被分为贪爱和欲爱两大类。欲爱主要是指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亲情、爱情、友情等诸多方面,而贪爱则主要体现在凡夫对于财物、田产等具体事物的追求上。但是在早期佛教中,两者之间具体内涵的区分并不十分明显,而在部派佛教时期,贪爱的内涵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贪嗔痴叁毒方面,使之与欲爱形成明显区分。早期佛教之所以将这种情感称之为“染污爱”,主要是由于它对于众生和比丘都产生众多危害。对于众生来说,正是因为贪恋这些情感,所以产生牵绊,在痛苦中不断地挣扎,使自己经历轮回之苦。而对于比丘来说,“染污爱”的存在既使其不能保持一颗清净内心,同时也会使比丘产生执着与渴望,而最终不能解脱,是比丘解脱路上的绊脚石。针对这些危害,佛教认为要通过两种方式将其最终断除。在思想上,要始终保持正智正念,用智慧将这种思想完全的遏制,从而将其断除。而在行为上,佛教通过戒律来要求比丘和众生,对于所犯的戒律,比如淫戒,将会进行严厉地处罚,以求在行为上将这种欲望所付诸的行动彻底地断除。“染污爱”作为早期佛教所提出的概念,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在《经集》和《杂阿含经》等佛教经典中不断地被提及,同时作为苦的直接来源,从中也能挖掘出灭苦的直接办法。因此正确理解“染污爱”的内涵,对研究早期佛教义理以及缘起法思想,甚至是佛教戒律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陈红兵,秦克寅[4](2017)在《佛教缘起论的生态存在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缘起论本质上是一种存在论,佛教缘起论在佛教历史发展过程中本身形成了多种形态。探讨佛教缘起论的生态存在论意义,应就其不同历史形态具体分析。从存在论视域言,不同形态的佛教缘起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生存境遇缘起、存在的缘起性及缘起整体性。十二因缘说、赖耶缘起论偏重于生存境遇缘起。其关于现实生存境遇生成根源和过程,以及转变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净化世界中的作用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反思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及生成过程、实现生态性生存等具有启发意义;缘起性空思想对存在缘起性的揭示,与当代生态存在论的关系论相一致。其对"自性恒有"观念的批判,对于我们今天批判反思现代实体论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佛教天台宗"一念叁千"观念、华严宗法界缘起论的缘起整体性思想,则对于我们认识人与环境和万物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与环境整体之间的内在关联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金永晋[5](2017)在《近代韩国佛教的形而上学受容与真如缘起论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韩国佛教界的知识分子们试图用哲学来重构佛教。他们的目的是使佛教具有近代意义上的正当性。而且这种佛教哲学中的哲学是欧美式的、近代式的。他们所介绍的佛教哲学实际上又受到了日本明治佛教的很大影响。在日本明治时期,井上圆了等人就已经以西方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佛教哲学的概念。在这里所说的西方哲学与德国观念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将佛教哲学的历史看作是缘起论的历史,其中还结合了西方的观念论的历史,并且将黑格尔等人的绝对观念论放在了首位。其结果是,他们将佛教看作是一种形而上学,而且将真如缘起论作为了佛教哲学的顶点。(本文来源于《普陀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岳砥柱[6](2017)在《《了本生死经》中的“十二缘起”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二缘起"论是原始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础。这种对缘起法的理解,一直延续到大乘佛教的契经当中。与通常的对缘起论的解释不同,《了本生死经》分别从"外缘起"和"内缘起"两个方面,对相应缘起法的"因相缚"和"缘相缚"作了深入阐释,以说明"十二缘起"无命非命、不一不异、非因非果的性质。结合相关契经的论述,可以形成一种对"十二缘起"论较为融贯的理解,从而窥探佛陀所说缘起法的本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郭玉江[7](2017)在《少林“禅武医”养生文化的“缘起论”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禅、武、医是少林文化精髓,其源发性的理论之基是佛家的"缘起论",以存在论缘起、整体论缘起及境界论缘起为研究支点,阐释少林禅武医养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并探析其对当代疾病观、生命观、运动观、自然观与养生观的启示,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少林文化品牌的内涵,弘扬民族文化,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禅武医服务社会的功能,促进人们身心健康与和谐。(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普超[8](2017)在《从缘起论看佛教的轮回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轮回思想可推及到《梨俱吠陀》,到了“奥义书时代”有关轮回思想的表述提出了万有主宰的“我”和导致生命走向不同地方的“业力”问题(动力)。印度宗教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在轮回。也就是说,“灵魂”(我)思想是业感轮回之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轮回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就是“业力”思想。关于轮回生死的问题,也是佛教教义上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佛教和印度宗教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否定生命中有一个常恒、不变的主宰,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从而提出独特的理论“缘起”,故称为“诸法无我”。笔者尝试着以“无常”法谈轮回思想,归结到轮回思想是不违戾缘起法的,正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才能建立轮回的现实。(本文来源于《普陀学刊》期刊2017年02期)

陈坚[9](2015)在《“大道和生”与佛教“缘起论”——评钱耕森教授的“大道和生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钱耕森教授回归中国哲学的原初意境,通过解读史伯"和实生物"的观点而提出了"大道和生学",自创新说,堪称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之老树发新芽。钱先生将"大道和生学"放在宇宙生成论的范畴来加以考察,指出世界不是由相同的元素而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的,而且各种不同的元素只有在和谐平等的状态下才能最终生成万物,这可与佛教的"缘起"论相互诠释相互发明,因为佛教的缘起论强调世界万法皆是众缘和合而成,而且参与缘起的缘与缘之间互相平等,唯其平等,才能缘起。无论是钱先生的"大道和生学"还是佛教的"缘起"论,都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世界和平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衡水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杨勇[10](2014)在《生命与缘起——论《俱舍论》“十二缘起”的二重思维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二缘起"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俱舍论》对此做出两个方面的梳理:一是从生命观的角度阐述十二缘起的含义,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叁世因果说的宗教理论;二是从缘起观的层面,论述十二缘起中所蕴涵的支撑因果理论的哲学思考,以及不同学派对缘起思想的认知差异。《俱舍论》对十二缘起理论的分析和建构,为佛学研究指向生命与哲理两个向度提供了必备的文献依据。(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缘起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74年埃塞俄比亚革命是埃塞俄比亚历史上极具突破性的事件,是其由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的重要节点。这场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积弊累积到一定程度导致的,例如由来已久的经济和土地问题、中央集权占支配地位的独裁体制、复杂的民族矛盾和边缘地区的领土争端、新思想的传播等。它使埃塞俄比亚冲破封建桎梏,迎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缘起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杜晓杰.中国动画美学的诗意回归:《白蛇:缘起》论略[J].四川戏剧.2019

[2].孙佳音.埃塞俄比亚1974年革命缘起论析[J].青春岁月.2019

[3].禹春晖.早期佛教缘起论中爱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4].陈红兵,秦克寅.佛教缘起论的生态存在论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

[5].金永晋.近代韩国佛教的形而上学受容与真如缘起论的作用[J].普陀学刊.2017

[6].岳砥柱.《了本生死经》中的“十二缘起”论[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7].郭玉江.少林“禅武医”养生文化的“缘起论”阐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

[8].普超.从缘起论看佛教的轮回思想[J].普陀学刊.2017

[9].陈坚.“大道和生”与佛教“缘起论”——评钱耕森教授的“大道和生学”[J].衡水学院学报.2015

[10].杨勇.生命与缘起——论《俱舍论》“十二缘起”的二重思维取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标签:;  ;  ;  ;  ;  

缘起论论文-杜晓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