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美清张英(锡林郭勒盟医院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2-0147-02
【摘要】目的总结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剜除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剜除术33例的临床资料。子宫肌瘤3—9cm;子宫肌壁间肌瘤21例(63.6%),浆膜下肌瘤8例(24.2%),黏膜下肌瘤4例(12.2%)。结果手术顺利,手术成功率100%。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剜除术可减少以后因子宫肌瘤而再次手术。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肌瘤剜除术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妊娠合并症,属于高危妊娠。子宫肌瘤合并妊娠的发病率占子宫肌瘤患者的0.5%~1%,约占妊娠0.3%~0.5%[1]。随着生育年龄的推迟及超声诊断技术的提高,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现将我院2009年1月一2011年12月剖宫产并行子宫肌瘤剜除术的治疗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共行各式剖宫产3830例。其中,剖宫产并行子宫肌瘤剜除术33例,占剖官产总数0.86%。患者年龄22~39岁,中位年龄31.5岁。其中,初产妇14例,占42.4%;第二产18例,占54.5%;第三产1例,占3.03%。孕周36+5~42+4w。新生儿体重2600—3700g.无新生儿并发症及新生儿死亡。
1.2B超检查本组术前B超检查提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31例,占93.9%。其余2例术中探查子宫时发现子宫肌瘤。
1.3手术方式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子宫肌瘤剜除术29例采用纵行切口,4例为横形切口。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肌层,浆膜层内翻连续包埋缝合。
1.4子宫肌瘤生长部位及大小子宫肌壁间肌瘤21例,占63.6%;浆膜下肌瘤8例,占24.2%;黏膜下肌瘤4例,占12.2%。其部位发生率与我国流调水平一致[1]。子宫肌瘤最大径3~9cm。
1.5研究组切除肌瘤的情况:术中见单发子宫肌瘤12例,单发肌瘤直径≥4cm。多发21例,肌瘤最多达5个,平均3.1个。多发肌瘤中有1个以上肌瘤直径≥4cm,术中切除最大肌瘤8cm×7cm×7cm,切除多发最小肌瘤0.5cm×0.5cm×0.3cm。切除肌瘤组织均送病理检验,有10例肌瘤未变性,有23例肌瘤变性。肌瘤变性中以玻璃样变性最多,有19例;红色变性次之,有9例;囊性变及坏死最少,有4例。
1.6出血量估计除剖宫产的出血外,子宫肌瘤剜除术的出血量30—80ml。
2结果
本组术时患者一般情况均好,生命体征正常,无产科并发症。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术后并发症发生。
3讨论
由于剖宫产手术指征不同,给家属交待病情也不尽相同,如术前B超未提示,术中探查发现子宫肌瘤者,如同时行子宫肌瘤剜除术,需向家属重新交待病情,征得家属同意后施术较为合适。
手术方法:患者先做剖宫产术,缝合完子宫切口后,再切除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切除术操作与非孕期肌瘤切除方法相同,先用缩宫素10U加0.9%氯化钠注射液20mL,在肌瘤基底部和四周注射后切除肌瘤,但不在阔韧带处用止血带。剖宫产子宫切口缝合完毕,且子宫收缩良好,探查发现子宫肌瘤在3cm以上者,最好行子宫肌瘤剜除术,这样可减少日后因子宫肌瘤再次手术,对患者身心都是很大的安慰,可减少患者忧虑、防止产后抑虑症的发生[2]。
剖宫产时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关键在于如何减少术中出血量,尤其是直径≥4cm的肌瘤切除术。开始切除肌瘤前,常规应用缩宫素,使子宫收缩状况良好;对肌瘤部位周围的怒张大血管,可在肌瘤切除前予以切断结扎,以减少操作过程中的失血;在切开肌瘤包膜时,注意留下足够的浆肌层以备肌层缝合后的浆膜化用;剥离瘤体时,要注意找对瘤体与包膜间的层次,这样会减少剥离过程中的出血;在剥离过程中,对包膜部位和肌瘤的营养血管进行逐个钳夹止血;当整个肌瘤被切除后,在进行肌层缝合前,最好先采用2-0可吸收缝线对出血的血管单独缝扎止血,这样切除肌瘤术中出血较少。此外,应注意仔细缝合切除肌瘤后的残腔,避免留下死腔,这也是防止术后感染的重要一步。对于术后处理,除了要密切注意产妇阴道出血、腹痛、体温变化等情况外,加强宫缩剂及抗生素的应用是防止残腔出血和感染的又一重要环节。可在术后6~8h持续静脉滴注缩宫素,术后每日肌肉注射缩宫素10U,连用5d。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还要注意应用抗厌氧菌类的药物。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9-272.
[2]刘嘉茵,主编.妇科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83-88.